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精簡整理]疏通中國歷史脈絡——“北宋(遼、夏)、南宋(金、蒙)”篇

[精簡整理]疏通中國歷史脈絡——“北宋(遼、夏)、南宋(金、蒙)”篇

宋朝歷史概述(960年-1279年)

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北宋從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南宋的歷史從公元1127年至公元1279年公元960年,趙匡胤通過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公元1279年,元軍攻破崖山(今廣東新會),陸秀夫揹著帝昺投海,南宋滅亡,宋朝歷時320年。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重要朝代之一。宋代歷史上湧現出許多頗具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科學家、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以及獨領一代風騷的文人墨客,堪稱人才輩出的時代。 宋太祖趙匡胤,《宋史》上稱他馬上皇帝。生於公元927年,長大後,太祖相貌雄偉,氣度豁達,有見識的人知道他絕非一般人。學習騎馬射箭,則在常人之上。宋太祖趙匡胤統兵打仗,能征善戰。公元960年,他通過陳橋兵變,登上皇帝寶座,建立起宋朝。宋朝的建立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的混亂局面。在完成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過程中,趙匡胤起了關鍵作用。為了防止分裂割據局面再現,實現趙宋政權的長治久安,趙匡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趙匡胤對宋代歷史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對宋代歷史發展有重要影響的,還有兩位皇帝。一位是宋神宗,是宋代歷史上較有作為的皇帝。宋神宗二十歲繼位,他看到趙宋政權衰弱不振,對遼夏一再退讓妥協,萌生了扭轉這個局面的願望。他用變法革新派王安石為宰相,推行新法,想改變宋朝當時積弱積貧之勢。但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宋神宗又動搖過,支援變法不夠堅決,加上變法過程中政策實施上的一些問題,最後導致變法失敗,沒能改變宋王朝繼續衰敗的命運。 宋朝歷史上最昏庸最敗壞的皇帝是宋高宗趙構。趙構是南宋政權的建立者。對女真族的軍事進攻十分害怕,但他更害怕的是在抗金戰爭中的忠義民兵,以及率領人民群眾抗金的著名將領。趙構統治時期,是宋朝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敗的歷史時期之一。他們任用投降派,打擊抗戰派。任用奸臣小人,打擊公正名士。直到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把民族英雄岳飛和他的兒子岳雲害死,趙構仍然沒有醒悟。
宋朝自建國初期,直到南宋滅亡,一直處在尖銳的民族矛盾中,因而在宋朝湧出許多抗擊外族侵略的英雄豪傑。宋朝建國初期,在與遼族入侵的鬥爭中,出現了忠心報國、堅貞不屈的將領楊業,又叫楊繼業。當他陷入遼兵重圍時,拼死血戰,力竭被俘,絕食三天而死。毛澤東讀《宋史》《楊業傳》時,很有感慨地說:“楊老令公八個兒子,死了四個,發發牢騷是可以的。他是忠心報國,堅貞不屈的將領。” 宗澤將軍堅貞抗擊金兵,他慧眼識岳飛。徽宗、欽宗被俘後,他憂憤成疾,疽發於背。他鼓舞進營探望的將士:“汝等能殲敵,則我死不恨!”眾將軍流涕曰:“敢不盡力!”宗澤將軍嘆曰: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都城老百姓,都為他的死號啕痛苦。
岳飛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毛澤東非常喜歡岳飛寫的那首詞《滿江紅》,他表達了岳飛與敵人血戰到底,從頭收拾舊山河,獻給皇上的一片忠心。岳飛“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也受到了毛澤東的推崇和讚揚。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書中,曾引用岳飛的一句話:“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力主抗蒙,1278年被俘,拒絕誘降,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宋朝不僅湧現了許多千古傳頌的名相和名臣。如清正廉潔的宰相寇準,推行新法的宰相王安石,名垂青史的包青天——包拯,精忠不渝實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士大夫范仲淹等。 朱嘉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明清時期,一直被封建統治階級封為正統的官方哲學。朱嘉曾經在湖南講學,他的思想,對湖南思想家影響深遠。特別是由於曾國藩的提倡和推崇,“修學儲能”時的青年學生毛澤東,也受到相當的影響。 宋朝的司馬光,雖然反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代表守舊的一派,但他一生為人誠實,對皇上忠貞不二。司馬光在史學方面有著傑出的貢獻,他編著的《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給後世以很大的影響。歷史活動的主體是人,宋代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藝術家,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偉大時代。他們的言行,喜怒哀樂,坎坷人生,悲歡離合,一直到現在仍然出現在戲劇舞臺上和文學作品中,啟發人們對現在和未來的思考。范仲淹、歐陽修、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陸游等人,是宋代文學史上的巨人,他們的作品,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和積累,貢獻了極大的一筆財富。宋詩宋詞是在唐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宋詞達到了最高峰。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豐富,更接近我們現今的酒文化。         宋朝從公元960年宋太祖陳橋兵變建立,到1279年被元朝所滅,共存在了三百一十九年,時間長過了唐朝(但其影響卻遠在唐朝之下)。        北宋在統一北方地區後,經濟、文化得到一定發展,海外貿易也很發達。范仲淹的“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雖然沒有能完全實現北宋的長期強盛,但也解決了一些社會矛盾。而方臘、宋江起義則從側面反映了宋朝的內部矛盾已經加深。雖有楊家滿門忠烈的頑強抵抗,最終還是被日益強大的金國於1126年攻下都城……滅亡。

  北宋被金國所滅,宋高宗建都南京(河南商丘),南宋開始。但南宋基本是偏安在江南地區,沒有了北伐重新統一北方的雄圖大略。岳飛的北伐在統治者看來也僅是為了更好地偏安,鞏固自己的政權。之後的一百多年中,遼、蒙等國日益強大起來,加之南宋末年,賈似道的貪權誤國更加速了南宋的滅亡。文天祥等人的力挽狂瀾也無法阻擋其速亡的勢頭。但這一時期廣大南宋愛國軍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勇壯烈至少掩飾了南宋滅亡的種種悲涼。

  縱觀整個宋朝歷史,我們在這裡將宋朝分為四個階段,即宋遼,宋夏,宋金和宋蒙。

一、宋遼史記

       公元979年 宋乘毀滅北漢之勢繼續攻遼,但敗退而回。
  公元980年 宋擊退遼兵進攻。
  公元981年 宋易州之戰擊退遼兵。
  公元983年 遼改國號為契丹。遼開始興盛,此後多年遼宋戰爭不斷。
  公元986年 宋分兵2路攻遼,大敗。大將楊業敗死。
  公元988年 宋擊退遼兵。
  公元993年 西川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倡“均貧富”口號,但被宋軍鎮壓。
  公元999年 遼帝及太后大舉進犯,宋真宗親至大名府禦敵。勝多負少。
  公元1004年 遼帝及太后大舉進犯,宋真宗聽從宰相寇準言,親御遼於潭州。宋與遼互派使者議和,宋每年與遼銀絹30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潭淵之盟。

這段歷史,在我們小時候讀楊家將時已經很熟悉。宋開國年代是十分強盛的。遼人並未佔到太多便宜。議和後宋朝即進入經濟繁榮的時代,此後宋朝平安多年,尊孔家之道,農業也大豐收。

“杯酒釋兵權”,兵權由宋太祖直接控制

宋太祖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
    宋太祖親自出徵,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
    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裡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趙普說:“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在宮裡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酒席上,宋太祖解除了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兵權,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

平定五代十國的殘餘割據

 宋太祖穩定了內部,雄心勃勃,準備出兵統一全國。當時,五代時期的“十國”,留下來的北方有北漢,南方還有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等。

宋太祖和趙普決定了先南後北的計劃以後,約摸花了十年時間,先後出兵消滅了南平、後蜀、南漢。這樣,南方的割據政權只留下南唐和吳越兩國。

南唐是“十國”中最大的一個割據政權,那裡土地肥沃,沒有像中原那樣遭到戰爭的破壞,所以經濟繁榮,國力富裕。但是,南唐的國主都是政治上十分昏庸無能的人,後來弄得國力漸漸衰弱下來。

最後的一個國主李煜(音yù),歷史上稱南唐後主,是一個著名的詞人,對詩詞、音樂、書畫,十分精通,可就是不懂得處理國事。北宋建國後,李煜每年向北宋進貢大量金銀財寶,想維持他的地位。後來,他看到宋太祖接連消滅了周圍三個小國,才著慌起來,趕快派使者給宋太祖送去一封信,表示願意取消南唐國號,自己改稱“江南國主”。但是這一點小小讓步,怎麼能改變宋太祖統一中國的決心呢。
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派大將曹彬、潘美帶領十萬大軍分水陸兩路攻打南唐。曹彬從荊南帶領水軍沿江東下,很快就佔領了池州(今安徽貴池),進駐採石磯(今安徽馬鞍山市)。潘美帶領的步兵到了江北,被遼闊的江面擋住了進軍的道路。

宋軍搭好浮橋,潘美的步兵像在陸地上行軍一樣,跨過長江。南唐的守將敗的敗,投降的投降。十萬宋軍很快就打到金陵城邊。
李後主聽了回報,知道求和沒有希望,連忙調動駐守上江的十五萬大軍來救。兵到皖口,受到宋軍兩路夾攻。南唐軍放火燒宋軍。哪知正碰到起北風,火反燒了自己。南唐軍全軍覆沒。
李後主叫人在宮裡堆了柴草,準備放火自殺,但是畢竟沒有這個勇氣。最後還是帶著大臣出宮門,向曹彬投降。

 李後主被押到東京,宋太祖對他還比較優待。但是李後主從一個盡情享樂的國君變成一個亡國的俘虜,心裡十分辛酸,每天流著眼淚過日子。他本來是寫詞的能手,在這段時期裡,寫了一些感情憂傷的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他這段時期詞作中的名句。
    

從宋太祖取得政權開始,到平定南方,趙普是主要的謀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趙普為宰相,事無大小,都跟趙普商量。趙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來,他的學問差得多。他當上宰相以後,宋太祖勸他讀點書。趙普每次回家,就關起房門,從書箱裡取書,認真誦讀。第二天上朝處理政事,總是十分敏快。後來,家裡人發現,他的書箱裡藏的不過是一部《論語》。於是人們就流傳一種說法,說趙普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


最後,因接受賄賂,濫用權力,宋太祖撤了趙普的宰相職位。

宋太宗征討遼朝楊家三代抗敵,英勇事蹟廣為民間美傳

 宋太祖花了十三年工夫,滅了南方五國,接著,就出兵攻打北漢都城太原。北漢請遼朝出兵援助,宋軍吃了敗仗。不久,宋太祖也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趙匡義繼承皇位,這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決心完成統一北方的事業,公元979年,他親自率領四路大軍圍攻北漢都城太原。遼軍又來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斷援兵要道。太原城在宋軍重重包圍之中,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北漢國主劉繼元沒法,只好投降。劉繼元手下有一名老將楊業,也歸附宋朝。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武藝高強,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將。

 宋太宗滅了北漢,想乘勝攻打遼朝,收復北方失地。宋軍攻勢凌厲,北方有幾個州的遼朝守將紛紛投降。宋軍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市)。後來,遼朝派大將耶律休哥救援。雙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打上一仗,宋兵大敗,宋太宗乘了一輛驢車,逃回東京。    打那以後,遼軍不斷襲擊宋朝邊境。宋太宗十分擔心,就派楊業為代州刺史,扼守雁門關。
    公元980年,遼朝派了十萬大軍攻打雁門關。雁門關大捷以後,楊業威名遠揚。遼兵一看到“楊”字旗號,就嚇得不敢交鋒。人們給楊業起了個外號,叫做“楊無敵”。

遼景宗耶律賢死去,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才十二歲,由他的母親蕭太后執政。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進、潘美率領三路大軍北伐,並且派楊業做潘美的副將。
在這場戰爭中,楊業犧牲。

  楊業死後,他的後代繼承他父親的事業,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在保衛宋朝邊境的戰爭中都立了功。他們一家的英勇事蹟受到人們的傳誦和讚美,民間流傳的楊家將故事,就是根據他們的事蹟發展起來的。

寇準抗遼,澶淵之盟

遼朝欺侮宋朝無能,多次進犯邊境。到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趙恆即位後,有人向宋真宗推薦寇準擔任宰相,說寇準忠於國家,辦事有決斷。

 寇準在宋太宗時期擔任過副宰相等重要官職,他的正直敢諫是出了名的。

公元1004年,遼朝蕭太后、遼聖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前鋒已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陽,澶音chán)。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到朝廷。
宋真宗聽了寇準話,壯了膽,決定親自率兵出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遼軍已經三面圍住了澶州。宋軍在要害的地方設下弩箭。遼軍主將蕭達蘭帶了幾個騎兵視察地形,正好進入宋軍伏弩陣地,弩箭齊發,蕭達蘭中箭喪了命。
    遼軍主將一死,蕭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聽說宋真宗親自率兵抵抗,覺得宋朝不好欺負,就有心講和了。

蕭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營議和,要宋朝割讓土地。宋真宗聽到遼朝肯議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準商量說:“割讓土地是不行的。如果遼人要點金銀財帛,我看可以答應他們。”

接著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不用說,這筆鉅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歷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澶淵之盟”。
由於寇準的堅持抗戰,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敗。宋真宗也覺得寇準有功勞,挺敬重他。但是原來主張逃跑的王欽若卻在宋真宗面前說,寇準勸真宗親征,是把皇上當賭注,孤注一擲,簡直是國家的一個大恥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點後怕,就反過來怨恨寇準,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準的宰相職位撤了。

二、宋夏史記

  公元1032年 夏王趙元昊繼承父位。其父在宋賜名為趙德明,封西平王,在遼則名為李德明,封夏國王,並以興平公主與其婚配,趙元昊即為興平公主之子。
  公元1038年 趙元昊稱帝,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即今寧夏銀川。經過多年潛心準備,西夏的野心終於爆發。
  公元1040年 西夏擾宋邊境,打敗宋軍後掠奪而回;此後每年頻繁擾宋,每侵襲後燒殺搶掠而回;
  公元1043年 沂州王倫起義。宋仁宗用范仲淹新政,至1044範被貶。此後多年災荒;
  公元1044年 宋與西夏議和,西夏稱臣,但宋每年賜銀20萬,此後西夏多年太平。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公元1052年 廣源儂智高叛亂,被宋軍鎮壓;
  公元1058年 王安石上書變法;
  公元1059年 交趾國擾宋;
  公元1066年 西夏攻宋戰敗;

  公元1067年 西夏使臣獻物謝罪;
  公元1069年 蘇東坡上書反對變法;
  公元1070年 西夏又擾宋邊境;
  公元1074年 羌人擾宋,王安石罷相;
  公元1075年 王安石復相,宋割地七百里與遼和;
  公元1076年 交趾國擾宋,攻陷欽州和廉州;
  公元1077年 交趾國擾宋,大肆屠殺五萬八千多人;宋派軍隊抗擊,在廣源州和富良江兩戰中大勝,交趾國請降,宋軍戰及疫亡者達二萬六千人。
王安石又一次罷相,從此不再復出。
  公元1079年 西夏擾宋,宋軍被擊敗;此後西夏多年侵擾。直到1083年,宋軍勝,但次年西夏劣性不改,又攻宋;同年宋割地與交趾和;
  公元1086年 司馬光為相,廢除新法;
  公元1087,1088年 西夏擾宋;
  公元1089年 西夏貢於宋;
  公元1091,1092年 西夏擾宋;
  公元1093年 西夏謝罪;
  公元1094年 西夏進貢;
  公元1096年 西夏又擾宋,大肆殺掠;
  公元1097年 宋軍於長波川一役打敗西夏。此後多年互有勝敗;
  公元1116年 西夏屠宋靖夏城。

  像西夏這樣的侵略者總是四面騷擾,東打西掠,搶了就走,今年輸了就俯首,明年又回來騷擾,毫無信義可言。不過西夏的騷擾只在西部邊境,中原大地仍是繁榮昌盛。

元昊建立西夏,范仲淹抗西夏,“慶曆新政”

  宋真宗用妥協求和的辦法,安下了遼朝那一頭;西北邊境的党項族(古代少數民族之一)貴族趁宋朝忙著對付遼朝的機會,經常侵犯宋朝邊境。宋真宗疲於應付,只好妥協退讓,封党項族首領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公元1004年,李繼遷死後,又封他的兒子李德明為西平王,每年給大批銀絹,才平穩了三十多年。

李德明的兒子元昊(音hào)是個雄心勃勃的人。他精通漢文和佛學,多次帶兵打敗吐蕃、回鶻等部落,擴大地盤。他勸說德明不要再向宋朝稱臣。

德明死去,元昊繼承了西平王的爵位,按照自己的主張,設定官職,整頓軍隊,準備擺脫宋朝的控制,自立門戶。

公元1038年,正式宣佈即位稱帝,國號大夏,建都興慶(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因為它在宋朝的西北,歷史上叫做西夏。

元昊即位以後,上表要求宋朝承認。那時候,宋真宗已經死去,在位的是他的兒子宋仁宗趙禎。宋朝君臣議論了一下,認為這是元昊反宋的表示,就下令削去元昊西平王爵位,斷絕貿易往來,還在邊境關卡上張榜懸賞捉拿元昊。這一來激怒了元昊,就決定大舉進攻。

宋軍在西北駐防兵士有三四十萬,但是這些兵士分散在二十四個州的幾百個堡壘,而且各州人馬,都直接由朝廷指揮,互相不配合。再加上宋軍好久沒有打仗,兵士缺乏訓練。西夏的騎兵卻是集中指揮,機動靈活,所以宋軍常常打敗仗。

宋仁宗十分惱火,把延州知州範雍撤了職,另派大臣韓琦和范仲淹到陝西指揮抗西夏的戰爭。

范仲淹分析了雙方兵力,主張加強防守,牽制西夏兵力,但是韓琦卻主張進攻。    公元1041年二月,西夏軍由元昊親自率領,進犯渭州,韓琦集中所有人馬,還選了一萬八千名勇士,由任福率領出擊。

元昊取得大勝,宋軍死傷慘重,范仲淹也降了職。打這以後,宋夏多次發生戰爭,宋軍連連損兵折將,宋仁宗重新起用韓琦、范仲淹防守邊境。兩人同心協力,愛撫士卒,嚴肅軍紀,西夏才不敢再進攻。

   由於范仲淹軍紀嚴明,還注意減輕邊境上百姓的負擔,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強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幾年仗,沒得到什麼好處,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國主元昊願意稱臣求和,宋朝答應每年送給西夏一批銀絹、茶葉,北宋的邊境局勢才暫時穩定下來。

范仲淹不但是個軍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是蘇州吳縣人,從小死了父親,因為家裡貧窮,母親不得不帶著他另嫁到一個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中成長,他住在一個廟宇裡讀書,窮得連三餐飯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點薄粥充飢,但是他仍舊刻苦自學。有時候,讀書到深更半夜,實在倦得張不開眼,就用冷水潑在臉上,等倦意消失了,繼續攻讀。這樣苦讀了五六年,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范仲淹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大功後,宋仁宗派他擔任副宰相。隨後提出治國的方案:一、對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們的政績好壞提拔或者降職;    二、嚴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親的關係得官;    三、改革科舉制度;
    四、慎重選擇任用地方長官。    還有幾條是提倡農桑,減輕勞役,加強軍備,嚴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興頭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國推行這十條改革措施。歷史上把這次改革稱為“慶曆新政”(“慶曆”是宋仁宗的年號)。


 范仲淹的新政剛一推行,就像捅了馬蜂窩一樣。一些皇親國戚,權貴大臣,貪官汙吏,紛紛鬧了起來,散佈謠言,攻擊新政。有些原來就對范仲淹不滿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說壞話,說范仲淹一些人交結朋黨,濫用職權。
    宋仁宗看到反對的人多,就動搖起來。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動要求回到陝西防守邊境,宋仁宗就把他打發走了。

范仲淹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擊,但是他並不因為個人的遭遇感到懊惱。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嶽州(治所在今湖南嶽陽)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諒,修建當地的名勝岳陽樓,請范仲淹寫篇紀念文章。范仲淹揮筆寫下了《岳陽樓記》。在那篇著名的文章裡,范仲淹提到,一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他的思想感情應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是“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這兩句名言一直被後來的人傳誦,而岳陽樓也由於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歐陽修改革文風

范仲淹被排擠離開朝廷以後,他的同事富弼,因為支援新政,被誣陷是范仲淹的同黨,丟了官職;韓琦替范仲淹、富弼辯護,也受到牽連。諫官歐陽修大膽上書給宋仁宗說:“自古以來,壞人陷害好人,。。。。”
    歐陽修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廬陵(今江西永豐)人。他四歲的時候,父親病死,母親帶著他到隨州(今湖北隨縣)依靠他叔父生活。歐陽修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裡窮,買不起紙筆。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就用荻草稈兒在泥地上划著字,教歐陽修認字。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早就愛上了書本。
    歐陽修十歲時候,經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讀,有時候還把借來的書抄錄下來。
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書,從那家的一隻廢紙簍裡發現一本舊書,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來,帶回家裡細細閱讀。
    宋朝初年的時候,社會上流行的文風講求華麗,內容空洞。歐陽修讀了韓愈的散文,覺得它文筆流暢,說理透徹,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樣。他就認真琢磨,學習韓愈的文風。長大以後,他到東京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場,都得到第一名。

歐陽修為了支援范仲淹新政,又出來說話,使朝廷一些權貴大為惱火。他們捕風捉影,誣陷歐陽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歐陽修貶謫到滁州(今安徽滁縣)。

滁州四面環山,風景優美。歐陽修到滁州後,除了處理政事之外,常常遊覽山水。當地有個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遊人休息。歐陽修登山遊覽的時候,常在這座亭上喝酒。他自稱“醉翁”,給亭子起個名字叫醉翁亭。他寫的散文《醉翁亭記》,成為人們傳誦的傑作。
    之後,歐陽修調回京城,擔任翰林學士以後,積極提倡改革文風。有一年,京城舉行進士考試,朝廷派他擔任主考官。他認為這正是他選拔人才、改革文風的好機會,在閱卷的時候,發現華而不實的文章,一概不錄取。

 歐陽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風,還十分注意發現和提拔人才。許多原來並不那麼出名的人才,經過他的賞識和提拔推薦,一個個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鞏、王安石、蘇洵(音xún)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在文學史上,人們把歐陽修等六個人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合起來,稱為“唐宋八大家”。

鐵面無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敗以後,北宋的朝政越來越腐敗,特別是在京城開封府,權貴大臣貪汙受賄的風氣十分嚴重;一些皇親國戚更是肆無忌憚,不把國法放在眼裡。後來,開封府來了個新任知府包拯,這種情況才有了點改變。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早年做過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的縣令。由於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們的讚揚,在他死後,人們也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龍圖”(包拯得過天章閣待制、尤圖閣學士的官銜)民間流傳著許多包公鐵面無私、打擊權貴的故事,還編成包公辦案的戲曲和小說。雖然其中大都是虛構的傳說,但是也反映了人們對清官的敬慕心情。

王安石變法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雖然也用過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並沒有改革的決心,國家越來越衰弱下去。他沒有兒子,死後由一個皇族子弟做他的繼承人,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趙頊(音xū)    即位,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後,把正在江寧做官的王安石調到京城來。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撫川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讚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就做了幾任地方官。他在鄞縣(今浙江鄞縣,鄞音yìn)當縣官的時候,正逢到那裡災情嚴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難。王安石興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條。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聲越來越大。後來,宋仁宗調他到京城當管理財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萬言書(約一萬字的奏章)提出他對改革財政的主張。

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為副宰相。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是:      
  1. 限制商人
    供應國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輸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2. 均輸法
    熙寧二年七月,頒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由發運使掌握六路的財賦情況,斟酌每年應該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資的情況,然後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從便變易蓄買”,貯存備用,藉以節省價款和轉運的勞費。均輸法奪取了富商大賈的部分利益,同時也稍稍減輕了納稅戶的許多額外負擔。
  3. 市易法
    熙寧五年三月,頒行市易法。在開封設定市易務。市易務根據市場情況,決定價格,收購滯銷貨物,待至市場上需要時出售,商販可以向市易務貸款,或賒購貨物。後又將開封市易務升為都提舉市易司,作為市易務的總機構。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壟斷市場方面發揮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4. 免行法
    熙寧六年七月,正式頒行免行法。免行法規定,各行商鋪依據贏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務交納免行錢,不再輪流以實物或人力供應官府。
  5. 發展農業生產
    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關係的政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
  6. 青苗法
    熙寧二年九月,頒佈青苗法。規定以各路常平、廣惠倉所積存的錢穀為本,其存糧遇糧價貴,即較市價降低出售,遇價賤,即較市價增貴收購。其所積現錢,每年分兩期,即在需要播種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願原則,由農民向政府借貸錢物。收成後,隨夏、秋兩稅,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歸還穀物或現錢。青苗法使農民在新陳不接之際,不至受“兼併之家”高利貸的盤剝,使農民能夠“赴時趨事”。
  7. 募役法
    熙寧四年頒佈實施。募役法(免役法)規定由州、縣官府出錢僱人應役。各州、縣預計每年僱役所需經費,由民戶按戶等高下分攤。募役法使原來輪流充役的農村居民回鄉務農,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人戶不得不交納役錢,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8. 方田均稅法
    熙寧五年頒行。方田均稅法規定每年九月由縣官丈量土地,檢驗土地肥瘠,分為五等,規定稅額。丈量後,到次年三月分發土地帳帖,作為“地符”。分家析產、典賣割移,都以現在丈量的田畝為準,由官府登記,發給契書。以限制官僚地主兼併土地,隱瞞田產和人口。
  9. 農田水利法
    熙寧二年頒佈。條約獎勵各地開墾荒田,興修水利,修築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戶按戶等高下出資興修。在王安石的倡導下,一時形成“四方爭言農田水利”的熱潮。北方在治理黃、漳等河的同時,還在幾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貧瘠的土壤變成了良田。
  10. 穩定封建秩序
    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和整頓、加強軍隊的措施,有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以及建立軍器監等。
  11. 將兵法
    作為“強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簡軍隊,裁汰老弱,合併軍營,另一方面實行將兵法。自熙寧七年始,在北方挑選武藝較高、作戰經驗較多的武官專掌訓練。將兵法的實行,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兵,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12. 保甲法
    熙寧三年頒行。各地農村住戶,不論主戶或客戶,每十家(後改為五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為保丁。農閒時集合保丁,進行軍訓;夜間輪差巡查,維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壯丁接受軍訓,與正規軍相參為用,以節省國家的大量軍費,又可以建立嚴密的治安網,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編制起來,以便穩定封建秩序。
  13. 改革教育制度
    王安石等變法派還改革了科舉制,整頓了各級學校,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

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從新法實施,到守舊派廢罷新法,前後將近15年時間。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後,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使豪強兼併和高利貸者的活動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級官員、皇室減少了一些特權,而鄉村上戶地主和下戶自耕農則減輕了部分差役和賦稅負擔,封建國家也加強了對直接生產者的統治,增加了財政收入。各項新法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最終被罷廢。



沈括出使遼朝談判邊境,著《夢溪筆談》

 自從宋真宗以後,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銀絹,維持了幾十年跟遼朝暫時妥協的局面,但是遼朝欺宋朝軟弱,想進一步侵佔宋朝土地。公元1075年,遼朝派大臣蕭禧到東京,要求劃定邊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蕭禧談判,雙方爭論了幾天,沒有結果。蕭禧一定說黃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嵬音wéi)一帶三十里地方應該屬於遼朝。宋神宗派去談判的大臣不瞭解那裡的地形,明知蕭禧提出的是無理要求,又沒法反駁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談判。

 沈括,杭州錢塘人,原是支援王安石新法的官員。沈括不但辦事認真細緻,而且精通地理。他先到樞密院,從檔案資料中把過去議定邊界的檔案都查清楚了,證明那塊土地應該是屬於宋朝的。他向宋神宗報告,宋神宗聽了很高興,就要沈括畫成地圖送給蕭禧看,蕭禧才沒話說。

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遼朝的京城,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南)談判。沈括首先收集了許多地理資料,並且叫隨從的官員都背熟。

沈括帶著隨員從遼朝回來,一路上,每經過一個地方,把那裡的大山河流,險要關口,畫成地圖,還把當地的風俗人情,調查得清清楚楚。回到東京以後,他把這些資料整理起來,獻給宋神宗。宋神宗認為沈括立了功,拜他為翰林學士。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作出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是個研究興趣很廣泛的科學家。沈括晚年的時候,閒居在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夢溪園。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記載下來,寫了一本著作《夢溪筆談》。在那本書裡,除了記載他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還記錄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許多創造發明,其中特別有名的是畢昇的活字印刷技術。

宰相司馬光廢除王安石新法,寫《資治通鑑》

王安石罷相以後,宋神宗還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維持了將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歲的太子趙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臨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對新法的。她一臨朝,就把反對新法最激烈的司馬光召到東京擔任宰相。

 宋神宗在位的時候,司馬光擔任翰林學士。司馬光和王安石本來是要好的朋友,後來王安石主張改革,司馬光思想保守,兩個人就談不到一塊兒去了。(還有蘇東波)

有皇帝撐腰,對於新法,也無可奈何。最後,司馬光辭去朝廷職務,離開京城,到了洛陽,表示不願過問政事,關起門來寫書了。

  原來,司馬光對歷史很有研究,他認為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通曉從古以來的歷史,從歷史中吸取興盛、衰亡的經驗教訓。他又覺得,從上古到五代,歷史書實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沒有那麼多時間看。於是,他很早就動手編寫一本從戰國到五代的史書。

宋神宗並不信司馬光的政治主張,但是對司馬光編書卻十分支援。他把自己年輕時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書都送給司馬光,要他好好完成這部著作。還親自為這本書起了個書名,叫《資治通鑑》(“資治”就是能幫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馬光罷官回到洛陽之後,就專心寫《資治通鑑》,一共花了十九年時間,才把這部著作完成。這部書按歷史年代編寫,從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時期公元959年,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
高太后臨朝執政,把司馬光召回朝廷。,到了第二年(公元1086年),就把王安石建立的
新法一古腦兒廢除了。王安石聽到這個訊息,當然十分生氣,不久就鬱鬱不樂地死去。而司
馬光的病也越來越重,在同年九月嚥了氣。

蘇東坡(蘇軾)考取進士進朝做官,後被貶謫,遊赤壁

司馬光執政後,把宋神宗貶謫的許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兩個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蘇軾(音shì)和蘇轍(音zhé)。

蘇軾兄弟倆,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軾二十歲剛出頭的那年,他的父親蘇洵帶著他和蘇轍到京城去考進士。主考官歐陽修。蘇軾考取以後,照例要去拜見主考老師歐陽修。歐陽修跟他談了一陣子,覺得他氣度大方,才華出眾,打心眼裡喜歡。蘇軾走了以後,歐陽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堯臣說:“像這樣出眾的人才的確難得,我真應該讓他高出一頭呢!”(成語“出人頭地”就是這樣來的。) 這樣,蘇家父子三人在當時京城中都出了名。後來,人們把他們父子三人合起來稱做“三蘇”。 王安石實行新法的時候,蘇洵已經死了。蘇轍在王安石手下幹過事,後來,因為跟王安石合不來,被降了職到外地去了。蘇軾主動要求外調,先後當過杭州、湖州(今浙江吳興)
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興修水利,減輕賦稅,提倡生產,做了一些對人民生活有益的事。

蘇軾被誣陷,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釋放,貶謫到黃州(今湖北黃岡)。

 蘇軾到了黃州,掛了個小小的空頭官銜,實際上過著流放的生活。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靠朋友的幫助,弄到一塊地,自己耕種起來。他還親自整理場地,在東邊山坡上蓋了一間屋。他給自己起了一個別號,叫東坡居士。後來,人們常把蘇軾叫做蘇東坡。遊覽赤壁時,想起三國時期曹操和周瑜大戰的情景,觸景生情,十分感慨。回來
以後,寫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賦》。

在遊赤壁之後,他又寫了一首《念奴嬌》(詞牌名)詞的上半首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掠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原來黃州的赤壁並不是周瑜火燒曹軍的地方。三國的赤壁在現在武漢的上游,而黃州卻在武漢下游。不過,黃州
的赤壁卻因為蘇軾這一個差錯出了名。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大文學家,就稱它為“東坡赤壁”。

方臘起義宋江起義,反抗腐敗的北宋朝廷

 高太后掌了八年權死去,由宋哲宗親政。年輕的宋哲宗對他祖母重用保守派,本來就不滿意。等到他親自執政,就重新起用變法派。但是後來的變法派不像王安石那樣真心實意改革朝政,內部紛爭不休。一批投機分子打著變法的幌子,趁機搗亂。等宋哲宗一死,他的弟弟宋徽宗趙佶(音jí)即位後,朝政更加混亂。

宋徽宗是個出名的浪蕩子,不懂得管理國家大事,專門尋歡作樂。

蔡京騙奪宰相之位,  蔡京一上臺,就打起變法的旗幟,把一些正直的官員,不論是保守的或是贊成變法的,
一律稱作奸黨。把司馬光、文彥博、蘇軾、蘇轍等一百二十人稱做元祐(元祐是宋哲宗前期的年號)奸黨,已經死了的削去官銜,活著的一律降職流放。這樣一來,一些正直的官員就全部被排擠出朝,而蔡京的同夥卻步步高昇了。
至於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到蔡京手裡就完全變了樣。像免役法本來可以減輕百姓的勞役負擔,蔡京一夥卻不斷增加僱役的稅收,變成敲榨人民的手段。
朱勔,在蘇州辦了一個“應奉局”,蒐羅花石,為了討好皇上,朱勔把搜刮來的花石,用大批船隻運送到東京。
民伕們為運送花石日夜奔忙。這種運送的隊伍叫做“花石綱”。

花石綱把東南一帶鬧得昏天黑地,出產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

公元1120年的一天,幾百個苦大仇深的農民聚集在方臘的漆園裡,方臘受到農民的擁護,就打起殺朱勔的旗號,發動起義。方臘擔任起義軍的統帥,自稱“聖公”。將士們帶著各色頭巾,作為標誌。憤怒的起義將士,殺死那裡的官吏,焚燒他們的住宅。青溪附近一帶的百姓都被官府害苦了,紛紛響應方臘起義軍。此時情況危機,宋徽宗下了一道詔書,承認錯誤,並且撤銷了專辦花石綱的“應奉局”,把朱勔撤職。然而 童貫暗中集中各路大軍進攻,方臘沒有防備,被俘虜了,沒多久,被押解到東京,慘遭殺害。
 方臘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給北宋王朝一次沉重的打擊。這時候,在北方也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起義領袖宋江等三十六人從河北起兵,在青州、齊州、濮州(都在今山省)流動作戰,打得官軍心驚膽顫,一聽到他們打來就跑。
      

     在山東梁山泊,也發生漁民起義。據說宋江的起義軍也到過樑山泊。後來民間流傳的“梁山泊好漢”“一百零八將”的故事,就是根據他們的事蹟發展起來的。到了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小說家施耐庵把梁山泊農民起義的傳說加工寫成長篇小說《水滸》(滸音hǔ),成功地塑造了林沖、魯智深、武松等許多梁山英雄好漢的藝術形象,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優秀長篇小說之一。
    


三、宋金史記

       公元1115年 女真族完顏阿古打稱帝,國號金。
  公元1119年 宋江梁山泊起義,活動於華北一帶。1120方臘起義,東南大震。1121平定。
  公元1122年 金大舉攻遼,陷燕京,宋曾先攻入燕京,但大敗而退;
  公元1123年 宋金議和,宋供歲幣四十萬;
  公元1125年 金滅遼;
  公元1126年 金分兩路攻宋,宋賠大量金帛;
  公元1127年 金兵攻陷汴京,虜宋徽宗、宋欽宗及六宮皇族,北宋亡。宋高宗建都南京(河南商丘),南宋開始;
  公元1128年 金屢次攻宋汴京,均被大將宗澤擊敗,但宗澤上書20多次,請高宗回京北伐,不聽,竟憂憤而死。同年金兵侵宋,高宗從海上逃生,金入揚州,焚之而去。
  公元1130年 鐘相楊麼起義,“等貴賤,均貧富”。韓世忠遏金兵於長江,岳飛出兵收復建康,金兵敗退。金立劉豫為齊王,該年秦燴從金營逃出。
  公元1131年 岳飛出任右軍都統制,吳介吳磷敗金於和尚原。此後高宗回汴京,開始與金議和,不允許將官進擊劉豫,而劉豫乘機攻宋奪取多塊土地。
  公元1134年 吳介在仙人關大敗金兵,並收復一些失地。岳飛盡復偽齊失地。岳飛回師破洞庭水寨,鐘相楊麼起義失敗。同年岳飛又揮師北上,擊潰偽齊軍隊。
  公元1138年 秦燴再相,從此宋專主議和。文武反對者均遭貶逐;
  公元1139年 金許和。
  公元1140年 金背盟,分四路南侵,攻順昌,為劉奇所敗;攻石壁寨,為吳麟所敗;攻京西,為岳飛所敗;攻淮東,為韓世忠所敗。岳飛屢次擊敗金兵,直追至朱仙鎮,歷史上有名的十五道金牌班師,收復的失地隨之陷落。
  公元1141年 韓世忠,張俊和岳飛被罷免兵權,一代名將岳飛在獄中被迫害致死。宋金又一次議和,以淮為界,宋帝稱臣,歲貢銀絹各二十五萬。
  此後多年,因金內訌,宋無事。
  公元1150年 建州張大一起義,被宋軍鎮壓。
  公元1155年 秦燴死。
  公元1161年 金大舉南侵,但金帝為部下所殺,金譴人與宋議和。
  公元1162年 耿京起義,被招安。岳飛得昭雪。
  公元1163年 金索要土地,宋不與。宋出兵攻金,互有勝敗。複議和。
  公元1166年 湖南李金起義,被宋軍鎮壓。
  公元1175年 湖北賴文政起義,被宋軍鎮壓。
  公元1179年 廣西李接起義,彬州陳峒起義,均被宋軍鎮壓。
  公元1194年 韓渥渭弄權。
  公元1197年 廣東大溪島民起義,被宋軍鎮壓。
  公元1204年 宋準備攻金。此後宋攻金,但各路敗多勝少。此時,由於蒙古崛起,金國已是風聲鶴唳,四面楚歌。

  撇開民族歪論不說,客觀的講:
  無可否認,金國在那一時期確實強盛之至,但以宋朝強盛的國力,如果抵抗,至少也是平手。何況當時宋朝名將輩出:宗澤、岳飛、韓世忠、吳介等都是赫赫有名。但可惜主和派奸臣當道……實乃親者痛仇者快啊。

 金滅遼

童貫鎮壓了方臘起義沒多久,東北的金朝派人到東京,催促北宋攻打燕京,夾攻遼朝。
    原來,遼朝經過幾次內亂和各族人民起義力量的打擊,漸漸腐朽衰落。在這時期,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逐漸強大起來。女真人民長期受遼朝貴族的統治和壓榨,早就產生了強烈的反抗情緒。
 

  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正式稱帝,國號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金太祖即位後,攻打遼朝東北重鎮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遼天祚帝派了二十多萬步兵、騎兵到東北去防守,被金兵打得大敗,連武器、耕具都丟得精光。遼天祚帝想跟金朝講和,金太祖可不答應,指名道姓要遼天祚帝投降。 有人向宋徽宗提議,遼朝快要滅亡,收復北方燕雲失地,這可是個好機會。宋徽宗派人從山東渡海,前往金朝會見金太祖,表示願意夾攻遼朝。雙方約定滅掉遼朝之後,北宋收回後晉時期割讓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失地,北宋把每年送給遼朝的銀、絹,如數轉送給金朝,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海上之盟”。
    金兵向南進攻,接連攻下了遼朝四座京城。還留下一個燕京,按照雙方約定,應該由宋軍攻打。 童貫帥隊攻打失敗。

  公元1125年,金太祖的弟弟金太宗完顏晟(音shèng)派遼將追殺遼天祚帝,滅了遼朝。接著發兵南下,把進攻矛頭轉向北宋王朝。

"靖康之變",金滅北宋王朝
金太宗滅了遼朝之後,藉口宋朝收留了一名遼朝逃亡的將領,分兵兩路進攻北宋。西路由宗翰(又名粘罕)率領,攻打太原;東路由宗望(又名斡離不,斡音wò)率領,攻打燕京。
    兩路大軍約定在東京會師。

滿朝文武大臣嚇得不知該怎麼辦,只有太常少卿(掌管禮樂和祭祀的官)李綱堅決主張抵抗金兵。
太子趙桓即位,就是宋欽宗。宋欽宗把李綱提升為兵部侍郎,並且下詔親自討伐金兵。
 李綱穩住了宋欽宗,就積極準備防守,在京城四面都佈置好強大兵力,配備好各種防守的武器;還派出一支精兵到城外保護糧倉,防止敵人偷襲。

宗望眼看東京城防堅固,一下子攻不下來,就派人通知北宋,答應講和。宋欽宗和李邦彥一夥人早想求和,立刻派出使者到金營談判議和條件。

正當李綱指揮將士拼死抵抗的時候,宋欽宗的使者帶來了金營的議和條件。
金將宗望提出的議和條件是十分苛刻的,他要北宋賠給金朝大量金銀、牛馬、綢緞;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土地;宋欽宗尊稱金皇帝為伯父;還要派親王、宰相到金營作人質。宋欽宗、李邦彥一心求和,準備全部接受。

宋欽宗聽信投降派的話,一面派使者到金營賠禮,一面把李綱、種師撤職。
 公元1127年四月,宗翰、宗望和他們率領的金軍,俘虜了宋徽宗、欽宗兩個皇帝和皇族、官吏二三千人,滿載著搜刮去的財物,回到北方去。從趙匡胤稱帝開始的北宋王朝統治了一百六十七年,宣告滅亡。
    

李清照的丈夫抗金犧牲,

用詩詞表達對南宋統治者的強烈不滿和拳拳愛國之情
     北宋滅亡以後,原來留在相州的康王趙構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公元1127年五月,趙構在南京即位,這就是宋高宗。這個偏安的宋王朝,後來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歷史上稱做南宋。
    宋高宗即位以後,在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把李綱召回朝廷,擔任宰相。但是實際上他信任的卻是黃潛善和汪伯彥兩個親信。
      金兵橫行中原,但是南宋王朝卻沒有絲毫抵抗的準備,宋高宗在行都揚州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公元1129年正月,金將宗翰帶兵南下,接連攻下許多城池,沿路南宋官員降的降,逃的逃,金兵前鋒很快渡過淮河,逼近揚州。
宋高宗逃到臨安,把黃潛善、汪伯彥撤了職,南宋朝廷發生了一場內訌。

金太宗見南宋王朝腐敗可欺,這年十月,又派大將兀朮大規模南侵,佔領了建康(今江蘇南京)。宋高宗聽說金兵追來,又從臨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從越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兀朮帶兵緊緊追趕,宋高宗走投無路,就乘著海船,漂洋過海逃到溫州。直到金兵北撤,才回到臨安。

金兵南下的殘暴掠奪,宋王朝的腐朽昏庸,給人民帶來了說不盡的苦難,許多人家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也有同樣的悲苦遭遇。

  李清照是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是我國著名女詞人。她父親李格非也是個文學家,在宋徽宗時期做過官,因為為人正直,又是蘇軾的學生,受到蔡京的打擊。李清照從小受父親的薰陶,十分愛好文學,喜歡吟詩作畫,特別是作詞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十八歲那年,她結了婚。她的丈夫趙明誠也是個官家子弟,夫妻倆志同道合,除都能詩善文外,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銅器和石碑上鐫刻的文字書畫)。這些文物既是我國古代的
精湛藝術,又儲存著豐富的歷史材料。

東京被金兵攻陷的時候,李清照和趙明誠還在淄州(在今山東省)。不久,風聲越來越緊,李清照跟著趙明誠到了建康。他們把最名貴的金石圖書,隨身帶走了十五車。後來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幾間文物,竟被戰火燒成一堆灰燼。

國家山河的破碎,珍貴文物的散失,對李清照的打擊實在太大了。她把國破家亡的痛苦寫成了許多詩詞,她的詞在藝術上有很高成就,有的還富有愛國精神。她在一首詩裡表達了她對南宋統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滿。詩中說: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岳飛抗金

金兵南下,一直趕到明州海邊,一路上不斷遭到百姓組織起來的義軍的襲擊。
 公元1130年三月,兀朮帶了十萬金兵北撤,到了鎮江附近,就遇到宋軍大將韓世忠的攔擊。韓世忠是主張抗金的將領,他對金兵的侵略暴行,十分氣憤,決心趁金兵北撤的時候,狠狠阻擊。

 兀朮沒法過江,只好帶著金兵乘船退到黃天蕩(今江蘇南京市東北)。兀朮立刻命令金兵開挖河道。金兵人多,挖了一個通宵,就開鑿了一條五十里長的水道。兀朮趕忙指揮金兵沿水道逃到建康,不料半路上又遇到宋將岳飛的堵擊,只好退回到黃天蕩。 兀朮擺脫韓世忠的阻擊,帶兵回到建康,搶掠了一陣,準備撤回北方,到了靜安鎮(今
江蘇江寧西北),又遭到了岳飛軍的襲擊,被殺得一敗塗地,狼狽逃竄。岳飛趕走金兵,收復了建康。
收復建康的岳飛,是南宋抗金的名將,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岳飛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出生那年,黃河決口,家鄉鬧了一場水災,家裡生活很困苦。岳飛從小刻苦讀書,尤其愛讀兵法。他力氣大,十幾歲的時候就能拉三百斤的大弓。後來,他聽說同鄉老人周同武藝高強,岳飛就拜周同做老師,學得一手好箭,能左右開弓,百發百中。


宗澤死後,岳飛歸東京留守杜充指揮。金兵大舉進攻,杜充逃到建康;金將兀朮攻打建康,杜充又可恥地向金軍投降。杜充手下的將士都散了夥,只有岳飛的隊伍仍舊堅持在建康附近戰鬥。這回趁兀朮北撤的時候,他跟韓世忠配合,把兀朮打得大敗。金兵北撤以後,宋高宗從溫州回到臨安。金朝在中原地區立了一個傀儡皇帝劉豫,國號
大齊,充當金朝的幫凶,騷擾南宋地界。岳飛率領將士多次打退了金齊聯軍,建立戰功。到他三十二歲的時候,已經從一個普通將領提升到節度使的地位,跟當時的名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並駕齊驅了。 就在這個時期,他寫了一首傳誦千古的詞《滿江紅》,抒發了他抗金的壯志豪情。詞是: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註釋]:怒髮衝冠:意為頭髮向上豎起頂起了帽子,形容人極端憤怒。

  擡望眼:擡頭縱目遠望。

  塵與土:功名猶如塵土,指報國壯志未能實現。

  八千里路:作者從軍以來,轉戰南北,征程約有八千里。“八千”與前句中的“三十”都是概數。雲和月:指披星戴月,日夜兼程。

  等閒:輕易,隨便。

  靖康:宋欽宗趙桓年號。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擄徽宗趙佶、欽宗趙桓北去,北宋滅亡。“靖康恥”即指此次戰爭給宋朝帶來的恥辱。

  雪:洗雪。滅:平息,了結。

  長車:戰車。賀蘭山:在今寧夏西,當時為西夏統治區。此處借為金人所在地。缺:指險隘的關口。

  從頭:重新。收拾:整頓。天闕:宮門。朝天闕:指回京報捷。


       南宋有岳飛、韓世忠等一批名將,再加上各地百姓組織的義軍的配合,要打退金兵本來是有條件的。但是宋高宗不顧岳飛等人反對,一味向金朝屈辱求和,公元1139年,竟向金朝稱臣,每年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金朝算是把陝西、河南一帶土地“償還”南宋。

秦檜叛國,陷害忠良,"紹興和議",南宋向金朝稱臣

南宋朝廷的宰相秦檜(音huì),本來是北宋時期的大臣。當宋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兵俘虜到北方去的時候,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也跟隨他們一起被俘到金京。秦檜在金太宗面前,低聲下氣,百依百順。
金太宗認為他很有才幹,就把他派到大將撻懶部下當軍事參謀。

  這時候,金朝發現南宋抗金力量越來越強大,又有岳飛、韓世忠等大將堅決主張抗戰,不好對付,就決定把秦檜放回南方充當內奸。公元1130年,撻懶攻打楚州(今江蘇淮安)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