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及閱讀感悟2200字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及閱讀感悟2200字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及閱讀感悟2200字:
1.用夏桀,商紂暴虐昏君和商湯,周武王仁德明君做比較,因為人民歸心,上天賜名要不然就永遠要恪守臣節至死不渝。
又用商朝的微子取代紂王,商朝可以永配上天。吳國以季禮做君主,開國之君太伯也可永享祭祀。
可以二人就算是國家滅亡也不願意做君主就是因為禮教不可破壞。(當時名分尊卑等級的極其重要)
天子維護禮教,禮教就是地位高下的區分。
天子職責:維護禮教:區分地位:匡正名分。禮教=法紀、區分地位=君臣有別、名分=公侯卿大夫等
2.仲叔於溪救孫桓子免於死難,對衛國建立立了大功。他謝絕賞賜的封地,只想要貴族使用的馬飾。孔子認為可以多賞賜他封地但是不能把名位和器物借與他人、這些都是君主職權的象徵。
禮教根本:名位分別稱呼,器物分別標誌,上下才能井然有序。
處理政事不堅持原則,國家會走向滅亡。
3.衛國國君希望孔子幫助他處理政事,孔子先要學歷名位,他認為名位不正百姓無所適從。馬飾一件小器物孔子很珍惜,確立名位一件小事孔子要從它做起,因為名位和器物一亂,國家上下就無法相安互保了。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及閱讀感悟2200字

沒有一件小事不是從微小之處產生而逐漸發展顯著的。
矯正起初的小錯,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顯的大害,竭盡全力也無法成功。
因為周幽王,周厲王喪失君德,使得周朝氣數每況愈下,各國諸侯肆意征討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預朝政,禮教朝綱基本上土崩瓦解。但是文王,武王開創的政權卻可以延續下去,是因為周王朝的後裔還能定奪名位。
舉例1:晉文公救了周襄王(襄王之弟太叔為爭王位)對周王室有功,他請求死後可以用王室隧葬禮節,襄王拒絕了他的請求,周襄王說:“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請焉!”(翻譯:周朝制度很明顯,沒有改朝換代而有兩位君主,這也是叔父您所反對的,要不然,叔父您有地願意隧葬,又何必來請示我呢。)晉文公因害怕而沒敢反對禮制。
因此周朝地盤不太大,管轄的人民也不太多,,經歷了數百年,就算進,楚,齊,秦如此之強大的國家,也不敢凌駕於其之上。
舉例2:周王還保有天子的名分,但是魯國齊國楚國晉國是勢力足以自立君主,只是他們不敢僭犯名位讓天下討伐。晉國三家大夫瓜分了晉國,蔑視了君主。周王朝不但沒有討伐他們,反而給他們加封賜爵列於諸侯之位,這樣做周王朝的僅有名位不再奪定而全部放棄,周王朝的禮教到此全部喪失。(晉國三家大夫:趙,韓,魏滅掉智氏,瓜分晉國,三分其地)
周朝衰微,晉國三家強盛,他們要是不在乎天下指責去侵犯禮儀,就不會請求周天子的批准,而去自立國君那就叛逆之臣。阿Q正傳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818.html)如今他們向周天子請封,天子也同意了,他們是天子受命的諸侯,沒有人能去討伐他們。所以晉國三家能當上諸侯,不是他們破壞了禮義,而是周天子自己破壞了周王朝的禮義。君王與臣子之間禮教已經被破壞,天下開始以智利和武力爭雄,江山淪亡,周朝子民滅亡殆盡。
晉國智宣子想立智瑤為繼承人,族人智果建議立智宵,他說智瑤雖然有五項長處,卻沒有仁厚之心,如果他當了繼承人,智氏宗族必定會滅亡,但是智宣子並不聽他的話。智果脫離了智氏,另立輔氏。
趙國大夫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伯魯,小兒子叫無恤。他不知道立他們誰為繼承人,於是他把兩塊寫有日常訓誡的竹簡給了兩個兒子,讓他倆好好記住。三年後,他問起兩個兒子,伯魯說不出竹簡上訓誡而且竹簡也丟了,無恤不僅能熟練的背出來訓誡而且竹簡一直放在袖中。趙簡子認為無恤十分賢德,就讓他當了繼承人。
趙簡子讓尹鐸把晉陽變成保障地,尹鐸少算居民而減少賦稅。趙簡子告訴無恤,晉國有難話,不要嫌尹鐸地位低,不要怕晉陽遠要把它當作歸宿地。
智宣子去世,智瑤當政,他在藍臺宴會侮辱韓康子和他的臣相段規。家臣智國勸誡他,不提防災禍,災難就會來。智瑤認為人的災難是取決於他的,他不給別人帶來災難,誰都不敢興風作浪。智國又說:一個人屢次三番犯錯,結仇怎麼能在明處,應該在沒有表現的時候就要提防。賢德人都是謹慎處理小事才能不招致大禍。主公這一次宴會得罪了人家主君和臣相,不防備,有說出沒人敢興風作浪的話,這樣的態度是不可以的。蟲蟻都能害人,更何況主君和臣相呢。智瑤不停勸告。
智瑤先向韓康子和魏桓子要封地,兩人不給。被家臣段規和任章勸說,智瑤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封地,他肯定會來討伐,又何必單獨當他的靶子,不如先給他封地讓他慢慢驕傲張狂,再選擇共同的盟友去對抗他,《周書》“將欲敗之,必故輔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要打敗敵人,必須要暫時聽從他。要取奪敵人的利益,必須先給他一點好處。)兩人同意了,把封地給了智瑤。
智瑤又向趙襄子(無恤)要封地,趙襄子不給。智瑤很生氣,帶著韓魏兩家的士兵去討伐趙家。隨從建議去最近長子城躲避,趙襄子說,百姓用盡力氣為他修城牆,又搜刮民脂民膏充實倉庫,他們怎麼可能再去為我們守城送命。最後趙襄子要去投奔先主地盤晉陽,因為尹鐸對那裡的百姓寬厚,人民肯定會和他們一起共濟。
智瑤帶著韓魏兩家引水灌注晉陽城,城頭差六尺就要被淹沒,但是城裡百姓依然沒有反叛。智瑤說,原來水也可以亡國。韓康子和魏桓子相互使眼色,因為汾水可以灌韓國都城平陽,絳水可以灌魏國都城安邑。謀士絺疵對智瑤說,韓魏二人會反叛,雖然滅掉趙家破城指日可待,但是韓魏二人,並不高興,面露憂慮,這肯定是要反叛。第二天智瑤就把絺疵的話告訴了韓魏二人,絺疵知道後請求離開去了齊國。
趙襄子派張孟談祕密出城和韓魏二人商談,約好日期後返回城裡。襄子夜裡派人殺了智瑤的守堤官吏,大水決口反淹了智瑤的軍隊,韓魏又乘機兩面夾擊,襄子正面攻打,打敗了智瑤的軍隊,殺死智瑤智氏族人全部滅亡,只有輔果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