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Socket、TCP、UDP、HTTP、FTP等網路協議

Socket、TCP、UDP、HTTP、FTP等網路協議

1、TCP/IP是個協議組,可分為三個層次:網路層、傳輸層和應用層。
在網路層有IP協議、ICMP協議、ARP協議、RARP協議和BOOTP協議。
在傳輸層中有TCP協議與UDP協議。

注意:TCP是一種面向連線(連線導向)的、可靠的、基於IP的傳輸層協議;UDP協議的全稱是使用者資料報協議,在網路中它與TCP協議一樣用於處理資料包,是一種無連線的協議


在應用層有FTP、HTTP、TELNET、SMTP、DNS等協議。        

注意:FTP是TCP/IP網路上兩臺計算機傳送檔案的協議,FTP是在TCP/IP網路和INTERNET上最早使用的協議之一。

HTTP協議(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字傳輸協議)是用於從WWW伺服器傳輸超文字到本地

瀏覽器的傳送協議。它可以使瀏覽器更加高效,使網路傳輸減少。它不僅保證計算機正確快速地傳輸超文字文件,還確定傳輸文件中的哪一部分,以及哪部分內容首先顯示(如文字先於圖形)等。

HTTP是一個應用層協議,由請求和響應構成,是一個標準的客戶端伺服器模型。HTTP是一個無狀態的協議。



因此,HTTP本身就是一個協議,是從Web伺服器傳輸超文字到本地瀏覽器的傳送協議。

2、HTTP協議是建立在請求/響應模型上的。首先由客戶建立一條與伺服器的TCP連結,併發送一個請求到伺服器,請求中包含請求方法、URI、協議版本以及相關的MIME樣式的訊息。伺服器響應一個狀態行,包含訊息的協議版本、一個成功和失敗碼以及相關的MIME式樣的訊息。
HTTP/1.0為每一次HTTP的請求/響應建立一條新的TCP連結,因此一個包含HTML內容和圖片的頁面將需要建立多次的短期的TCP連結。一次TCP連結的建立將需要3次握手。
另外,為了獲得適當的傳輸速度,則需要TCP花費額外的迴路連結時間(RTT)。每一次連結的建立需要這種經常性的開銷,而其並不帶有實際有用的資料,只是保證連結的可靠性,因此HTTP/1.1提出了可持續連結的實現方法。HTTP/1.1將只建立一次TCP的連結而重複地使用它傳輸一系列的請求/響應訊息,因此減少了連結建立的次數和經常性的連結開銷。

3、結論:雖然HTTP本身是一個協議,但其最終還是基於TCP的。不過,目前,有人正在研究基於TCP+UDP混合的HTTP協議。

Socket是什麼呢?
       Socket是應用層與TCP/IP協議族通訊的中間軟體抽象層,它是一組介面。在設計模式中,Socket其實就是一個門面模式,它把複雜的TCP/IP協議族隱藏在Socket介面後面,對使用者來說,一組簡單的介面就是全部,讓Socket去組織資料,以符合指定的協議。

網路中的程序是通過socket來通訊的,那什麼是socket呢?socket起源於Unix,都可以用“開啟open –> 讀寫write/read –> 關閉close”模式來操作。我的理解就是Socket就是該模式的一個實現,socket即是一種特殊的檔案,一些socket函式就是對其進行的操作(讀/寫IO、開啟、關閉)。

4、

3.1、socket()函式

int socket(int domain, int type, int protocol);

socket函式對應於普通檔案的開啟操作。普通檔案的開啟操作返回一個檔案描述字,而socket()用於建立一個socket描述符(socket descriptor),它唯一標識一個socket。這個socket描述字跟檔案描述字一樣,後續的操作都有用到它,把它作為引數,通過它來進行一些讀寫操作。

正如可以給fopen的傳入不同引數值,以開啟不同的檔案。建立socket的時候,也可以指定不同的引數建立不同的socket描述符,socket函式的三個引數分別為:

  • domain:即協議域,又稱為協議族(family)。常用的協議族有,AF_INETAF_INET6AF_LOCAL(或稱AF_UNIX,Unix域socket)、AF_ROUTE等等。協議族決定了socket的地址型別,在通訊中必須採用對應的地址,如AF_INET決定了要用ipv4地址(32位的)與埠號(16位的)的組合、AF_UNIX決定了要用一個絕對路徑名作為地址。
  • type:指定socket型別。常用的socket型別有,SOCK_STREAMSOCK_DGRAMSOCK_RAWSOCK_PACKETSOCK_SEQPACKET等等(socket的型別有哪些?)。
  • protocol:故名思意,就是指定協議。常用的協議有,IPPROTO_TCPIPPTOTO_UDPIPPROTO_SCTPIPPROTO_TIPC等,它們分別對應TCP傳輸協議、UDP傳輸協議、STCP傳輸協議、TIPC傳輸協議(這個協議我將會單獨開篇討論!)。

注意:並不是上面的type和protocol可以隨意組合的,如SOCK_STREAM不可以跟IPPROTO_UDP組合。當protocol為0時,會自動選擇type型別對應的預設協議。

當我們呼叫socket建立一個socket時,返回的socket描述字它存在於協議族(address family,AF_XXX)空間中,但沒有一個具體的地址。如果想要給它賦值一個地址,就必須呼叫bind()函式,否則就當呼叫connect()listen()時系統會自動隨機分配一個埠。

3.2、bind()函式

正如上面所說bind()函式把一個地址族中的特定地址賦給socket。例如對應AF_INETAF_INET6就是把一個ipv4或ipv6地址和埠號組合賦給socket。

int bind(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函式的三個引數分別為:

  • sockfd:即socket描述字,它是通過socket()函式建立了,唯一標識一個socket。bind()函式就是將給這個描述字繫結一個名字。
  • addr:一個const struct sockaddr *指標,指向要繫結給sockfd的協議地址。這個地址結構根據地址建立socket時的地址協議族的不同而不同,如ipv4對應的是:
    struct sockaddr_in {
  •     sa_family_t    sin_family; /* address family: AF_INET */
  •     in_port_t      sin_port;   /* port in network byte order */
  •     struct in_addr sin_addr;   /* internet address */
  • };
  • /* Internet address. */
  • struct in_addr {
  •     uint32_t       s_addr;     /* address in network byte order */
  • };

    ipv6對應的是:
    struct sockaddr_in6 { 
  •     sa_family_t     sin6_family;   /* AF_INET6 */ 
  •     in_port_t       sin6_port;     /* port number */ 
  •     uint32_t        sin6_flowinfo; /* IPv6 flow information */ 
  •     struct in6_addr sin6_addr;     /* IPv6 address */ 
  •     uint32_t        sin6_scope_id; /* Scope ID (new in 2.4) */ 
  • };
  • struct in6_addr { 
  •     unsigned char   s6_addr[16];   /* IPv6 address */ 
  • };

    Unix域對應的是:
    #define UNIX_PATH_MAX    108
  • struct sockaddr_un { 
  •     sa_family_t sun_family;               /* AF_UNIX */ 
  •     char        sun_path[UNIX_PATH_MAX];  /* pathname */ 
  • };
  • addrlen:對應的是地址的長度。

通常伺服器在啟動的時候都會繫結一個眾所周知的地址(如ip地址+埠號),用於提供服務,客戶就可以通過它來接連伺服器;而客戶端就不用指定,有系統自動分配一個埠號和自身的ip地址組合。這就是為什麼通常伺服器端在listen之前會呼叫bind(),而客戶端就不會呼叫,而是在connect()時由系統隨機生成一個。

網路位元組序與主機位元組序

主機位元組序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大端和小端模式:不同的CPU有不同的位元組序型別,這些位元組序是指整數在記憶體中儲存的順序,這個叫做主機序。引用標準的Big-Endian和Little-Endian的定義如下:

  a) Little-Endian就是低位位元組排放在記憶體的低地址端,高位位元組排放在記憶體的高地址端。

  b) Big-Endian就是高位位元組排放在記憶體的低地址端,低位位元組排放在記憶體的高地址端。

網路位元組序:4個位元組的32 bit值以下面的次序傳輸:首先是0~7bit,其次8~15bit,然後16~23bit,最後是24~31bit。這種傳輸次序稱作大端位元組序。由於TCP/IP首部中所有的二進位制整數在網路中傳輸時都要求以這種次序,因此它又稱作網路位元組序。位元組序,顧名思義位元組的順序,就是大於一個位元組型別的資料在記憶體中的存放順序,一個位元組的資料沒有順序的問題了。

所以:在將一個地址繫結到socket的時候,請先將主機位元組序轉換成為網路位元組序,而不要假定主機位元組序跟網路位元組序一樣使用的是Big-Endian。由於這個問題曾引發過血案!公司專案程式碼中由於存在這個問題,導致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問題,所以請謹記對主機位元組序不要做任何假定,務必將其轉化為網路位元組序再賦給socket。

3.3、listen()、connect()函式

如果作為一個伺服器,在呼叫socket()bind()之後就會呼叫listen()來監聽這個socket,如果客戶端這時呼叫connect()發出連線請求,伺服器端就會接收到這個請求。

int listen(int sockfd, int backlog);

int connect(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listen函式的第一個引數即為要監聽的socket描述字,第二個引數為相應socket可以排隊的最大連線個數。socket()函式建立的socket預設是一個主動型別的,listen函式將socket變為被動型別的,等待客戶的連線請求。

connect函式的第一個引數即為客戶端的socket描述字,第二引數為伺服器的socket地址,第三個引數為socket地址的長度。客戶端通過呼叫connect函式來建立與TCP伺服器的連線。

3.4、accept()函式

TCP伺服器端依次呼叫socket()bind()listen()之後,就會監聽指定的socket地址了。TCP客戶端依次呼叫socket()connect()之後就想TCP伺服器傳送了一個連線請求。TCP伺服器監聽到這個請求之後,就會呼叫accept()函式取接收請求,這樣連線就建立好了。之後就可以開始網路I/O操作了,即類同於普通檔案的讀寫I/O操作。

int accept(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accept函式的第一個引數為伺服器的socket描述字,第二個引數為指向struct sockaddr *的指標,用於返回客戶端的協議地址,第三個引數為協議地址的長度。如果accpet成功,那麼其返回值是由核心自動生成的一個全新的描述字,代表與返回客戶的TCP連線。

注意:accept的第一個引數為伺服器的socket描述字,是伺服器開始呼叫socket()函式生成的,稱為監聽socket描述字;而accept函式返回的是已連線的socket描述字。一個伺服器通常通常僅僅只建立一個監聽socket描述字,它在該伺服器的生命週期內一直存在。核心為每個由伺服器程序接受的客戶連線建立了一個已連線socket描述字,當伺服器完成了對某個客戶的服務,相應的已連線socket描述字就被關閉。

3.5、read()、write()等函式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至此伺服器與客戶已經建立好連線了。可以呼叫網路I/O進行讀寫操作了,即實現了網咯中不同程序之間的通訊!網路I/O操作有下面幾組:

  • read()/write()
  • recv()/send()
  • readv()/writev()
  • recvmsg()/sendmsg()
  • recvfrom()/sendto()

我推薦使用recvmsg()/sendmsg()函式,這兩個函式是最通用的I/O函式,實際上可以把上面的其它函式都替換成這兩個函式。它們的宣告如下:

       #include <unistd.h>

       ssize_t read(int fd, void *buf, size_t count);

       ssize_t write(int 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count);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ocket.h>

       ssize_t send(int sock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ssize_t recv(int sockfd,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ssize_t sendto(int sock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const struct sockaddr *dest_addr, socklen_t addrlen);

       ssize_t recvfrom(int sockfd,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struct sockaddr *src_addr, socklen_t *addrlen);

       ssize_t sendmsg(int sockfd, const struct msghdr *msg, int flags);

       ssize_t recvmsg(int sockfd, struct msghdr *msg, int flags);

read函式是負責從fd中讀取內容.當讀成功時,read返回實際所讀的位元組數,如果返回的值是0表示已經讀到檔案的結束了,小於0表示出現了錯誤。如果錯誤為EINTR說明讀是由中斷引起的,如果是ECONNREST表示網路連接出了問題。

write函式將buf中的nbytes位元組內容寫入檔案描述符fd.成功時返回寫的位元組數。失敗時返回-1,並設定errno變數。 在網路程式中,當我們向套接字檔案描述符寫時有倆種可能。1)write的返回值大於0,表示寫了部分或者是全部的資料。2)返回的值小於0,此時出現了錯誤。我們要根據錯誤型別來處理。如果錯誤為EINTR表示在寫的時候出現了中斷錯誤。如果為EPIPE表示網路連接出現了問題(對方已經關閉了連線)。

其它的我就不一一介紹這幾對I/O函數了,具體參見man文件或者baidu、Google,下面的例子中將使用到send/recv。

3.6、close()函式

在伺服器與客戶端建立連線之後,會進行一些讀寫操作,完成了讀寫操作就要關閉相應的socket描述字,好比操作完開啟的檔案要呼叫fclose關閉開啟的檔案。

#include <unistd.h>

int close(int fd);

close一個TCP socket的預設行為時把該socket標記為以關閉,然後立即返回到呼叫程序。該描述字不能再由呼叫程序使用,也就是說不能再作為read或write的第一個引數。

注意:close操作只是使相應socket描述字的引用計數-1,只有當引用計數為0的時候,才會觸發TCP客戶端向伺服器傳送終止連線請求。

4、socket中TCP的三次握手

5、socket中TCP的四次握手釋放

6、TCP與UDP的區別

  • TCP協議面向連線,UDP協議面向非連線;
  • TCP協議傳輸速度慢,UDP協議傳輸速度快
  • TCP有丟包重傳機制,UDP沒有;
  • TCP協議保證資料正確性,UDP協議可能丟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