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雲端計算時代,傳統企業 IT 從業者如何做好轉型?

雲端計算時代,傳統企業 IT 從業者如何做好轉型?

本文來源於國外社群 DZone,作者 Dennis O'Reilly 撰寫過多篇關於雲端計算、混合雲等內容的文章,本文內容圍繞雲端計算時代,企業紛紛上雲,傳統 IT 從業者如何做好轉型。

本文由“數夢工場上雲服務”編譯,轉載請標明出處。

 

21世紀,隨著雲端計算的普及,數字化管理成為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IT 從業者們都重新定義自己的崗位職責,他們逐漸轉型為內部業務諮詢顧問,為公司決策者提供工具和業務洞察力,幫助企業從內部提升業務作戰能力,實現公司目標。

 

角色轉型的過程中充滿大大小小的挑戰,有些是意想不到的。IT 部門從提供 IT 服務向業務諮詢顧問轉型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障礙:“稟賦效應”。Ian Furness 在 ITProPortal 2017年11月27日那期的文章中如此定義“稟賦效應”:

➤➤ 人們往往高估他們已有東西的價值,這往往會低估替代方案的價值,即使有更好的選擇,也不願意做出改變

 

IT 領域的“稟賦效應”就是不願意嘗試新方法和新技術。Furness 稱,很多企業因為“擁有”資料和系統,而產生了“情感”,所以雲遷移進展緩慢。高估內部系統價值不僅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還使資料安全性下降。現在專業雲供應商的安全知識水平比企業自己提供的普遍要高,可以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情。

 

花更少的時間管理機器,花更多的時間做業務諮詢

IT 從業者需要花費大部分時間管理 IT 基礎設施,但眼下大趨勢是讓雲服務來完成繁重的工作:支援公司應用程式,提供 CPU、伺服器、儲存、安全和網路。從而使企業減少對 IT 基礎設施的關注,花更多精力在提高業務洞察力上。

 

剛剛開始向雲服務遷移的公司有一個內在優勢:正如 David Linthicum 2017年12月4日在 Datamation 的文章中所述,“我們在遷移和重構方面正漸入佳境。” Linthicum 也指出,有些任務負載永遠不適合雲系統——尤其是舊系統和專有資料庫。雖然雲服務現狀差強人意,但是企業被雲廠商綁架的恐懼,對上雲所帶來的“超凡”省錢能力的質疑,仍然是阻礙業務上雲的兩大因素。

 

(很多潛在雲客戶都擔心被雲廠商綁架,以及發生合規問題;當然,也有少數人擔心安全、成本和控制權限的問題。 來源:Kleiner Perkins)

 

Linthicum 提醒相關人士,當企業對雲端計算的熱情開始下降時,要在計算和儲存資源方面儘可能保持靈活,這是與競爭對手保持同步的唯一方法。

 

將混合雲管理費用最小化,將節約成本最大化

讓企業對使用雲端計算有信心,是在數個早期小專案上取得成功,積累成就感。這是一種嘗試,可以快速試錯。從小處思考,幫助收集、組織和分析指標,這樣可以快速簡便地應用於以後的專案。

 

(採用混合/多雲的前三個驅動因素是:靈活選擇任務負載執行位置,擴容 IT 資源,現有 IT 投資回報最大化。來源:451Research)

 

企業之所以開始規劃雲戰略,潛在因素是管理費用超支。451 Research 諮詢公司的雲價格指數發現,採用混合/多雲方法,不依賴單一雲服務可以為公司節省74%的直接支出。想要控制企業成本,可著力於優化監控系統和雲支出。

 

成本控制體系,包括基礎成本控制(比如關閉閒置伺服器和其他未使用裝置),以及記錄不同雲賬戶使用情況。為了將成本控制體系流程自動化,可以使用標記分類的方法。對多雲基礎架構中消耗的所有資源進行標記,將所有資源支出與成本掛鉤。標記可以通過如 JSON 或 YAML 等第三方工具或通過開放語言完成。

 

企業上雲過程中,深思熟慮、關注成本帶來的好處

使用標記,可將預算警報設定為 DevOps 的一部分。這就需要對收到的所有帳單集中進行監控。

 

人們迷信雲端計算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答案。大肆宣傳雲服務,導致許多商業人士認為他們的所有應用程式和資料都需要遷移到雲端,越快越好。CIO 和 IT 從業者們則漸漸發現,他們的職責也包括叫醒這些“雲夢想者”…

 

 

 (到2021年,公共雲和專有云佔全球 IT 基礎設施總支出的比例將一直呈上升趨勢,傳統內部資料中心將持續成為最大的單一類別。來源:IDC)

 

市場研究公司 IDC 預測,2017年全球 IT 基礎設施支出的58.7%用於內部系統,比2016年降低了4.6%,雲端計算的 IT 支出增長趨勢明顯:根據 IDC 的資料,從2017年到2021年,雲基礎設施支出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1%,也就是457億美元。

 

經濟時報刊登過 Deepak Misra 和 Rajeev Mittal 的文章列舉了保留內部應用程式的常見原因:合規/監管問題,低延時,以及特定的舊應用程式無法在雲環境中執行的問題。Misra 和 Rajeev Mittal 提出了五個典型的用例來合理規劃上雲:

 

☞ ❶ 引入雲,從內部開始

將應用程式逐個遷移到雲上,將資料中心轉變為與公共雲和專有云相容的架構,故無需維護傳統的內部基礎架構。從而起到提高效率、改善效能、增強安全性的作用,同時通過替換過時的多供應商伺服器、儲存和備份,降低運營成本。

 

☞ ❷ 通過採用裝置,快速節省費用:

對特定操作的機器裝置作預配置,使其易於部署和執行,且所需操作技能要求不高。

 

☞ ❸ 將專有云擴充套件成混合雲設定:

許多公司採取先將少量非關鍵任務負載遷移到專有云,測試相關的工具和技術。這種方法的缺點是,無法體現雲端計算在速度、成本和靈活性等方面的優勢。

 

☞ ❹ 關注最重要的應用程式:

一個最令人驚訝的發現是:企業最重要的系統通常最有可能執行在過時的基礎架構上,而這恰恰是最有可能在升級中受益的系統。對於這些應用程式,在單一平臺上使用統一管理系統遷移到高階伺服器(無論是公共雲還是專有云)將為 IT 費用帶來最大的收益。

 

☞ ❺ 用快速、高效的雲產品替換掉過時的儲存系統:

對於 IT 部門的人來說,他們急於處理海量資料,於是不斷增加傳統儲存裝置。但結果卻是在過時的技術和無效的資料管理上浪費時間和精力。雲端儲存可在整合現有資料資源的同時,提高安全和效能。

 

在雲端“競賽”中脫穎而出的 IT 部門,是那些確保應用和資料持續平穩安全執行的同時,在未來有一個大的飛躍。未來最有可能成功的 IT 專業人員是那些像商業顧問一樣思考的人,而非喜歡資料管理人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