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熊逸《唐詩50講》懷古篇 - 學習筆記與感想

熊逸《唐詩50講》懷古篇 - 學習筆記與感想

此篇已加入熊逸《唐詩50講》學習筆記索引目錄

一、懷古篇具體內容

  在懷古篇中,熊逸老師選擇了6首詩,分別cover三大懷古熱門人物:賈誼、王昭君及項羽,以及一大網紅懷古熱門景點:秦淮河,最後是唐朝人自己的懷古—白居易的《長恨歌》。其中,泊秦淮和長恨歌也是我們在中學時的語文課本上的內容,當時只知道死記硬背的我們有讀出不一樣的感觸嗎?我相信,大部分人應該都木有。記得去年有一部電影《妖貓傳》,描寫了唐玄宗和楊玉環的虐戀及妖貓的復仇,其中也說明了白居易的《長恨歌》與這段虐戀之間的關係。雖然,它畢竟是個偽造的故事,但是卻為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言有盡意無窮。

二、一些學習感想

2.1 三大熱門人物:賈誼、王昭君與項羽

(1)賈誼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賈誼是漢文帝時代最傑出的才子,淵博的學識和過人的文采,還有超越時代的政治遠見。他幸運的是年紀輕輕就受到了漢文帝的賞識,一度做到了很高的高官。悲劇的是被朝中的老人嫉妒(一個毫無根基的年輕人竟然被提拔得這麼快,老人家看不下去啊),漢文帝為了安撫人心,調賈誼去了偏遠的長沙。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賈誼始終沒有等到翻身的機會,在鬱鬱寡歡之下早早地死掉了。而那一年,他只有33歲,英年早逝。一個有才華的人,又趕上了好的時代和賞識自己的明君,竟然還是懷才不遇落到最紅鬱鬱而終,實在是讓人憐惜,因此也常被古人來哀悼,他代表的是那些被命運捉弄的懷才不遇者。

  劉長卿在自己被貶路過賈誼舊居時感慨道“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王勃在《滕王閣序》中也道“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古人們表面懷古實則說今,表面上為古人鳴不平,實則為自己鳴不平。

(2)王昭君

畫工等閒兩筆畫,漢帝悔恨一生憾

  王昭君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她在漢元帝在位時被選入皇宮,但卻因為不願意賄賂畫家(那個時候皇帝要寵幸妃子,得先看畫家畫的肖像圖,而那些地位卑微的畫家也因此開啟了美顏收費模式,給錢就美顏,不給就敷衍),始終沒能得到侍寢的機會。But,青春是不等人的,到了匈奴向漢朝示好提出和親請求時,王昭君自願請行,也許她認為比起在皇宮寂寞終老倒不如抓住這個機會賭一下自己的命運,雖然要去的地方山高路遠,也幾乎再無機會回到家鄉,但她終究還是邁出了這一步。當然,當漢元帝最終看到王昭君的真人時,腸子都悔青了,發現自己被畫像坑慘了,越想越氣,殺掉了一干畫家。王昭君也因為這次出塞,而名垂千古。

  杜甫在《詠懷古蹟》中說道“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他認為昭君一定滿懷怨恨,但無論怨恨多大始終是思念故國的,因為杜甫就是這樣的人。杜甫對皇帝和國家一如既往的熱愛,雖九死而其尤未悔,被稱為詩歌意識形態上的最高典範。

(3)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項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人物,無論是課本還是電視劇,都是常客。但是往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局或心情下會有不同的見解,對於同一個人物。

  杜牧在唐朝因為安史之亂的後遺症變得不再頑固時感慨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時他看重的是百折不撓,臥薪嚐膽的拼搏精神。而李清照在金兵南下,宋朝君臣倉皇南渡之時感慨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時李清照看重的是寧死不屈的高大形象。 王安石則更有不同理解,像是啪啪打臉杜牧,說道“江東子弟今雖在,肯於君王捲土來?”,認為江東子弟已經疲於征戰,不願意再為項羽征戰了。

  由此可見,每一位詩人看待歷史,都會用當下的視角來理解歷史,不同的時局和境遇,會導致不同的解讀。

2.2 一大網紅景點:秦淮河

  

意味深長的秦淮河

  秦淮河是古代詩人們喜歡發表情緒或者找尋靈感的地方,要知道,南京城內的秦淮河畔,兩岸是花街柳巷,水中是遊船畫舫,周邊迅速興起的各種茶樓酒肆配套商業設施一應俱全,那裡有著古代難見的夜生活。杜牧在到南京時,乘船走秦淮河,晚上停泊在河邊靠近酒樓的地方,聽到對岸的歌聲,寫了一首《泊秦淮》,看到的是“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聽到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正當我們已為杜牧會抒發什麼感慨時,他停筆了,但熊逸老師說道,這也是杜牧這首詩的高明之處:抓拍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瞬間,但卻沒有直接表態。也就是說,每個人可能都會在這首詩裡感知自己的見解和價值觀,而這恰恰是詩歌的價值所在。因為,從這簡單的四句裡面,我們可以做出的理解太多,很難說哪一種對,哪一種錯,真的是“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就像當今很多攝影人運用鏡頭,只是抓拍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瞬間,但不加任何評論,不表任何態度,該往什麼方向理解全憑讀者的偏好。

2.3 懷才不遇與美麗的負能量

  古代詩人們懷才不遇總是喜歡憑弔屈原、賈誼,但是很多人看來那無非是負能量的宣洩罷了,不知道為成功找方法,只知道為失敗找藉口。But,人生多艱,挫折總難免。熊逸老師說道,當一個人跌到人生的谷底,情緒總需要找一個宣洩的渠道,讓宣洩出來的情負能量在詩歌的語言中昇華,用詩歌的美而不是既廉價又荒唐的心靈雞湯來舒緩情緒,難道不是所有無可奈何的辦法中最高貴的一種嗎?

  也正是如此,林語堂說“詩歌是中國人的宗教”,往往詩人在現實當中的遠方只是“憐君何事到天涯”的天涯,避之唯恐不及。而只有詩,才是心靈的淨土,心遠地自偏。

2.4 都道是盛世,一定是真相?

  2018年陳凱歌的一部電影《妖貓傳》讓我們看到了大唐盛世的風采,更讓我們記憶深刻的是楊玉環的不同於史書記載的熒幕形象,那真的是一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妃黛無顏色!

  其中,也提到了白居易的《長恨歌》,它使用粉飾的盛世真相來描繪理想中的愛情的美好與代價。在傳統儒家思想中,認為女色誤國;也有人在衰落的時代中懷念當初的太平盛世,而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也因此成為了盛世的一個縮影,被懷舊的感情鍍了金,勾起既甜蜜又苦澀的情緒。但是《長恨歌》並非寫的全是實話,它太美好了,就像是為電視劇寫的劇本,認為美好的愛情就應該是灰姑娘的玻璃鞋,王子變青蛙的劇情。But,事情的真相卻是楊玉環首先是唐玄宗的兒媳婦,也就是公公和兒媳的關係,但是因為唐玄宗一見鍾情於楊玉環,因此想了些“辦法”娶了楊玉環,既美滿又不失尷尬得生活在一起。

  白居易並不想作一篇反思式的傷痕文學,他對那個時代充滿了好感,他要用自己的想象和避諱來給那個美好的年代鍍金,把公公和兒媳的亂倫寫成了一對多情那女的初戀。電影《妖貓傳》中,白居易在最後說道“《長恨歌》不是我寫的,是白龍(劉昊然飾)寫的。”,那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地願為連理枝”,似乎不是唐玄宗李隆基對楊玉環的痴戀,而是一個白衣少年對楊玉環的執念,換個角度看,整部《妖貓傳》就是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二次解讀。

  這一切,都是源於少年白龍對楊玉環的傾慕。這份傾慕,或許是因為楊玉環的美貌,或許因為貴妃隨手送給他的翠翹。但這算不上愛,卻比愛更忠貞。就像白居易《長恨歌》,通篇不見愛慕之意,卻讓人為之動情。最後一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竟是說不盡的思念和留戀。

  電影末尾,當白居易說完“《長恨歌》不是我寫的,而是白龍寫的”之後,空海回答道:“衝你這句話,你就比李白強。”三言兩語,讓《妖貓傳》輕巧收了尾,讓觀眾轉念一想,餘味深長。

  對我來說,跟著熊逸老師的唐詩50講看到這首白居易的《長恨歌》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電影《妖貓傳》。

  真實的唐玄宗可能薄情寡恩,虛偽自戀,盛唐時代的這首愛情悲歌可能是假的。

  但是在白居易溫柔的筆裡,含著真摯的淚。

  白居易放在《長恨歌》裡的深情,是真的

三、小結

  很多古詩都是表面懷古,實則說今。表面上為古人鳴不平,實則為自己鳴不平。不同的時局下,詩人們對同一歷史事件和人物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這也早就了詩歌情感表達的多樣性。陳凱歌的電影《妖貓傳》是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二次解讀,值得我們刷第二次。

電影《妖貓傳》,值得一看!

 

作者:周旭龍

出處:http://edisonchou.cnblogs.com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部落格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宣告,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