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精簡整理]疏通中國歷史脈絡——“春秋戰國、秦漢”篇

[精簡整理]疏通中國歷史脈絡——“春秋戰國、秦漢”篇

引言、概述
一、史前--------------------------------------------------------原始社會
二、夏、商、周-------------------------------------------------奴隸社會
三、春秋(前770年-前256年)
四、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五、秦(前221年-前206年)------------------------------------封建社會
六、西漢(前206年-公元25年)
七、東漢(公元25年-220年)

小結

-----------------------------------------------------------------------------------------------------

引言

  “讀史使人明智”,這是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讀史要讀出歷史的真實,讀懂歷史發展的規律,進而理性地參與歷史。

  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歷史更替,世事歸真,亦歸正.  歷史過程不是單純的事件過程,而有其思想的內涵.

      所索求的正是這個內在的思想和邏輯。

      讀史使人明智,哲學則使人沉思.通過紛亂的事件去把握人類活動的思想和精神,才能真正做到讀史以明智。

註明:     

    [精簡整理]系列文章,是以各個王朝的興盛衰亡為主線,以各個時期出現的著名人物為輔線,串聯從夏朝到民國這段時期內各個朝代的歷史。這些文章的文字內容,全部載自網上,然後按本人的思路進行刪減和整理,並加上紅、藍色標題而形成。該系列文章,所引用內容的版權

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部落格下載使用,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本博概不負責。特此註明。

概述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遲在100 多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遼闊的中國大陸上。遠古社會處於人類歷史程序的初期,先後經過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發展階段。遠古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總的來說十分低下。隨著人類思維和技能的進步以及勞動工具的改良,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因而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婚姻制度的演進是遠古社會形態變革的關鍵因素。原始人群實行內部婚配。血緣內婚制向氏族外婚制的轉化,則使人類歷史過渡為母系氏族社會。婦女具有崇高的地位,子女的血統按母系計算,是母系氏族社會最重要的特徵。族外群婚過渡為不穩定的對偶婚,進而轉化為一夫一妻制家庭,父系氏族社會因而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子女按父親的血統計算世系。婦女淪為男子的附庸。階級壓迫最早出現於家庭之中。
剩餘產品的增加,導致私有制的發展。父系氏族社會末期,為了掠奪財物,氏族、部落之間的戰爭頻繁,加之諸如獵取人頭等原始宗教的影響,致使戰爭愈演愈烈。氏族、部落首領的軍事職能突出,權力不斷加強,其聚斂的財富也遠超一般民眾。
    禹之子啟以武力廢止了父系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並誅殺禹的繼承人益,成為夏朝的第一任國王。父子因襲的家天下,自此開始。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歷史進入奴隸社會。
    夏、商、西周王朝位居中原,對鄰近的方國戰爭不斷,彼此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十分頻繁。黃河、長江流域的諸多部族,逐漸融合成以夏、商、周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共同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是從周平王東遷洛邑到秦統一六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 年)。這段時期歷史上又稱“東周”,是相對“西周”而言的。春秋戰國時期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在思想戰線上,周平王東遷以後,西周的“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了。原來屬於“王官”的學者流落到民間,從而形成了諸子百家。作為周王室史官的老子,以其知識的淵博與思想的深邃,在思想界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在私人講學中貢獻巨大而建立儒家學派的孔子和從儒家脫胎出來而建立墨家學派的墨子,在春秋末與戰國初,形成儒、墨顯學對峙的局面。戰國初中期,因楊朱學派的創立,其勢力得到發展,從而形成了儒、墨、楊三家鼎立的局面。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儒家中的激進分子,在三晉中的魏國,開始了向法家的轉化。早期法家李悝、吳起等完成了由儒家到法家的轉化,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在魏文侯的支援下,以子夏為首的西河之學在這一過程中有其特殊的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名實乖違的現象很多。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名家因此而產生了。各家學派的出現,導致了互相間的爭論與詰難。這種情況在齊國的威王、宣王時期的稷下學宮中,因其“相容幷包”的學術政策而得到順利發展。老子的學說被改造為黃老之學,成為稷下學宮的主導思想。而田氏政權則對諸子百家都不歧視,一視同仁,因而吸引了各國學者雲集於稷下。陰陽家、名家、齊法家、兵家等都發展很快,“百家爭鳴”形成了高潮。另一方面,由於各家各派雲集稷下,使其互相增進了解而致於相互影響、彼此取長補短,因而出現了百家融合的趨勢。
    到戰國後期,統一已成為大勢所趨。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經過幾世的經營,逐漸強大並具備了統一六國的良好條件。呂不韋與秦王政相繼執行了廣招人才的政策,致使包括稷下先生在內的學者紛紛跑到秦
國,《呂氏春秋》的編撰,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的。荀子、韓非、尉繚等人的入秦,對秦國的學術與政治、軍事方面有重大的貢獻,加速了秦統一六國的程序。
    秦的統一,使百家爭鳴的局面基本結束。但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特別是儒(主要是孔子和思孟學派、荀子學派)、道、法、陰陽等家的思想,對秦王朝及其以後的各個朝代,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影
響。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源頭,無論兩漢的經學、魏晉的玄學、隋唐的佛學和宋元明的理學,還是清代的考據學,都與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有著密切的聯絡。
公元前221 年,秦滅六國,在全國範圍內廢分封,置郡縣,建立起了一整套由皇帝直接控制下的官僚機構,並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和鞏固統一。自秦以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在中國延續長達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及其後繼者秦二世無休止地役使民力,加重賦斂,使社會矛盾急劇激化。公元前209 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很快便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終於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秦王朝被推翻後,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於公元前202 年最終打敗項羽,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或前漢。
西漢初年的統治者崇尚黃老思想,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形成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西漢建立後,基本承襲秦的政治制度,只是在地方上實行了郡國並行制。劉邦翦除異姓諸侯王后,又先後分封了一些同姓諸侯王。同姓諸侯王的勢力發展起來,與中央政府相對抗,終於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此後,經漢景帝和武帝對諸侯王國的不斷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受到很大打擊。
    漢武帝統治期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擊匈奴、通西域,奠定了中國古代的疆界,使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漢武帝統治時期,由於連年征戰,使得“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全國各地都出現了農民暴動。為緩和社會矛盾,其後繼者實行了一系列輕徭薄賦的政策,使社會趨於穩定,形成“昭宣中興”的局面。元帝以後,西漢王朝開始走向衰落,土地兼併不斷加劇,統治者日益腐朽,吏治腐敗,宦官、外戚相繼專權,王莽趁機奪取了政權,於公元9 年建立“新”朝。
    王莽改制不但沒有緩解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綠林、赤眉起義結束了短命的“新”莽王朝,但其建立的更始政權和建世政權都未能控制全國局勢。豪族出身的劉秀經過十幾年的征戰,平定了遍及全國的地方割據武裝和農民起義軍,於公元25 年建立起一個新的漢政權,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或後漢。
    東漢王朝前期,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的恢復和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強化。和帝以後,外戚、宦官交替擅權,使東漢後期的政治癒加黑暗,廣大自耕農作為封建政權的統治基礎,在國家沉重的賦稅徭役和豪族地主瘋狂的土地兼併雙重壓迫下,不斷破產,終於導致了張角領導的黃巾大起義。在鎮壓
起義的同時,各地豪強地主紛紛擁兵割據,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也公開並激化,中原地區出現了軍閥混戰的局面,公元196 年,曹操將漢獻帝劫往許昌,東漢政權名存實亡。至公元220 年,曹丕廢漢獻帝,東漢王朝最終滅亡。
 一、史前(原始社會)
原始人群 原始人群是史前時期的初級階段,也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形式。原始人群又可分為“猿人”、“古人”兩個階段。
猿人化石的主要代表有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猿人使用的工具是打製石器,主要依
賴採集果實和挖掘根塊為生,同時狩獵活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猿人還懂得使用天然火,
改善了生活環境,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猿人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組成血緣家庭,若干
個血緣家庭形成了較為鬆散的社會組織。由於猿人脫離動物不久,所以其婚姻還處於雜交
狀態。
古人的體質較猿人明顯進步,已接近現代人。古人化石和遺蹟分佈更為廣泛,主要代表有
大荔人、長陽人、丁村人及許家窯人等。古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是打製石器,但打製的技術
有所提高,並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古人在生活上仍然依賴採集、狩獵。在此階段,婚
姻狀態有所進步,先由原始雜交過渡到同輩群婚,再過渡到一個家族的男子與另一個家族
的女子群婚。
母系社會  母系社會又稱母系氏族制。
形成以一個老祖母為核心的氏族制。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以女性為中
心的母系氏族制。
此時,生產力水平有明顯進步,原始農業產生;家畜飼養、原始手工業及副業出現等等。人
們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原始審美和宗教觀念繼續發展,併產生了最早的文字元號。
父系社會 父系氏族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以往有較大的提高,其表現主要在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家畜飼養規模的擴大;製陶技術的進步;銅器製造的出現;絲織品的發明;手工業水平的普遍

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形成等等。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的出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
生重大變化,男子開始佔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父權
制隨家庭出現而產生,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父系氏族制形成後,私有制
萌芽、產生。在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階級對立出現。由此進一步導致原始社會解體,國
家開始產生。
黃帝戰蚩尤
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
黃帝是傳說中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跟黃帝同時的另一個部落首領叫做炎帝.
另外,有一個九黎族的首領名叫蚩尤(音chīyōu),十分強悍. 
蚩尤侵佔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
被蚩尤殺得一敗塗地.炎帝逃到涿鹿請求黃帝幫助.黃帝在涿鹿的田野上和
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黃帝打敗了蚩尤,黃帝成了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
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後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
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後來又融合在一起,
所以我們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後代的人還在現在陝
西黃陵縣北面的橋山上造了一座“黃帝陵”。
  堯舜讓位
傳說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音yáo)、舜(音shùn)
和禹(音yǔ)。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做部落聯盟首
領的,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堯年紀老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堯聽
了舜的事蹟,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讓”(禪音shàn)。
舜接位後,也是又勤勞,又儉樸,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
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
領。
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沒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
讓禹去治水。禹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
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到舜一死,因為禹治水有功,禹就繼任了部落聯
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
餘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餘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
捉住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
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禹死後,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
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
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二、夏、商、周(奴隸社會)
大禹之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
也是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
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
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
  湯率領黃河下游的商族部落滅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其統治中心位於今天的河南中部。
商朝前期,因長時間的內亂,都城也多次遷徙。至盤庚即位後,將國都遷往殷(今河南安陽)
,才穩定了統治。此後,商朝出現過“武丁中興”。但到商末紂王時,終因暴政而亡國。
  商朝建立了王以下包括許多官吏和大批軍隊在內的國家機器,同時還出現了刑罰、監獄。
商朝農業、手工業較以往有所進步,特別是青銅鑄造的水平明顯提高,可以製造各種大型、
精美的器物。商朝的商業也有了初步的發展,由於商業交換活動的增加,出現了早期的貨幣。
  商朝文化獲得了突出的發展。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辭的甲骨,這些字都具備了漢字的基
本結構。大量的甲骨文及銘文既記載了當時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氣象、占卜方面的情況,又標
志著文字接近成熟。商朝擁有比較完備的歷法,掌握了一定的天文知識。同時,大量的出土實
物,也反映出當時音樂、美術等藝術領域及生活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經過周文王時期的準備,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初,周公平定了東方
叛亂,推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等重要制度。西周確立了天子之下的文臣、武官體制;其刑罰
制度更加完備;保持了“西六師”和“東八師”兩支軍隊。西周中葉後,各種矛盾激化,
出現“國人暴動”和“共和行政”。宣王時雖一度號稱“中興”,但到公元前771年,幽王
終於亡國。次年,平王東遷,西周歷史結束。
 神箭手后羿
夏啟當上國王, 夏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即位。太康是個十分昏庸的君, 那時候,黃河下游的夷
族,有個部落首領名叫后羿(羿音yì),奪取夏王的權力. 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當夏王,把
實權抓在自己手裡。后羿是一個著名的弓箭手,他的射箭是百發百中的。有一個神話,說古時
候天空裡本來有十個太陽,地面上熱得像烤焦似的,給莊稼帶來嚴重的災害。大家請后羿想法
子,后羿拈弓搭箭,“嗖嗖”地幾下,把天空裡的九個太陽射了下來,只留下一個太陽。這樣,
地面上氣候適宜,不再鬧乾旱了.
商湯伐夏
黃河下游有個部落叫商。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了。夏王朝統治了大約四百多年,到了公元
前十六世紀,夏朝最後的一個王夏桀(音jié)在位。夏桀是個出名的暴君.商湯和伊尹商量
討伐夏桀,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甲骨文和司母戊
從商湯開始傳了二十個王,王位傳到盤庚手裡, 當時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此,決心遷都,帶
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 ,以後二百多年,一直沒有遷都
。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到了近代,人們在安陽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古代的遺物
,證明那裡曾經是商朝國都的遺址,就叫它是“殷墟”。 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
(就是龜殼)和獸骨十多萬片,商朝的統治階級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們在祭祀、打獵、出征
的時候,都要用龜甲和獸骨來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後,就把當時發生的情況
和占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在這些龜甲和獸骨上面都刻著很難認的文字,現代人把
它叫做“甲骨文”, 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在殷墟發掘的遺物中,
 發現“司母戊”的大方鼎. 
姜太公釣魚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
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
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據史書記載,姜太公生於商更丁帝八年八月初三(公元前 1211 年),卒於周康王六年(公
元前 1072 年),一共活了139 歲。
  姜太公在我國曆史上是一位高壽的人,姜太公死後,返周而葬,葬於文王、武王的陵墓旁。當時周朝規定,
  姜
太公五世之內皆反周而葬,五世之後才能葬於齊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
  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
  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為民間廣
  為信奉。
   姜子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時他在道教和民間的地位也較高。他出身貴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
"呂",所以他又被稱為"呂尚"。姜子牙生於山東省的沿海地區,自幼聰慧。據說,他還能預測世界上將要發生的
大事。
   當時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皇帝"紂"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統治期間戰爭不斷,為了躲避戰亂,姜子牙到
中國北方的遼寧隱居了40年,後來又來到西北陝西省的終南山。在那裡,他經常到渭河去釣魚,可是3年中他卻一
條魚也沒有釣到,而且他的魚鉤還是直的。人們都嘲笑他,他卻無動於衷,所以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神奇的是,後來他果然釣到一條魚,在魚的肚子裡有一本兵法書。更巧合的是,當天晚上,周王朝
(公元前11世紀-8世紀)的皇帝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講
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當時正為了打敗敵人建立王朝而蒐羅人才,所以就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於你了
。"因此,後人又稱他為"太公望",在民間一般稱他為"姜太公"。文王給他以極高的地位,並在他的幫助下,消滅了
商朝。 在以後的中國各朝代都為他建立了神廟,而道家也傳說他昇天成仙了。

 分封諸侯制度的開始
為了鞏固周朝的統治,從周武王起,把自己的親屬和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像太公望
被封在齊國;他的弟弟周公旦被封在魯國,召公奭被封在燕國。據說從武王到他的兒子成王,
一共封了七十多個諸侯國。
 共和行政
在周成王、康王統治的時期,周朝政局比較安定. 周穆王的時候,制訂了三千條刑法,犯法
的人受的刑罰有五種,叫做“五刑”。像額上刺字、割鼻、砍腳等等.
到了西周第十個王周厲王即位後,對人民的壓迫更重了. “國人”忍無可忍,
終於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暴動.厲王逃離出走後,朝廷裡沒有國王,經大臣們商議,由召公
虎和另一個大臣周公主持貴族會議,暫時代替周天子行使職權,歷史上稱為“共和行政”。
從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起,中國歷史才有了確切的紀年。之後,周宣王即位,
此時,周朝統治者已經外強中乾,興盛不起來
 東周
周宣王死了以後,兒子姬宮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
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
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後,稱為東周。
三、春秋(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政治、經濟地位淪喪,僅成為形式上的天下“共主”。取而代之
產生了大國爭霸的局面,先後出現所謂“春秋五霸”。在此期間,大國紛爭,小國追隨,
戰爭不息;同時,也產生了反戰性質的弭兵運動。
  春秋時代,以鐵器、牛耕的出現為標誌,表明社會生產力獲得顯著的發展。原有的井
田制逐漸瓦解,私有土地則日趨強大。在此基礎上,不僅產生出封建生產關係,而且爆發
了新興地主力量向奴隸主貴族的奪權鬥爭,如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等等。新興地主階級登
上歷史舞臺。
  春秋時期,文化空前發展,誕生了孔子、老子等偉大的思想家;天文曆法、數學及醫
學等科技領域也取得了許多新成就。
齊桓公收服管仲
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的東周,又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周王室衰落,
周天子名義上是各國共同的君主,實際上他的地位只相當一箇中等國的諸侯。一些比較強大
的諸侯國家用武力兼併小國,大國之間也互相爭奪土地,經常打仗。戰勝的大國諸侯,可以
號令其他諸侯。這種人稱做霸主。
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是齊國(都城臨淄,在今山東淄博)。
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了一次內亂。國君齊襄公被殺。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
當時在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一個叫公子小白,當時在莒(音jǔ)國(都城在今樹東
莒縣)。兩個人身邊都有個師傅,公子糾的師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兩個公子
聽到齊襄公被殺的訊息,都急著要回齊國爭奪君位。管仲中途陷害小白為遂,致使小白當上了
齊國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奉了周釐王的命令,通知各國諸侯到齊國西南邊境上北杏(今山
東東阿縣北)開會。大家公推齊桓公當盟主,訂立了盟約。齊國依靠管仲的幫助,爭取霸主
的地位.
曹劌論戰
依靠管仲的幫助,爭取霸主的地位。但是,在他對魯國的戰爭中,卻遭到一次不小的挫折。
齊國進攻魯國,也激起魯國人民的憤慨。有個魯國人曹劌(音guì),準備去見魯莊公,
要求參加抗齊的戰爭。在曹劌指揮下,魯國擊退了齊軍,局勢才穩定了下來。戰勝後,曹
劌說:“打仗這件事,全憑士氣。對方擂第一通鼓的時候,士氣最足;第二通鼓,氣就
鬆了一些,到第三通鼓,氣已經洩了。對方洩氣的時候,我們的兵士卻鼓足士氣,哪有不
打贏的道理?”
齊桓公九合諸侯
楚國在中國南部,楚國人開墾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變成了大國。
後來,乾脆自稱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裡。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約會了宋、魯、陳、
衛、鄭、曹、許七國軍隊,聯合進攻楚國。齊桓公像這樣大的會合,一共有許多次,歷史上稱
“九合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過了兩年,齊桓公也死去。齊桓公一死,他的
五個兒子搶奪君位,齊國發生了內亂,公子昭逃到宋國。齊國的霸主地位也就結束了。
楚國做盟主
宋襄公見齊國發生內亂,就通知各國諸侯,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到齊國去接替君位。宋襄公
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主事業.由於當時宋國為勢力弱小的國,最後楚成王做了盟主.
晉文公重耳
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了內亂。重耳在晉國算是一個有聲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
願意跟著他。重耳到楚國,楚成王把重耳當做貴賓,還用招待諸侯的禮節招待他。楚成王對待
重耳好,重耳也對成王十分尊敬。楚成王在宴請重耳的時候,開玩笑地說:“公子要是回到晉
國,將來怎樣報答我呢?”
重耳對楚王說:“要是託大王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我願意跟貴國交好,讓兩國的百姓過太
平的日子。萬一兩國發生戰爭,在兩軍相遇的時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時候行軍,每三
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動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公元前636年,秦國護送重耳的大軍過了黃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國即位。這就是晉
文公。
晉文公做霸主
晉文公即位以後,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箇中原的霸主。晉軍與楚國交戰,為報答楚王曾經
的恩惠,退避三舍後,佔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周襄
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
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
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秦國當上霸主
秦穆公就率領大軍在崤山大戰中,打敗了中原的霸主晉國,秦國從此就做了西戎的霸主。
楚莊王成霸主
秦國打敗晉國以後,一連十幾年兩國沒有發生戰事。可是南方的楚國卻一天比一天強大,一
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晉國爭奪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楚莊王白天打獵,晚上喝酒,聽
音樂,什麼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實在看不過去,決心去見楚莊王. 
伍舉說:“楚國山上,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樣子挺神氣。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
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心裡明白伍舉說的是誰。他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
將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打這以後,楚莊王決心改革政治. 收服了南方許多部落。第六年,打敗了宋國。第八年,又
打敗了陸渾(在今河南嵩縣東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楚莊王和王孫滿交談的時候,楚莊王問起周王宮裡藏著的九鼎大小輕重怎麼樣。九鼎是象徵
周王室權威的禮器。楚莊王問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奪取周天子權力的野心.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救鄭。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市東)
和楚國發生了一次大戰。晉國從來沒有打過這麼慘的敗仗,人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黃
河邊。船少人多,兵士爭著渡河,許多人被擠到水裡去了。掉到水裡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
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頭都砍了下來。
打那以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就成了霸主。
從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莊王,前前後後總共五個霸主。歷史上通常稱他們
“春秋五霸”。
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大國兼併小國,擴張了土地.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
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了“弭兵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
夫代表南北兩個集團講了和,訂了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個大國外,各小國都要向晉、楚
兩國同樣朝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以後五十多年裡,沒發生大的戰爭.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自率領大軍,向楚國進攻,連
戰連勝,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一直打到郢都。吳王闔閭回到吳國都城,把第一大功歸
給孫武。孫武不願意做官,回鄉隱居去了。他留下的一部《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傑出的
軍事著作。
孔子周遊列國
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的幫助下,大敗楚國,聲勢很大,連中原一些大國都受到威脅,首先受
到威脅的是齊國。齊國自從齊桓公死後,國內一直很不安定。後來到齊景公當了國君,用了一
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嬰當相國,重新整理朝政,齊國又開始興盛起來。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重新干一下
,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地方開個會。
那時候,諸侯開會,都得有個大臣當助手,稱做“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管
司法的長官)孔子擔任這件事。
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春秋》等。《詩
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時期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
映古代社會生活的民間歌謠,它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尚書》是一部我國上古
歷史文獻的彙編。《春秋》是根據魯國史料編成的一部歷史書,它記載著公元前722年到
前481年的大事。
越吳爭霸-勾踐臥薪嚐膽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和。公元前
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兵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槜李
(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生一場大戰。 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
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能幹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范蠡(音lí)。范蠡對勾踐說:
“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凶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
兵敗後,勾踐到 吳國受辱,回國後, 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
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嚐一嘗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
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臥薪嚐膽”。
西施
越王勾踐整頓內政,努力生產,使國力漸漸強盛起來,他就和范蠡、文種兩個大臣經常商議
怎樣討伐吳國的事。
這時候,吳王夫差因為當上了霸主,驕傲起來,一味貪圖享樂。文種勸說勾踐向吳王進貢
美女。越王勾踐派人專門物色最美的女子。結果在苧羅山(在今浙江諸暨南)上找到一個
美人,名叫西施。勾踐就派范蠡把西施獻給夫差。
之後,勾踐滅了吳國, 勾踐得勝回國。傳說范蠡帶著西施,隱姓埋名跑到別國去了。 范蠡
走前,留給文種一封信,說,“飛鳥打光了,好的弓箭該收藏起來;兔子打完了,就輪到把
獵狗燒來吃了。越王這個人,可以跟他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您還是趕快走吧。”
文種不信。有一天,勾踐派人給他送來一口劍。文種一看,正是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的
那口寶劍。文種後悔沒聽范蠡的話,只好自殺了。
吳越爭霸已經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尾聲。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奴隸起義的不斷爆發,奴隸
社會漸漸瓦解,到了公元前475年,進入戰國時期。我國的封建社會是從那個時候算起的。
春秋五霸分佈圖


春秋五霸分佈圖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春秋五霸另一說: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

四、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進入戰國之後,各諸侯國為了壯大自身,並與對手爭雄,紛紛進行改革變法運動,其中又
以秦國商鞅、魏國李悝及楚國吳起等變法最著名。於是,封建制度得到確立。戰國“七雄”之
間激烈兼併戰爭的不斷髮展,變法最為徹底的秦國逐漸壓倒對手,終於導致了秦國在公元前22
1年對天下的統一。
  戰國歲月,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鐵製農具普遍使用,水利灌溉設施深受重視;手工業規模
、種類及技術都較前進步;商業及城市經濟也顯著活躍,並出現了金屬貨幣廣泛流通的現象。
 戰國時代,思想文化進一步活躍,“百家爭鳴”,儒、法、道、墨、陰陽、名、農及兵家等
學派相互交鋒;文學、史學及藝術領域成就輝煌璀璨;科學技術繼續發展。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併吞了. 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實
權由智家、趙家、韓家、魏家四家把持,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
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打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
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
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比春秋時期更激烈、更頻繁、規模也更大。各大國都擁有雄厚的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