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丟棄碎片化學習方法

丟棄碎片化學習方法

碎片化學習造成虛假的充實感

為什麼在讀了這麼多年書之後,我還要談論學習的本質,因為我發現,到現在為止,我還停留在學習的誤區,甚至我以前竟然沒有認真的思考到底什麼是學習,學習為了什麼 !

我不知道別人大多數是怎麼想的,我越來越覺得,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就快被奴役了,就快時區真正的獨立思考能力。每天鋪天蓋地的資訊,總是覺得,為了趕上時代的步伐,就要不斷學習,於是從網路上搜索找來了各種公開課、公眾號、網路學院、部落格……訂閱各種講座,每天真是“乾貨”滿滿,於是常常在晚上睡覺之前露出謎一般的自信的微笑,然後安然睡著,就像抽了鴉片欲仙欲死的人一樣。然後每天還為了各種學習的內容指定下計劃,不斷提醒自己要堅持下去。於是被自己感動的稀里嘩啦,而且總是覺得腦子裡滿滿的都是知識,而且突然有了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驕傲感。

突然有一天,當自己二十四歲生日的時候,為了整理自己的想法,預備在這個中國人看中的年紀好好努力有一番作為。突然發現,坐在電腦前面,不知道如何寫,寫一行,覺得不滿意,咔咔咔,回車鍵一按到底,折騰了一個下午,發現怎麼都深刻不了。總是寫下那些雞湯樣式的官樣文章,或者就是寫完之後,總是覺得在哪裡也看過,於是感覺總是吃別人咀嚼過的東西,自己看了都要作嘔。於是過去幾個月那種滿滿的“充實感”、“自豪感”頓時沒有了,好像一個充滿氣的氣球突然被針刺破,而且還是自己無意間刺破的,就在氣球爆炸的瞬間,腦子一片空白,好像失去了這個世界。

在那個下午,坐在窗前,茫然的看著窗外,偏西的格外陽光刺眼。於是在一陣“轟鳴”之後,突然整個人陷入了無比的沉默之中。腦子在一片空白之後,慢慢開始有了疑問,於是問自己,自己想要做什麼?在眼前的條件和環境下要怎麼樣學習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開始評價自己過去忙碌的學習,發現,大部分時間裡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的碎片化學習,讓自己本來就不堅固的知識體系更顯得七零八落,除了記得自己曾經學過的東西的題目之外,好像腦海中沒有留下多少真正的知識。得到的知識每次學完之後的虛假的滿足感。

知識和知道的區別

後來,我越發的獨立思考,我就發現,大部分的網路上的唾手可得的“知識”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是結論性的東西,我不是說這些知識就完全不好,而是這個多的知識或者說是資訊,鋪天蓋地的佣金腦子裡,或許並沒有多大的用處,無非就是自己記住了接結論,然後跟別人侃大山的時候,可以提出更多的別人可能聞所未聞的觀點。但是這些碎片化 的東西,對於形成自己獨立的思維體系毫無幫助,如果你本身就沒有成熟的知識體系,那麼這對你更是一個破壞式的衝擊。那些你學到的“新概念、新名詞、信認知”過了幾年之後,什麼用處都沒有。而且還會像垃圾一樣凌亂的充斥在你的腦子裡。

有一個故事,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後,震驚世界,於是被很多大學邀請去做報告,愛因斯坦因此而被弄得疲憊不堪。有一天,司機對他說:“你太累了,今天我幫你作報告吧?”愛因斯坦問:“你能行嗎?”司機說:“我閉著眼睛都能背出來。”

那天司機上臺,果然講得滴水不漏。但剛想下臺時,一位博士站了起來,然後提了一個非常深奧刁鑽的問題。司機不知怎麼作答,幸好腦瓜轉得快:“你這問題太簡單了,我司機都能回答。”

愛因斯坦站起來,幾句話就解決了問題。博士驚呆了:“沒想到他的司機也遠勝於我。”

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機對愛因斯坦說: “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識。”
其實,我們就跟這位司機差不多,一付費一收聽,就誤以為學到了知識,其實離真正的掌握知識差了十萬八千里,你以為買到的是知識,其實買到的是“知道”。你以為買到的是掌握,其實只是囤積了一堆“知道”。
我沒有考證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即是這個故事是杜撰的,也足以說明這個問題。那就是知識和知道的差距十萬八千里。

給自己的建議

我是一個剛畢業一年的學生,所以僅有的知識體系就是學到的專業,但是學校的學習僅僅是一個開始,進入到工作崗位之後,新的學習才剛剛開始,如果沒有一個很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理念,那麼即是就一天忙死忙活學習了很多各種蒐集來的“乾貨”,也只是一些不會影響你真正水平的“資訊”。

思考了這麼多,那麼對自己以後應該怎麼學習,該有什麼樣的方法呢?我想給自己提出以下建議:

  • 帶著目的性或者問題驅動學習
  • 選擇一個主要方向,系統的學習,掌握這個系統的原理性東西,不需要在記住結論上邊費工夫,要將主要精力放在方法和邏輯上面
  • 學以致用,用到生產生活
  • 時常清理無用的筆記,不要讓自己在資料或者資訊方面產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