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網文大賽

網文大賽

播音主持,一個新興的專業,一個擁有魔性聲音的職業,他們將聲音運用到你想不到的地方。這篇獲得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網路文化節網文大賽一等獎的作品,會帶你再次認識真實的播音行業••••••

初見曾志華時,她穿著黑色衣服,上面彆著螺旋羽毛式的胸針,脖子上繫著橙色絲巾,更增添了一絲活潑的氣息。她用平穩、溫柔的聲音,娓娓道來從教33年的經驗與感觸。
剛剛獲得第十二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的曾志華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普通話水平測試國家級測試員,國家社科基金專案評審專家等。
因材施教的引導者和陪跑者
如今的曾志華,已經教出不少品學兼優的播音專業學生。當年的她,亦如這些學生一樣勤學苦練。她回想起自己當年上大學時同學們都回家的暑假,她一個人呆在學校,努力修正自己的普通話發音。而如今走上播音教學的崗位,她對學生的要求已經不單單是“練”。
在曾志華看來,語音發聲的訓練,要從“找錯”開始。“練的話,如果你不知道你的錯誤在哪兒,你可能就是鞏固你的錯誤,而不是糾正你的錯誤。”因此,她總會根據學生的發音情況,指出其存在的問題,提醒同學們注意糾正。其次是“聽”。“語言是一個口耳之學……得先建立正確的模板,聽出標準讀音和自己的讀音有什麼不同。”到第三步,才是“練”。而對於專業技巧之外的訓練,曾志華強調文化底蘊的不斷積累。她認為這是支撐學生在播音主持的職業生涯中能走得更好更遠的重要基石。
因材施教,是曾志華奉行的教學原則之一。
曾志華的教學範圍覆蓋了本碩博等層次。她用三個“力”來描述她的學生們:本科生的“活力”,碩士生的“凝聚力”,博士生的“學習力”。
對待充滿活力的本科生們,曾志華尊重其多樣化和個性化,同時給予必要的規範引導。在做人方面,她希望學生們尊重自己的同時也要學會尊重他人。專業要求方面,曾志華要求個性化和多樣化應該建立在規範的基礎之上。10多年來,曾志華在本科生課堂上有兩個“堅持”,一是堅持讓學生兩週一篇讀書筆記,一是堅持倒計時3分鐘的新聞釋出,目的是讓學生們養成讀書的習慣,也養成對社會和世界關注的習慣。
碩士生們團結友愛,勤奮努力,他們認真上課,也積極參與各種學術活動,這些都讓曾志華感到欣慰。此時,她會延續著“引導員”的角色,引導他們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研究方向相融合,並逐步形成踏實嚴謹的學術規範。
而對於大多已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博士生,曾志華說她更多的是 “陪跑員”的角色,陪伴他們走過博士研究生的歲月,也汲取他們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她會對博士新生們說:“歡迎你們入學。很好,我們一塊兒爬坡,我們共同學習。”她和她的博士生們有一個不定期的學術沙龍,名叫“播博彙”,每次一個選題,大家展開熱烈甚至是激烈的思想交鋒。
曾志華渾身溢滿情懷。“生活多美好!”這是曾志華的好友、詩人李琦的一句話。曾志華挑眉,仰頭,舒展雙手,如同想要擁抱這個世界一般,說出這一句她十分喜歡的詩句。她說這話給了她很大的影響,儼然已成為她的一種生活態度。
作為老師,曾志華希望能夠引導學生來關注生活中的美好。看見花開葉落,怦然心動也好,惋惜傷感也罷,都是對生活的關注。“如果對於這樣一類大自然的生靈,你都懷有一種熱愛之心的話,那你對於高階生命,就是人,更有敬畏之心。”她期待學生們能夠在大學裡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樂於把生活中的美好分享給他人的曾志華,也引導學生建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她把自己所喜愛的話劇票、海棠花、美食、遊學、交流會等帶到學生面前,與大家分享。這些,在學生王睿智的描述中,是“曾門學生的‘幸福標配’”。
這些生活情趣,也能夠與專業實踐相輔相成,讓學生們津津樂道。每年三四月,她都會帶著學生們去元大都遺址,觀賞海棠花溪。春日煦陽裡,清溪紅船上,這一群年輕人落落大方站起來吟詠詩歌。春色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亦是遊人眼中的風景。學生尹帥回憶起海棠花開的盛景說:“第一次感受到遊和學可以成為一體,在風景如畫的地方用聲音和專業去表達心情的暢快淋漓……寫到這裡又想起曾師暖如春風的笑容,多想在花開時節又逢君。”

除了生活情趣上的引導與陪伴之外,曾志華給予的,還有學生們耳濡目染學到的老師言傳身教,諸如此類的陪伴,不勝列舉。
不管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她都會要求學生們做人,簡單、真誠;做學問,求實、善疑。因此,她希望每一位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並在讀後各抒己見,落筆成文。而她自己亦孜孜不倦地學習。王睿智提及一次講座,他坐在後排,無意瞥見前排就坐的曾老師。“只見她邊聽邊記,手幾乎沒有停下來。那一刻覺得好慚愧,自己的老師永遠都這麼認真,自己還有什麼不認真的理由呢。”他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是曾志華在搜尋教學音視訊(案例)“眾裡尋他千百度”,終於得償所願的感慨,亦是她與學生之間溫情互動的寫照。
曾志華的研究生之間會有一個交接儀式。當新一屆的師弟師妹進入師門後,師哥師姐會將一本選單遞到他們手中——他們總是在一下午的導師課後,在星光超市樓上與老師共進晚餐。餐桌上談笑風生舒心暢談,亦聆聽諄諄教誨。
還有一個交接的物品,是曾志華的提包。尊師重道的學生們深覺老師辛苦,與老師同行時,總會主動幫老師拎包,希冀讓老師得以擁有一小會兒的輕鬆。這是學生們對老師辛苦的分擔,而這個小小的舉動,讓曾志華在採訪中提及時,微抿著嘴脣,用沉默克制著自己的哽咽。她不讓學生們交接,因為這是自己的私事,不應該麻煩學生,但是學生們仍舊鍥而不捨,一屆一屆地把老師的提包託付給師弟師妹,也把老師託付給了他們。
曾志華是易被學生感動的性情中人。當然,這也與學生們走心的關懷和言行密不可分。
有學生從交流的地方寄來大包的鳳梨酥,給曾老師,給同級朋友,給師弟師妹。
有學生走在路上,聽到與她相似的聲音,會立即發信息問她,老師那是您嗎?老師我想您了!
有學生從遠處趕來,只是為了在老師家門口放一包糖,並附上賀卡,提醒老師:天冷了,您可以吃點糖塊兒,補充能量。輕輕地來,悄悄地走,並不打擾老師,直到曾志華回家看到門口的東西,才知道她曾經來過……
這些細節常常把曾志華感動地不知說什麼是好。
“我給他們再多都是應該的。”作為老師和長輩的曾志華如此評價自己的付出。學生們的感動讓她深覺自己是一個很幸福的人。“我要惜福。”她如此說。
曾志華曾經師從我國播音界的泰斗張頌教授。張頌老師去世後,每年11月10日老師的忌日或是冬至,她都會帶著她的學生們,去給老師掃墓。師承關係使得曾志華更能接觸到這位孜孜不倦鑽研學術、風趣且有情懷的老師。“他是中國播音學學科的創立者,我們不應該忘記他。”曾志華懷念起她的恩師,“我也希望學生們都不要忘記這麼一位老人。
授予知識的老師總是讓人尊敬,引導生活的老師更是讓人親近。張頌教授是這樣一位二者兼有的教師,而他的學生曾志華在向他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如他一般,成為了這樣的一位老師。
在採訪的最後,曾志華一如既往地用她溫和且有力的聲音,說出她對學生們的兩句寄語:
“感謝老天,讓我們相識、相知,這是一種緣分,我很惜緣。我們都要惜緣!”
“感謝你們,讓我得以陪伴你們走過你們人生中最青春的這一段旅程!我很清楚,你們都是一顆又一顆的星星,老師的責任就是把你們放在你們最應該放置的位置上!”
曾志華說這些話的時候,視線望向窗外遼遠。也許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此時她的右手肘呈現出向內的姿勢,指尖攥在一起,指向她心臟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