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企業架構研究總結(4)——企業架構與企業架構框架概論

企業架構研究總結(4)——企業架構與企業架構框架概論

      通過企業架構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業界已經湧現出了很多企業架構以及企業架構框架理論。在本章中,筆者將挑選幾種主要的企業架構和企業架構框架理論進行詳細闡述。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本章定名為“企業架構與企業架構框架”,但是由於企業架構的特性所致,其真實形態在不同的企業之間差異很大,即便是聯邦企業架構也只是提供了五層參考模型而已,所以對於企業架構的總結無法逐一進行,而作為指導企業架構建立的方法論,亦即企業架構框架,由於其具備標準化的特性,將被作為本章內容的重點。當然,即便企業架構框架具有其標準性的一面,也並不意味著每個企業都要削足適履,摒棄自己的真實需求和特色而強行照搬這些框架理論,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企業應該按照各自的需要對企業架構框架進行適當的裁剪,甚至聯合幾種框架進行定製(例如TOGAF + Zachman),而也只有這樣才能創建出適合於自己的企業架構。

企業架構框架之異同

      由於這些企業架構和企業架構框架的內容過於繁雜,且由於抽象程度較高,直接深入下去恐怕會比較晦澀,因而在進入每個企業架構和企業架構框架理論之前,我們先對這些企業架構框架理論進行一下對比,尋找其共性和差別,從而避免我們割裂地看待這些理論,結果喪失了對這些理論本源的掌握。因為這些理論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因而其必然有共性,只不過由於歷史環境和提出理論的單位的性質不同而在表現形式上各有側重而已。

企業架構框架的共性

      雖然企業架構框架理論種類繁多,但是就其目的還是用於指導人們建立符合自己企業特點的企業架構,以及使用何種方式維護企業架構,使之與企業的發展相同步。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各種企業架構框架基本上都在如下兩個方面闡述建立企業架構的方法論:

  • 建立和維護企業架構的過程,即用如何建立企業架構,以及如何確保企業架構正確的演進。
  • 企業架構的內容描述,即企業架構的內容如何分類,以及每一類都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實際上當前企業架構理論的發展也逐漸趨同,大有殊途同歸之感。基本上所有的企業架構框架都有關於建立企業架構過程的描述。在這些企業架構框架中,企業架構的生命週期都被描述成一個迴圈演進的過程,並且在演進過程中還需要施以適當的治理,從而保證每一次的演進都是在一種有序、受控的環境下進行。在企業架構的開發過程中,大多數框架理論還推薦通過使用企業架構成熟度模型來對企業架構的狀態進行評估。

      在每一次的迴圈過程中,各個企業架構框架基本上也採用類似的方法來逐漸完善企業架構:

  • 首先識別並定義此次迴圈的目標、範圍以及相關干係人。
  • 建立用於描述企業在各個領域(業務、資料、應用和技術)當前狀態的基線架構。
  • 使用相同的描述方式並依照此次迴圈的目標與範圍定義出目標架構。
  • 採用差距分析的方法,識別並歸納出當前架構與目標架構的區別。
  • 按照差距分析的結果,在徵得相關干係人同意的情況下開展遷移實施工作。

      關於企業架構的內容,雖然不同的企業架構框架理論由於角度不同,但是他們對企業架構內容的層次劃分大體上還是一致的,基本上都是從如下幾個方面(或至少包含如下幾個方面)對企業架構進行描述:

  • 業務架構
  • 資料架構
  • 應用架構
  • 技術架構

      同時,雖然不同的企業架構框架對這些層次的具體內容有著不一樣的描述,但是基本上所有的框架理論都是採用不同干係人的視角來對各層次具體內容進行歸納分類。

      除了架構過程和內容方面的共性,幾乎所有的架構框架理論都強調企業高層對於企業架構成功的重大意義。由於企業架構包含企業自業務到資訊系統的各個方面,因而會涉及到企業中大多數的人員,如果沒有企業高層的決心和驅動,協調這麼多的人員本身就是個巨大的難題,從而直接影響到一個企業架構的成功與否。此外企業高層的思路往往就是企業發展的戰略,亦即企業演進變化的源頭,而將這些戰略在企業各層中加以貫徹,通過資訊科技加以實施正是企業架構的意義所在。

主流企業架構框架之對比

      雖然企業架構框架理論所面對的問題都是同樣的,但是由於他們出現的歷史背景和研發團體都不相同,因而他們的適用範圍和側重角度都有較大的差異。本章將根據 《Comparison of the Top Four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Methodologies》所述對四種主流的企業架構框架理論(Zachman,FEA,Gartner,TOGAF)進行比較。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這篇文章應該完成於2007年,因而TOGAF還沒有釋出第9版,因而文章中關於TOGAF重視架構過程而沒有架構內容的描述的論點在當前看是不準確的,在後面的內容中筆者將給予修正。

1. Zachman特點

      在這四種框架之中,Zachman的歷史算是最悠久的了,但是相對於後面的幾種框架,該框架僅僅提供了關於企業架構內容的分類方法,而對於企業架構的建立過程卻並沒有相應的描述。但是作為第一個被廣泛承認的企業架構框架理論,Zachman首先提出了一種根據不同的干係人的視角來對資訊系統的各個方面進行描述的方法,從而使得站在不同角度的干係人可以針對資訊系統的建設使用相同的描述方式進行溝通,而這也對其後的各種企業架構框架理論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在Zachman框架中,企業架構的內容被抽象成採用六種視角來觀察的資訊系統在六個方面的描述,並且Zachman認為當所有這些角度針對每個方面的描述都完備則一個企業架構的內容是完備的。

2. FEA特點

      作為最早的由政府部門提出的企業架構理論和進行的實踐,FEA發展至今也具有了相當長的歷史,雖然有文章稱FEA還是處於嬰兒期的階段,但是它所提出的各種方法還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與Zachman這種僅僅提供企業架構內容分類法的框架不同,FEA不僅在企業架構內容上由其自己的分類方式,而且關於架構過程也有著相當的描述。

      嚴格的講,FEA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企業架構框架,而是以美國聯邦政府為客觀物件的企業架構的具體例項,與之相比,在它之前誕生的FEAF(聯邦企業架構框架)才算得上一個真正意義的企業架構框架理論,不過由於其在政府的企業架構方面的示範作用,FEA中所抽象出來的各種參考模型和治理方法倒比方法論級別的FEAF更加容易讓人接受,所以在很多情況下,FEA也被看作是一種企業架構框架理論。正因為FEA不同於一個通用的企業架構框架理論,因而其具體內容相對明確,例如其對服務的分類就包括健康服務、教育服務、自然資源服務以及國土安全服務等有著明顯政府性行為的服務,不過FEA所採用的架構內容分類方法的確是值得借鑑的,他首先採用服務的概念對企業部門的各種服務能力以業務線(Line-of-Business)為單位進行標識、組織和定義,並且將這些服務按照其使用的範圍歸納為企業服務(Enterprise Service)和片段服務(Segment Service)兩大類。通過這樣的方式,聯邦政府各部門的各條業務線得到了總結,而且原先功能上相互重複的服務也被識別了出來,從而有助於服務的重用。同時針對每條業務線或服務能力,FEA從業務、資料、應用和技術這幾個方面進行詳細的描述。所有這些層次的描述在FEA中通過五層參考模型的方式進行規範,從而為各個部門建立起一種統一的用於描述各自服務能力的方法。

      除了針對內容的描述,FEA也針對企業架構的架構過程提出了指導。在FEA的觀點中,各部門首先需要通過五層參考模型描述企業當前以及目標架構,根據差距分析找到現實和理想的差別,並且細化成各種實施專案。在為這些專案確立了投資和籌資戰略後,對著這些專案進行實施和管理,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和企業架構的演進。

      以上關於架構內容的定義和架構過程的描述是FEA的核心內容,除此之外聯邦企業架構體系還包括了用以評估一個企業架構完整性、使用狀況和使用效果的企業架構評估框架(EAAF),以及被OMB用來識別和管理各跨部門專案的聯邦過渡框架(FTF)。

      由此可見,相對於Zachman,FEA既含有針對架構內容的分類法,又具備架構過程描述,甚至還包括了用於評估架構水平的方法,所以FEA更加具備一個企業架構框架的特性。但是從抽象度和通用性的角度來看,Zachman框架無疑是一種通用的架構建設方法論,而FEA則更傾向於一種基於具體例項的最佳實踐。

3. TOGAF特點

      與上面的框架都不同,由於TOGAF的目的是為企業架構的建立提供一套標準的方法,他既不同於Zachman那樣僅僅介紹企業架構內容的分類法,也不同於FEA那樣緊貼著美國聯邦政府的組織架構和現實服務。與他們相比,TOGAF提出的是一套經過高度抽象的方法論,並且不依賴於任何一個具體的組織形式(例如,如果使用FEA來建立企業架構,和可能需要像美國政府那樣建立OMB這樣一個統一協調管理企業架構的組織,否則諸如FTF這樣的框架將無從實施和管理),甚至他對自身提出的各個方法和內容分類法都沒有硬性照搬的要求,也沒有排斥其他任何架構框架理論,因而任何企業均可按照自身的情況對TOGAF進行裁剪或與其他框架進行混合,從而建立和維護符合自身情況的企業架構。

      TOGAF的核心是架構開發方法(ADM: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Method)。此套方法實際上是用來指導企業如何建立和維護其企業架構的一套流程化的架構開發步驟。首先ADM將架構過程看成一個迴圈迭代的過程,並且此迭代過程可以是分層級的,即企業可以使用一個小組負責整個企業架構的迭代開發,也可以由多個架構開發小組針對每一部份進行迭代開發,並最終歸為一體。

      在TOGAF中,ADM一共定義了十個步驟,除了“需求管理”這一步驟位於各個步驟中心作為其他各步驟的驅動和管理辦法外,其餘九個步驟還是有著先後關係的,即前面步驟的輸出作為後面步驟的輸入。與FEA過程的精神相類似,ADM也秉承如下思想來建立和管理企業架構:

  • 識別和定義高層的策略、目標以及驅動力等。
  • 建立針對架構的高層次的期望,亦即架構願景。
  • 細化架構願景,在業務、資料、應用和技術這些層面進行詳細描述,並針對採用相同方式描述的當前架構和目標架構進行差距分析。
  • 將差距分析結果具體化為解決方案,進而形成一個個專案規劃。
  • 實施並管理這些架構專案。
  • 在所有過程中監控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從而可以將變化快速反映到架構建立過程中。

      由此可見,與FEA相比,前兩步相當於FEA五層參考模型中PRM(Performace Reference Model)的目標,而第三步的細化又於FEA中後面的四層參考模型不謀而合(當然,FEA五層參考模型並不是一個架構過程的概念,但是ADM的使用過程並不排斥對他們的使用,況且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至於後面的差距分析直到專案的規劃、實施以及管理又與FEA的架構過程在思想上是一致的。而且,通過上述步驟我們可以看出,ADM採用了自上而下的原則通過逐步細化的方式將企業高層的策略過渡到詳細的技術實施,從而構建涵蓋所有干係人角度的企業架構。需要注意的是,雖然ADM中的各大步驟在表面上有著先後依賴的關係,但是這種關係並不是硬性規定的,一個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換這些步驟的順序,甚至是跳過某些步驟,而這也是TOGAF所提倡的。此外,ADM除了定義這十大步驟,還詳細定義了每大步驟所包含的各個小步驟、目標以及每大步驟的輸入與輸出。

      在2009年,TOGAF推出了第9版。在此版本中,The Open Group為TOGAF加入了內容框架(CF,Content Framework),從此企業架構不單單是一份僅僅關於企業架構過程的框架理論了。在內容框架中,企業架構內容按照表現形式分為目錄、矩陣和圖形三種,並且根據ADM在各個階段的目標定義了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的架構製品。除此之外,內容框架還對ADM中各個步驟的輸入、輸出與這些架構製品的關係進行了詳細描述。

      內容架構中關於架構製品的定義構成了TOGAF下的架構內容元模型,但是這一元模型也只是一種參考性材料,TOGAF並不建議將其強搬至各個企業或組織的架構實踐當中。為了達到這種靈活度,內容框架採用外掛方式對內容元模型進行組織,即把一些關鍵並常用的架構製品當作核心內容,並將其推薦到架構實踐過程當中,而把剩下的架構製品分別歸納到治理擴充套件、服務擴充套件、流程建模擴充套件、資料擴充套件、基礎設施整合擴充套件以及動機擴充套件這幾個分組之中。需要注意的是,TOGAF只是對架構內容進行了建議,即便是核心分組中的架構製品在實踐中的具體內容也應按照企業自身的需求而進行定製。

      由此可見,TOGAF相對於其他框架理論,具有更加標準、更加通用的特點,而且自從在TOGAF 9種增加了內容框架之後,此企業架構框架理論的完整度也大幅提高,也正因為如此,TOGAF發展至今日已經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堪稱業界最流行的企業架構框架理論。

4. Gartner特點

      與上述的企業架構框架不同,Gartner既不提供企業架構內容的分類法,也不提供企業架構的建設過程指南,因而從架構框架的定義來看,Gartner應該不能算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企業架構框架理論。Gartner並不提供通常意義上的方法論,而是以其在企業架構建設領域中積累的大量實踐經驗為基礎,對外提供關於企業架構方面的各種最佳實踐。因而,如果企業要藉助Gartner的力量來建設企業架構,要麼出資購買其資訊服務,要麼就以Gartner公司提供的數個企業架構建設例項為參考來構建自身的企業架構。

      雖然沒有高度抽象且規範化的通用方法論來指導企業架構的建設,但Gartner關於企業架構的建設也有著自己的理念和實際案例。Gartner將企業架構看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名詞。在Gartner的觀念中,企業架構建設的起點應該是對企業發展方向的明確,而不是僅僅對企業當前狀態的描述,並且一個成功的企業架構應該能將業務擁有者、資訊專家和技術實現者聯絡起來,併為他們提供一個統一的針對企業現狀和發展方向的願景。

5. 四種框架的比較

      上述四種企業架構框架各具特點,先將他們放在一起比較如下:

評分

Zachman

TOGAF

FEA

Gartner

分類法完整度

4

3

2

1

過程完整度

1

4

2

3

參考模型指南

1

3

4

1

實踐指南

1

2

2

4

成熟度模型

1

1

3

2

業務關注度

1

2

1

4

治理指南

1

2

3

3

企業劃分指南

1

2

4

3

視角目錄

1

2

4

2

廠商無關度

2

4

3

1

資訊易獲取性

2

4

2

1

價值獲取效率

1

3

1

4

    在上面表格中評分量級從1至4,其意義分別定義如下:

  1. 在當前評測方面無所表現。
  2. 在當前評測方面有所表現,但是並不足夠。
  3. 在當前評測方面有著可以接受的表現。
  4. 在當前評測方面有著很好的表現。

   上述表格採用十二個方面對四個框架進行對比,其中每個評測方面的意義如下:

  • 分類法完整度(Taxonomy completeness):用以表明當前框架理論對各種架構製品劃分的優劣程度。
  • 過程完整度(Process completeness):用以表明當前框架理論在指導人們建立企業架構方面是否採用了漸入式的方式,且表現如何。
  • 參考模型指南(Reference model guidance):用以表明當前框架理論在幫助人們建立一系列相關的參考模型中的作用。
  • 實踐指南(Practice guidance):用以表明當前框架理論在幫助人們將企業架構的精神融入到組織中,併為其建立一個珍視並使用企業架構的企業文化時的幫助程度。
  • 成熟度模型(Maturity model):用以表明當前框架理論在評估企業使用企業架構的有效性和成熟度方面的幫助程度。
  • 業務關注度(Business focus):用以表明當前框架理論是否著眼於使用技術來驅動業務價值。其中,業務價值被定義為減少成本或增加收入。
  • 治理指南(Governance guidance):用以表明當前框架理論在理解和建立有效的企業架構治理模型方面的幫助程度。
  • 劃分指南(Partitioning guidance):用以表明當前框架理論在幫助人們對企業進行有效的自治性分區劃分方面的幫助程度。此種分區劃分對於複雜性管理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方法。
  • 視角目錄(Perspective catalog):用以表明當前框架理論在指導人們設定架構資產目錄方面的幫助程度。這些架構資產會在未來的活動中被重用。
  • 廠商無關度(Vendor neutrality):用以表明當前框架理論與某個特定諮詢組織的鎖定程度。此方面評分越高表示與特定廠商的鎖定程度越低。
  • 資訊易獲取性(Information availability):用以表明與當前框架理論相關的免費或廉價資訊的數量和質量。
  • 價值獲取效率(Time to value):用以表明從開始使用當前框架理論到建立具有高度業務價值的解決方案這一過程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