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程式設計師的而立之年,迷茫之年

程式設計師的而立之年,迷茫之年

學生時代,一提起三十歲,總覺得遙遠。

“三十歲,而立之年,那該是成家立業,事業小成,被人親切稱為大叔的年齡吧。”

然而隨著畢業工作,三十歲轉瞬即至。除了準備簡單過個生日,其他好像什麼都沒發生。

我依然每天坐在電腦前,聽著音樂寫著各種文件,偶爾再擼下程式碼。

每天按點上班,到點下班,時不時再加加班,空閒時候就看看書、寫寫部落格、拜訪朋友、玩會遊戲。

成家?好像還早,連自己都還養不活呢。立業?好像也還遙遙無期。

生活好像就是這樣一成不變,如同一汪沒有漣漪的死水。

而至於“大叔”的稱呼,那些有錢有好看的才會被稱為大叔,像我這樣的,別人只會管叫師傅吧。


後來,通過一次次聚會,我漸漸瞭解到我同齡人的情況。

比如某個發小如今已經事業有成,年薪百萬,並且已經有了個美滿的家庭,兒女雙全,讓人羨慕;

比如某個×××不甘寂寞從某網際網路巨頭辭職,經歷幾次失敗後終於創業小成,拿到幾百萬天使輪,讓人佩服;

比如某個曾作過兩年室友的朋友,已經成為某985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副研究員,讓人敬仰......

每次看到自己朋友的情況,總是又開心又感傷。

開心當然是替朋友們現在所取得的成績開心,感傷是覺得當初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我們,現在我已經被他們遠遠甩在後面了。

再加上帝都高房價高物價的壓力,於是窮則思變,卻發現變未通,通未達。

然後就陷入了迷茫。

而立之年,迷茫之年。

1.迷茫的工作

我經常和我的朋友聚會,聊天。

而我的朋友,大多都和我年紀相近,也是處於而立之年左右。

當聊到工作時候,大多數朋友都對於目前的工作頗有微詞,

或者是工作遇到了瓶頸,或者是對薪資不滿,或者是不認同企業文化氛圍......

然後說如果有更好的工作坑位,會認真考慮,

但每次說道什麼工作是更好的工作時候,往往就陷入了沉靜。

原來大家對於工作也都挺迷茫的。

而這個迷茫主要體現在:

不一定知道想做啥,但是一定知道自己不想做啥;

對自己現狀不滿,但是又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改變。

步入而立之年,

對於碩士畢業生來說,大都工作了4-6年,

對於本科畢業生,也基本上都工作了8年左右,

而其他畢業生,工作時間更長。

當然我這裡並未考慮博士畢業生,因為博士的情況太複雜了。

對於而立之年的朋友,聽到最常見的一個詞就是——瓶頸,

無論是崗位上的瓶頸,公司發展的瓶頸或者是個人職業生涯的瓶頸。

在我們畢業剛工作時候,從象牙塔走向了社會,將自己在學校所學知識應用到我們工作中,學以致用。

這時候每天做的每件事都是新鮮的,我們每天都能學習到很多新的知識,每天每個階段的目標都很明確。

當工作幾年後,我們漸漸對手上的工作已經得心應手,此時我們應當可以勝任更重要的工作或者承擔更大的責任,

然而因為一些主觀個人原因或者客觀環境因素使我們不得不停留在當前崗位上,依然做著自己已經非常熟練的工作。

此時,要麼忍,要麼滾。但無論做什麼選擇都會經歷一陣陣痛。

另一方面來說,而立之年的我們還都面臨著成家立業帶來的經濟壓力,

在高額的房價物價面前,我們都不得不考慮的如何才能賺更多的錢,

所以當我們看到某些從事金融或者IT行業的朋友高額的收入時候,心裡難免不會產生一些悸動。

而即使在IT行業內,當某個領域被吹上風口時候,總會吸引大批人向那個方向轉型,

比如前幾年的大資料和資料探勘,這兩年的物聯網與人工智慧,

原因很簡單,就是處於風口浪尖的領域意味著機會更多,收入更多。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來說,步入而立之年我們還沒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認為每個人體內都有種特質,這種特質讓我們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其他,這種特質也能讓我們每個人異於他人。

但是,人們並不是生來就知道自己擅長幹什麼的,需要花時間去尋找,找到它,然後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這對我們漫長的職業生涯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然而有可能花費多年時間,到現在我們還沒發現自己擅長的方向是什麼,雖然這聽起來有點悲哀,但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因為按照最新的退休年齡計算,我們還有三十多年時間退休,我們還有時間去轉型發現自己的特質。

畢竟努力去發現自己所擅長所喜歡的工作,比起如行屍走肉在自己不喜歡不擅長的崗位幹一輩子總還是好得多。

2.迷茫的生活

現在年輕一代一提到家,免不了提到一個“催”字。

從畢業開始,單身的就被催著找物件,有物件的就被催著結婚,結婚的就被催著生小孩。

而如果到了三十歲還單身的朋友,基本上都會怕回家了,

因為一回家就避免不了被各種套路問“個人問題”的事情。

除了“催”字,另一個比較關鍵的字就是“宅”。

曾經誰要被罵作是肥宅,代表被看作是沒有社交能力、碌碌無為、每天家裡蹲以及對著電腦不出門的胖子。

他們沒有社會地位、在現實中毫無存在感、是被他人嘲笑的物件。

而如今已經大不一樣,肥宅成了中性詞,不但不被嘲笑,人們還主動自稱為肥宅。

評判一個人是不是肥宅不再單純使用肉體作為標準,因為精神上的肥宅更加徹底,隊伍更加龐大。

而從“催”和“宅”這兩個字後,漸漸催生而出的就是“佛系”二字。

所謂“佛系”生活態度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體現到生活中具體就是無慾無求,對生活沒有太多追求,得過且過就行。

一個人過得就挺好,何必急著找另一個人來打攪自己的生活;

兩個人談著戀愛就好,何必急著結婚讓自己掉入“愛情的墳墓”;

兩個人過家家也挺好的,何必急著生個小孩成為自己的“尾巴”;

週末在家呆著追追劇、玩玩遊戲、刷刷抖音多好,何必出門社交好累......

隨著年齡增長,好像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這種“佛系”生活,

這種“佛系”的態度看似風輕雲淡,實則是骨子裡的焦慮。

步入社會多年後,我們愈發看清這個社會遠不如想象中好,

快速的生活節奏、激烈的競爭都讓我們壓力增大,產生迷茫、焦慮以及自我懷疑的情緒。

無法改變現狀,於是便乾脆用這種“不抵抗”的態度來自我逃避。

對於我們父輩來說,他們那代人沒有選擇,或者說選擇很少,少到等同於沒有選擇,

除了少數幾個節點外,人生基本上都是固定的。

而我們現在處於這樣一個看上去很多元化很自由的時代,各種各樣的選擇擺在面前,

看上去都很好,好到讓我們不知道想要什麼,此時最大的困惑則變成了不知道該選什麼,

社會給我們提供了各種想象,但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擁有全部,

對於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這是一件好事,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反而在這迷宮中走失了,不知道如何去選擇。

於是索性放任自流了,陷入了迷茫。

3.迷茫中的思考

其實人都會有陷入迷茫的時候,然則最怕的是病急亂投醫。

對於工作上的迷茫,切記轉行有風險,跳槽需謹慎。

不要看到別人行業有高薪,前景好就考慮轉行,

無論各行各業都遵循著“一萬小時”定律,對於轉行意味著一切從頭開始,

拋棄掉自己過去幾年積累的知識、技能、人脈,一切歸零。

而步入而立之年的我們真的有那麼多精力、時間、潛力和剛畢業的年輕人競爭麼?

而對於跳槽,如果是因為對現在情況不滿,或者僅僅是薪資上的需求,

我的建議是也不要急於跳槽,因為你無法確認去了下一家是否會出現更糟糕的狀況。

所以當我們工作陷入迷茫時候,一定不要輕易做抉擇。

在迷茫時候那就多看書、多學習、多積累,

然後在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時候再做抉擇,厚積薄發。

對於生活上的迷茫,我建議是警惕廉價的娛樂。

根據×××資料,北京城鎮居民2018年第二季度人均消費了21216元,同比2017年上漲了7.0%,

其中居住佔了36%,同比上漲了23.5%,其次漲得最快的是醫療,漲了17.4%,

而大家花在食品、生活用品和交通通訊上的錢都在下跌。

這資料意味著北京人民群眾花在居住和醫療的錢越來越多,而生活上都在節衣縮食,收入的增長幅度跑不過房租,

經濟下行,需要通過減少社交來將衣食住行的支出,從而進一步推動人民“精神肥宅”化。

鹹郎平說過,在經濟越是蕭條的時候,娛樂業越是發達。這在經濟學上這也被稱為“迪士尼效應”或“口紅效應”,

每當經濟不景氣,人們需要一些廉價的娛樂來獲得精神慰藉,國家也需要廉價娛樂來維持社會的穩定。

所以現在“快手”、“抖音”以及各類綜藝節目的火爆也和這不無關係。

然而越是經濟下行,其實也越是存在機會。

當別人都在娛樂之時,自己依然堅持學習,久而久之差距自然明顯。

等待未來機會來臨,自然水到渠成,畢竟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這邊為大家準備了一個知識樹,順序依次是:

開源框架解析專題-架構師築基專題-高效能架構專題-微服務架構專題-團隊協作開發專題-B2C商城實戰專題

以下是部分圖片:





現在加群即可獲取詳細思維導圖,還有Java工程化、高效能及分散式、高效能、高架構、zookeeper、效能調優、Spring、MyBatis、Netty原始碼分析和大資料等多個知識點高階進階乾貨的直播免費學習許可權及相關資料,群號:835638062 點選連結加入群聊【Java高階架構學習交流】:https://jq.qq.com/?_wv=1027&k=5S3kL3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