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BAT的巨大平臺優勢,創業公司還有什麼機會做大資料?

BAT的巨大平臺優勢,創業公司還有什麼機會做大資料?

以大資料商業化為目標,各行業客戶都有,簡單跟大家分享下我們目前的大資料落地實操經驗 一、厚積薄發:談談BAT平臺優勢 大資料這塊做的好的平臺, 就個人來看,A算做的不錯了,從雲端計算的佈局到大資料,步步為營,也是篳路藍縷。大公司的優勢在於三個字,熬的起。業務幾乎都是以平臺、生態的構建為目標,最終是enable別人成功,並從別人成功中獲益的模式。 在這個過程中,有4點優勢會體現出來: 電商行業能力通過雲端計算炮臺對外部輸出。這塊之前我還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電商行業的經驗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實操應用其他行業的時候,可能失效。這塊關鍵的是視野、思路、方法論。比如電商沉澱下的大資料管理、使用者標籤體系設計、流計算/實時計算的場景與應用、個性化推薦的策略等等,當遇到類似場景的時候,你會心領神會的借鑑當初的思路,去幫助其他行業解決,去探索。填充了你的彈藥庫,而不是兩眼一抹黑的幹。另一方那面,電商行業的成功經驗,能夠讓我們快速從中抽取與提煉核心元件與模組,快速產品化,在大資料的平臺首頁 - 數加平臺上架官方的大資料產品,冷啟動資料市場,比如我們的推薦引擎、DataV視覺化引擎、資料開發工具、機器學習平臺,這些原來都是內部使用者的,或者電商用的,現在拿出來,讓其他行業用,能夠快速搶佔市場,佔位。 雲端計算的長期積累,夯實了IAAS與客戶基礎。通常意義上,我們內部對大資料路線有個約定俗成的三字經“存-通-用”,做大資料、大資料首先要有資料,阿里雲多年積累已經夯實了IAAS層,為後續的大資料業務一方面提供成型的基建如ECS、OSS、OTS、ADS等等,可以說很好的解決了“存”的問題,另一方面,多年積累的客戶,在IAAS溫飽滿足的同時,有客戶特別是頭部的大B客戶越來越多湧現比如如何用好資料、加工資料、用資料助力業務的訴求,這就給大資料業務的開展帶來了機會。 “丁”字型的人才儲備深度,在業務快速發展階段能夠相互補位。一般業務剛興起時缺人比較嚴重的首先是前端、其次是產品,然後是資料、演算法,待到技術可行的階段,就是銷售。大公司的人才儲備,特別是複合型的人才,能夠為新興業務發展快速注入新鮮血液,並通過轉崗機制確保良性相容,老人做新業務,非常高效。 品牌影響力在業務拓展上的助力。這塊並非絕對,當然很多場合下,阿里巴巴這個品牌本身就是實力、信譽的保障。今天我們對外輸出大資料能力的時候,很多時候確實也利用到了這塊的影響力,畢竟資料業務本身是一個公司的核心資產,對乙方都需要在技術與商業道德上進行雙重考量,所以很多號稱“第三方獨立”資料服務公司也就浮出水面,一方面中立的身份,另一方面依賴或者嫁接多平臺,不綁死。想學習的同學歡迎加入大資料學習企鵝群:80512785

二、他山之石:看看A現在是怎麼做大資料的 我們從商業層面去做大資料業務,通過商業來拓展技術的邊界,同時也讓客戶認可價值,並買單,從而變現。更準確的講,我們現在不是做大資料變現,而是做的大資料能力變現,將我們在人工智慧、資料管理、資料應用的框架、引擎去幫助客戶解決具體的業務問題,幫客戶用好自己的資料是第一要務,然後才是用別人的資料補充自己,最後才是用自己的資料服務別人。我們看幾個典型的場景 case 1:服務某網際網路創業公司 網際網路公司一般跑的比較快,特別是業務,很多時候初期是堆人、砸錢來堆使用者數、訂單等,技術外包比較常見,特別是當前環境。理所當然,這塊也帶來了大資料業務的機會,比如在020外賣場景下,如何分配好訂單,使得運力的利用率最大化,同時在指定時間內能滿足叫單需求。這類業務可以說之前就沒出現過,也幾乎沒多少人工運營的經驗,很多時候運營就是憑直覺也好,或者所謂的經驗也好,來派發訂單。我們的機會點在於:雖然這是對方的核心業務,但是總這塊內容需要人,一時半會招不到人,同時不做這塊業務,每天會有大量的補貼在補貼運力與處理投訴,是很大一筆開支,從這兩點考慮,是不是該做? case 2:服務某傳統技術型公司 該公司技術縣先進,能夠進行快速實景的3D建模,但是有個“最後一公里” 的問題非常致命,現有的重繪技術比較落後,需要2-3天才能重新根據大量測繪資料繪製出3D模型,不及時,使得應用的場景受限。能否將原來繪製時間由天級別縮短到小時級別甚至分鐘級別?從而拓展應用場景,更好的進行商業化? case 3:服務某傳統制造業企業 客戶是世界最大的某材料生產企業之一,日產千萬件,每件根據質量劃分不同的等級,不同的等級價格不同,而良品率的提升直接與收益掛鉤,客戶已經具備初步的資料採集能力,但儲存的資料未開發,也帶來不小的儲存成本,生產流程靠經驗或理論,沒有快速優化與驗證的閉環,如何利用現有資料,提升良品率優化生產線?去低效產能的同時,賦能“智”造! ? 可以看到,目前的玩法並不是通常意義上大家理解的精準營銷、廣告、人群畫像,或者輸出一份分析圖表的大資料,而是從客戶的問題出發,並且直接影響到生產或者業務效果的落地,讓客戶認可我們的價值,從而來商業化。 三、圍三缺一:現階段大資料業務下的BAT目前缺什麼 一般而言,作為平臺方位保障公平,我們不會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大部分情況下,平臺做提供的是通用型的產品、基礎性的服務,留出二次開發、增值開發的空間,enable別人成功。當然現階段為了更好的啟發市場,平臺方需要自己做出標杆,告訴大家怎麼做,從而揭竿而起,期望應者雲集,基於我們的雲平臺來創新、創業。在這個框架下,有幾點痛點: 缺技術型人才,我們挖掘的場景很多,技術需求量比較大,比如演算法、比如前端、視覺化設計等,我們缺合格靠譜的技術型ISV來與平臺共建、分成。 大資料的商機很多,我們缺少那些熟知某領域關鍵問題的合作伙伴,給平臺帶來商機與挑戰,給平臺提需求,讓平臺幫你成功。 對於平臺現在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我們缺強力的合作伙伴,能夠挖掘現有產品的業務價值,在其他行業上能夠給用起來,能夠進行二次開發,能夠增值,一起賺錢。 缺資料,對於有任何資料沉澱的合作伙伴,我們都歡迎一起坐下來聊聊,共同開發資料價值,服務雲上客戶。 對於平臺暫時無法滿足一些行業垂直類需求,我們期望能夠聯合這方面有突出能力的合作伙伴一起打單,在阿里雲2B的大資料解決方案中,也會有這些ISV的一席之地。

想學習的同學歡迎加入大資料學習企鵝群:80512785 四、創業機會 分析到這,差不多也比較明確,創業者的機會抓住以下幾點關鍵詞:獨立第三方、基於雲、補生態,再明確下: (1) 從生態視角來看 技術合作夥伴:可以基於雲,幫忙賣平臺的成品(渠道)、可以基於平臺的服務或者產品二次加工再賣(增值服務),可以做自己獨立的產品(合作共建),配合平臺一起打單。 人力合作伙伴:可以是三五個人,無論是演算法還是資料能力,基於我們的阿里雲大資料眾智平臺,接活。 資料合作伙伴:將自身無論通過哪類渠道沉澱的資料,通過平臺提供的產品,對外輸出,進行變現。藉助平臺的力量幫助變現。 (2)從大資料本身來看 如果我們不看生態,或者不依賴平臺,當然也可以,我個人對大資料業務或者說大資料產品的判斷: 大資料產品 = 資料 + AI + 傳達 資料:產品/系統需要的資料,可以是客戶的,也可以是產品自帶 AI:人工智慧、演算法、模型、統計、處理邏輯等 傳達:呈現、介面、服務方式、視覺化等 對於不同的創業者,就看你主打的是哪一塊,不同的創業方向在這三塊有不同的打法與側重,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會主攻AI,另外的兩部分視情形而定。也就是用AI/大資料能力,形成服務壁壘,從而進行變現。 五、幾點建議 建議先2B,2C的資料用起來很麻煩,很多時候甚至都缺失,更不用談加工、變現。 選擇一個出油的行業,先在一個行業下做出1、2個客戶,然後沉澱框架與產品,然後打爆一個行業/子行業,然後再考慮延展性。沒有深度的服務能力很多時候是做不出效果與爆點。 基礎資料服務化,行業應用智慧化。公司在對外提供服務的時候,如果是基礎類的服務,請將資料做成線上,可計量計費,跑量,以量取勝,當然如果這類服務還自帶吸資料的屬性,那就完美了比如風控介面。如果提供的是行業智慧化/演算法類專案,走價,做出溢價,比如panlantir。 無論做什麼,一定要在初期就要立足產品化的目標,用產品去打。產品的抽象與沉澱過程,意味著你的目標與方向,這點沒想明白就不要做了。 請講清楚定價,定價是反應你對市場瞭解的唯一標準,甚至是檢驗產品的重要屬性,定價過程反映了業務模式與打法。 做好商務工作,大資料業務本來就是技術類的產品,好的商務可以幫你快速彌補產品與客戶之間的GAP,不僅僅是演示,更需要舌燦蓮花,更需要從客戶的視角來驗證我們產品對他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