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計算機網路(2)-計算機網路概述:網路效能、OSI七層模型

計算機網路(2)-計算機網路概述:網路效能、OSI七層模型

文章目錄

1. 計算機網路效能

  1. 速率: 資料傳輸速率
    ==1==

  2. 頻寬:數字通道所能傳送的“最高資料率”
    ==2==

  3. 時延/延遲

    • 分組交換為什麼會發生丟包和時延?
      ==3==
    • 四種分組延遲:結點處理延遲、排隊延遲、傳輸延遲、傳播延遲
      ==4==
      ==5==
    • 排隊延遲:隨著流量強度接近於1,平均延遲時間就很大了
      ==6==
  4. 時延頻寬積 傳播時延 *頻寬
    ==7==

  5. 分組丟失(丟包)
    佇列快取容量有限,分組到達已滿佇列將被丟棄 (即丟包)。丟包率=丟包數/已發分組總數

  6. 吞吐量/率:傳送端與接收端之間傳送資料速率
    即時吞吐量: 給定時刻的速率;平均吞吐量: 一段時間的平均速率。理想情況下,吞吐率大小取決於從傳送端與接收端的各管道的頻寬的最小值。
    ==8==
    ==9==


2.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是從功能上描述計算機網路的結構,它屬於一種分層結構,每層遵循協議完成本層的功能。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是計算機網路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體系結構又稱為參考模型)。
==10==
==11==

1. OSI參考模型/七層模型

OSI參考模型的目的是支援異構網路系統的互聯互通,是異構網路系統互連的國際標準。
==12==
==13==
在上圖中,從上往下對資料進行了封裝。資料封裝的目的增加控制資訊,從而構造協議資料單元 (PDU)
==14==

1. 物理層

物理層的功能實際上就是實現位元的傳輸。
==15==

  1. 規定介面特性: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規程特性
  2. 位元編碼
  3. 確定資料率
  4. 位元同步:時鐘同步
  5. 傳輸模式:單工(只能一方向對方通訊、Simplex),半雙工(交替通訊、half-duplex),全雙工(full-duplex,雙方通訊)

2. 資料鏈路層

資料鏈路層負責結點-結點(node-to-node)資料傳輸(這些結點以物理鏈路相連),傳輸以幀作為資料單位。
==16==

  1. 組幀
  2. 物理定址:在幀頭中增加發送端和/或接收端的實體地址標識資料幀的傳送端和/或接收端。

==17==

3. 網路層

網路層負責源主機到目的主機資料分組(packet)交付,可能穿越多個網路。
==18==

  1. 邏輯定址(Logical addressing):全域性唯一邏輯地址,確保資料分組被送達目的主機,如IP地址
  2. 路由(Routing):路由器(或閘道器)互連網路,並路由分組至最終目的主機,路徑選擇。在下圖中,幀中的源和目的的網路地址是不變的。

==19==


4. 傳輸層

傳輸層負責源-目的(端-端) (程序間) 完整報文傳輸
==20==

  1. 分段與重組
  2. SAP定址,確保將完整報文提交給正確程序,如埠號
  3. 連線控制:端到端的連線建立、拆除等
  4. 流量控制、差錯控制

5. 會話層、表示層

==21==

==22==

6. 應用層

應用層支援使用者通過使用者代理(如瀏覽器)或網路介面使用網路(服務),典型應用層服務:
檔案傳輸(FTP),電子郵件(SMTP),Web(HTTP)


2. TCP/IP參考模型

==23==

3. 5層參考模型(應用最多)

綜合 了OSI 和 TCP/IP 的優點。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