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單元測試中測試用例的設計方法

單元測試中測試用例的設計方法

單元測試中測試用例的設計方法

1. 用於語句覆蓋的基路徑法

基路徑法保證設計出的測試用例,使程式的每一個可執行語句至少執行一次,即實現語句覆蓋。基路徑法是理論與應用脫節的典型,基本上沒有應用價值,讀者稍作了解即可,不必理解和掌握。

基路徑法步驟如下:

1)畫出程式的控制流圖

控制流圖是描述程式控制流的一種圖示方法,主要由結點和邊構成,邊代表控制流的方向,節點代表控制流的匯聚處,邊和結點圈定的空間叫做區域,下面是控制流圖的基本元素:

                                             

以下程式碼:

void Sort(int iRecordNum, int iType)
{
int x = 0;
int y = 0;

while(iRecordNum-- > 0)
{
if(0 == iType)
{
x = y+2;
break;
}
elseif(1 == iType)
{
x = y+10;
}
else
{
x = y+ 20;
}
}
}

可以畫出以下控制流圖:

                                    

2)計算程式環路複雜度

環路複雜度V(G)可用以下3種方法求得:

(1) 環路複雜度等於控制流圖中的區域數;

上圖中,有4個區域,V(G) = 4。

(2) 設E為控制流圖的邊數,N為結點數,則環路複雜度為E-N+2;

上圖中,V(G) = 10(邊) – 8(結點) + 2 = 4。

(3) 設P為控制流圖中的判定結點數,環路複雜度為P+1。

上圖中:V(G) = 3(判定結點) + 1 = 4。

環路複雜度是獨立路徑數的上界,也就是需要的測試用例數的上界。

軟體測試交流群:747981058

3)匯出基本路徑集

基本路徑數等於V(G)。根據上面的計算方法,可得出需要的基本路徑數為4。路徑就是從程式的入口到出口的可能路線,基本路徑要求每條路徑至少包含一條新的邊,直到所有的邊都被包含。需要提醒的是:基路徑法和路徑覆蓋是兩回事,用於設計用例的基路徑數一般小於全部路徑數,即基本路徑集不是惟一的。基路徑法完成的是語句覆蓋,而不是路徑覆蓋。下面選擇四條基本路徑:

路徑1:1-11

路徑2:1-2-3-4-5-1-11

路徑3:1-2-3-6-8-9-10-1-11

路徑4:1-2-3-6-7-9-10-1-11

 

4) 設計用例

根據上面的路徑,可以設計出以下用例:

路徑1:1-11

用例1:iRecordNum = 0

路徑2:1-2-3-4-5-1-11

用例2:iRecordNum=1, iType = 0

路徑3:1-2-3-6-8-9-10-1-11

用例3:iRecordNum=1, iType = 1

路徑4:1-2-3-6-7-9-10-1-11

用例4:iRecordNum=1, iType = 2

從上述步驟可以看出,基路徑法工作量巨大,如果用於五十行左右的函式,將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五十行程式碼的函式實在是太普通了。這種成本巨高的方法,其測試效果如何呢?測試效果完全與成本不匹配,首先,基路徑法完成的只是程式碼覆蓋,這是最低級別的覆蓋,其次,整個設計過程都是依據已經存在的程式碼來進行的,沒有考慮程式的設計功能,是典型的“跟著程式碼走”,不足是顯而易見的。綜上所述,基路徑法沒有實際應用價值。

2. 用於MC/DC的真值表法

設計用於MC/DC的用例,可以先將條件值的所有可能組合列出表格,然後從中選擇用例,稱為真值表法。例如判定A || (B && C),條件組合如下表:

 

                   

為了使A獨立影響判定結果,選擇B和C相同,判定結果相反,且A相反的組合:組合2和6;

為了使B獨立影響判定結果,選擇A和C相同,判定結果相反,且B相反的組合:組合5和7;

為了使C獨立影響判定結果,選擇A和B相同,判定結果相反,且C相反的組合:組合5和6。

因此,組合2、5、6、7符合MC/DC要求。符合MC/DC要求的用例集不是惟一的。

為了提高效率,可以使用工具來生成真值表和找出符合要求的組合,有些商業工具具有這種功能。自行開發難度也不大,下面提出開發MC/DC用例設計小工具的思路,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嘗試一下:

1)用一個簡單的詞法和語法分析器解析判定表示式,計算條件數量;

2)生成真值表;

3)用一個邏輯表示式計算器,針對每個條件C,掃描真值表,找出符合以下要求的組合:除條件C外,其他條件取值相同;將條件C的真值和假值分別代入判定表示式,判定的計算結果相反。

4)針對找出的組合,設計兩個用例,條件C分別取真和假。

需要注意的是,判定中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例如:

(A==0 || B == 1) && C == 2 || (A==0 && D == 3)

針對A==0設計MC/DC用例時,前一個A==0取反,後一個A==0也會跟著取反,如果後一個A==0視為其他條件,則不能實現MC/DC覆蓋,因此,計算判定值時,兩個A==0應視為同一個條件。

3 邊界值法

邊界值法假定錯誤最有可能出現在區間之間的邊界,一般對邊界值本身,及邊界值的兩邊都需設計測試用例。

如下函式:

//引數age表示年齡

int func(int age)
{
int ret = 0;
//… do something
return ret;
}

引數age表示一個人的年齡,假設有效的取值範圍是0-200,那麼,用邊界值法可以得出以下用例(省略輸出):

用例1:age = -1;

用例2:age = 0;

用例3:age = 1;

用例4:age = 199;

用例5:age = 200;

用例6:age = 201;

通常,程式對輸入還會分段處理,例如,年齡在10以下,為兒童,需要特別照顧;年齡在60歲以上,為退休老人,不能安排工作,那麼,10和60是內部邊界,也要設計測試用例:

用例7:age =9;

用例8:age = 10;

用例9:age = 11;

用例10:age = 59;

用例11:age = 60;

用例12:age = 61;

邊界值法需要了解資料所代表的實際意義,此外對於列舉型別等非標量資料不適用。邊界值法對於複雜的軟體專案來說,適用範圍有限。

4 等價類法

先從程式碼編寫的思路說起。程式設計師編寫一個函式的程式碼,會如何做呢?

首先,瞭解程式碼功能。程式的功能是什麼?無非就是:有哪些輸入?執行什麼操作或計算?產生什麼輸出?

然後,將功能細化,形成一個或多個功能點。一個功能點就是一類輸入及其處理。什麼叫“一類”輸入?程式可能有無數輸入,但程式碼並不需要用無數個判定來對每個輸入分別做處理,只需將輸入分類,需要做相同處理的輸入歸於一類,這就是“等價類”。從程式設計角度來說,“等價類”是指計算或操作過程的“等價”,一個等價類就是處理過程完全相同的輸入的集合。程式中通常用判定來識別分類,一個判定就是一次分類,巢狀的判定則會造成分類數量的翻番。

所以,函式程式碼編寫的核心思維就是等價類劃分和處理。一個函式要完全正確,關鍵是等價類的劃分要正確完整,且每個等價類的處理正確。

舉個例子,現在要編寫一個函式,將字串左邊的空格刪除。函式原形如下:

char* strtrml(char *str);

功能:

將str左邊空格刪除,並返回str本身。

功能點:

1. 左邊有空格:刪除;(正常輸入)

2. 左邊無空格:不作處理;(正常輸入)

3. 全部是空格:全部刪除;(正常輸入)

4. 空串:不作處理;(邊界輸入)

5. 空指標:直接返回。(非法輸入)

不一定需要針對每個功能點分別寫程式碼,因為程式中的if、for、while等語句本身具有“如果不符合條件就跳過”的含義,所以很多功能點是可以共用程式碼的,例如,前4個功能點只需要相同的程式碼,不過,程式設計時對功能點的考慮還是要全面。

既然函式沒有錯誤的關鍵是等價類劃分正確完整且處理正確,那麼測試時,只要把輸入的等價類都列出來,並設定正確的預期輸出,進行測試就行了。

這就是通常說的“等價類”法,從測試角度來說的“等價”,是指測試效果上的等價,即同類中一個數據測試通過,可以肯定其他資料也會測試通過。

用例設計的首要工作是設定輸入。輸入有哪些呢?要從正常輸入、邊界輸入、非法輸入三方面考慮,每方面進一步劃分形成等價類,即要考慮:有哪些正常輸入?有哪些邊界輸入?有哪些非法輸入?

多個輸入時,例如有多個引數,首先把各個引數的等價類列出來,然後要考慮引數之間是否存在特殊的組合關係。例如下面的函式:

//計算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幾,引數分別表示年月日

int Date(int year, int month, int day);

用例如下表(假設year的有效範圍是1-9999):

                     

用例的輸出是比較容易被輕視的工作,但是,沒有充分且正確的預期輸出,用例基本上沒有意義,就像醫生要求病人做一大堆檢查,卻不看檢查結果一樣。預期輸出要根據程式的設計功能確定正確的值。一個用例的預期輸出可能有多個。

等價類法是與程式的基本特性“對資料分類處理”相匹配的方法。對於一個函式來說,如果對資料的分類正確且完整,每一個分類處理正確,那麼,程式就沒有問題。同樣,測試時,只要依據設計功能,找出所有等價類,那麼,用例就是完整的。所以,用例的完整性,本質上是指等價類是否劃分正確且完整,每一類的正確輸出是否均依據設計功能正確設定。

使用了等價類法後,是否需要使用其他方法呢?

等價類法從“有哪些正常輸入?有哪些邊界輸入?有哪些非法輸入?”三個方面來考慮等價類,因此,邊界值法是等價類法的一部分。

常見的用例設計方法中還有正交法和錯誤推測法。正交法考慮資料的組合,實際上,如果程式對輸入資料的組合需要判斷處理,也是一種等價類劃分,但正交法會產生大量的多餘組合,且可能缺少必要的組合,因此不推薦採用正交法,應該根據資料的實際意義自行組合。單獨從錯誤推測角度去設計用例未免太不可靠,但錯誤推測法可以作為檢查等價類是否完整的一種思路,即用等價類法設計用例後,可以考慮哪些輸入比較容易產生錯誤,以檢查是否遺漏,這只是一種檢查思路,也包含在等價類法之中。總之,用例設計只需使用等價類法,但可以從多種角度檢查等價類的完整性。

跟大家推薦一個學習資料分享群:747981058,裡面大牛已經為我們整理好了許多的學習資料,有自動化,介面,效能等等的學習資料!人生是一個逆水行舟的過程,不進則退,咱們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