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從一年看不完1本書,到半年讀完30本,我是怎麼做到的?

從一年看不完1本書,到半年讀完30本,我是怎麼做到的?


一個社群裡認識的朋友看到我那篇《如果這一年是你人生最後一年》之後,問我那些資料是不是真的。

200天真的減了12斤,看了30本書嗎。

我說,當然是真的。

(探究宇宙的真理已經很累了,我沒有時間說假話。)

好啦,正經一點。

他說,他以前也有過一段時間堅持每天讀書,但最終沒有堅持下來。問我是怎麼做到的。

我就意識到,我可能有必要更新文章講講攻略了,雖然跟好多大神一年看幾百本書相比,我功力尚淺。

但我跟他目前的距離,卻是最有利於進步的距離,我轉身伸手,他(你們)就能夠到。

為什麼要閱讀?

1、

我最初開始看書,是因為16年初剛剛接觸到網際網路運營,沒有人帶的情況下又需要在短時間內對運營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和認知,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看書。

讀書是進入一個新領域,最快捷、成本最低的方式。

2、

畢業2、3年,小夥伴們也都慢慢都進入平穩期。

沒有了初入職場的戰戰兢兢,同事和領導對自己也有了大概的定位和印象,工作上也已經學到一些套路,不需要再刻意努力,接下來,連拼勁和好奇心也會慢慢消失。

剛開始看書的時候,也動搖過,因為發現周圍能夠交流的人很少,大部分人回家之後的娛樂活動就是玩手機、追劇。

聊書?好像很不現實。

機緣巧合,我加入了一個成長類社群-Better Me大本營,後來又當了工作人員。

當我看到社群裡,特別是工作人員裡面,有那麼多優秀的人依然比我努力的時候,好像突然有了動力,被叫醒了。

閱讀讓我清醒,也能夠讓我在浮躁的朋友圈和大環境中,不忘初心,保持清醒。

怎麼堅持?

TED有一個演講裡面就說到,做一件事分為三個層次,HOW、WHAT、WHY。

大部分人是從HOW和WHAT入手的,從來不會想WHY,但最關鍵的就是先要搞清楚為什麼。

所以我覺得問怎麼堅持的人,可能自己還沒想通或沒想過WHY----

你究竟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堅持?

這個部分如果想不通,那我寫的乾貨,對你並不會有什麼太大的作用。

乾貨看這裡

1、

從小目標入手

比如規定自己2周看完一本書,先做一個試水,每天只需要抽出15-25分鐘時間,幾十塊錢買一本書就可以開始。

就算失敗了沒讀下去,對你來說成本也低,甚至你可以用微信讀書,幾乎不用花費。

2、

從喜歡的書開始

如果不是短時間內必須熟悉某個新事物,你大可不必一開始就看那些很難啃的書。

因為這個階段,其實興趣更重要。

3、

廣而告之-打卡

可以在朋友圈或微博中發起一個挑戰,讓大家共同監督,設定好獎勵和懲罰,這樣會更有動力。

而且每天打卡的另一個收穫是,你會慢慢積累形成個人標籤。

4、

加入一些正能量的成長社群

這裡推薦Better Me大本營、行動派、趁早,在那種大家都很努力的環境中(就像高考備考那個階段一樣),自己怎麼好意思輕易放棄。

堅持讀書200天帶給我什麼?

1、

跟碎片化的知識不一樣,讀書會讓你有一個比較系統的提升。這裡還有一個小經驗分享給大家~

當我看完十幾本書的時候,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建專屬書單(Excel)

首先,把已經看過的書進行了初步的分類(比如產品運營、心靈成長、理財等),放進合適的標籤,標上已讀;

然後,把大神們安利過的和自己本身想看的書,根據分類或增加分類填進去,再按照優先順序排好讀書的順序。

最初我是按一週一本的速度,整理出了50本全年的(待讀-已讀)書單,後面根據情況不斷的做調整、更新和補充。

專屬書單的好處是:你會比較直觀的看到自己看過什麼、要看什麼、以及分別是什麼屬性,再有計劃的去調整各個分類的比例,最終形成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2、

更能沉下心來做事

讀書多了,在看待一件事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從各個角度想,從而更冷靜的思考,慢慢會影響到自己做事的風格,會更願意安心做每一件事。不再像以前那麼浮躁,遇事後那麼慌亂。

3、

找到真正的共鳴

跟作者有共鳴,跟和你朋友聊八卦聊嗨了完全是不一樣的感受。

甚至,你會發現自己的很多經歷,做事的方法都能在某一本書上找到依據,跟作者產生共振。

這種感覺會特別迷人。不信的話快去試試呀~~

你的氣質裡,藏著所有你讀過的書。

(如果覺得有用,歡迎看官隨意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