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inet_addr() inet_ntoa() inet_pton inet_ntop sockaddr_in

inet_addr() inet_ntoa() inet_pton inet_ntop sockaddr_in

inet_addr()

簡述:將一個點間隔地址轉換成一個in_addr。
#include <winsock.h>
unsigned long PASCAL FAR inet_addr( const struct FAR* cp);
cp:一個以Internet標準“.”間隔的字串。
註釋:
本函式解釋cp引數中的字串,這個字串用Internet的“.”間隔格式表示一個數字的Internet地址。返回值可用作Internet地址。所有Internet地址以網路位元組順序返回(位元組從左到右排列)。
Internet地址用“.”間隔的地址可有下列幾種表達方式:
a.b.c.d,a.b.c,a.b,a
當四個部分都有定值時,每個都解釋成一個位元組資料,從左到右組成Internet四位元組地址。請注意,當一個Internet地址在Intel機器上表示成一個32位整型數時,則上述的位元組為“d.c.b.a”。這是因為Intel處理器的位元組是從右向左排列的。
請注意:只有Berkeley支援下述表達法,Internet其餘各處均不支援。考慮到與軟體的相容性,應按規定進行使用。
對一個三部分地址,最後一部分解釋成16位資料並作為網路地址的最右兩個位元組。這樣,三部分地址便很容易表示B組網路地址,如“128.net.host”.
對一個兩部分地址,最後一部分解釋成24位資料並作為網路地址的最右三個位元組,這樣,兩部分地址便很容易表示C組網路地址,如“net.host”。
對僅有一個部分的地址,則將它的值直接存入網路地址不作任何位元組的重組。
返回值:
若無錯誤發生,inet_addr()返回一個無符號長整型數,其中以適當位元組順序存放 Internet地址。如果傳入的字串不是一個合法的Internet地址,如“a.b.c.d”地址中任一項超過255,那麼inet_addr() 返回INADDR_NONE。

inet_ntoa()

  簡述:
將網路地址轉換成“.”點隔的字串格式。
#include <winsock.h>
char FAR* PASCAL FAR inet_ntoa( struct in_addr in);
in:一個表示Internet主機地址的結構。
註釋:
本函式將一個用in引數所表示的Internet地址結構轉換成以“.” 間隔的諸如“a.b.c.d”的字串形式。請注意inet_ntoa()返回的字串存放在WINDOWS套介面實現所分配的記憶體中。應用程式不應假設 該記憶體是如何分配的。在同一個執行緒的下一個WINDOWS套介面呼叫前,資料將保證是有效。
返回值:
若無錯誤發生,inet_ntoa()返回一個字元指標。否則的話,返回NULL。其中的資料應在下一個WINDOWS套介面呼叫前複製出來。
測試程式碼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string.h>
int main(int aargc, char* argv[])
{
struct in_addr addr1,addr2;
ulong l1,l2;
l1= inet_addr("192.168.0.74");
l2 = inet_addr("211.100.21.179");
memcpy(&addr1, &l1, 4);
memcpy(&addr2, &l2, 4);
printf("%s : %s/n", inet_ntoa(addr1), inet_ntoa(addr2)); //注意這一句的執行結果
printf("%s/n", inet_ntoa(addr1));
printf("%s/n", inet_ntoa(addr2));
return 0;
}
實際執行結果如下:
192.168.0.74 : 192.168.0.74 //從這裡可以看出,printf裡的inet_ntoa只運行了一次。
192.168.0.74
211.100.21.179
inet_ntoa返回一個char *,而這個char *的空間是在inet_ntoa裡面靜態分配的,所以inet_ntoa後面的呼叫會覆蓋上一次的呼叫。第一句printf的結果只能說明在printf裡面的可變引數的求值是從右到左的,僅此而已。 sockaddr sockaddr_in

struct sockaddr {
unsigned short sa_family;    
char sa_data[14];                
};
sa_family是地址家族,一般都是“AF_xxx”的形式。好像通常大多用的是都是AF_INET。
sa_data是14位元組協議地址。
此資料結構用做bind、connect、recvfrom、sendto等函式的引數,指明地址資訊。

但一般程式設計中並不直接針對此資料結構操作,而是使用另一個與sockaddr等價的資料結構
sockaddr_in(在netinet/in.h中定義):
struct sockaddr_in {
short int sin_family;                     
unsigned short int sin_port;      
struct in_addr sin_addr;             
unsigned char sin_zero[8];        
};
struct in_addr {
unsigned long s_addr;
};

typedef struct in_addr {
union {
            struct{
                        unsigned char s_b1,
                        s_b2,
                        s_b3,
                        s_b4;
                        } S_un_b;
           struct {
                        unsigned short s_w1,
                        s_w2;
                        } S_un_w;
            unsigned long S_addr;
          } S_un;
} IN_ADDR;

sin_family指代協議族,在socket程式設計中只能是AF_INET
sin_port儲存埠號(使用網路位元組順序)
sin_addr儲存IP地址,使用in_addr這個資料結構
sin_zero是為了讓sockaddr與sockaddr_in兩個資料結構保持大小相同而保留的空位元組。
s_addr按照網路位元組順序儲存IP地址

sockaddr_in和sockaddr是並列的結構,指向sockaddr_in的結構體的指標也可以指向
sockadd的結構體,並代替它。也就是說,你可以使用sockaddr_in建立你所需要的資訊,
在最後用進行型別轉換就可以了bzero((char*)&mysock,sizeof(mysock));//初始化
mysock結構體名
mysock.sa_family=AF_INET;
mysock.sin_addr.s_addr=inet_addr("192.168.0.1");
……
等到要做轉換的時候用:
(struct sockaddr*)mysock 




inet_pton和inet_ntop函式 Linux下這2個IP地址轉換函式,可以在將IP地址在“點分十進位制”和“整數”之間轉換
而且,inet_pton和inet_ntop這2個函式能夠處理ipv4和ipv6。算是比較新的函數了。

inet_pton函式原型如下[將“點分十進位制” -> “整數”]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arpa/inet.h>
int inet_pton(int af, const char *src, void *dst);
這個函式轉換字串到網路地址,第一個引數af是地址族,轉換後存在dst中
inet_pton 是inet_addr的擴充套件,支援的多地址族有下列:

af = AF_INET
 src為指向字元型的地址,即ASCII的地址的首地址(ddd.ddd.ddd.ddd格式的),函式將該地址
 轉換為in_addr的結構體,並複製在*dst中
af =AF_INET6
 src為指向IPV6的地址,,函式將該地址
 轉換為in6_addr的結構體,並複製在*dst中
如果函數出錯將返回一個負值,並將errno設定為EAFNOSUPPORT,如果引數af指定的地址族和src格式不對,函式將返回0。

inet_ntop函式原型如下[將“點分十進位制” -> “整數”]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arpa/inet.h>
const char *inet_ntop(int af, const void *src, char *dst, socklen_t cnt);
這個函式轉換網路二進位制結構到ASCII型別的地址,引數的作用和上面相同,只是多了一個引數socklen_t cnt,他是所指向快取區dst的大小,避免溢位,如果快取區太小無法儲存地址的值,則返回一個空指標,並將errno置為ENOSPC

下面是例程

char IPdotdec[20]; //存放點分十進位制IP地址
struct in_addr s; // IPv4地址結構體

int main (void)
{
 // 輸入IP地址
 printf("Please input IP address: ");
 scanf("%s", &IPdotdec);
 // 轉換
 inet_pton(AF_INET, IPdotdec, (void *)&s);
 printf("inet_pton: 0x%x/n", s.s_addr); // 注意得到的位元組序
 // 反轉換
 inet_ntop(AF_INET, (void *)&s, IPdotdec, 16);
 printf("inet_ntop: %s/n", IPdotde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