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致傳統企業朋友:不夠痛就別微服務,有坑 (1)

致傳統企業朋友:不夠痛就別微服務,有坑 (1)


此文已由作者劉超授權網易雲社群釋出。

歡迎訪問網易雲社群,瞭解更多網易技術產品運營經驗。

 

一、微服務落地是一個複雜問題,牽扯到IT架構,應用架構,組織架構多個方面


在多家傳統行業的企業走訪和落地了微服務之後,發現落地微服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甚至都不完全是技術問題。

當時想微服務既然是改造應用,做微服務治理,類似註冊,發現,熔斷,限流,降級等,當然應該從應用開發組切入,一般一開始聊的會比較開心,從單體架構,到SOA,再到微服務架構,從Dubbo聊到SpringCloud,但是必然會涉及到微服務的釋出和運維問題,涉及到DevOps和容器層,這些都不在開發組的控制範圍內,一旦拉進運維組,對於容器的接受程度就成了一個問題,和傳統物理機,虛擬機器的差別,會帶來什麼風險等等等等,尤其是容器絕對不是輕量級的虛擬化這件事情,就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說的明白的。更何況就算說明白了,還有線上應用容器,一旦出了事情,誰背鍋的問題,容器往往會導致應用層和基礎設施層界限模糊,這使得背鍋雙方都會猶豫不決。

201811070908382c5465f9-8899-4f78-b10c-0d51b3519cd4.jpg  

             


有的企業的微服務化是運維部門發起的,運維部門已經意識到了各種各樣不統一的應用給運維帶來的苦,也樂意接受容器的運維模式,這就涉及到容器直接的服務發現是否應該運維在容器層搞定,還是應用應該自己搞定的問題,還涉及Dockerfile到底是開發寫還是運維寫的問題。一旦容器化的過程中,開發不配合,運維單方面去做這個事情,是徒增煩惱卻收益有限的。

下圖是微服務實施的過程中涉及到的層次,具體的描述參考文章雲架構師進階攻略

201811070909441ee59f78-d9fe-4c94-acb3-5f527f61da2f.jpg  

             


在一些相對先進的企業,會在運維組和開發組之間,有個中介軟體組,或者叫做架構組,來負責推動微服務化改造的事情,架構組就既需要負責勸說業務開發實施微服務化,也要勸說運維組實施容器化,如果架構組的權威性不足,推動往往也會比較困難。

所以微服務,容器,DevOps的推動,不單單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組織問題,在推動微服務的過程中,更加能夠感覺到康威定律的作用,需要更高層次技術總監或者CIO的介入,方能夠推動微服務的落地。

然而到了CIO層,在很多企業又體會不到技術層面的痛點了,而更加關注業務的層面了,只要業務能賺錢,架構的痛,中介軟體的痛,運維的痛,高層不是非常能夠感知,也就體會不到微服務,容器化的技術優勢了,而微服務和容器化對於業務的優勢,很多廠家在說,能夠說到表面,說不到心裡。

因而微服務和容器化的改造,更加容易發生在一個扁平化的組織裡面,由一個能夠體會到基層技術細節的痛的CIO,高瞻遠矚的推動這件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微服務的落地一般率先落地在網際網路公司,因為網際網路公司的組織架構實在太平臺,哪怕是高層,也離一線非常的近,瞭解一線的痛。

然而在傳統行業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層級往往會比較多,這個時候就需要技術上的痛足夠痛,能夠痛到影響業務,能夠痛到影響收入,能夠痛到被競爭對手甩在後面,才能上達天聽。

我們接下來就梳理一下,在這個過程中的那些痛。


二、階段一:單體架構群,多個開發組,統一運維組

201811070909579cc28e7b-86f0-44e9-b0e4-1cf6cbcf46f8.jpg  

             


2.1. 階段一的組織狀態


組織狀態相對簡單。

統一的運維組,管理物理機,物理網路,Vmware虛擬化等資源,同時部署上線由運維部負責。

開發組每個業務都是獨立的,負責寫程式碼,不同的業務溝通不多,開發除了做自己的系統外,還需要維護外包公司開發的系統,由於不同的外包公司技術選型差異較大,因而處於煙囪式的架構狀態。

傳統煙囪式架構如下圖所示

2018110709100891d9e470-bdf4-496c-8cab-72d08d3da2d8.jpg  

             


2.2. 階段一的運維模式


在傳統架構下,基礎設施層往往採取物理機或者虛擬化進行部署,為了不同的應用之間方便相互訪問,多采取橋接扁平二層機房網路,也即所有的機器的IP地址都是可以相互訪問的,不想互相訪問的,多采用防火牆進行隔離。

無論是使用物理機,還是虛擬化,配置是相對複雜的,不是做過多年運維的人員,難以獨立的建立一臺機器,而且網路規劃也需要非常小心,分配給不同業務部門的機器,網段不能衝突。所有這一切,都需要運維部門統一進行管理,一般的IT人員或者開發人員既沒有專業性,也不可能給他們許可權進行操作,要申請機器怎麼辦,走個工單,審批一下,過一段時間,機器就能創建出來。


2.3. 階段一的應用架構


傳統架構資料庫層,由於外包公司獨立開發,或者不同開發部門獨立開發,不同業務使用不同的資料庫,有用Oracle的,有用SQL Server的,有用Mysql的,有用MongoDB的,各不相同。

傳統架構的中介軟體層,每個團隊獨立選型中介軟體:

  • 檔案:NFS,FTP,Ceph,S3

  • 快取:Redis Cluster,主備,Sentinel, Memcached

  • 分散式框架:Spring Cloud,Dubbo,Restful or RPC不同的部門自己選型

  • 分庫分表:Sharding-jdbc,Mycat

  • 訊息佇列:RabbitMQ, Kafka

  • 註冊中心:Zk,Euraka,consul

傳統架構的服務層,系統或者由外包公司開發,或者由獨立團隊開發。

傳統架構前端,各自開發各自的前端。


2.4. 階段一有什麼問題嗎?


其實階段一沒有任何問題,我們甚至能找出一萬個理由說明這種模式的好處。

運維部和開放部是天然分開的,誰也不想管對方,兩邊的老大也是評級的,本相安無事。

機房當然只能運維人員能碰,這裡面有安全的問題,專業性的問題,線上系統嚴肅的問題。如果交給沒有那麼專業的開發去部署環境,一旦系統由漏洞,誰能擔責任,一旦線上系統掛了,又是誰的責任,這個問題問出來,能夠讓任何爭論鴉雀無聲。

資料庫無論使用Oracle, DB2,還是SQL Server都沒有問題,只要公司有足夠的預算,而且效能也的確槓槓的,裡面儲存了大量儲存過程,會使得應用開發簡單很多,而且有專業的乙方幫忙運維,資料庫如此關鍵,如果替換稱為Mysql,一旦抗不出掛了,或者開源的沒人維護,線上出了事情,誰來負責?

中介軟體,服務層,前端,全部由外包商或者乙方搞定,端到端維護,要改什麼招手即來,而且每個系統都是完整的一套,部署方便,運維方便。

其實沒有任何問題,這個時候上容器或者上微服務,的確自找麻煩。


2.5. 什麼情況下才會覺得階段一有問題?


當然最初的痛點應該在業務層面,當用戶的需求開始變的多種多樣,業務方時不時的就要上一個新功能,做一個新系統的時候,你會發現外包公司不是能完全搞定所有的事情,他們是瀑布模型的開發,而且開發出來的系統很難變更,至少很難快速變更。

於是你開始想自己招聘一些開發,開發自己能夠把控的系統,至少能夠將外包公司開發的系統接管過來,這個時候,應對業務部門的需求,就會靈活的多。

但是自己開發和維護就帶來了新的問題,多種多樣的資料庫,根本不可能招聘到如此多樣的DBA,人都非常的貴,而且隨著系統的增多,這些資料庫的lisense也非常的貴。

多種多樣的中介軟體,每個團隊獨立選型中介軟體,沒有統一的維護,沒有統一的知識積累,無法統一保障SLA。一旦使用的訊息佇列,快取,框架出了問題,整個團隊沒有人能夠搞定這個事情,因為大家都忙於業務開發,沒人有時間深入的去研究這些中介軟體的背後原理,常見的問題,如何調優等等。

前端框架也有相同的問題,技術棧不一致,介面風格不一致,根本無法自動做UI測試。

當維護了多套系統之後,你會發現,這些系統各個層次都有很多的共同點,很多能力是可以複用的,很多資料是可以打通的。同樣一套邏輯,這裡也有,那裡也有,同樣型別的資料,這裡一份,那裡一份,但是資訊是隔離的,資料模型不統一,根本無法打通。

當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才是您考慮進入第二個階段。


三、階段二:組織服務化,架構SOA化,基礎設施雲化

201811070910240f201bfa-4471-42a8-a5ab-5686a53db0d9.jpg  

             



3.1. 階段二的組織形態


怎麼解決上面的問題呢?

根據康威定理,組織方面就需要有一定的調整,整個公司還是分運維組和開發組。

由於痛點是從業務層面發生的,開始調整的應該是開發組。

應該建立獨立的前端組,統一前端框架,介面一致,所有人掌握統一的前端開發能力,積累前端程式碼,在有新的需求的時候,能夠快速的進行開發。

建立中介軟體組,或者架構師組,這部分人不用貼近業務開發,每天的任務就是研究如何使用這些中介軟體,如何調優,遇到問題如何Debug,形成知識積累。如果有統一的一幫人專注中介軟體,就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有限幾個中介軟體集中研究,限定業務組只使用這些中介軟體,可保證選型的一致性,如果中介軟體被這個組統一維護,也可以提供可靠的SLA給業務方。

將業務開發組分出一部分來,建立中臺組,將可以複用的能力和程式碼,交由這幾個組開發出服務來,給業務組使用,這樣資料模型會統一,業務開發的時候,首先先看看有哪些現成的服務可以使用,不用全部從零開發,也會提高開發效率。


3.2. 階段二的應用架構


要建立中臺,變成服務為其他業務使用,就需要使用SOA架構,將可以複用的元件服務化,註冊到服務的註冊中心。

對於有錢的企業,可能會採購商用的ESB匯流排,也有使用Dubbo自己封裝稱為服務註冊中心。

接下來就是要考慮,哪些應該拆出來? 最後考慮的是如何拆出來?

這兩個題目的答案,不同的企業不同,其實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嘗試階段,也即整個公司對於服務化拆分沒有任何經驗,當然不敢拿核心業務上手,往往選取一個邊角的業務,先拆拆看,這個時候拆本身是重要的,其實是為了拆而拆,拆的比較理想化,符合領域驅動設計的最好,如何拆呢?當然是弄一個兩個月,核心員工大家閉門開發,進行拆分和組合,來積累經驗。很多企業目前處於這個階段。

但是其實這個階段的拆法也只能用來積累經驗,因為咱們最初要拆分,是為了快速響應業務請求,而這個邊角的模組,往往不是最痛的核心業務。本來業務就邊角,拆不拆收益不大,而且也沒辦法很好的做能力複用。複用當然都想複用核心能力。

所以其實最重要的是第二個階段,業務真正的服務化的階段。當然要拿業務需求最多的核心業務邏輯下手,才能起到快速響應業務請求,複用能力的作用。

例如考拉最初也是一個使用Oracle,對外只有一個online業務的單體應用,而真正的拆分,就是圍繞核心的下單業務邏輯進行的。

201811070910398e5f91e2-bc0f-4ec7-b04d-65a05fd0ff11.jpg  

             

那心業務邏輯中,哪些應該拆出來呢?很多企業會問我們,其實企業自己的開發最清楚。

這個時候經常犯的錯誤是,先將核心業務邏輯從單體應用中拆分出來。例如將下單邏輯形成下單服務,從online服務中拆分出來。

當然不應該這樣,例如兩軍打仗,當炊事班的煙燻著戰士了,是將中軍大營搬出去,還是講炊事班搬出去呢?當然是炊事班了。

另外一點是,能夠形成複用的元件,往往不是核心業務邏輯。這個很好理解,兩個不同的業務,當然是核心業務邏輯不同(要不就成一種業務了),核心業務邏輯往往是組合邏輯,雖然複雜,但是往往不具備複用性,就算是下單,不同的電商也是不一樣的,這家推出了什麼什麼豆,那家推出了什麼什麼券,另一家有個什麼什麼活動,都是核心業務邏輯的不同,會經常變。能夠複用的,往往是使用者中心,支付中心,倉儲中心,庫存中心等等核心業務的周邊邏輯。

所以拆分,應該將這些核心業務的周邊邏輯,從核心業務裡面拆出來,最終Online就剩下下單的核心路徑了,就可以改成下單服務了。當業務方突然有了需求推出一個搶購活動,就可以複用剛才的周邊邏輯了。搶購就成了另一個應用的核心邏輯,其實核心邏輯是傳真引線的,周邊邏輯是儲存資料,提供原子化介面的。

那哪些周邊邏輯應該先拆出來呢?問自己的開發吧,那些戰戰兢兢,自己修改後生怕把核心邏輯搞掛了的組,是自己有動力從核心邏輯中拆分出來的,這個不需要技術總監和架構師去督促,他們有自己的原有動力,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20181107091049b440056f-22ab-43c1-a06e-bdf37c9a9d9f.jpg  

             

這裡的原有動力,一個是開發獨立,一個是上線獨立,就像考拉的online系統裡面,倉庫組就想自己獨立出去,因為他們要對接各種各樣的倉儲系統,全球這麼多的倉庫,系統都很傳統,介面不一樣,沒新對接一個,開發的時候,都擔心把下單核心邏輯搞掛了,造成線上事故,其實倉儲系統可以定義自己的重試和容災機制,沒有下單那麼嚴重。物流組也想獨立出去,因為對接的物流公司太多了,也要經常上線,也不想把下單搞掛。

您也可以梳理一下貴公司的業務邏輯,也會有自行願意拆分的業務,形成中臺服務。

當週邊的邏輯拆分之後,一些核心的邏輯,互相怕影響,也可以拆分出去,例如下單和支付,支付對接多個支付方的時候,也不想影響下單,也可以獨立出去。

然後我們再看,如何拆分的問題?

關於拆分的前提,時機,方法,規範等,參考文章微服務化之服務拆分與服務發現

20181107091101f795f7fe-3481-4c52-8127-c36a3e171831.jpg  

 

             


首先要做的,就是原有工程程式碼的標準化,我們常稱為“任何人接手任何一個模組都能看到熟悉的面孔”

例如開啟一個java工程,應該有以下的package:

  • API介面包:所有的介面定義都在這裡,對於內部的呼叫,也要實現介面,這樣一旦要拆分出去,對於本地的介面呼叫,就可以變為遠端的介面呼叫

  • 訪問外部服務包:如果這個程序要訪問其他程序,對於外部訪問的封裝都在這裡,對於單元測試來講,對於這部分的Mock,可以使得不用依賴第三方,就能進行功能測試。對於服務拆分,呼叫其他的服務,也是在這裡。

  • 資料庫DTO:如果要訪問資料庫,在這裡定義原子的資料結構

  • 訪問資料庫包:訪問資料庫的邏輯全部在這個包裡面

  • 服務與商務邏輯:這裡實現主要的商業邏輯,拆分也是從這裡拆分出來。

  • 外部服務:對外提供服務的邏輯在這裡,對於介面的提供方,要實現在這裡。

另外是測試資料夾,每個類都應該有單元測試,要稽核單元測試覆蓋率,模組內部應該通過Mock的方法實現整合測試。

接下來是配置資料夾,配置profile,配置分為幾類:

  • 內部配置項(啟動後不變,改變需要重啟)

  • 集中配置項(配置中心,可動態下發)

  • 外部配置項(外部依賴,和環境相關)

當一個工程的結構非常標準化之後,接下來在原有服務中,先獨立功能模組 ,規範輸入輸出,形成服務內部的分離。在分離出新的程序之前,先分離出新的jar,只要能夠分離出新的jar,基本也就實現了鬆耦合。

接下來,應該新建工程,新啟動一個程序,儘早的註冊到註冊中心,開始提供服務,這個時候,新的工程中的程式碼邏輯可以先沒有,只是轉呼叫原來的程序介面。

為什麼要越早獨立越好呢?哪怕還沒實現邏輯先獨立呢?因為服務拆分的過程是漸進的,伴隨著新功能的開發,新需求的引入,這個時候,對於原來的介面,也會有新的需求進行修改,如果你想把業務邏輯獨立出來,獨立了一半,新需求來了,改舊的,改新的都不合適,新的還沒獨立提供服務,舊的如果改了,會造成從舊工程遷移到新工程,邊遷移邊改變,合併更加困難。如果儘早獨立,所有的新需求都進入新的工程,所有呼叫方更新的時候,都改為呼叫新的程序,對於老程序的呼叫會越來越少,最終新程序將老程序全部代理。

接下來就可以將老工程中的邏輯逐漸遷移到新工程,由於程式碼遷移不能保證邏輯的完全正確,因而需要持續整合,灰度釋出,微服務框架能夠在新老介面之間切換。

最終當新工程穩定執行,並且在呼叫監控中,已經沒有對於老工程的呼叫的時候,就可以將老工程下線了。


3.3. 階段二的運維模式


經過業務層的的服務化,也對運維組造成了壓力。

應用逐漸拆分,服務數量增多。

在服務拆分的最佳實踐中,有一條就是,拆分過程需要進行持續整合,保證功能一致。

20181107091203810fd951-902a-4312-aaf5-4184c927582a.jpg  

             

 

而持續整合的流程,往往需要頻繁的部署測試環境。

隨著服務的拆分,不同的業務開發組會接到不同的需求,並行開發功能增多,釋出頻繁,會造成測試環境,生產環境更加頻繁的部署。

而頻繁的部署,就需要頻繁建立和刪除虛擬機器。

如果還是採用上面審批的模式,運維部就會成為瓶頸,要不就是影響開發進度,要不就是被各種部署累死。

這就需要進行運維模式的改變,也即基礎設施層雲化。

虛擬化到雲化有什麼不一樣呢?

首先要有良好的租戶管理,從運維集中管理到租戶自助使用模式的轉換。

201811070912175e8704d2-7e72-457c-8d1d-94bab0b44b01.jpg  

             

也即人工建立,人工排程,人工配置的集中管理模式已經成為瓶頸,應該變為租戶自助的管理,機器自動的排程,自動的配置。

其次,要實現基於Quota和QoS的資源控制。

也即對於租戶建立的資源的控制,不用精細化到運維手動管理一切,只要給這個客戶分配了租戶,分配了Quota,設定了Qos,租戶就可以在運維限定的範圍內,自由隨意的建立,使用,刪除虛擬機器,無需通知運維,這樣迭代速度就會加快。


再次,要實現基於虛擬網路,VPC,SDN的網路規劃。

20181107091228c3c35f1e-c675-4caa-b1c2-088132180e4e.jpg  

             

2018110709124790995357-7808-4964-8815-51e1614d3387.jpg  

             

原來的網路使用的都是物理網路,問題在於物理網路是所有部門共享的,沒辦法交給一個業務部門自由的配置和使用。因而要有VPC虛擬網路的概念,每個租戶可以隨意配置自己的子網,路由表,和外網的連線等,不同的租戶的網段可以衝突,互不影響,租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的在介面上,用軟體的方式做網路規劃。

除了基礎設施雲化之外,運維部門還應該將應用的部署自動化。

20181107091303c868a5ea-2e2a-4ed4-acb6-9b92668d8c04.jpg  

             

因為如果雲端計算不管應用,一旦出現擴容,或者自動部署的需求,雲平臺創建出來的虛擬機器還是空的,需要運維手動上去部署,根本忙不過來。因而云平臺,也一定要管理應用。

雲端計算如何管理應用呢?我們將應用分成兩種,一種稱為通用的應用,一般指一些複雜性比較高,但大家都在用的,例如資料庫。幾乎所有的應用都會用資料庫,但資料庫軟體是標準的,雖然安裝和維護比較複雜,但無論誰安裝都是一樣。這樣的應用可以變成標準的PaaS層的應用放在雲平臺的介面上。當用戶需要一個數據庫時,一點就出來了,使用者就可以直接用了。

201811070913162a701b0d-b353-4520-aa0b-2794f99d7c30.jpg  

             


所以對於運維模式的第二個改變是,通用軟體PaaS化。

前面說過了,在開發部門有中介軟體組負責這些通用的應用,運維也自動部署這些應用,兩個組的界限是什麼樣的呢?

一般的實踐方式是,雲平臺的PaaS負責建立的中介軟體的穩定,保證SLA,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會自動修復。

而開發部門的中介軟體組,主要研究如何正確的使用這些PaaS,配置什麼樣的引數,使用的正確姿勢等等,這個和業務相關。

20181107091331d6431973-9a02-4b0e-b0d2-17e060c199c5.jpg             


除了通用的應用,還有個性化的應用,應該通過指令碼進行部署,例如工具Puppet, Chef, Ansible, SaltStack等。

這裡有一個實踐是,不建議使用裸機部署,因為這樣部署非常的慢,推薦基於虛擬機器映象的自動部署。在雲平臺上,任何虛擬機器的建立都是基於映象的,我們可以在映象裡面,將要部署的環境大部分部署好,只需要做少量的定製化,這些由部署工具完成。

20181107091340eb810cc9-c6c7-4250-8ee4-5cb2c19ca800.jpg  

             


下圖是OpenStack基於Heat的虛擬機器編排,除了呼叫OpenStack API基於映象建立虛擬機器之外,還要呼叫SaltStack的master,將定製化的指令下發給虛擬機器裡面的agent。

201811070913533efbf3dd-2bd7-4df1-8012-d884e20178dd.jpg  

             


基於虛擬機器映象和指令碼下發,可以構建自動化部署平臺NDP

201811070914008159561e-8559-4e60-9c31-89ffd5553362.jpg  

             


這樣可以基於虛擬機器映象,做完整的應用的部署和上線,稱為編排。基於編排,就可以進行很好的持續整合,例如每天晚上,自動部署一套環境,進行迴歸測試,從而保證修改的正確性。

201811070914168fb697b6-6a21-4d5e-9aa8-d9e6e7c78f7e.jpg  

             


進行完第二階段之後,整個狀態如上圖所示。

這裡運維部門的職能有了一定的改變,除了最基本的資源建立,還要提供自助的操作平臺,PaaS化的中介軟體,基於映象和指令碼的自動部署。

開發部門的職能也有了一定的改變,拆分稱為前端組,業務開發組,中臺組,中介軟體組,其中中介軟體組合運維部門的聯絡最緊密。


網易雲端計算基礎服務深度整合了 IaaS、PaaS 及容器技術,提供彈性計算、DevOps 工具鏈及微服務基礎設施等服務,幫助企業解決 IT、架構及運維等問題,使企業更聚焦於業務,是新一代的雲端計算平臺,點選可免費試用


免費體驗雲安全(易盾)內容安全、驗證碼等服務

更多網易技術、產品、運營經驗分享請點選




 


相關文章:
【推薦】 瀏覽器外掛及好用的小工具
【推薦】 秋讀|10本熱門圖書(人工智慧、程式設計開發、架構、區塊鏈等)免費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