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碎片化學習的騙局

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碎片化學習的騙局

一、前言

人生有好多事情,可以走捷徑或者可以找人替代,唯有求知、成長無捷徑及無法找人替代。

二、曾經的我

    現在年底流行知識跨年,今年毫無例外的知識跨年又刷屏了,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羅振宇的"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及吳曉波的跨年演講,不瞞大家說,我曾經是吳曉波頻道、羅輯思維忠實的讀者,每天早上會準時收聽羅輯思維的60秒語音及相關文章,也會每週觀看吳曉波頻道音視訊及相關文章,在每次讀完相關文章及觀看完音視訊以後,感覺收貨頗多;為此還向自己的父母推薦過,曾經在腦子裡還想象過,如果我這樣長期的堅持下去,一定會成為一個特別優秀的人;經過自己長時間的學習,確實擴充套件了自己的知識面,知道了更多的名詞,但是感覺整體的認知水平、業務能力等並沒有多大提升;時常會陷入深深的焦慮,知道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同時自己也在充分利用時間學習,如地鐵上讀文章、聽音訊等,時間利用不可謂不充分,但是感覺自己總在原地踏步,沒有多大提升;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會沉思,人生進步的階梯在哪裡?

    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會每天刷刷抖音、聽聽喜瑪朗雅、看看微信公眾號的訂閱文章,有些內容覺得寫的好會收藏起來,時間久了,收藏就僅僅變成了收藏,慢慢變成了一種自己心裡的安慰、一種寄託,想著萬一有一天能夠用到,想著有一天能夠騰出大把的時間,慢慢整理消化這些知識,直到最後從不整理。這個就是大家說的本世紀三大“絕症”,焦慮症-松鼠症-懶癌,由於想上進,所以產生焦慮,由於焦慮,想要知識速成,所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知識,碎片化的知識不成體系,加之無法全部快速吸收,所以不斷地收藏,由於懶惰導致收藏只是收藏,於是你越來越焦慮,終於有一天,你徹底癱瘓了,對自己說,媽的為什麼活得這麼累?老子就是一個俗人,幹嘛沒事要成長?於是你開始轉戰娛樂、小說和短視訊……,然後過不來幾天,等你歇過來,你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迴圈——刷刷刷。

    不知道大家看了我上面的描述會有什麼樣的感想,你是否也想曾經的我一樣,焦慮症->松鼠症->懶惰症,陷入這樣一個死迴圈當中不能自拔。

三、當代人的困境


    所有的當代人都面臨兩個困境,即資訊超載和知識碎片化,首先說一下資訊超載的問題,首先我們開看一組資料:

    全世界每天有5000本書出版,超過5億個字;

    抖音每天有幾百萬條短視訊釋出;

    微信公眾號一天釋出的原創文章,就超過三十萬。

    現在全世界一天產生的資訊總量,一個人傾其一生都不可能看完,要論知識的儲存能力,電腦完勝人類,知識的搜尋和連結能力,才是學習的核心競爭力。

    接下來說一下知識碎片化。這個碎片化從3個方面開始——

    首先是時間與空間的碎片化,人們可以在地鐵、公交等隨時隨地的學習;

    其次是資訊的的碎片化,我們翻看的微信公眾號、抖音、知乎、簡書、部落格等並不會像看一本書一樣,知道前面一章講什麼的,後面即將講什麼,除了標題黨,我們根本對下一個內容毫無預期,只能被動接受;

    最後是知識結構的碎片化,——我們不知道是誰,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問題講的這句話。有哪些上下文資訊,如果沒有這些上下文資訊,所有的話就是廢話。

    把前面兩個結論放一塊,結果很清晰——時間空間碎片化確實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其實也幹不過電腦),而資訊碎片化和知識結構碎片化帶來的,則是學習效率的倒退和焦慮之源——因為他毀掉你的主動搜尋能力和主動連結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極大的提高了並沒有什麼卵用的資訊,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難事,也是件需要時間和空間的事,它遠遠比迅速點開另一個標題很好玩、內容很逗比的標題的文章難得多也長得多——但這個時候,90%的人會選擇點開下一個話題——你的淺薄之路也從此開始。

    這也形成一個上癮機制——瞬間點開新話題能讓你獲得“哇我懂了”的廉價快感,但看的資訊越多,就見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卻無法越無法深度思考。為了抵禦這種焦慮,你只好繼續開啟更多視窗,見證更多頂峰,然後更多焦慮。

四、普通人與優秀人的區別


    經常和一些優秀人打交道,我發現,這些優秀的人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對於某一領域有著專業的研究;而普通的人只有一些碎片化的知識,無法將自己的知識系統的連線起來,這樣說可能有些難理解,我們拿蓋房子來做個說明,優秀的人都是先構建了大樓的主體結構,然後是不斷的這主體結構進行裝修,而普通人的知識一堆磚瓦的堆砌,很明顯一幢大樓要不一堆堆砌的磚瓦有價值的多。

    縱觀當今社會給我們喂知識的這些專家,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是專注於自己的一個小領域,以熱點為關鍵詞,搜尋他們自己專業領域的內容;然後通過新的知識結構表達出來。他們一方面無限度的降低了知識的門檻,其實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間的距離。

   知識創富時代,內容創業時代——無論你怎麼說這個領域的弄潮兒,靠的都是這三個能力:在某個專業領域的專注力;與熱點、痛點和經典結合的搜尋力;以及重新架構的連結能力;因為這些人知道,即使你拿回來一百萬個知識的砂礫,也只是沙漠,人們愛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組織的知識才是核心競爭力。有高度的知識,才有知識壓強;

五、構建知識結構體系,破解碎片化學習困境


    優秀的人都是不斷學習的人,但是學什麼、怎麼學呢,學什麼是方向的問題,怎麼學是學習方法方式的問題,兩者都非常重要,如果方向選擇不對,就會進入越努力越尷尬的地步;如果學習的方法方式不對,我們可能就會停留在某一高度,止步不前,我們應該聚焦某一領域,深度系統的思考,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因為我相信一句話,你所接受的一切資訊,構成了你的思維方式。

    我們首先來說,學什麼的問題,在這裡我給大家的建議是,如果有一定的經濟能力的話,可以找個專業的機構,做一下性格測試及職業規劃,理清自己的發展方向遠比盲目的努力要重要;如果經濟一般,可以自己使用”回饋分析法”,去確認一下自己擅長的內容,具體方法自行百度。

    其次我們說說怎麼學習的問題,學習的起點應該是解決問題,而非解決焦慮,大部分時間,生活會先給你一個問題,然後我們根據問題,自己找出關鍵詞,然後去逐步求解,我們解決問題的步驟應該是:

    1. 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對話,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個明確具體的問題——這時候,已經解決了一半。

    2. 把問題拆分出關鍵字,然後開始搜尋認知資源。

    3.  找到你要到資源。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擴充我們的學習資源,找學習資源的能力,即搜尋能力,大部分人找資源,第一反應是上網,或買本書。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為網路是個無底洞,這裡翻翻那裡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來。要把書裡面的內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還是你選對了書,資訊爆炸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資訊,而是篩選和刪除資訊,所以其實最好的方式是:

    1. 從有經驗的人開始,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給你清晰的建議、方向和邊界;

    2. 找到行業對標,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

    3. 進一步用網路搜尋資料和書的總結和評論,最後才是系統的看書。

    再次,我要留出足夠的時間練習、思考、討論,根據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學習方式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主動學習的效率要遠遠高於被動學習。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以語言學習為例,在初次學習兩個星期後,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不同的學習方法達到的學習效果不同,學生對知識的保持率,從5%~90%的範圍內不等。具體效果見下圖:

 

    有上圖可知,主動學習的效率會遠遠高於被動學習。碎片化學習對於10%的資訊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的90%,則需要留出大量時間來系統學習——碎片化學習永遠只是系統化學習的輔助。我們需要留出足夠多整塊時間學習。

    最後,為了保證我們的思考有體系,我們可以通過輸出倒逼輸入,方法有寫文章、講課、做PPT、做讀書筆記、整理思維導圖等,要求只有一個,你得輸出要有結構。我們要先搭好圖紙,設計出一個承重結構,然後鋪鋼筋,最後才放水泥和沙子。先建立一個結構,你的知識和資訊量會自動吸附在結構之上。時間一長,我們會成為一個能根據結構連結知識的人。具體的操作方法可以參考王竹立(研究新建構主義)老師有一個觀點——把知識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積件式寫作,就是用ctrlc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邏輯的文字。(引用別人東西記得註明來源哈)

    第二步,進入個性化改寫階段,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化,寫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側重點——現在網路上大部分的寫作和講課都是此類。

    第三步,創造性重構,在持續的前兩步積累下,創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明確學習方向,在這個方向上不斷的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在逐漸深入的探討中加深印象,理解知識,最好可以通過寫作輔助思考與學習,最終把瑣碎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架構.

六、現在的我


    的確優秀的人都是堅持不斷學習的人,這句話不假,但是學習是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我們是碎片化的學習還是在系統的學習,我們的學習是淺嘗輒止,還是經過了深度的思考,學習方式方法不同,導致學習的效果千差萬別;我記得上學的時候,老師總會給我們說要補短板,還會拿一個木桶最終能夠盛多少水來舉例說明,一個木桶最終能盛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模板,以此來說明我們需要補短板;在社會上工作多年以後,我改變的對此的認識,我認為我們每個人應該發揮自己的長處,而不是補自己的短板,因為市場、企業只會為你得長處買單。

    現在的我不在苛求知識速成,不會因為在抖音及微信上看到某個人說一年讀了多少本書而焦慮了,相反我會慢下來,每年讀一些書,不求多,但是要求精讀,讀書以後要整理成讀書筆記並配上相應的思維導圖,因為我認為一個不能把書讀薄的人一定沒有把書讀透,因為我明白未經自己思考的知識不屬於自己;我也不會再涉足過多的知識領域,會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潛心鑽研,爭取把自己的特長髮揮到極致。

七、結語


    人生關鍵的路還是要靠自己走,求知這件事情,沒有什麼終南捷徑可走。只有自己深入思考,不斷總結反思,一步一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才是最快的方法。

    一個人如果不能對自己學習吸收的東西轉換為自己的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那麼學習太多的內容也是枉然,就如同一個人吃飯一樣,如果無法轉換為營養,讓自己的身體吸收,只有經過自己加工吸收的東西,才能轉換為自己身體所需要的營養,助力個人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