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清華幫”AI造富

“清華幫”AI造富

640?wx_fmt=jpeg

作者 | 馬程;編輯 | 羅麗娟

來源 | 全天候科技


【導語】如今的AI創業者中,有一大批人出自精英匯聚的 “姚班”和清華的各個院系。他們們憑藉技術傍身迅速打造出一批AI獨角獸,但在發展過程中,他們又不得不面對資本的壓力,同行競爭,以及科研和商業化的矛盾。無論如何,這個時代,技術人才在資本面前開始更大的話語權時代。


2018 年,巨頭不斷在人工智慧領域加碼。12 月 6 日,據美國科技媒體 The Information 報道,位元組跳動有意建立旗下首個風險投資基金,規模約為人民幣 100 億元(約合 14.5 億美元),用於投資人工智慧(AI)和媒體內容領域。


此前,阿里、騰訊、百度都已經投資大量人工智慧專案,以阿里為例,過去兩年,它已經重金投資了寒武紀、深鑑科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多家 AI 企業,幾乎把 AI 產業鏈內的頂尖公司全部攬入了自己的棋局之中。


對 AI 技術人才來說,這是一個創業的黃金時代,大批技術精英正走出試驗室,跳入人工智慧創業的大潮。


清華大學教授,唯一的華人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院士,經常受邀在世界各地演講、授課。他習慣在 ppt 上放上兩家公司的 logo, 一個是曠視科技(Face++),另一個是小馬智行(Pony.ai)。


這兩家公司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樓天城等人,都來自於姚期智在 2005 年創立的「姚班」。當年在課堂上為 30 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們授課;現在,他做科研的同時,也在為這兩家科技公司擔任技術顧問。


「最好的研究都來自於實際應用,像無人駕駛等人工智慧最高階的領域。」姚期智在採訪中提到。


曾經在清華,盤踞金字塔頂端的是科技突破者,創業者則顯得有些不誤正業。而現在,這兩個角色在 AI 創業者身上融為一體。


他們也曾在清華園的 FIT 大樓裡夜以繼日,完成一次次實驗,做完一個個課題,啃下厚厚的 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現在,很多人在出國進修、進入巨頭公司面前,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創業。



圖片來源:億歐等


姚班 06 級的印奇、楊沐和唐文斌一起創立了曠視科技,進而發展為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獨角獸;他們的學長樓天城創立了無人駕駛公司小馬智行;08 級的科協主席姚頌,創辦了深鑑科技,研究 AI 晶片;另外,07 級電子系的楊坤也曾坐在 1 號樓的 321 室為研究生轉到計算機系做準備,後來創辦了網路安全公司長亭科技;邵天蘭創辦了梅卡曼德機器人;吳天際創辦了幻騰智慧家居;杜子東成為 AI 晶片研發公司寒武紀的科技骨幹;博士畢業後留在 FIT 做了幾年教師的李洪波,也選擇隔壁工業工程系的鄭勇一起,創辦倉儲機器人品牌極智嘉(Geek+)……


在晶片、無人駕駛、計算機視覺、機器人等人工智慧幾大熱門賽道上,清華人卡位完畢,佔據中國 AI 創業半邊天。


這是屬於他們的時代。2018 年,創業寒冬來臨,資本退潮的同時,人工智慧的創業者們卻逆流而上,融資金額不斷累加。去年以來,最高融資記錄多次被打破,曠視科技 C 輪融資 4.5 億美元,商湯在今年 4、5 億月分別獲得 6 億美元 C 輪和 6.3 億美元 C+輪融資。無人駕駛、倉儲機器人等領域公司也多次創造 1 億美元以上融資的記錄。


「如果放在 5 年前,技術人才在資本面前還沒有話語權。但現在的經濟環境,需要高新技術人才來推動。」曠視科技 CTO 唐文斌對全天候科技提到。


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技術的落地需要試錯,也需要契機。有些人已經嚐到了商業化的甜頭,有些人還在高科技與商業化中徘徊,其中不乏創業專案被收購,或是因難以落地而流產。每一位創始人都在從技術研發向公司運營者的身份中轉換。


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身價也水漲船高,很多創始人選擇在校友會、程式設計大賽、機器人大賽中尋找和提前鎖定優秀人才。更多」姚班」和其他計算機系的精英們,也願意留在創業公司,進行自我技術突破。


「在一個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新的增長點很難找到,而啟用存量市場就成了最大的需求,這恰恰是當下 AI 能夠發揮價值的地方。」極智嘉(Geek+)CTO 李洪波認為。


技術天才創業


2004 年,姚期智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回國擔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並且一手創辦了大名鼎鼎的「姚班」,能夠進入這個班的同學往往是全國各地電腦科學競賽的拔尖選手。


很多「姚班」學生出名,是源於世界級程式設計比賽的表現。


程式設計一度是讓高智商學生們上癮的「課餘活動」。高中時期,唐文斌就在論壇裡認識了一個東北的同學。兩人花三個月一起刷完了 300 多道題的題庫。他曾居於題庫榜單的第一、二名。有個 ID 一直雄踞榜首,那就是樓天城。「樓天城,也不知道他哪裡來的時間!」


幾年後,唐文斌又在清華園裡遇到師哥樓天城,兩人曾一起參加 ACM-ICPC 等世界級程式設計大賽,唐文斌是當年全球性線上程式設計競賽 TopCoder 的中國第 5 號人物。但他的名氣仍然趕不上樓天城。


這位清華計算機系 2004 級本科生很快在程式設計界如雷貫耳,很多人直呼他「樓教主」。他斬獲的國際比賽大獎可以列出一張長長的清單:國際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百度之星程式設計大賽總冠軍、TopCoder 演算法中國區第一名,ACM/ICPC 中國賽區各站冠軍全球總決賽第二、Google 全球程式設計挑戰賽冠軍……曾經一個人單挑眾多隊伍的事蹟也在圈內廣泛傳播。


畢業後,樓天城同時接到 Google、Facebook、微軟和蘋果的 offer,他選擇了 Google,主攻無人駕駛研發。後來又被百度挖走,成為百度歷史上最年輕的 T10 工程師。晚兩屆的唐文斌則在 2011 年選擇和同班同學印奇、楊沐創立曠視科技,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2016 年 4 月,樓天城前往百度美研辦公室,時為百度首席科學家的吳恩達激動地專門發推文並放出合照稱,「他是最好的黑客,是過去 10 年全球前三的程式設計師。他今天加入我們的辦公室了!」


現在,他們還忘不了參賽的樂趣。唐文斌的曠視科技贊助了全國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11 月,他專門從北京飛到深圳觀戰決賽;同一時間,樓天城在美國參加程式設計比賽,每當他現身比賽的現場,都會引發一陣的轟動。


樓天城在百度沒有停留太久,2016 年,他選擇離開百度,做一個創業者。他與百度 T11 工程師彭軍一起,創辦主打 L4 級的無人駕駛公司小馬智行。一年之內,相繼獲得了天使輪、1.12 億美元的 A 輪和 1.02 億美元的 A1 輪融資,估值逼近 10 億美金。


640?wx_fmt=png

Pony.ai CTO 樓天城與 CEO 彭軍


創業初期,樓天城的團隊沒有辦公場所,曾借紅杉在中關村附近的一處辦公室辦公,鬧中取靜,在此研發出了 L4 無人駕駛的全棧程式 DEMO。


相比人臉識別和機器人等已經經過檢驗的領域,無人駕駛的前景仍不明朗。不論是大眾,還是學界都對此抱有懷疑。「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行業,但現在我很難想象 T3 級別自動駕駛怎樣實現商用。在國內實現非常困難,絕對不是 3、5 年可以完成的。」一位 AI 領域投資人對全天候科技提到。


面對著這樣的質疑,一直被捧得很高的樓天城也曾有過猶豫。很多無人車公司從 L3 級別起步向 L4 過渡,而 Pony. ai 起步就運用 L4 級自動駕駛,這在外人看來需要大量的感測器和計算模組,成本高昂。


所幸,Pony. ai 最終進展順利。「成本完全可以通過量產和規模來解決的。電腦和手機都是從天價變成了人手一部。而且現在做感測器的公司比做無人車的公司還多,直接帶動了感測器成本下降,以前幾萬美元的鐳射雷達現在只要兩三千美元。」樓天城提到。


而關於無人車投入民用的安全隱患等問題,樓天城認為,這需要一步步過渡,「近期的目標是一年之內組建 100 輛無人車車隊,在還無法做到標準化生產時,需要對每一輛車的軟硬體進行除錯,保證一致的穩定性。」


第一屆「姚班」也被稱為 4 字班。和樓天城一樣,「4 字班」裡的很多同學,也在兜兜轉轉後,選擇了加入創業團隊。包括了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何濤、Momenta 創始人曹旭東、深鑑科技 CTO 單羿、禾賽科技創始人李一帆、智慧駕駛專案主線科技的張天雷等。從天才到創業者,一個人工智慧精英創業的時代開啟了。


落地


2011 年成立至今,曠視科技,如今成為新興 AI 獨角獸中資歷最深的公司之一。但曠視在創立之初,並不處在聚光燈下。


與更多師弟師妹在大公司或是大學鍍金再創業不同,唐文斌更加篤定 AI 創業,這源於他和印奇(現曠視科技 CEO)在微軟實習時觀察到計算機視覺技術的潛力。


640?wx_fmt=png

曠視科技 3 位創始人:唐文斌、楊沐、印奇


「我們創業時,主打人工智慧的公司在國內很少見,甚至那時歐美的 AI 公司也很難存活,很多創業者最後又回到公司做技術。」唐文斌提到。


曠視成立後的幾年都在探索中。為了參加挑戰賽,他們曾一起做了一款用到人臉識別技術的手機遊戲「烏鴉來了」,一度達到 App Store 總榜第三名。


但這款遊戲僅僅給他們帶來了幾千元的盈利收入,他們很快意識到,其實以技術起家、對遊戲市場無甚瞭解而又並非遊戲熱衷者的他們,並不適合做一家遊戲公司。


這時,Facebook 以高達 1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以色列一家成立不滿一年的人臉識別公司。印奇和他的團隊意識到,與 to C 市場相比,To B 業務有更廣闊的市場。於是,他馬上拍板,停止遊戲業務的運營,專注開發人臉識別平臺。


2015 年之後,人工智慧的創業熱潮來臨,曠視才逐漸找到商業化落地的路徑。從與阿里合作刷臉支付,到為美圖提供人臉檢測成為長期合作伙伴,再到最近兩年主推安防、智慧城市等,曠視逐漸找到一條機器視覺的落地之路。


「我所在的小組,過去 30 年都在研究機器人。」加入創業專案 Geek+之前,李洪波博士畢業後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任教。日常除了科研之外,最興奮的事情,是和同門師兄弟們一起研究機器人,參加各種機器人大賽。


李洪波隨手從手機中翻出踢足球的機器狗和四軸無人機的視訊。「這些是當時獲獎的作品,很有趣的設計。」合作的同門中,劉凱成為了 Geek+系統研發總監,陳曦成為 Geek+機器人研發總監。


2014 年,亞馬遜收購 KIVA,倉儲機器人一躍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當時,工業工程專業出身的鄭勇(現 Geek+CEO)找到李洪波,提到倉儲機器人的設想。「我們很早就知道,機器人可以幫助完成裝、卸、運等物流環節,但具體能否真的落實到實踐,很難說。」李洪波看出來,鄭勇心裡也沒底。


這個市場到底是零,還是潛力無限?還無法判斷。


第一個機器人模型,由李洪波等人在清華的 FIT 樓裡完成,他們利用每天下班後的六七個小時做系統開發和硬體研發,直到深夜兩三點才睡。在樓道里測試時,還經常被物業驅趕。


2015 年 7 月,鄭勇拿著第一個機器人原型,獲得了天使輪的融資。很快,倉儲機器人成為 AI 創業的焦點。


2018 年雙十一,倉儲機器人已經奔波在各大型倉儲中,Geek+交出亮眼成績單:共投入 3000 臺機器人,機器人搬運貨架 180 萬次,整體處理訂單數超過 500 萬。


肉搏


AI 創業熱潮襲來,僅 2、3 年的時間,創業者們已經從艱難選擇市場,到開始直面來自 BAT 等巨頭和同行創業公司的肉搏。


「每一年我們都會有主要聚焦的領域。2016 年是網際網路金融,目前 95% 的互金頭部客戶都在採用曠視人臉識別等技術方案;2017 年是安防;2018 年是機器人。」唐文斌提到。他負責關注最前沿的領域,幾乎每天都在學習新知識。


就在曠視找到了 To B 商業化落地路徑的同時,商湯、雲從、依圖等主打計算機影象識別技術的人工智慧公司應勢而生,幾乎在同一領域肉搏。


同樣為手機提供人臉識別解決方案,Vivo 甚至選擇兩家公司為旗下不同產品提供解決方案,並藉此獲得議價優勢。vivo 執行副總裁胡柏山曾向騰訊《深網》提到,vivo 旗艦機 X20 上面的人臉識別技術來自商湯科技,海外市場如印度地區手機應用的人臉解鎖技術則來自曠視科技。


「這種分割槽域、分品牌的制衡對手機公司而言,可分攤供應商過於集中的風險。」胡柏山提到。


但這對於商湯和曠視來說,意味著戰戰兢兢,唯恐落後,拼盡全力。唐文斌認為,要打破這一競爭的尷尬格局,只能提高技術或是產品體驗,「對於我們來說,歸根結底是你的產品是否受到認可。」


在他看來,目前曠視走的商業化渠道,還有很大的技術提升空間,「現在提到的『逆光也清晰,照亮你的美』,只是第一步,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最好的手機攝像頭還遠遠不如單反相機的效果,這其中的差距,就是值得長期努力研究的方向。」但唐文斌也坦言,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後來的創業者沒有機會了。」


2018 年,曠視收購機器人公司艾瑞斯,正式進軍倉儲、物流機器人行業。從 2014 年 Geek+入局到現在,萬億物流機器人市場已經擠進諸多玩家。Geek+也在近日宣佈完成 B 輪超過 1.5 億美元融資,成為該領域的獨角獸。


2018 年,唐文斌把重心放在倉儲機器人上,跑遍了國內外大大小小的展覽,關注最前沿的科技。講到機器人行業的創新,他的眼裡會閃動興奮的光。


唐文斌做過分析,目前市場上雖然玩家眾多,但大都沒有實際可規模化的方案。艾瑞思在機器本身有優勢,曠視擅長 VSLAM 演算法、決策演算法,因此體現在產品端,曠視可提供一整套播種式倉儲與摘果式倉儲結合的智慧物流方案,可以為廠商提供更高的利益。


同樣處於倉儲機器人賽道的李洪波認為,Geek+的優勢也在於產品解決方案,「在學校裡,只需要解決技術問題,而現在我們更多運用產品經理的思維,去判斷一項功能是否合理,感覺眼界開闊了很多。」


李洪波提到,在擁擠的賽道上,產品和技術的商業化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抉擇


幾乎每一家 AI 創業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收到來自巨頭橄欖枝。選擇併購還是獨立發展,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2015 年,曠視科技發展到第 4 個年頭,AI 創業潮來臨,曠視收到關於併購的 offer,但高層仍然決定保持獨立發展。不僅曠視,商湯、Geek+也同樣收到過類似的邀請。


根據 CBInsights 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範圍內,收購 AI 公司的競賽已經開始。2012 年-2017 年間,谷歌收購了 11 家 AI 初創公司,蘋果收購 7 家,Facebook、微軟各收購 5 家,亞馬遜收購 3 家。


國內來看,BAT 三巨頭也都在密集佈局人工智慧,但多以投資為主。騰訊 AI 加速器投資了 25 個專案;阿里晶片、人臉識別、新零售等領域都有投資。百度收購了智慧硬體公司渡鴉。


2018 年競爭越發激烈,眾多機器學習和 AI 小公司將被大企業收購。原因很簡單,AI 無法在缺少資料集的情況下獨立工作,資料是演算法的核心。大公司擁有大量資料,小公司在其中會失去競爭力。


640?wx_fmt=png

深鑑科技創始人團隊:從左到右依次為韓鬆、姚頌、汪玉、單羿


「如果看一家晶片公司,只看到晶片兩個字,公司是會死的。」在一次分享會上,姚頌幽默地提到。


創立於 2016 年,在深鑑科技的三位創始人中,姚頌年紀最小,當時僅 24 歲。從清華本科畢業後順利拿到卡耐基梅隆大學(CMU)攻讀博士學位的邀請,但他拒絕了,「要知道 CMU 的博士一般是 6 年,這 6 年的時間可能讓我錯失很多事情。」最終他選擇創業。


2018 年,姚頌再一次遇到了選擇題:繼續獨立發展,還是被併購?姚頌選擇了後者。而在這之前,深鑑科技也一直基於 Xilinx(賽靈思) 的技術平臺開發機器學習解決方案,兩家公司合作密切。


「我認為姚頌的決定很正確,公司發展路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術和專案的特點,AI 晶片本身是重研發的專案,和賽靈思合作,更有利於專案的推進。」唐文斌提到。


姚頌也認為,現階段,團隊確實需要依託賽靈思實現商業閉環,「很多技術創業者都是從技術底層往上層產品思考,但往往終端使用者買單的商品與創業者最初的設想會差很多。創業者做了一個自己覺得效能特別好的晶片,但不一定是客戶需要的。」


在他看來,賽靈思這樣的商業公司恰恰完成了按使用者需求的技術組合,以解決方案的形式向客戶銷售。與此同時,姚頌團隊還可以繼續把重點放在研發上。


AI 創業熱潮中,很多已經成長為獨角獸的企業,開始向平臺化轉型。商湯在今年開始了大規模的投資兼併;曠視也在今年投資了機器人專案,並與便利店展開合作。


「但我們自己不會做平臺,現階段還在現有的領域深度耕耘。」唐文斌提到,曠視的高管團隊把蘋果看做榜樣。他們對曠視的期待已經到了 10 年後,在穩固 To B 業務的同時,也會尋找時機向 C 端市場邁進。


「To C 是每個人工智慧工作者的夢想吧,即使這個目標並不近。」唐文斌說。


搶人


隨著行業的爆發,AI 領域的人才搶奪大戰已經愈演愈烈。


據報道,深圳一家鐳射雷達企業的 HR 稱,去年,公司給碩士應屆生的年薪是 30 萬元左右,博士生是 50 萬元。今年,碩士生的待遇基本沒怎麼變,但博士生的年薪提高了,「好的能拿到 80 萬元,比去年高了 30 萬元。」


多位受訪者否認了這一說法,但他們承認,頂尖的人才仍然稀缺,尋找一個符合公司調性和節奏的研發人才,更加困難。


樓天城在創業之初,就挖掘了 15 位姚班的同門,其中有 3 位同班同學成了小馬智行的核心成員。「『教主』創業時,很多人都自願加入進來,這其中更多的是對無人駕駛的追求。」一位小馬智行相關人士提到。


唐文斌從進入清華開始,一直擔任奧賽輔導員,前後超過 7 年。近幾年,曠視科技還贊助了全國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唐文斌自己擔任決賽評委。憑藉在程式設計圈子的名氣,目前,曠視科技現在有的 200 多位實習生,大多來自清華、北大、北航等學校。


創業後,唐文斌還參加了 i 黑馬訓練營和聯想之星的 CEO 特訓班;印奇則成為集合各界精英的湖畔學院第一期成員。他們逐漸適應從研究人員向企業管理者的轉變。在融資後的快速擴張中,把握公司走向和人才的管理。


李洪波透露,日常也會關注國內外的機器人比賽,並從參賽者中尋找好苗子。隨著公司擴充套件,人員已經從最早的幾十人增加到 700 多人。他開始思索,怎樣才能更好擔任起管理者角色。


另外,幾乎每家 AI 公司都設立了研究院,並邀請業內知名科學家擔任顧問,為吸引更多有能力有理想的科研人員加入。


唐文斌提到,曠視研究院有一個基礎模型組,研究方向跟產品沒有關係,「核心是在探索 AI 深度學習的本質框架,探索未來的深度學習會怎麼發展」。


知乎上有人提問,對於姚班的畢業生來說,面對諸多機會最好的選擇是什麼?很多人答覆了美國深造的名校,以及微軟、谷歌等知名公司。唐文斌回答到,這兩年有姚班的畢業生,直接進入曠視科技工作。


已經 70 高齡的姚期智至今還在身體力行,在授課的同時,仍站在科研一線。他曾在採訪中提到,最近四年的研究重點在「計算機經濟學」領域,並對「拍賣利潤」等問題提出了影響行業的解決方案。最近,他還與多位科學家一起發起了區塊鏈協議專案 Conflux,旨在解決當前區塊鏈技術無法大規模應用難題,並拿到包括紅杉資本在內的多家機構的投資。


他的努力讓很多後輩們不敢懈怠。


姚期智一直關注創業中的學生們。在他看來,在技術實踐和落地的過程中,一定會產生很多新問題,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突破,「要把握住人工智慧這樣的時代機遇,還需要高校和工業界的緊密合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轉載請聯絡原作者。注:文中圖片歸原作者所有,封面圖片下載自視覺中國


公開課預告

全雙工語音對話


本期公開課中,微軟小冰全球首席架構師及研發總監周力博士將介紹微軟小冰在全雙工語音對話方面的最新成果,及其在智慧硬體上的應用和未來將面臨的更多技術產品挑戰。


新增小助手微信csdnai2,回覆:全雙工語音對話,加入課程交流群,課程回放以及PPT將在群內分享。


640?wx_fmt=jpeg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