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轉發一篇好文:36氪翻譯自medium的文章: 讀書沒有 KPI:為什麼堅持“一年讀 100 本書”沒用?

轉發一篇好文:36氪翻譯自medium的文章: 讀書沒有 KPI:為什麼堅持“一年讀 100 本書”沒用?

你只是為了達成所謂的數量目標而讀書。

編者按:讀書本是一項安靜、緩慢的活動,但隨著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資訊科技的廣泛普及,讀書這一行為模式也開始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碎片化閱讀,並且越來越多的文章推崇速讀或者是一年讀多少本書才能實現自我提升等觀點。Jotform 創始人 Aytekin Tank 在本文中就這種觀點進行了駁斥,並就如何高質量的讀書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讀書是永不過時的潮流和趨勢所在。讀書有時候就像是健身餐中的羽衣甘藍,不是那麼好吃,但仍值得你細細品味,因為這樣對我們自身有益。事實上,正因為讀書的益處如此之多,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儘可能多讀書,越多越好。於是,有人提出我們每個人每週都應該讀一本書,甚至有一種說法是建議每一天讀一本書。畢竟,這正是馬克·扎克伯格、比爾·蓋茨和埃隆·馬斯克成功的祕訣所在。

讀的書越多,我們就會變得越聰明。但哪裡有那麼多時間可以用來讀書呢?於是,人們開始追求以更快、再快一些的速度來讀書。有許多的文章會告訴我們一些方法,讓我們在更短的時間內閱讀更多的內容,或者可以說是如何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讀到了更多的內容。

速讀能力的比拼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競技專案,大家都在比賽看誰能最快地將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書單瀏覽完畢。不可否認,讀書是我最大的愛好之一,我也經常同別人分享我是如何通過讀書的所思所得實現 JotForm 400 萬用戶這一成就。但我們真的需要去比拼閱讀速度、目標或者是數量嗎?

關於速讀的真相

速讀方式最近似乎越來越關注速度的提升,但其實這一概念由來已久。據說肯尼迪總統每分鐘可以閱讀約 1200 字,但後來被人發現這一數字其實是他自己隨口編造出來的。根據 1990 年版《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記載,Howard Berg 每分鐘可以閱讀超過 80 頁的文字。但閱讀領域專家 Mark Pennington 指出這是一個謊言,吉尼斯根本無法驗證這一點。

只有這些還遠遠不能解除人們對於速讀的推崇,各種研究紛紛揭露速讀的真相,並且背後具有強有力的科學理論作為支撐。眼動追蹤研究人 Keith Rayner 教授指出,由於我們人類受到視網膜中央凹區域的限制,同時閱讀大塊文字內容這一技能無論是從生理上來說還是心理上來說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你無法一眼讀完一整頁的內容,所謂的 Z 字形速讀方法也根本不現實,因為人類眼睛的生理結構根本就完成不了這樣的操作。

至於那些生聲稱能夠通過一次顯示一個單詞來提高閱讀速度的應用程式,創作者說“讀者的時間 20% 用於處理內容,80% 用於眼睛的移動和掃視”,但這種邏輯存在一個根本性的缺陷。我們的眼睛在移動時,我們不會停止思考,因此應該說是 100% 的時間都用於處理內容上,而只有 10% 的時間用於眼睛的移動上。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 Patricia Greenfield 表示,當我們的大腦在處理略讀內容時,只會分配較少的注意力和時間用於一些速度更慢、更耗時的處理活動,例如推理、批判性分析和同理心等。換言之,在速讀的過程中,我們無法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掌握複雜性的資訊,也無法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提煉出自己的觀點。

閱讀速度提高,就意味著我們的理解力下降。因此,如果你只是想要掃描或者是瀏覽像購物清單或者是座次安排這樣的文字內容,那可以採用速讀方式。但是在速讀方式之下,我們根本就無法真正地吸收所讀取到的內容和資訊,而這些才是閱讀的意義所在。

每年讀100本書?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應該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速讀並沒有那麼神奇。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解決其背後真正的問題所在,那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賦予速讀如此神奇的色彩呢?

我並不反對一年讀 100 本書這種說法,只要這個閱讀速度和數量對你來說很輕鬆、很自然就好。因為每個人的閱讀速度以及理解水平都不盡相同,所以你也絕對沒必要執著於達到這樣一個隨意的數字目標。

首先,並非所有的書都一樣重要,其中數以千計的書籍根本就不值一讀。其次,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些書可能會讓一些讀者產生共鳴,讓他們感覺發自內心地讚賞這本書,但在另外一部分讀者看來,這些書卻是無聊到打哈欠的地步。再者,對於那些經典、觀點深刻、發人深省的書籍,難道我們也能採用速讀方式來對待它們嗎?顯然不應該。這樣的經典著作值得被細細閱讀、品味,需要我們翻來覆去地看,甚至轉借給朋友,多方推薦。

我們為什麼要給我們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之一—讀書也加上 KPI 考核、截止日期和目標呢?我們當下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已經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規則和考核基準,難道對於讀書,我們也要去統一管理和規範嗎?

如果你只是為了達成所謂的數量目標而讀書,那:

  • 你幾乎學不到多少知識。

  • 你不會進行反思和內省。

  • 你吸收到的東西非常少。

誠然,廣泛閱讀是許多成功人士所共同擁有的一個特質,因為成功人士往往對他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但他們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他們讀了多少書,而在於他們通過讀書有多少的所思所得。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首先看一下以下三種不同的閱讀型別:

  • 第一種是被動閱讀。類似瀏覽 Facebook、Twitter 網站資訊或者是隨意翻看醫生辦公室的雜誌等。

  • 第二種是實用性閱讀。出於一定的目的而去讀書,讀書是因為我們想要或者說需要去學習一些東西,例如我們上學時讀書或者是為了提升某項個人技能或者能力去讀書。

  • 第三種是愉悅性閱讀。這裡不僅侷限於小說、雜誌或者是逃避現實體裁的書籍,你無法用一個簡單的概念來定義這一類別,因為它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只要你感覺對了,那就可以歸類為愉悅性閱讀之中,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本小說,也可以是一本自傳。

你讀書是因為你想去讀書,而不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應該讀書。當你感覺自己達到了手不釋卷的境界時,當你每翻閱一頁,就能感覺到內心的愉悅,能感受到閱讀所帶來的滿足感時,當你無論是在吃飯、在泡澡、在公園長凳上還是在地鐵上,都能無時無刻地與書為伴,都能想到書中提到的某段話、某個情節、某一理論或者是方法時,那你就達到了想讀書、好讀書的境界。這樣的你會完全沉浸在閱讀的樂趣之中,甚至忽略了周圍所發生的一切。

正是這種閱讀的境界擴大了我們的詞彙量和資訊量,幫助我們獲取到了極其寶貴的價值觀和內容,拓寬了我們的視野。當閱讀成為一種愉悅的享受之後,我們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也會達到一種新的高度,似乎不需要你再額外採取什麼閱讀技巧。但是,當我們純粹是為了達到讀書的目的而讀書,為了完成那所謂的多少本書的閱讀目標而讀書,那這一神奇的效果就會消失,就像我們為了應付無聊的考試而讀書,但在考試之後,所學的內容很快就會被忘得一乾二淨一樣。

單純閱讀那些實現個人提升和發展的書籍並無用處,關鍵的一點在於讀書之後要採取行動。如果我們不能將書中的理論和方法通過正確的方式應用於實踐之中,那它們根本就不會對我們產生任何影響。像埃隆·馬斯克這樣的一大批名人之所以會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閱讀這一習慣,是因為他們進行的是有目的的閱讀,並且會將在書中的所學所得應用於他們職業生涯更廣泛的背景之中。

正如西方世界偉大名著專案發起人 Mortimer J. Adler 曾說過的那樣:“就閱讀名著這一事來看,重要的並不是你讀過多少本名著,而是你能理解其中的多少,又真正吃透了多少內容。”如果你所看重的是閱讀的質量,而非數量,以下幾點建議或許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嘗試閱讀經典著作

嘗試暫時放棄勵志類書籍,大多數這一類的書籍都是對少數經典著作的重新包裝而已。所以,不如追根溯源,從最原始的智慧源頭之處開始讀起,從你所感興趣的話題中挑選幾本最優秀的著作,認真閱讀這些著作,你將會受益良多。

不要對自己太苛刻

有一種觀念認為,有些書只會給人帶來一種“愧疚的愉悅感”,因為看上去好像純粹是為了放鬆,只能在度假或者是在浴室泡澡的時候才能拿起來一讀。好像如果讀書失去了挑戰性,不讓你感覺乏味,讀書也就失去了它的效用性一樣。他們認為之所以要讀書是為了在眾人聚餐的晚宴場合能夠引經據典、侃侃而談,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閱讀絕不應該成為一件苦差事,生命太短暫,我們沒必要去強迫自己忍受那些自己根本不喜歡的書籍。選擇你喜歡的主題,喜歡的題材,喜歡的作者。

有選擇性

毋庸置疑,肯定會有一部分書會格外地適合你,會格外的適用於你的生活與工作,所以,你需要找到對自己更有意義的那一部分書籍。

對於自己喜歡的主題部分,進行深入挖掘,深入瞭解,找到最精華的書單,這樣你的收穫遠比看暢銷榜前十位的書籍要多得多。沒必要只是因為這本書位列暢銷榜,就去買這本書。忠實於自己的喜好和感覺,在自己喜歡的範圍內進行廣泛的涉獵和深入的閱讀。

反覆閱讀

我發現自己有很多時候會一次又一次地去反覆閱讀同一本書,就如同你願意一直穿那條舒適的牛仔褲一樣。並且,每當我再一次去讀這本書時,我都會有一些新的收穫。正如有句話所說的那樣:“我並不想將所有的書都去讀一遍,我只是想一遍又一遍地去讀那 100 本好書。”

如果你想拓寬自己在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那對於那些能激發你靈感、引起你共鳴的書籍進行反覆的閱讀,會比閱讀那些重複差不多內容的新書更有意義。

做筆記

當我們手動做筆記的時候,我們會更好地汲取到書中的內容和資訊。並且你也可以在讀書的過程中直接在書上寫寫畫畫,做標記,這樣也是一種處理和詮釋書籍資訊的一種實用的方式。

加入讀書俱樂部

讀書俱樂部其實很有趣,因為你可以同他人一起分享讀書過程中的所思所想,談論一本你們共同都讀過的書,分享自己的看法,聽取他人的意見,樂在其中。我參加的一個俱樂部成員讀書偏好體裁各有不同,因此對於那些平時只按自己喜好一眼都不會看的書我也會了解一下。

寫在最後

在《Bird by Bird: 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一書中,Anne Lamott 這樣寫道:“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書籍的作用就如同地球上的其他資源一樣重要。這一頁頁扁平、小幅卻又鋒利的紙張向我們展示著這個世界的美妙,白紙黑字在你的耳邊吟唱,撫慰著你的內心,或讓你心境平和,或讓你心緒激盪。書籍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瞭解我們的處事方式。書籍向我們展示社群和友誼的意義,讓我們思考生存和死亡的真諦。”

閱讀是一種神奇的體驗,是一種遠端知識與資訊的傳送,追求的是達到一種心靈上的感應。閱讀的體驗就像步入無限的空間和時間,步入浩瀚的海洋和大陸中盡情暢遊。閱讀能夠讓我們接觸和了解這個地球上最優秀的那些人,獲取他們的智慧,獲取古人的經驗,更好地走向未來。除此之外,閱讀還會讓我們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拓寬了我們的思維視野,讓我們更加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和看法,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與渺小,從而更加謙遜。

但閱讀所獲取的價值多少絕不是根據你看了多少本書來決定的。誠然,閱讀能夠增強我們的同理心,讓我們更加明智,但閱讀本身也應該是十分有趣的一個享受的過程。我們也許不該將讀書這件事看的太過嚴肅與古板,而是應該學會享受讀書的樂趣所在:讀書應該是一項美好的消遣、娛樂活動,而不是提升你賬戶餘額的一條捷徑。

慢慢讀,細細品。不要帶著功利心去讀書,而是為了讓自己開心去讀書。

原文連結:https://medium.com/swlh/why-reading-100-books-a-year-wont-make-you-successful-1863dad5944d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