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企業架構研究總結(3)——企業架構的發展歷程

企業架構研究總結(3)——企業架構的發展歷程

學習任何一項理論,我認為最好的入門方式就是探究其歷史根源以及發展程序,藉此闡明該理論產生的真實原因,避免讀者一開始陷入各種理論所共有的晦澀之漩渦而不能自拔,最終連為什麼而學都理不清楚。學習企業架構和企業架構框架理論亦然。企業架構是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套理論,在這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衍生出很多種不同的企業架構方面的理論體系,而且很多國際大型企業和政府已經在反覆摸索中建立了符合各自特點的企業架構,並且關於如何建立企業架構的方法論,暨企業架構框架,以及相應的企業架構工具也已經在業界得到廣泛的普及。企業架構的主要發展脈絡可以被表現如下:

     與很多技術一樣,首先對這種關於資訊化的整合、資訊資源的共享以及資源的節約方面的技術發生興趣,並且有足夠的資源能夠進行研究的組織總是軍方。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美國啟動了C4ISR計劃(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這一計劃的目標並不是要建立什麼企業架構或企業架構框架理論,而是要建立一個大而全的系統,能夠將美國軍事指揮當局作出重大戰略決策以及戰略部隊的指揮員對其所屬部隊實施指揮控制、進行管理時所用的裝置、器材、程式關聯在一起,從而形成美國現代軍隊的神經中樞。經過多場戰爭的磨礪與數度起伏,該系統日臻成熟,而構建如此一個跨越眾多領域的龐雜系統的方法理論也漸為體系,終於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時期這一美國軍方的“企業架構框架”也由最初專門服務於C4ISR系統的 C4ISR AF(C4ISR Architecture Framework)發展成為更加成熟的DoDAF,即美國國防部資訊化總體架構框架理論。這一過程漫長且充滿波折,期間很多部門涉及其中,早在1986年美國國防資訊系統局(US Defense Information Systems Agency/Center )開始開發TAFIM (這也是TOGAF在1995年初版的基礎),到1991年TAFIM的第一版草稿完成,該參考模型目的是指導使用開放系統和商業市場的新技術開發美國國防部範圍內的應用。1996年6月美國國防部完成TAFIM專案,同時DODAF的第一版釋出,當時的名字叫做C4ISR AF,直到2003年8月正式的DODAF v1.0釋出。當前最新版是2009年3月28日釋出的DODAF v2.0。

     在軍方發展了這樣的企業架構框架理論後,企業也緊跟了軍方的腳步,開始了企業架構框架理論的研究。1987年,還在IBM工作的John Zachman先生撰寫了著名的論文《資訊架構框架》(《《A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 )。雖然這篇論文中並沒有明確提出企業架構和企業架構框架的定義,但是他的確首次提出了“資訊系統架構框架”這一概念,並認為使用一個邏輯的企業構造藍圖來定義和管理企業中各系統和元件的整合是非常有用的。在這篇論文中,Zachman先生以在現實生活中建造房子為例,以及其精簡的方式設計了一個資訊系統的構成所需要的全部設計元素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這篇論文在業界也被奉為企業架構框架理論的開山之作,Zachman先生本人也被稱為企業架構框架理論之父。

     Zachman框架中並沒有提出“企業架構”這一概念,而美國在1996年頒佈的Clinger-Cohen法案要求美國政府的CIO要負責開發、維護和幫助一個繼承性的IT架構的實施,並稱之為“ITA”,現在被解釋為IT企業架構,也就是企業架構(EA)這一概念的由來,同時這一法案也揭開了FEAF和FEA研究的序幕。可以說企業架構最早是應用在一些美國的政府機構,而美國政府對企業架構的應用的推動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其實早在這個法案之前,美國政府中已經有多個部門開始研究和建設自己的企業架構。在把Zachman框架引入美國政府之後,首先是美國國家技術標準研究所在1989年釋出NIST框架,而從此後聯邦政府內部出現了許多框架,例如國防部的DOD,以及財政部的DOT等。但這種各自為戰的狀態並不符合企業架構的精神,因為聯邦政府應作為一個整體建立起企業架構,於是在1999年9月,美國聯邦CIO委員會出版了聯邦企業架構框架(FEAF),用以為聯邦政府機構提供一個關於架構的公共結構和實施指南,從而幫助聯邦機構之間的公共業務流程、技術引入、資訊流和系統投資的協調等方面。

     到了2002年2月,建設聯邦企業架構的責任由CIO委員會轉移到了OMB(美國政府管理和預算辦公室)手中,並由其建立了一個聯邦企業架構程式管理辦公室(FEA-PMO)來開發聯邦企業架構(FEA),提出了五層參考模型的概念,用以在聯邦機構程式內和跨機構程式間,通過跨部門的分析來找到重複的投資,找到相互的差距,從而有助於在聯邦政府範圍內的協作、互操作和互動作用。該辦公室於2006年推出了企業架構評估框架(EAAF,2008年升級為3.0),同年又推出了聯邦過度框架(FTF)。另外,圍繞FEA參考模型的使用,OMB還發布了一些通告,如用於預算的準備、提交與執行的通告A-11和用於聯邦資訊資源管理的A-130。特別是A-11中的Exhibit53和Exhibit300詳細說明了預算提交與FEA的匹配和連線關係,從而使FEA成為聯邦政府在各機構中間發現差距、共享、合作和複用機會的重要工具(引自《從FEA看中國電子政務的頂層設計》 )。

     其實美國政府在二十一世紀的開始幾年中關於聯邦企業框架的發展還是比較坎坷的,根據2004年GAO(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的統計,在受調查的96個部門中,僅有20個部門建立了有效的架構管理的基礎,並且自2001年以來,有22個部門在成熟度上有提高,24個部門水平有所下降,而47個部門維持不變。並且在2005年1月,GAO強烈譴責了一些美國政府部門沒有很好的貫徹和使用企業架構,這其中就包括美國聯邦調查局、國防部、國土安全部,以及美國宇航局。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FEA的發展的確是向著良好的方向進行著。一份2007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在24個受評估的部門中已經有19個部門的評分達到了表示令人滿意的“綠色”,而且相較以前,當年的用於進行企業架構評定的企業架構評估框架(EAAF)剛進行了更新且評估標準更加嚴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企業架構的建設是一個多麼漫長而坎坷的過程。

     在企業架構從美國聯邦政府興起後,企業架構的理念很快就得到各個諮詢公司和研究機構的認可。最早對企業架構進行研究的研究機構是Meta Group,它於2000年發表了《企業架構案頭參考》(《Enterprise Architecture Desk Reference》),提供了一個經過驗證的關於企業架構實施的方法論,並期望藉此構建一座橫跨業務戰略和技術實施的橋樑。在這些諮詢和研究機構帶動下,微軟、IBM、惠普等廠商也紛紛把目光集聚到了企業架構,希望能夠從企業這個視角來定位其產品和服務。在2005年,一個著名的諮詢公司Gartner將Meta Group收購,並開始了Gartner架構框架的開發。在合併之前,Gartner就已經是一家在專業於CIO級諮詢方面最有影響力的諮詢公司了,但是在企業架構的某些特定領域還是Meta Group為最,而且雖然Gartner也致力於建立一些企業架構實踐,但卻總是達不到Meta Group的水平。在此背景的推動之下,兩家最終合併。合併以後雖然法律上已經成為了一家,但是由於他們原先各自持有的企業架構框架的方法差異很大,因而他們花了1年的時間在已有的企業架構經驗和方法論的基礎上尋求能夠整合之道,最終產生了Gartner框架。

     隨著政府、企業、諮詢公司、研究機構以及廠商的不斷進入,企業架構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其標準化的工作也日趨重要,從而也催生了一些研究團體和標準框架。其中最重要的,也是目前影響最大的企業架構框架理論便是由Open Group創立的TOGAF。發展至今,TOGAF已經於2011年釋出了第9.1版,即TOGAF 9.1。其實TOGAF的發展也經歷了一段漫長的過程。自1993年開始,The Open Group開始應客戶的要求定製企業架構的標準,並於1995年在美國國防部的允許和鼓勵之下基於TAFIM(Technical Architecture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釋出了第一版TOGAF,而TAFIM自己也在1998年從國防部正式退休。之後經過數年的發展,The Open Group於2001年12月釋出了TOGAF 7(Technical Edition),並於次年12月釋出了TOGAF 8(Enterprise Edition)。經過長時間的修修補補,比較重大的變化發生在2009年釋出的TOGAF 9,其在TOGAF 8的基礎之上增加了內容框架(Content Framework)等重要內容,從而使TOGAF標準更加完備。時至今日,TOGAF已經成為業界最受歡迎的企業架構框架標準,不僅有80%的福布斯( Forbes)全球排名前50的公司在使用,而且還支援開放、標準的SOA參考架構。除此之外,各國際主流廠商也在積極推動這一標準的普及,例如,在德國有SAP在推動,在美國有IBM、惠普、Oracle等公司在推動,而中國也有金蝶在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