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計算機網路(第七版)知識點彙總一

計算機網路(第七版)知識點彙總一

第一章(簡答題:TCP/IP的四層體系結構,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分組交換的要點,計算時延,往返時間RTT)

 

  1. 三大類網路: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網路、和計算機網路。
  2. 網際網路的兩個重要基本特點(計算機網路向用戶提供的服務):連通性和共享。
  3. 計算機網路由若干個結點和鏈路組成。
  4. TCP”傳輸控制協議”
  5. 網際網路的組成:一、邊緣部分(主機,又稱為端系統),其作用是進行資訊處理  二、核心部分(路由器、網路), 按儲存轉發方式進行分組交換。
  6. 邊緣部分的通訊方式通常劃分為兩類:客戶——伺服器方式(C/S方式)和對等方式(P2P方式)
  7. 客戶——伺服器方式:客戶是服務請求方,伺服器是服務提供方。客戶程式必須知道伺服器程式的地址。伺服器程式可同時處理多個遠地或本地的請求
  8. 對等連線(P2P方式):只要兩臺主機都進行了對等連線軟體,它們就可以進行平等的、對等連線通訊
  9. 核心部分:在網路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路由器是實現分組交換的關鍵構件,其任務是轉發收到的分組。
  10. 分組交換:採用儲存轉發技術,表示把一個報文劃分為幾個分組後進行傳送。優點:高效、靈活、迅速、可靠。
  11. 比較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的優缺點:(1)電路交換:對連續傳送大量資料效率高(2)報文交換:不需要預先分配傳輸寬頻,在傳送突發資料時可以提高整個網路的通道利用率。(3)分組交換:分組的長度小於報文的長度,因此分組交換的時延比報文交換小,具有更好的靈活性
  12.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程式設計的硬體互連而成,這些可程式設計的硬體能夠用來傳送多種不同型別的資料,並能支援廣泛的和日益增長的應用。“可程式設計的硬體”表明這種硬體一定包含有中央處理機CPU。
  13. 按照網路的作用範圍分類:廣域網WAN、都會網路MAN、區域網LAN、個人區域網PAN。
  14. 計算機網路的效能:速率、頻寬、吞吐量、時延(傳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時延頻寬積、往返時間RTT、利用率
  15. 時延:傳送時延(傳輸時延)=資料幀長度(bit)/傳送速率(bit/s)注意單位!

     傳播時延=通道長度(m)/ 電磁波在通道上的傳播速率(m/s)

     總時延=傳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6

      時延頻寬積= 傳播時延(s)×頻寬(bit)

  • 計算機網路非效能特徵:費用、質量、標準化、可靠性、可擴充套件性和可升級性、易於管理和維護
  •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OSI/RM——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法律上的國際標準);

TCP/IP——事實上的國際標準;

協議——為進行網路中的資料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準或約定。 三要素:語法(結構和格式),語義(動作),同步(順序);

  • 分層的好處:

①各層之間是獨立的;

②靈活性好;

③結構上可分割開;

④易實現和維護;

⑤能促進標準化工作。

 

  1. 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
  • 應用層:為使用者正在執行的程式提供服務;(HTTP,SMTP,FTP);
  • 運輸層:負責程序之間的通訊提供服務(TCP報文段,UDP使用者資料包)(複用和分用);
  • 網路層:負責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句提供通訊服務(IP);
  • 資料鏈路層:將網路層交下來的IP資料報組裝成幀,在兩個相鄰節點(主機和路由器之間或路由器之間)間的鏈路上“透明”地傳送幀中的資料;
  • 物理層:透明地傳送位元流(雙絞線、同軸電纜等不在物理層)。
  1. TCP/IP的四層體系結構
  • 應用層
  • 運輸層
  • 網際層
  • 網路介面層
  1. 實體、協議、服務之間的關係

實體——任何可傳送或接受資訊的硬體或軟體程序;

協議——控制兩個對等實體(或多個實體)進行通訊的規則的集合;(水平的)

在協議的控制下,兩個對等實體間的通訊使得本層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垂直的)。

要實現本層協議,還需要使用下層所提供的服務。 

同一系統相鄰兩層的實體進行互動的地方,稱為服務訪問點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下面的協議對上面的服務使用者是透明的。(IP over Everything    Everything over 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