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App開發架構指南(谷歌官方文件譯文)

App開發架構指南(谷歌官方文件譯文)

這篇文章面向的是已經掌握app開發基本知識,想知道如何開發健壯app的讀者。

注:本指南假設讀者對 Android Framework 已經很熟悉。如果你還是app開發的新手,請檢視 Getting Started 系列教程,該教程涵蓋了本指南的預備知識。

app開發者面臨的常見問題

跟傳統的桌面應用開發不同,Android app的架構要複雜得多。一個典型的Android app是由多個app 組建構成的,包括activity,Fragment,service,content provider以及broadcast receiver。而傳統的桌面應用往往在一個龐大的單一的程序中就完成了。

大多數的app組建都宣告在app manifest中,Android OS用它來決定如何將你的app與裝置整合形成統一的使用者體驗。雖然就如剛說的,桌面app只執行一個程序,但是一個優秀的Android app卻需要更加靈活,因為使用者操作在不同app之間,不斷的切換流程和任務。

比如,當你要在自己最喜歡的社交網路app中分享一張照片的時候,你可以想象一下會發生什麼。app觸發一個camera intent,然後Android OS啟動一個camera app來處理這一動作。此時使用者已經離開了社交網路的app,但是使用者的操作體驗卻是無縫對接的。而 camera app反過來也可能觸發另一個intent,比如啟動一個檔案選擇器,這可能會再次開啟另一個app。最後使用者回到社交網路app並分享照片。在這期間的任意時刻使用者都可被電話打斷,打完電話之後繼續回來分享照片。

在Android中,這種app並行操作的行為是很常見的,因此你的app必須正確處理這些流程。還要記住移動裝置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任何時候作業系統都有可能殺死某些app,為新執行的app騰出空間。

總的來說就是,你的app組建可能是單獨啟動並且是無序的,而且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被系統或者使用者銷燬。因為app組建生命的短暫性以及生命週期的不可控制性,任何資料都不應該把存放在app組建中,同時app組建之間也不應該相互依賴。

通用的架構準則

如果app組建不能存放資料和狀態,那麼app還是可架構的嗎?

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儘量在app中做到separation of concerns(關注點分離)

。常見的錯誤就是把所有程式碼都寫在Activity或者Fragment中。任何跟UI和系統互動無關的事情都不應該放在這些類當中。儘可能讓它們保持簡單輕量可以避免很多生命週期方面的問題。別忘了能並不擁有這些類,它們只是連線app和作業系統的橋樑。根據使用者的操作和其它因素,比如低記憶體,Android OS可能在任何時候銷燬它們。為了提供可靠的使用者體驗,最好把對它們的依賴最小化。

第二個很重要的準則是用model驅動UI,最好是持久化的model。之所以要持久化是基於兩個原因:如果OS銷燬app釋放資源,使用者資料不會丟失;當網路很差或者斷網的時候app可以繼續工作。Model是負責app資料處理的組建。它們不依賴於View或者app 組建(Activity,Fragment等),因此它們不會受那些組建的生命週期的影響。保持UI程式碼的簡單,於業務邏輯分離可以讓它更易管理。 

app架構推薦

注:沒有一種適合所有場景的app編寫方式。也就是說,這裡推薦的架構適合作為大多數使用者案例的開端。但是如果你已經有了一種好的架構,沒有必要再去修改。

假設我們在建立一個顯示使用者簡介的UI。使用者資訊取自我們自己的私有的後端REST API。

建立使用者介面

UI由UserProfileFragment.java以及相應的佈局檔案user_profile_layout.xml組成。

要驅動UI,我們的data model需要持有兩個資料元素。

User ID: 使用者的身份識別。最好使用fragment argument來傳遞這個資料。如果OS殺死了你的程序,這個資料可以被儲存下來,所以app再次啟動的時候id仍是可用的。

User object: 一個持有使用者資訊資料的POJO物件。

我們將建立一個繼承ViewModel類的UserProfileViewModel來儲存這一資訊。

一個ViewModel為特定的UI組建提供資料,比如fragment 或者 activity,並負責和資料處理的業務邏輯部分通訊,比如呼叫其它組建載入資料或者轉發使用者的修改。ViewModel並不知道View的存在,也不會被configuration change影響。

現在我們有了三個檔案。

user_profile.xml: 定義頁面的UI

UserProfileViewModel.java: 為UI準備資料的類

UserProfileFragment.java: 顯示ViewModel中的資料與響應使用者互動的控制器 

下面我們開始實現(為簡單起見,省略了佈局檔案):

public class UserProfileViewModel extends ViewModel {
    private String userId;
    private User user;

    public void init(String userId) {
        this.userId = userId;
    }
    public User getUser() {
        return user;
    }
}
public class UserProfileFragment extends LifecycleFragment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UID_KEY = "uid";
    private UserProfileViewModel viewModel;

    @Override
    public void onActivityCreated(@Nullable 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ActivityCreated(savedInstanceState);
        String userId = getArguments().getString(UID_KEY);
        viewModel = ViewModelProviders.of(this).get(UserProfileViewModel.class);
        viewModel.init(userId);
    }

    @Override
    public View onCreateView(LayoutInflater inflater,
                @Nullable ViewGroup container, @Nullable 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return inflater.inflate(R.layout.user_profile, container, false);
    }
}

注:上面的例子中繼承的是LifecycleFragment而不是Fragment類。等Architecture Component中的lifecycles API穩定之後,Android Support Library中的Fragment類也將實現LifecycleOwner

現在我們有了這些程式碼模組,如何連線它們呢?畢竟當ViewModel的user成員設定之後,我們還需要把它顯示到介面上。這就要用到LiveData了。

LiveData是一個可觀察的資料持有者。 無需明確在它與app組建之間建立依賴就可以觀察LiveData物件的變化。LiveData還考慮了app組建(activities, fragments, services)的生命週期狀態,做了防止物件洩漏的事情。

注:如果你已經在使用RxJava或者Agera這樣的庫,你可以繼續使用它們,而不使用LiveData。但是使用它們的時候要確保正確的處理生命週期的問題,與之相關的LifecycleOwner stopped的時候資料流要停止,LifecycleOwner  destroyed的時候資料流也要銷燬。你也可以使用android.arch.lifecycle:reactivestreams讓LiveData和其它的響應式資料流庫一起使用(比如, RxJava2)。

現在我們把UserProfileViewModel中的User成員替換成LiveData,這樣當資料發生變化的時候fragment就會接到通知。LiveData的妙處在於它是有生命週期意識的,當它不再被需要的時候會自動清理引用。

public class UserProfileViewModel extends ViewModel {
    ...
    private User user;
    private LiveData<User> user;
    public LiveData<User> getUser() {
        return user;
    }
}

現在我們修改UserProfileFragment,讓它觀察資料並更新UI。

@Override
public void onActivityCreated(@Nullable 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ActivityCreated(savedInstanceState);
    viewModel.getUser().observe(this, user -> {
      // update UI
    });
}

每當User資料更新的時候 onChanged 回撥將被觸發,然後重新整理UI。

如果你熟悉其它library的observable callback的用法,你會意識到我們不需要重寫fragment的onStop()方法停止對資料的觀察。因為LiveData是有生命週期意識的,也就是說除非fragment處於活動狀態,否則callback不會觸發。LiveData還可以在fragmentonDestroy()的時候自動移除observer。

對我們也沒有做任何特殊的操作來處理 configuration changes(比如旋轉螢幕)。ViewModel可以在configuration change的時候自動儲存下來,一旦新的fragment進入生命週期,它將收到相同的ViewModel例項,並且攜帶當前資料的callback將立即被呼叫。這就是為什麼ViewModel不應該直接引用任何View,它們遊離在View的生命週期之外。參見ViewModel的生命週期

獲取資料

現在我們把ViewModel和fragment聯絡了起來,但是ViewModel該如何獲取資料呢?在我們的例子中,假設後端提供一個REST API,我們使用Retrofit從後端提取資料。你也可以使用任何其它的library來達到相同的目的。

下面是和後端互動的retrofit Webservice:

public interface Webservice {
    /**
     * @GET declares an HTTP GET request
     * @Path("user") annotation on the userId parameter marks it as a
     * replacement for the {user} placeholder in the @GET path
     */
    @GET("/users/{user}")
    Call<User> getUser(@Path("user") String userId);
}

ViewModel的一個簡單的實現方式是直接呼叫Webservice獲取資料,然後把它賦值給User物件。雖然這樣可行,但是隨著app的增大會變得難以維護。ViewModel的職責過多也違背了前面提到的關注點分離(separation of concerns)原則。另外,ViewModel的有效時間是和ActivityFragment的生命週期繫結的,因此當它的生命週期結束便丟失所有資料是一種不好的使用者體驗。相反,我們的ViewModel將把這個工作代理給Repository模組。

Repository模組負責處理資料方面的操作。它們為app提供一個簡潔的API。它們知道從哪裡得到資料以及資料更新的時候呼叫什麼API。你可以把它們看成是不同資料來源(persistent model, web service, cache, 等等)之間的媒介。

下面的UserRepository類使用了WebService來獲取使用者資料。

public class UserRepository {
    private Webservice webservice;
    // ...
    public LiveData<User> getUser(int userId) {
        // This is not an optimal implementation, we'll fix it below
        final MutableLiveData<User> data = new MutableLiveData<>();
        webservice.getUser(userId).enqueue(new Callback<Us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sponse(Call<User> call, Response<User> response) {
                // error case is left out for brevity
                data.setValue(response.body());
            }
        });
        return data;
    }
}

雖然repository模組看起來沒什麼必要,但它其實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把資料來源從app中抽象出來。現在我們的ViewModel並不知道資料是由Webservice提供的,意味著有必要的話可以替換成其它的實現方式。

管理不同組建間的依賴:

前面的UserRepository類需要Webservice的例項才能完成它的工作。可以直接建立它就是了,但是為此我們還需要知道Webservice所依賴的東西才能構建它。這顯著的增減了程式碼的複雜度和偶合度(比如,每個需要Webservice例項的類都需要知道如何用它的依賴去構建它)。另外,UserRepository很可能不是唯一需要Webservice的類。如果每個類都建立一個新的WebService,就變得很重了。

有兩種模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依賴注入: 依賴注入允許類在無需構造依賴的情況下定義自己的依賴物件。在執行時由另一個類來負責提供這些依賴。在Android app中我們推薦使用谷歌的Dagger 2來實現依賴注入。Dagger 2 通過遍歷依賴樹自動構建物件,並提供編譯時的依賴。

Service Locator:Service Locator 提供一個registry,類可以從這裡得到它們的依賴而不是構建它們。相對依賴注入來說要簡單些,所以如果你對依賴注入不熟悉,可以使用 Service Locator 。

這些模式允許你擴充套件自己的程式碼,因為它們提供了清晰的模式來管理依賴,而不是不斷的重複程式碼。兩者均支援替換成mock依賴來測試,這也是使用它們主要優勢之一。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將使用 Dagger 2 來管理依賴。

連線ViewModel和repository

現在我們修改UserProfileViewModel以使用repository。

public class UserProfileViewModel extends ViewModel {
    private LiveData<User> user;
    private UserRepository userRepo;

    @Inject // UserRepository parameter is provided by Dagger 2
    public UserProfileViewModel(UserRepository userRepo) {
        this.userRepo = userRepo;
    }

    public void init(String userId) {
        if (this.user != null) {
            // ViewModel is created per Fragment so
            // we know the userId won't change
            return;
        }
        user = userRepo.getUser(userId);
    }

    public LiveData<User> getUser() {
        return this.user;
    }
}

快取資料

上面的repository對抽象web service呼叫是很好的,但是因為它只依賴於一個數據源,並不是非常實用。

UserRepository的問題在於當獲取完資料之後,它並沒有把資料儲存下來。如果使用者離開UserProfileFragment然後在回來,app會重新獲取資料。這是很不好的,原因有二:1.浪費了頻寬資源,2.使用者被迫等待新的查詢完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向UserRepository中添加了一個新的資料來源,它將把User物件快取到記憶體中。

@Singleton  // informs Dagger that this class should be constructed once
public class UserRepository {
    private Webservice webservice;
    // simple in memory cache, details omitted for brevity
    private UserCache userCache;
    public LiveData<User> getUser(String userId) {
        LiveData<User> cached = userCache.get(userId);
        if (cached != null) {
            return cached;
        }

        final MutableLiveData<User> data = new MutableLiveData<>();
        userCache.put(userId, data);
        // this is still suboptimal but better than before.
        // a complete implementation must also handle the error cases.
        webservice.getUser(userId).enqueue(new Callback<Us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sponse(Call<User> call, Response<User> response) {
                data.setValue(response.body());
            }
        });
        return data;
    }
}

持久化資料

目前的實現中,如果使用者旋轉螢幕或者是離開之後再次回到app,UI將立即可見,因為repository是從常駐記憶體的快取中獲取的資料。但是如果使用者離開了app,幾個小時之後再回來時程序已經被殺死了怎麼辦呢?

以目前的實現來看,我們需要再次從網路獲取資料。這不僅僅是糟糕的使用者體驗,還是一種浪費,因為它需要花費移動流量獲取相同的資料。你可以直接快取web請求,但是這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如果同樣的user資料來自於另一個型別的請求呢(比如獲取一個朋友的列表)?那樣的話你的app很可能會顯示不一致的資料,這是一種困惑的使用者體驗。例如,因為朋友列表請求與使用者請求可能在不同的時間執行,同一使用者的資料可能會不一致。你的app需要融合它們以避免資料出現不一致。

處理這個問題的正確方式是使用持久化的model。持久化庫Room就是為此而生。

Room是一個物件關係對映庫,以最少的程式碼提供本地資料持久化功能。它在編譯時驗證每個查詢,所以損壞的SQL查詢只會導致編譯時錯誤而不是執行時崩潰。Room抽象了部分SQL查詢與表的相關操作的底層細節。它還可以讓你通過一個LiveData物件監聽到資料庫資料的變化。另外,它還明確定義了執行緒約束,解決了諸如從主執行緒獲取儲存這樣的常見的問題。

注:如果熟悉其它的持久化方案比如SQLite ORM或者是一個不同的資料庫,如Realm,你不需要把它替換成Room,除非Room的特性對你的用例而言更加重要。

要使用Room,我們需要定義本地的schema。首先使用@Entity註解User類,將它標記為資料庫中的一張表。

@Entity
class User {
  @PrimaryKey
  private int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lastName;
  // getters and setters for fields
}

然後通過繼承RoomDatabase建立一個database類:

@Database(entities = {User.class}, version = 1)
public abstract class MyDatabase extends RoomDatabase {
}

注意MyDatabase是抽象類。Room根據它自動提供一個實現。詳細情況參見Room文件。

@Dao
public interface UserDao {
    @Insert(onConflict = REPLACE)
    void save(User user);
    @Query("SELECT * FROM user WHERE id = :userId")
    LiveData<User> load(String userId);
}

然後,在database類中引用DAO。

@Database(entities = {User.class}, version = 1)
public abstract class MyDatabase extends RoomDatabase {
    public abstract UserDao userDao();
}

注意load方法返回的是LiveData。Room知道database什麼時候被修改過,當資料變化的時候,它將自動通知所有處於活動狀態的observer。

注:對於alpha 1 版本,Room是根據表的修改檢查驗證,因此可能會發送錯誤的訊號。

現在我們可以修改UserRepository以和Room協同工作。

@Singleton
public class UserRepository {
    private final Webservice webservice;
    private final UserDao userDao;
    private final Executor executor;

    @Inject
    public UserRepository(Webservice webservice, UserDao userDao, Executor executor) {
        this.webservice = webservice;
        this.userDao = userDao;
        this.executor = executor;
    }

    public LiveData<User> getUser(String userId) {
        refreshUser(userId);
        // return a LiveData directly from the database.
        return userDao.load(userId);
    }

    private void refreshUser(final String userId) {
        executor.execute(() -> {
            
            
           

相關推薦

App開發架構指南官方譯文

這篇文章面向的是已經掌握app開發基本知識,想知道如何開發健壯app的讀者。 注:本指南假設讀者對 Android Framework 已經很熟悉。如果你還是app開發的新手,請檢視 Getting Started 系列教程,該教程涵蓋了本指南的預備知識。 ap

HDFS架構指南Hadoop官方翻譯

HDFS架構指南 本文翻譯自《HDFS Architecture Guide》 來源於Apache開源社群的Hadoop Apache Project 文獻引用為: Borthakur D. HDFS architecture guide[J]. Hadoop

Spring Framework 4.0 遷移指南 官方翻譯

看到Spring Framework4.0釋出的訊息,看了下new future,OneCoder很喜歡spring這種追“時髦”的風格,groovy指令碼配置和Java8都支援了。順便就翻譯了一下官方的遷移指南。對一般使用來說,遷移沒什麼難度。

使用Google Chrome Frame瀏覽器內嵌框架解決低版本IE不相容問題

對於web開發最頭疼的當然是相容性問題,尤其是相容IE8以下版本,很多的便捷的新功能就都用不了,為了解決這類的問題我總結了兩種比較好的方法。 使用條件註釋 使用條件註釋加script標籤選擇IE版本小於9的瀏覽器自動立即跳轉 <!--

MongoDB內建角色詳解翻譯自官方

1 資料庫使用者角色 每個資料庫都包含下列的角色: read : 提供讀取所有的非系統集合的能力,也能讀取以下系統集合:system.indexes,system.js,system.namespacesreadWrite:提供所有讀許可權另外還能修改非系統集合和system.js集合

官方中文版Windows環境下安裝RabbitMQ

安裝RabbitMQ 本文按照官方文件按步驟詳細解讀,廢話不多說,下面介紹Windows下安裝RabbitMQ全過程,之後介紹RabbitMQ快速入門。 RabbitMQ是Erlang語言編寫的,所以安裝RabbitMQ需要分為兩步,安裝Erlang

MyBatis 註解摘自MyBatis官方

註解 目標 相對應的 XML 描述 @CacheNamespace 類 <cache> 為給定的名稱空間 (比如類) 配置快取。  屬性:implemetation,evictio

ubuntu 系統安裝配置搭建jenkins官方小結

On Debian-based distributions, such as Ubuntu, you can install Jenkins through apt-get. 使用apt方式在給予debian的linux發行版上搭建jenkins; Recen

十分鐘掌握pandaspandas官方翻譯

十分鐘掌握pandas 文件版本:0.20.3 這是一個對pandas簡短的介紹,適合新使用者。你可以在Cookbook中檢視更詳細的內容。 通常,我們要像下面一樣匯入一些包。 In [1]: import pandas as pd In [2]: import numpy as np I

使用Android Studio進行NDK開發和除錯(gradle-experimental之官方的翻譯說明)

版本更新 環境要求 Gradle(參照三裡邊的版本要求) Android NDK r10e Build Tool在19.0.0以上的SDK Gradle版本要求 不同版本的Experimental Plugin需要不同版本的gradle

HBase資料庫與關係型資料庫的區別取材於官方

HBase 資料被建模為多維對映,其中值(表單元)通過 4 個鍵索引: value = Map(TableName, RowKey, ColumnKey, Timestamp) 其中: TableName 是一個字串。 是表名。 RowKey 和 ColumnKey 是

ES聚合原理:來源自官方

聚合原理:(來源自官方文件) 大多數字段預設為索引,這使得它們可以搜尋。 但是,排序,聚合和訪問指令碼中的欄位值需要與搜尋不同的訪問模式。 搜尋需要回答“哪些文件包含此術語?”的問題,而排序和聚合需要回答一個不同的問題:“本文對這個文件有什麼價值?”。 大多

vSFTP配置多用戶共享

linuxvsftp企業需求要求:1、每個部門對應一個共享的FTP目錄。共有部門:財務部、行政部、技術部。2、每個部門對應一個FTP用戶。3、不允許通過匿名訪問。搭建步驟一、安裝VSFTP# yum -y install vsftpd (安裝VSFTP二、修改配置

RecyclerView API官方譯文

RecyclerView added in version 22.1.0 belongs to Maven artifact com.android.support:recyclerview-v7:27.0.0 繼承關係 已

SpringBoot 三種方式配置 Druid包括純配置配置

tor clu 分享 mys dep imp 沒有 context 密碼 記錄一下在項目中用純 YML(application.yml 或者 application.properties)文件、Java 代碼配置 Bean 和註解三種方式配置 Alibaba Druid 用

PEP 484 型別提示 -- Python官方譯文 [原創]

英文原文:https://www.python.org/dev/peps/pep-0484/ 採集日期:2019-12-27 PEP 484 -- 型別提示(Type Hints) PEP: 484 Title: Type Hints Author: Guido van Rossum <guido

PEP 443 單分派泛型函式 -- Python官方譯文 [原創]

# PEP 443 -- 單分派泛型函式(Single-dispatch generic functions) > 英文原文:[https://www.python.org/dev/peps/pep-0443](https://www.python.org/dev/peps/pep-0443/) > 採

JApiDocs自動生成介面神器

# JApiDocs教程 ## 前言 - 作為一名優秀的程式設計師來說,由於涉及到要與前端進行對接,所以避免不了的就是寫介面文件。寫完介面文件,一旦程式碼返回結果,引數等出現變動,介面文件還得隨之改動,十分麻煩,違背了我們簡單,快速,低bug的開發初衷。 - 所以,自動生成介面文件的工具就出現了

Daphile 安裝手冊 -- 官方譯文 [原創]

# Daphile 安裝手冊(Daphile Installation) > 英文原文:[https://www.daphile.com/download/DaphileInstallation.pdf](https://www.daphile.com/download/DaphileInstallatio

GCM(雲推送)客戶端伺服器端開發指南伺服器篇

由於谷歌雲推送GCM升級成為FCM,所以此部落格能容僅供參考 ————2016.12.2更新 今天我們按照之前所說的步驟介紹GCM雲推送服務端的開發,因為服務端的開發比客戶端的開發較簡單,遵從由易到難,一步一步攻破的原則,所以我先於客戶端講服務端的開發,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