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從《孫子兵法》到BI運營--好文章

從《孫子兵法》到BI運營--好文章

《孫子兵法》離我們很近,因為我們都知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些名句,《孫子兵法》又離我們很遠,因為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部兵書的核心要義到底是什麼,更不要說於我們工作生活有什麼影響了。

《孫子兵法》共13篇,僅僅6000多字,可惜筆者關於《孫子兵法》也是個吃瓜群眾,大概知道這部兵書很厲害,比如現在軍事學界在評價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兵書時,排第一的就是《孫子兵法》,排第二的是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但其實筆者完全不知道它具體厲害在哪裡,直到最近看了得到大師課《華杉講透孫子30講》。

如果沒有《華杉講透孫子30講》,筆者靠自己的那點古文水平是無法領悟其中的要義的,更不要說跟自己的工作能扯上什麼關係,但是在讀《華杉講透孫子30講》的時候,筆者突然發現《孫子兵法》中提到的很多原則,恰好也是自己最近在思考的,當然也許不是巧合,而是因為經典讀物的很多道理是永恆的。

1、《孫子兵法之軍形篇》-先勝後戰,贏了再打

孫子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故善戰著,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於作戰的人能讓自己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又不會錯過敵人出現敗象的時機,一旦敵人自己作死,就順勢幫他一把。所以善於作戰的軍隊先已經勝了,在勝券在握的時候,才尋找代價最小的作戰時間視窗,而不善於作戰的軍隊,衝上去就打,在戰鬥中尋找勝利的機會視窗,這兩者的差距是多大啊。

什麼是名將?就是不可能打贏的仗都給他打贏了,所以叫一戰成名,比如項羽、李廣,都是千古名將,但真正善戰的人,都是準備充分,按部就班,打的仗也不精彩,所以沒什麼故事,歷史上所謂的以少勝多的案例,三千年就那麼幾回,但除了那幾回,其他的十幾二十萬回仗,每一回都不是這麼精彩的,都是按部就班的。

曹操說:“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意思就是敵人的兵形還沒有形成,就被他掐死在萌芽之中,他有什麼功勞?所以人家都不知道他有什麼功勞大,但這才叫善戰,我們聽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都為李廣未能封侯扼腕嘆息,但李廣打仗隨意性太大,最後一仗迷路自殺,而大家所不知道的程不識將軍,一輩子幾乎沒打過敗仗,就因為他的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不敗戰略。

勝利是等待來的,不是浴血奮戰打下來的,所以說“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這句話很重要,因為真正的高手都沒有名氣,所謂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比如你大學畢業進入一個行業,踏踏實實努力幹,15年之後,你成為了行尊或者高手。這時候你就立於傳說中的不敗之地了,擁有高手的自由。

但誰願意等15年呢?恨不得大學沒畢業就創業,比爾蓋茨是大學沒畢業就創業,扎克伯格也是大學沒畢業就創業的呀,但大家往往忘了概率問題,筆者記得有人寫了本書提到比爾蓋茨的運氣是如此之好,比如正好處於計算機大發展的時期,恰好又遇到IBM等等,但這些完全不是正常的取勝之道,其實不值一提。

我們都知道一句成語,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在堤壩奔潰的時候,上去抗洪堵槍眼的一定是全民英雄,但是如果說有一個人之前成天去堵螞蟻窩,從而保護了大壩不出問題,有沒有人知道呢?說今年堤壩沒垮,得虧他天天去堵蟻穴,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故事吧?所以那個堵蟻穴的人才是真正的善戰者,才是真正的國之棟樑。這個問題很深刻,很多事都是積累到糜爛不堪,不可救藥了才有人管。

大資料規劃,到建設,再到運維,所有的業績都建立在平時的兢兢業業,步步為營的基礎上,記得有位領導對於IT運維工作曾經總結了這麼句話:“要讓業務人員忘記我們!” 運維團隊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應致力於持續提升系統的可用性,而不是忙於處理投訴和故障,在出現問題的時候,要能舉一反三,要設想一下如果在此之前我們做了什麼,就不會發生這個問題,這個是先勝後戰的精髓。

2、《孫子兵法之地形篇》-現場,現物,現實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地形篇》側重談六種不同地形的作戰原則,地形是作戰的關鍵,所以作戰前要先仔細審查地形,首先,你平時要把地圖看得滾瓜爛熟,其次,將領要親自去檢視地形,我們說一切答案都在現場,現場之中有神靈。只有到了現場,你才能知道在什麼地方應該怎麼用兵,你只有一路打好腹稿,作戰的時候才能胸有成竹。

豐田公司的生產方式叫“三現兩原主義”,三現指現場,現物,現實,兩原就是原理和原則,“三現兩原主義”強調你一定得到了現場,看到那裡的現物,看到在那裡發生的現實,然後總結出事物執行的原理,最後根據這個原理制定出你解決問題的原則,你才會知道怎麼辦。

BI大資料在不少企業應用的並不好,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做不到真正的現場,現物,現實,我們以為自己很理解一線的需求,但骨子裡是有些傲慢的,很難有同理心和對一線業務的真實理解,最近大資料團隊到一線調研回來後感觸很深,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還是過於主觀了,有時候絞盡腦汁還不如多往外走走。

華杉提到自己做過一個專案,足力健老人鞋,團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一家店裡面幫忙賣一天鞋,你要親自去店門口發傳單,做導購併且跪下來幫助老人試穿,你只有摸過老人的腳,你才知道這個鞋是怎麼賣出去的,你才能夠做到知己知彼知地形。

筆者有時在想我們的精確營銷團隊是否也要自己去賣賣東西,從而體會下啥叫銷售,怎樣才能賣得好?

3、《孫子兵法之行軍篇》-別指望外援,好好培養親兵

孫子曰:“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

兵力不是越多越好,而在於不要盲目冒進,要能夠團結一致,集中力量並判明敵情就夠了,而要能團結一致和判明敵情,關鍵在於你怎麼取人,就是怎麼選人,關於怎麼取人,曹操在解釋孫子兵法的時候提了兩點:一是全力要均衡,另一個是廝養足。

權力均衡是說你能駕馭你的部隊,兵一般來講越多越好,但如果兵力多到超出了你的管理和駕馭能力,你指揮不了這麼多兵,那就不是多多益善了,韓信跟劉邦談帶兵的典故大家也很清楚了。廝養足就是大家要同吃同住同勞動,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起摸爬滾打,華杉認為“廝養”是一個重大的人力資源戰略和組織觀念,要依靠自己內部內生的力量而不是靠外援。

廝養之道先養孩子,我們往往在養自己孩子身上投資的時間不夠,這才是職場人士的通病和戰略投資的重大失誤-沒有投資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個世界沒有購買朋友的商店,但是世界上有購買員工和高管的商店,就是獵頭公司。你帶的兵,你的團隊,是你一路馴養出來的嗎?還是你到獵頭商店裡面買來的呢?這就是一個人力資源組織的觀點,《基業長青》也談到過這個觀點。

筆者的體會是這樣,做BI或大資料,如果企業自身沒有積澱一定的平臺或資料能力,即使能勉強招聘到一些人才,但也很難為其提供成長的環境,你是帶不動的,人家到時就會走,自身硬才能吸引到人才,同時如果你帶的兵不是跟自己一起摸爬滾打過來的,要有所作為也很難,馴養的本質在於愛與責任,就是彼此相互心裡都很踏實,是完全的信任,這是買不來的,筆者以前提過核心能力自我掌控也是這個道理。

4、《孫子兵法之九變篇》-緊扣戰略中心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圯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這裡提到了戰場上的五個不為,簡單的說就是有的路可以不走,有的敵軍可以不打,有的敵城可以不攻,有的敵人地盤可以不去爭,那要去幹什麼呢?你要集中你的兵力來聚焦於戰略重心,儘快的抵達決勝點,其他的你都不要管。

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就是抓主要矛盾,無論是敵方還是我方,都要儘可能做最大的集中,把我方所有力量做最大的集中,然後去攻打一個我選擇的敵軍戰略重心,一個人做事往往就是在做的過程中忘了最終目的,在半途中把手段當成了目的,這就容易跑偏,現在流行一句話叫不忘初心,初心就是當初你的目的,這個初心在軍事上,叫作本謀。

資料建模師很容易犯的錯誤的就是自己拿著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唯演算法論,唯資料論的很多,而忘了業務要真正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其實企業很多資料問題都不需要用演算法解決,經驗就可以了。

5、《孫子兵法之兵勢篇》-部下強不強,責任在領導

孫子曰:”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善於作戰的將領,靠勢不靠人,關鍵是形成勢,在什麼樣的勢下面,人就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比如背水一戰就是主將給士兵造的一個勢,靠著河水,沒有退路,他就只能殊死一戰,這就叫“驅市人以戰”,在街上拉來人,馬上就可以讓他們作戰,把對的人放到對的地方,那一切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現在很多勢是時代賦予的,比如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很多勢來自於企業戰略,比如智慧運營,千人計劃等等,很多勢則可由團隊創造,比如協作等等,記得建模團隊成立之前,有同事就說沒有技術氛圍,這就是缺乏技術勢,沒有技術勢新人成長就會受限,而沒有公司的智慧運營勢,單靠一個BI團隊去做大資料運營推廣也會很難。

Google打造了創意精英協作共享的勢,《原則》一書中提到橋水打造了極度透明的勢,因此它們的創新和業績都非常突出,我們企業的BI和大資料很需要新的勢,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勢”就是臨時之宜,進退之機,領導者要能造就和運用它。

6、《孫子兵法之核心》-不敗之法,不戰之法

《孫子兵法》博大精深,筆者上面提到的5個點只是結合自己實際工作的一點淺顯理解,這裡再對十三篇每篇做個提煉和總結,方便大家體會其精妙之處。

第一篇《始計篇》:這裡的計是計算的計,不是計謀的計,計算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就是事先的SWOT分析,孫子說,是為了知勝,就是為了知道我到底能不能勝,有勝算我就打,沒勝算我就不打,首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在敵人犯錯的時候抓住機會,果斷出擊,因此,孫子兵法首先不是戰法,而是不戰之法,不敗之法,甚至可以說是比較消極的,司馬懿,廉頗等所謂的龜縮的打發其實更符合《孫子兵法》的原則,空城計也不值一提,曹操中了趙雲的空城計是正確的應對之道,沒必要貪這點小便宜,實力不行,計謀沒用,最後照樣被人滅。

第二篇《作戰篇》:《始計篇》講打不贏就不要打,而《作戰篇》就講即便打得贏,你還不一定打得起,打得起也不要打,要考慮成本,人打得起,但是錢打不起,因為打仗就是打錢糧,再有錢都不夠打仗花,孫子說到,十萬人的部隊在前線作戰的話,後方需要大概七十萬家庭全力生產來支援這十萬人的軍費,它還提到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戰士在戰場上吃掉的糧食,只是戰爭損耗糧食的很小一部分,只有1/20,那95%上哪去了呢?是把糧食運輸到前線的一般成本,漢武帝徵西南夷成本是多少?是120:1,由於這個成本,孫子提一定要速戰速決,一戰而定。

第三篇《謀攻篇》:這一篇講計算完了勝算和成本之後,現在來考慮怎麼打,一是保全思想,別把敵人打壞了,因為打壞不是目的,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要搞什麼百戰百勝,這麼搞說明你的勝利質量很差,我們要的是人投降,要戰也要一戰而定,比如項羽百戰百勝,但最後垓下一役失敗,劉邦一戰平天下,拿破崙也一樣,三是以多勝少之法,四是四個策略的優先順序,先伐掉對方打仗的念頭,其次破壞它的外交,再次是派兵,最糟糕的是攻城。

第四篇《軍形篇》:主要就是講先勝後戰,善於作戰是勝中求戰,已經有勝算了,我把這個戰果拿來就行了,但是如果不可勝,就不能強求,因為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別人,別人無懈可擊我們是沒辦法取勝的,不可勝又不可強求,策略就是等待,就是所謂的No Zuo No Die,等待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最好的選擇。

第五篇《兵勢篇》:最著名的就是“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兵法》不是以少勝多之法,是以多勝少之法,是基本的戰略和戰術原則,不是奇謀巧計,不是守正出奇,“以奇勝”裡的奇不是奇怪的奇,而是奇數的奇,就是多餘出來的那一部分,就是預備隊,就是分兵,兩軍對戰,先以正兵合戰,關鍵時刻,投入預備部決勝,就是奇兵,善於正奇轉換,戰法就會多變。

第六篇《虛實篇》:虛實有三個原則,一是以實擊虛,二是敵人有實有虛,我也有實有虛,不是說敵人都是虛,我都是實,三是我如果能夠做實,是用虛來換,我想要得到,必須先放棄。戰略首先不是選擇我要做什麼,而是選擇我要放棄什麼,虛實是放棄的智慧,你不能啥都想要,比如漢庭酒店在中國開創了一個新的奇蹟,首先,它做虛的部分,把酒店的餐廳及其它所有服務配套全部砍掉,那把什麼地方做實呢?用創始人季琦的話說,就三句話:睡好覺,洗好澡,上好網。後來,又變換為“愛乾淨,住漢庭”。

第七篇《軍爭篇》:談到了行軍的基本原理,急行軍會損耗軍隊的精力,要想辦法調動敵人到我的戰場,圍魏救趙就是這個戰法的靈活運用,還有一點就是爭取士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說的就是這個,用電子遊戲的說法來比喻就是滿血的可以吊打血槽已空的。

第八篇《九變篇》:這一篇講戰場上的變化和變通,強調能夠根據現場的情況進行變通,變化的關鍵還是在於你能夠提前計劃,一切按原則來辦,按程式辦事,以不變應萬變,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抓住主要矛盾。

第九篇《行軍篇》:講了宿營的戰術守則,偵察兵的32條行動法則及養兵之道:即緊密關係需要相互馴養,養兵靠愛與責任,用兵靠賞罰分明。

第十篇《地形篇》:首先講地形是所有要素的重中之重,戰爭中永遠是我擺好戰場等你來打,而你擺的戰場我絕對不去,防禦總是較強的作戰形式,其次講一定選團隊中的精銳部門作為先鋒部隊,他們用來探索新問題,解決重要問題,是戰鬥決勝的關鍵力量,再次講將領的四條職業道德準則,特別強調“利合於主”,一切以符合主君的利益為標準,這是要求將領“無我”,完全的無我,不能考慮自己的利益,但“利合於主”是個很微妙的概念,因為國君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不完全相同,最後講知己知彼,最難的是知己,知彼是要了解你的顧客,不要被競爭對手帶跑。

第十一篇《地勢篇》提到了九種不同地勢的戰術對策,第十二篇《火攻》就是講怎麼火攻敵軍,第十三篇《用間篇》講的內容是花錢的價值觀,用間諜的核心理念就是捨得花錢,花錢越多,成本越低,投入越大,風險就越小,比如劉邦靠買買買打贏了項羽,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呢?辦法就是多花冤枉錢,充分試錯是唯一方法,這個套路現在網際網路公司玩得很溜。

《華杉講透孫子30講》讀書筆記基本就寫完了,你會發現《孫子兵法》不像傳說中那麼神祕,也不是什麼祕笈,而都是簡單平凡的道理,是平正通達的大道,《孫子兵法》無法化腐朽為神奇,想成功就必須苦練基本功,堅持基本原則,所有的一切都是基本面,世界上最深刻的道理就是那幾句老生常談,而關鍵是能知行合一。

最後要牢記:《孫子兵法》不是戰法,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是不敗之法;不是以少勝多之法,是以多勝少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