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防火牆真的讓中國網民與世隔絕嗎?

防火牆真的讓中國網民與世隔絕嗎?

圖片來源:民生觀察工作室

摘要 兩位學者的研究指出: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對本土網站的青睞,源於它們在語言和地域兩個文化屬性上的匹配,而非因為防火牆的存在;中國網民並沒有因為防火牆而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使用者更加隔絕。
雨晴水錶/ 政見觀察員

由於防火牆(Great Fire Wall)的存在,中國網際網路被戲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網。西方媒體常常將防火牆比喻成鐵幕,認為這道人為設定的壁壘不僅讓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國際網際網路巨頭望洋興嘆,也妨礙了民主和自由等普世價值的傳播。這個帶有冷戰色彩的類比也籠罩著近年來美國政府對中國網際網路政策的評論與指責。


防火牆是否真的阻礙了中國網民與世界互聯?香港中文大學的吳曉和密蘇里新聞學院的 Harsh Taneja 用他們的研究給出了有趣的答案。

在兩位學者看來,“鐵幕” 比喻的基本假設是:網際網路使用者對網上的各種資訊同樣感興趣。以此為前提,對網站的人為遮蔽必然損害使用者獲取資訊的自由。然而,面對浩如煙海的資訊,網際網路使用者真的如此博愛嗎?


研究表明,人們在選擇文化產品時往往表現出穩定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在網際網路使用者的上網行為中同樣普遍存在。通過對全球 1000 個最流行網站的使用者資料進行分析,兩位研究者構建了一個以網站為節點的社會網路。若兩個網站(節點)之間有紐帶連線,則意味著這兩個網站的使用者群體之間存在交集。

對這個網路的結構進行深入分析後,研究者分離出 18 個相互獨立的節點集合,同一集合中的網站有著類似的文化屬性。我們可以把這些集合看成一個個獨特的 “文化市場”(culturally-defined market):來自同一市場的使用者具有共同的文化傾向,他們使用的網站也因此而大同小異。


圖中的紅色集合包含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最常使用的 194 個網站:從社交平臺到新聞門戶,從購物頻道到搜尋引擎,它們幾乎涵蓋了網際網路生活的方方面面,儼然一個自給自足的網路生態圈。

經過分析,研究者發現影響文化市場形成的主導因素是語言和地域性。大多數情況下,兩個因素相互交織,協同作用。相較之下,防火牆顯得並不太重要。對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而言,立足本土的中文網站好比國產電影,洋槍洋調的外國網站如同好萊塢大片。儘管國家的進口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舶來品的衝擊,但人們對國產電影的喜愛歸根結底源於它們更接地氣的文化屬性。同樣道理,防火牆也許能起到類似文化保護主義政策的作用,然而最能影響使用者使用習慣的還是網站本身在語言和地域特徵方面的親近。

那麼,防火牆的存在是否令中國網民比其他國家使用者更加與世隔絕?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者通過計算 “隔絕指數”,對各個文化市場與其他集合的隔絕程度進行了量化比較。有趣的是,中國集合的隔絕指數接近日本,低於韓國、義大利和德國。這幾個地區均不存在中國意義上的網際網路防火牆 。

兩位研究者的這些發現表明,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對本土網站的青睞源於它們在語言和地域兩個文化屬性上的匹配,而非防火牆這類保護主義措施的存在 。網際網路使用者在選擇使用網站時普遍表現出文化傾向性,中國網民並沒有因為防火牆而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使用者更加隔絕。這樣看來, 把防火牆的作用簡單等同於閉關鎖國也許並不恰當。當然,對於那些經常瀏覽國外網站的使用者來說,防火牆確實可能帶來種種不便。

如果有一天防火牆轟然 “倒塌”,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的上網習慣會發生重大改變嗎?兩位學者的研究似乎告訴我們:無論防火牆存在與否,接地氣的本土網站才是絕大多數中國網民的真愛。因此,更值得關注的是 “牆內” 網路空間的資訊流動是否暢達。

參考文獻

Taneja, H. & Wu, A. X. (2014). Does the Great Firewall really isolate the Chinese? Integrating access blockage with cultural factors to explain web user behavi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30(5), 297-309.

微信編輯:徐馭堯 圖片編輯:王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