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對創業的一點理解

對創業的一點理解

      畢業不到三年,回首以前,剛畢業時,血氣方剛,對工作,未來充滿著幻想,不服一切的性格讓自己太過躁動,太盲目,用初生牛犢不怕虎形容,太合適了。覺得一切都不難,總感覺不做出一點自己的事業,是不能接受的狀態。所以,加班,業餘時間也花在了技術上,看了很多很多專業書籍。總覺得技術改變世界,有了技術,做什麼都不是很難。所以,在朋友的溝通下,就開始了做自己的產品,投入了很多週末,假期的時間。慢慢的,經過努力,寂寞,爭吵,產品沒有向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很無奈,可惜,放棄了。開始反思自己。我把產品分為技術型和市場型,能直接變現的產品就是市場型。我們做了一款技術型的,因為一些原因,中止了。有失望,更多的,是收穫吧。
      反思這段經歷,開始時似乎已經確定了結局。現在不會那麼躁動,開始穩重,開始思考,不會輕易的開始,會考慮很多。失敗的原因很多,就不細說了。就說說如果確定再次去闖,我會考慮什麼。三點吧,合夥人,可以複製的產品開發流程,產品方向。重要性依次降低吧。
      合夥人的分工,和睦的關係是最致命的。如果是幾個開發去做,很好,產品可以比較快速的做出來,但是走到幾個月會發現技術在創業中是最不重要的一環。開發,銷售兩個必須的角色中,開發是比較容易找到的。但是,懂得產品,能以產品經理的角度,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產品的開發是很難很難遇到的。如果開發覺得自己可以勝任產品經理的角色,去看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吧,裡面的問題是不是你都可以hold的住的。我對好的產品的理解是,一個web頁面,或者客戶端頁面開啟時,3-5秒內記不住頁面的大部分內容,這個頁面設計是失敗的,不夠簡單,清爽。 80%的簡單介面留給80%的外行普通人,不要有專業術語。剩下20%的複雜頁面元素做個單獨的結果頁留給專業人士吧。我覺得白居易每次寫完詩都給老婦人念,不懂得回去修改,是一個很好的做產品的思路。合夥人裡,銷售這個角色,我感覺是最重要的,也可以叫負責市場的運營。銷售能不能把產品推出去,或者銷售有沒有強大的人脈,去拉到風投,或者銷售能不能有自己穩定的渠道,把你的產品推廣出去。實現使用者從100到10000的跨越,這是初期最難得一關。做產品的路向來不是平坦的,中間肯定會有分歧,爭吵,甚至懷疑,猜忌,彼此之間怎麼解決這種問題,是忽略,放任,日積月累,不斷的累積裂痕,到最後崩盤式的爆發,這個似乎沒有捷徑,考驗情商的時刻,慢慢感覺吧。
         可以複製的產品開發流程,不容易實現。經歷了百度防毒的使用者,從小到大,到千萬級別,對這個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敏捷開發的流程很是喜歡,覺得這應該是最好的產品開發實踐吧。對於一款產品,基本會走下面幾個流程,
    1. 業務方的需求提出,到需求收集,需求篩選,需求評審會。或者創業團隊對使用者的調研,市場的調研。決定產品的方向,解決的問題。
    2. 原型的設計,互動的設計,介面的配色。
    3. 程式碼的開發,測試。
    4. 內部測試,灰度測試。全量釋出。
    5. 運營的推廣,銷售的推廣。
    6. 使用者的反饋,bug,反饋給研發團隊修改。
過程很流暢,各個階段,專門的團隊去負責,各司其職,流程走完,產品也就基本穩定。這個流程,也是我一直做開發,經歷的過程,也習慣了。後來經歷了別的產品的初創,聽了一些成功產品的分享報告。也許我的經歷還是比較膚淺,不夠豐富,認識也是不對。但是,慢慢的,我覺得,這個敏捷開發還是有很大問題的。至始至終,只有最後一個過程,產品釋出時,使用者才看到產品,接觸到產品。整個供應鏈已經走完,走到最後一步,如果有問題,都已經晚了,時間也已經流逝,資源已經投入,即使有問題,有改動,也只能是區域性,小小的改動。大的變動,勢必要等到下個迭代。對於創業團隊,時間就是非常大的成本,問題只能爆發在最後一個環節,太多的資金,人力,資源已經投入,亡羊補牢,損失太慘重,太傷士氣。在權衡成本的條件下,如果把使用者帶到產品開發的每個環節。在產品起步時,所有的開發人員,產品經理,所有的團隊人員,去和使用者交流,拿一手資料,瞭解使用者。讓使用者去一起分析需求,決定需求的輕重緩急。讓使用者去試用還只有幾個Axure的web頁面原型的產品,去早早的發現使用者的不滿意的地方,對解決問題沒有價值的地方。在開發階段,原型出來後,就讓銷售去拿著和使用者去試用,在不斷的使用者體驗,試用,反饋中,去修改產品。這種產品再推廣時,才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再發布時就贏得了使用者的喜歡,積累了種子使用者,才談得上尊重了使用者體驗,客戶第一。 這種使用者的參與,和傳統的敏捷開發過程並行,一同開始,是我覺得最佳的可以複製的產品開發流程。最近偶然看到了一本書,《四部創業法》,似乎也是談到了這麼一個流程。
         再說說產品方向吧。也許有人認為,這才是對於創業團隊最重要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產品方向決定了你的市場大小,是做現有的市場,通過高效能,低成本或者免費吸引使用者。還是做細分市場的改進,滿足小眾使用者的需求。還是做全新的市場,通過技術改變世界,顛覆市場。產品的方向決定了公司的未來大小,通過PEST方法去分析產品的巨集觀環境。還是用SWOT去分析自身產品、公司的優勢,劣勢情況,最後通過好的創意去贏得使用者。這個確實是事實。但是,我的經歷感覺,方向是可以換的,只要團隊在,產品開發方法合適,客戶參與方法正確,產品方向如果有偏離,有錯誤,隨時可以修改,這個不是太大的問題。
         經歷了這麼多的波折。對自己的影響遠遠不止在以後自己是否再出去闖這方面。對自己的工作,對自己工作態度,工作方式的影響也是很大。會去更多的思考。高層定方向,中層分解到各個團隊,基層去執行,去一線實現。這個至上而下的金字塔結構,以前是沒有關心過得。現在慢慢的也會去關注,去反思。剛畢業時向後看倆月的規劃,打算,工作到快三年時,或者那些做了組長的夥伴,向後看半年,一年的工作內容,老總看十年,二十年。做自己的產品時,會試著去向後看的更遠,思考的更多,不只在考慮自己幾個月,或者半年的成長。這種經常去思考的習慣會改變你。我開始不再只關注技術,開始考慮是否花一些時間去做推動業務,去做和人打交道的事情,能積累市場,渠道的事情。是否不再只花時間去做原本的客戶端開發。是否花一些時間去接觸,瞭解下後臺的東西。IT這個行業變化太快,當你的產品停止時,當你過去的技能面臨報廢時,當你做過的崗位日漸消失時,會發現一些規律,歷史總是在重演,趨勢不會因為任何原因改變,只能適應,儘早去改變。這個股市理論的兩個基石,也適合我們這個行業。在移動化,國際化,網際網路結合傳統行業,機器人,智慧家居,無人駕駛,機器學習這些趨勢到來時,你是早早的去準備,去轉了app開發,還是在一片早已成熟的行業,或者過幾年成為搏殺的紅海時,才考慮去做這些,總是先知先覺者才能分到羹。那些後者後覺的產品只能被淘汰,也不要試著去進入紅海的方向去做創業的事,去接最後一棒,會死的很慘。社會的變革,人們習慣的顛覆,總是會比技術的改變晚來太久。
          那些失去就回不來的才是風險,雖然經歷了太多挫折,但是收穫了經驗,不只是闖入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