1. 程式人生 > >行內函數,巨集定義,記憶體對齊,型別轉換

行內函數,巨集定義,記憶體對齊,型別轉換

巨集 與 inline的區別

存在的價值,兩者都是文字替換,降低程式跳轉次數,提高效率

1. define 是預處理命令,無法除錯 ,最簡單文字替換,

    inline 是編譯期替換,可以除錯, 存在引數型別檢查

2. 使用inline的時候,函式必須定義

  直接定義的函式,自動轉化為inline

 define 怎麼訪問類的變數..,

////////////////////////////////////////////////////////////////////////////////////////////////////

記憶體對齊

原因:機器字長,定址速度,運算速度,平臺移植原因

原則:每個元素的起始地址都是 sizeof(自己) 的一定倍數

struct 中 套 struct ,按照原則,先對齊內層 struct,再對齊外部struct

union取最大

大端小段問題,分散式系統資料tcp資料包轉換問題

////////////////////////////////////////////////////////////////////////////////////////////////

static_cast, dynamic_cast, const_cast, reinterpret_cast

任何問題在編譯器能解決,儘量不要拖到執行期

升級1

char  c= 123; int * p =(int *)&c; //不安全程式碼,C編譯器不做判斷,能執行,但是有時候會出錯

C中強轉,在C++中被 static_cast<T>取代,編譯期間做安全檢查,C:B,A; C轉為A,或者B ,會自動計算地址

升級2

子類父類 指標轉換,static_cast<T>可以做到,但是帶來了問題

子類轉為父類(大的轉為小的),訪問的時候可能越界,報錯,這個是執行時錯誤,static_cast<T>無法處理

於是出現了dynamic_cast<T>,主要用於向下轉換

dynamic_cast<source>(expression),源和目標必須存在繼承關係,必須存在虛擬函式,必須是指標與引用

如果能轉換,就轉換,如果不能轉換就返回NULL(RTTI,執行時型別檢查)

 

升級3

const_cast 

有些地方我們沒法使用const變數,這個時候可以const_cast 去除(僅本次)const屬性

 

升級4

reinterpret_cast

極其危險,不知道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