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faster-RCNN演算法原理詳解

faster-RCNN演算法原理詳解

縮排經過RCNN和Fast RCNN的積澱,Ross B. Girshick在2016年提出了新的Faster RCNN,在結構上,Faster RCN已經將特徵抽取(feature extraction),proposal提取,bounding box regression(rect refine),classification都整合在了一個網路中,使得綜合性能有較大提高,在檢測速度方面尤為明顯。


圖1 Faster CNN基本結構(來自原論文)

縮排依作者看來,如圖1,Faster RCNN其實可以分為4個主要內容:

  1. Conv layers。作為一種CNN網路目標檢測方法,Faster RCNN首先使用一組基礎的conv+relu+pooling層提取image的feature maps。該feature maps被共享用於後續RPN層和全連線層。
  2. Region Proposal Networks。RPN網路用於生成region proposals。該層通過softmax判斷anchors屬於foreground或者background,再利用bounding box regression修正anchors獲得精確的proposals。
  3. Roi Pooling。該層收集輸入的feature maps和proposals,綜合這些資訊後提取proposal feature maps,送入後續全連線層判定目標類別。
  4. Classification。利用proposal feature maps計算proposal的類別,同時再次bounding box regression獲得檢測框最終的精確位置。

所以本文以上述4個內容作為切入點介紹Faster RCNN網路。

縮排圖2展示了Python版本中的VGG16模型中的faster_rcnn_test.pt的網路結構,可以清晰的看到該網路對於一副任意大小PxQ的影象,首先縮放至固定大小MxN,然後將MxN影象送入網路;而Conv layers中包含了13個conv層+13個relu層+4個pooling層;RPN網路首先經過3x3卷積,再分別生成foreground anchors與bounding box regression偏移量,然後計算出proposals;而Roi Pooling層則利用proposals從feature maps中提取proposal feature送入後續全連線和softmax網路作classification(即分類proposal到底是什麼object)。

path:${py-faster-rcnn-root}/models/pascal_voc/VGG16/faster_rcnn_alt_opt/faster_rcnn_test.pt


圖2 faster_rcnn_test.pt網路結構(放大網頁看大圖)

1 Conv layers

縮排Conv layers包含了conv,pooling,relu三種層。以python版本中的VGG16模型中的faster_rcnn_test.pt的網路結構為例,如圖2,Conv layers部分共有13個conv層,13個relu層,4個pooling層。這裡有一個非常容易被忽略但是又無比重要的資訊,在Conv layers中:

  1. 所有的conv層都是:kernel_size=3,pad=1
  2. 所有的pooling層都是:kernel_size=2,stride=2
為何重要?在Faster RCNN Conv layers中對所有的卷積都做了擴邊處理(pad=1,即填充一圈0),導致原圖變為(M+2)x(N+2)大小,再做3x3卷積後輸出MxN。正是這種設定,導致Conv layers中的conv層不改變輸入和輸出矩陣大小。如圖3:


圖3

類似的是,Conv layers中的pooling層kernel_size=2,stride=2。這樣每個經過pooling層的MxN矩陣,都會變為(M/2)*(N/2)大小。綜上所述,在整個Conv layers中,conv和relu層不改變輸入輸出大小,只有pooling層使輸出長寬都變為輸入的1/2。

縮排那麼,一個MxN大小的矩陣經過Conv layers固定變為(M/16)x(N/16)!這樣Conv layers生成的featuure map中都可以和原圖對應起來。

2 Region Proposal Networks(RPN)

縮排經典的檢測方法生成檢測框都非常耗時,如OpenCV adaboost使用滑動視窗+影象金字塔生成檢測框;或如RCNN使用SS(Selective Search)方法生成檢測框。而Faster RCNN則拋棄了傳統的滑動視窗和SS方法,直接使用RPN生成檢測框,這也是Faster RCNN的巨大優勢,能極大提升檢測框的生成速度。


圖4 RPN網路結構

上圖4展示了RPN網路的具體結構。可以看到RPN網路實際分為2條線,上面一條通過softmax分類anchors獲得foreground和background(檢測目標是foreground),下面一條用於計算對於anchors的bounding box regression偏移量,以獲得精確的proposal。而最後的Proposal層則負責綜合foreground anchors和bounding box regression偏移量獲取proposals,同時剔除太小和超出邊界的proposals。其實整個網路到了Proposal Layer這裡,就完成了相當於目標定位的功能。

2.1 多通道影象卷積基礎知識介紹

縮排在介紹RPN前,還要多解釋幾句基礎知識,已經懂的看官老爺跳過就好。
  1. 對於單通道影象+單卷積核做卷積,第一章中的圖3已經展示了;
  2. 對於多通道影象+多卷積核做卷積,計算方式如下:

圖5 多通道+多卷積核做卷積示意圖(摘自Theano教程) 縮排如圖5,輸入影象layer m-1有4個通道,同時有2個卷積核w1和w2。對於卷積核w1,先在輸入影象4個通道分別作卷積,再將4個通道結果加起來得到w1的卷積輸出;卷積核w2類似。所以對於某個卷積層,無論輸入影象有多少個通道,輸出影象通道數總是等於卷積核數量! 縮排對多通道影象做1x1卷積,其實就是將輸入影象於每個通道乘以卷積係數後加在一起,即相當於把原影象中本來各個獨立的通道“聯通”在了一起。

2.2 anchors

縮排提到RPN網路,就不能不說anchors。所謂anchors,實際上就是一組由rpn/generate_anchors.py生成的矩形。直接執行作者demo中的generate_anchors.py可以得到以下輸出:

  1. [[ -84.  -40.99.55.]  
  2.  [-176.  -88.191.103.]  
  3.  [-360. -184.375.199.]  
  4.  [ -56.  -56.71.71.]  
  5.  [-120. -120.135.135.]  
  6.  [-248. -248.263.263.]  
  7.  [ -36.  -80.51.95.]  
  8.  [ -80. -168.95.183.]  
  9.  [-168. -344.183.359.]]  

其中每行的4個值[x1,y1,x2,y2]代表矩形左上和右下角點座標。9個矩形共有3種形狀,長寬比為大約為:width:height = [1:1, 1:2, 2:1]三種,如圖6。實際上通過anchors就引入了檢測中常用到的多尺度方法。


圖6 anchors示意圖

注:關於上面的anchors size,其實是根據檢測影象設定的。在python demo中,會把任意大小的輸入影象reshape成800x600(即圖2中的M=800,N=600)。再回頭來看anchors的大小,anchors中長寬1:2中最大為352x704,長寬2:1中最大736x384,基本是cover了800x600的各個尺度和形狀。

那麼這9個anchors是做什麼的呢?借用Faster RCNN論文中的原圖,如圖7,遍歷Conv layers計算獲得的feature maps,為每一個點都配備這9種anchors作為初始的檢測框。這樣做獲得檢測框很不準確,不用擔心,後面還有2次bounding box regression可以修正檢測框位置。


圖7

解釋一下上面這張圖的數字。

  1. 在原文中使用的是ZF model中,其Conv Layers中最後的conv5層num_output=256,對應生成256張特徵圖,所以相當於feature map每個點都是256-d
  2. 在conv5之後,做了rpn_conv/3x3卷積且num_output=256,相當於每個點又融合了周圍3x3的空間資訊(猜測這樣做也許更魯棒?反正我沒測試),同時256-d不變(如圖4和圖7中的紅框)
  3. 假設在conv5 feature map中每個點上有k個anchor(預設k=9),而每個anhcor要分foreground和background,所以每個點由256d feature轉化為cls=2k scores;而每個anchor都有[x, y, w, h]對應4個偏移量,所以reg=4k coordinates
  4. 補充一點,全部anchors拿去訓練太多了,訓練程式會選取256個合適的anchors進行訓練(什麼是合適的anchors下文5.1有解釋)

注意,在本文講解中使用的VGG conv5 num_output=512,所以是512d,其他類似.....

2.3 softmax判定foreground與background

縮排一副MxN大小的矩陣送入Faster RCNN網路後,到RPN網路變為(M/16)x(N/16),不妨設W=M/16,H=N/16。在進入reshape與softmax之前,先做了1x1卷積,如圖8: 圖8 RPN中判定fg/bg網路結構 該1x1卷積的caffe prototxt定義如下:
  1. layer {  
  2.   name: "rpn_cls_score"
  3.   type: "Convolution"
  4.   bottom: "rpn/output"
  5.   top: "rpn_cls_score"
  6.   convolution_param {  
  7.     num_output: 18   # 2(bg/fg) * 9(anchors)  
  8.     kernel_size: 1 pad: 0 stride: 1  
  9.   }  
  10. }  
可以看到其num_output=18,也就是經過該卷積的輸出影象為WxHx18大小(注意第二章開頭提到的卷積計算方式)。這也就剛好對應了feature maps每一個點都有9個anchors,同時每個anchors又有可能是foreground和background,所有這些資訊都儲存WxHx(9x2)大小的矩陣。為何這樣做?後面接softmax分類獲得foreground anchors,也就相當於初步提取了檢測目標候選區域box(一般認為目標在foreground anchors中)。 縮排那麼為何要在softmax前後都接一個reshape layer?其實只是為了便於softmax分類,至於具體原因這就要從caffe的實現形式說起了。在caffe基本資料結構blob中以如下形式儲存資料: blob=[batch_size, channel,height,width] 對應至上面的儲存bg/fg anchors的矩陣,其在caffe blob中的儲存形式為[1, 2*9, H, W]。而在softmax分類時需要進行fg/bg二分類,所以reshape layer會將其變為[1, 2, 9*H, W]大小,即單獨“騰空”出來一個維度以便softmax分類,之後再reshape回覆原狀。貼一段caffe softmax_loss_layer.cpp的reshape函式的解釋,非常精闢:
  1. "Number of labels must match number of predictions; "
  2. "e.g., if softmax axis == 1 and prediction shape is (N, C, H, W), "
  3. "label count (number of labels) must be N*H*W, "
  4. "with integer values in {0, 1, ..., C-1}.";  
綜上所述,RPN網路中利用anchors和softmax初步提取出foreground anchors作為候選區域。

2.4 bounding box regression原理

縮排介紹bounding box regression數學模型及原理。如圖9所示綠色框為飛機的Ground Truth(GT),紅色為提取的foreground anchors,那麼即便紅色的框被分類器識別為飛機,但是由於紅色的框定位不準,這張圖相當於沒有正確的檢測出飛機。所以我們希望採用一種方法對紅色的框進行微調,使得foreground anchors和GT更加接近。

圖9

縮排對於視窗一般使用四維向量(x, y, w, h)表示,分別表示視窗的中心點座標和寬高。對於圖 10,紅色的框A代表原始的Foreground Anchors綠色的框G代表目標的GT,我們的目標是尋找一種關係,使得輸入原始的anchor A經過對映得到一個跟真實視窗G更接近的迴歸視窗G',即:給定A=(Ax, Ay, Aw, Ah),尋找一種對映f,使得f(Ax, Ay, Aw, Ah)=(G'x, G'y, G'w, G'h),其中(G'x, G'y, G'w, G'h)≈(Gx, Gy, Gw, Gh)。


圖10

那麼經過何種變換才能從圖6中的A變為G'呢? 比較簡單的思路就是:

縮排 1. 先做平移


縮排 2. 再做縮放


縮排觀察上面4個公式發現,需要學習的是dx(A),dy(A),dw(A),dh(A)這四個變換。當輸入的anchor與GT相差較小時,可以認為這種變換是一種線性變換, 那麼就可以用線性迴歸來建模對視窗進行微調(注意,只有當anchors和GT比較接近時,才能使用線性迴歸模型,否則就是複雜的非線性問題了)。對應於Faster RCNN原文,平移量(tx, ty)與尺度因子(tw, th)如下:


縮排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線性迴歸獲得dx(A),dy(A),dw(A),dh(A)了。線性迴歸就是給定輸入的特徵向量X, 學習一組引數W, 使得經過線性迴歸後的值跟真實值Y(即GT)非常接近,即Y=WX。對於該問題,輸入X是一張經過num_output=1的1x1卷積獲得的feature map,定義為Φ;同時還有訓練傳入的GT,即(tx, ty, tw, th)。輸出是dx(A),dy(A),dw(A),dh(A)四個變換。那麼目標函式可以表示為:


其中Φ(A)是對應anchor的feature map組成的特徵向量,w是需要學習的引數,d(A)是得到的預測值*表示 x,y,w,h,也就是每一個變換對應一個上述目標函式)。為了讓預測值(tx, ty,tw,th)與真實值最小,得到損失函式:


函式優化目標為:


2.5 對proposals進行bounding box regression

縮排在瞭解bounding box regression後,再回頭來看RPN網路第二條線路,如圖11。


圖11 RPN中的bbox reg

先來看一看上圖11中1x1卷積的caffe prototxt定義:

  1. layer {  
  2.   name: "rpn_bbox_pred"
  3.   type: "Convolution"
  4.   bottom: "rpn/output"
  5.   top: "rpn_bbox_pred"
  6.   convolution_param {  
  7.     num_output: 36   # 4 * 9(anchors)  
  8.     kernel_size: 1 pad: 0 stride: 1  
  9.   }  
  10. }  

可以看到其num_output=36,即經過該卷積輸出影象為WxHx36,在caffe blob儲存為[1, 36, H, W]。與上文中fg/bg anchors儲存為[1, 18, H, W]類似,這裡相當於feature maps每個點都有9個anchors,每個anchors又都有4個用於迴歸的[dx(A),dy(A),dw(A),dh(A)]變換量。利用上面的的計算公式即可從foreground anchors迴歸出proposals。

2.6 Proposal Layer(這個層很重要)

縮排Proposal Layer負責綜合所有[dx(A),dy(A),dw(A),dh(A)]變換量和foreground anchors,計算出精準的proposal,送入後續RoI Pooling Layer。還是先來看看Proposal Layer的caffe prototxt定義:
  1. layer {  
  2.   name: 'proposal'
  3.   type: 'Python'
  4.   bottom: 'rpn_cls_prob_reshape'
  5.   bottom: 'rpn_bbox_pred'
  6.   bottom: 'im_info'
  7.   top: 'rois'
  8.   python_param {  
  9.     module: 'rpn.proposal_layer'
  10.     layer: 'ProposalLayer'
  11.     param_str: "'feat_stride': 16"
  12.   }  
  13. }  
Proposal Layer有3個輸入:fg/bg anchors分類器結果rpn_cls_prob_reshape,對應的bbox reg的[dx(A),dy(A),dw(A),dh(A)]變換量rpn_bbox_pred,以及im_info;另外還有引數feat_stride=16,這和圖4是對應的。 縮排首先解釋im_info。對於一副任意大小PxQ影象,傳入Faster RCNN前首先reshape到固定MxN,im_info=[M, N, scale_factor]則儲存了此次縮放的所有資訊。然後經過Conv Layers,經過4次pooling變為WxH=(M/16)x(N/16)大小,其中feature_stride=16則儲存了該資訊。所有這些數值都是為了將proposal映射回原圖而設定的,如圖12,畢竟檢測就是為了在原圖上畫一個框而已~
圖12 縮排Proposal Layer forward(caffe layer的前傳函式)按照以下順序依次處理:
  1. 再次生成anchors,並對所有的anchors做bbox reg位置迴歸(注意這裡的anchors生成順序和之前是即完全一致的)
  2. 按照輸入的foreground softmax scores由大到小排序anchors,提取前pre_nms_topN(e.g. 6000)個anchors。即提取修正位置後的foreground anchors
  3. 利用feat_stride和im_info將anchors映射回原圖,判斷fg anchors是否大範圍超過邊界,剔除嚴重超出邊界fg anchors。
  4. 進行nms(nonmaximum suppression,非極大值抑制)
  5. 再次按照nms後的foreground softmax scores由大到小排序fg anchors,提取前post_nms_topN(e.g. 300)結果作為proposal輸出。
之後輸出proposal=[x1, y1, x2, y2],注意,由於在第三步中將anchors映射回原圖判斷是否超出邊界,所以這裡輸出的proposal是對應MxN輸入影象尺度的,這點在後續網路中有用。另外我認為,嚴格意義上的檢測應該到此就結束了,後續部分應該屬於識別了~ RPN網路結構就介紹到這裡,總結起來就是: 生成anchors -> softmax分類器提取fg anchors -> bbox reg迴歸fg anchors -> Proposal Layer生成proposals

3 RoI pooling

縮排而RoI Pooling層則負責收集proposal,並計算出proposal feature maps,送入後續網路。從圖3中可以看到Rol pooling層有2個輸入:

  1. 原始的feature maps
  2. RPN輸出的proposal boxes(大小各不相同)

3.1 為何需要RoI Pooling

縮排先來看一個問題:對於傳統的CNN(如AlexNet,VGG),當網路訓練好後輸入的影象尺寸必須是固定值,同時網路輸出也是固定大小的vector or matrix。如果輸入影象大小不定,這個問題就變得比較麻煩。有2種解決辦法:

  1. 從影象中crop一部分傳入網路
  2. 將影象warp成需要的大小後傳入網路

圖13 crop與warp破壞影象原有結構資訊

兩種辦法的示意圖如圖13,可以看到無論採取那種辦法都不好,要麼crop後破壞了影象的完整結構,要麼warp破壞了影象原始形狀資訊。回憶RPN網路生成的proposals的方法:對foreground anchors進行bound box regression,那麼這樣獲得的proposals也是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即也存在上述問題。所以Faster RCNN中提出了RoI Pooling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說明,RoI Pooling確實是從SPP發展而來,但是限於篇幅這裡略去不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論文)。

3.2 RoI Pooling原理

縮排分析之前先來看看RoI Pooling Layer的caffe prototxt的定義:

  1. layer {  
  2.   name: "roi_pool5"
  3.   type: "ROIPooling"
  4.   bottom: "conv5_3"
  5.   bottom: "rois"
  6.   top: "pool5"
  7.   roi_pooling_param {  
  8.     pooled_w: 7  
  9.     pooled_h: 7  
  10.     spatial_scale: 0.0625 # 1/16  
  11.   }  
  12. }  

其中有新引數pooled_w=pooled_h=7,另外一個引數spatial_scale=1/16應該能夠猜出大概吧。

縮排RoI Pooling layer forward過程:在之前有明確提到:proposal=[x1, y1, x2, y2]是對應MxN尺度的,所以首先使用spatial_scale引數將其映射回MxN大小的feature maps尺度(這裡來回多次對映,是有點繞);之後將每個proposal水平和豎直都分為7份,對每一份都進行max pooling處理。這樣處理後,即使大小不同的proposal,輸出結果都是7x7大小,實現了fixed-length output。

圖14 proposal示意圖

4 Classification

縮排Classification部分利用已經獲得的proposal feature maps,通過full connect層與softmax計算每個proposal具體屬於那個類別(如人,車,電視等),輸出cls_prob概率向量;同時再次利用bounding box regression獲得每個proposal的位置偏移量bbox_pred,用於迴歸更加精確的目標檢測框。Classification部分網路結構如圖15。
圖15 Classification部分網路結構圖

從PoI Pooling獲取到7x7=49大小的proposal feature maps後,送入後續網路,可以看到做了如下2件事:

  1. 通過全連線和softmax對proposals進行分類,這實際上已經是識別的範疇了
  2. 再次對proposals進行bounding box regression,獲取更高精度的rect box
這裡來看看全連線層InnerProduct layers,簡單的示意圖如圖16,

圖16 全連線層示意圖

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W和bias B都是預先訓練好的,即大小是固定的,當然輸入X和輸出Y也就是固定大小。所以,這也就印證了之前Roi Pooling的必要性。到這裡,我想其他內容已經很容易理解,不在贅述了。

5 Faster RCNN訓練

縮排Faster CNN的訓練,是在已經訓練好的model(如VGG_CNN_M_1024,VGG,ZF)的基礎上繼續進行訓練。實際中訓練過程分為6個步驟:
  1. 在已經訓練好的model上,訓練RPN網路,對應stage1_rpn_train.pt
  2. 利用步驟1中訓練好的RPN網路,收集proposals,對應rpn_test.pt
  3. 第一次訓練Fast RCNN網路,對應stage1_fast_rcnn_train.pt
  4. 第二訓練RPN網路,對應stage2_rpn_train.pt
  5. 再次利用步驟4中訓練好的RPN網路,收集proposals,對應rpn_test.pt
  6. 第二次訓練Fast RCNN網路,對應stage2_fast_rcnn_train.pt

可以看到訓練過程類似於一種“迭代”的過程,不過只迴圈了2次。至於只迴圈了2次的原因是應為作者提到:"A similar alternating training can be run for more iterations, but we have observed negligible improvements",即迴圈更多次沒有提升了。接下來本章以上述6個步驟講解訓練過程。

5.1 訓練RPN網路

縮排在該步驟中,首先讀取RBG提供的預訓練好的model(本文使用VGG),開始迭代訓練。來看看stage1_rpn_train.pt網路結構,如圖17。

圖17 stage1_rpn_tr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