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有關大學,有關愛好,有關學習,有關奮鬥,有關理想:大學應該幹些什麼?我大學三年以來的感悟

有關大學,有關愛好,有關學習,有關奮鬥,有關理想:大學應該幹些什麼?我大學三年以來的感悟

本文由PurpleSword(jzj1993)原創,轉載請註明。原文網址 http://blog.csdn.net/jzj1993 注意:本文相當長,也寫了很久,改了好多遍。沒時間或者看不下去的,以及即將高考的,請自覺繞行…… 〇、前言 一個人思想的進步,往往要求他能站在各種不同的角度,客觀看待同一個問題(比如蘇格拉底認為,人們發生爭論的根本原因,是對所爭論問題的背景知識,沒有形成交集)。而這受限於他的經歷,接觸過的人,經歷過的事情,看過的書,瞭解、學習、討論和思考過的東西等。我自認為大學接觸的人還比較多(儘管有人刻板印象的以為我是個不說話的技術宅),奇葩經歷也不少(感覺是壞事幹盡了的樣子),不過畢竟經歷還是很有限
,想法自然也比較侷限(較強的理工科思維),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本文挺長,言多必失……)。
自小語文學的不好(我以高考語文少一分及格、9道選擇題做對兩道、看了答案還是不懂錯在哪裡為證),低階語法錯誤,標點符號錯誤等等,在所難免,望理解。 理想這種“高大上”的東西,很難琢磨,所以文中可能會有點“假大空”的成分,但是我會盡可能寫的貼合實際。由於是大學三年來積累的想法,觀點比較多,不好組織,很多地方有重複,湊合著看吧(順便摻雜了一些我對國內教育存在問題的認識)…… 一、對大學的美好憧憬 小學的時候,家裡人和老師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成績好,初中分班的時候老師會爭著要;初中的時候,家長和老師說,你們要好好學習,這樣才能考上重點高中;再到了高中,家裡人說,高中過去了就上大學了,高中好好學習,以後能考上好大學,還有什麼“低頭三年,昂首一生”的話;老師說,高中階段好好學習,不要早戀,以後到了大學,就很輕鬆了,想談戀愛就談,也不會每天上課。
於是,從小我們心中就有了這樣根深蒂固的想法:要聽大人的話,做個遵紀守規的好孩子;學習成績好是最光榮的;學習成績不好、愛調皮的就是壞孩子,理應受到嘲笑甚至歧視;大學是個不用學習隨便談戀愛的天堂。 每次大一新生到來,我常常和舍友說,一眼就能看出哪些人是大一新生。大一新生眼睛會放光,全身幹勁十足。舍友表示非常同意。 實際上經歷了大學的人才會知道大學是什麼樣的,尤其是快畢業的人。曾想告訴那些對大學充滿憧憬的高中同學,大學是什麼樣子的,但是也不知道怎麼去表述。想想那樣又太殘忍,會讓人失去高考的勇氣,所以還是算了吧。 為什麼家長老師都這麼希望我們好好學習考好大學?為什麼他們都認為大學很輕鬆呢?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感覺有社會的因素,很多公司企業,都會拿學歷做為工作的門檻。為什麼是學歷?因為在目前的社會來說,學歷算是
相對公平且可行的評價手段,儘管有高考不公平的因素,儘管這種評價方式很片面,但是也找不到多少更好的評比手段(即使有一些效果好的方式,往往難以實現,或者成本太高)。
一個成績學歷一般的人,可能會說,我沒上過大學,但是我很擅長計算機。如果針對這一個人,我們可以給他出一些題來評價他的實力。假設這個人真的是計算機天才,那公司肯定就錄用他了;而如果他的特長不是非常明顯,應該怎麼去評估呢?如果人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特長,怎麼去評價每個方面的能力;不同方向的能力特長,又應該怎麼去權衡哪個更有用?這是全人類當前很難解決的問題。以上應該是主要原因。 另外也存在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比我們年長的一代人,往往有很多都是很想讀書但是卻沒有機會的,他們會把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因為下一代是他們生命的延續,正如未被實現的願望的詛咒 (http://www.xinli001.com/info/13814/)。 對於第二個問題,首先我認為大學並非很輕鬆(當然如果不想學太多東西,也有過得輕鬆的自由)。對這個問題的原因,我有幾種推測。一種可能是,家長和老師清楚大學並不輕鬆,因為畢竟他們都是在社會中打拼的人了,而大學就是向社會過渡的過程;但是他們為了讓我們能有動力學習下去,而告訴我們的善意的謊言。另一種可能是,在他們看來大學就是很輕鬆,有可能是不同年代的原因,他們那個年代往往覺得能上大學是很幸福的事;也還有人猜測,很多老師都是師範類學校的,大學可能確實比較輕鬆 o(╯□╰)o 二、大學裡的神奇現象 我發現我所在大學裡有個神奇的現象。有不少人,對自己的大學生活不滿意,一邊痛恨做題考試(當然也有的人心態平和,不是很討厭學習,或者是沒辦法習慣了),一邊卻又是十分刻苦十分勤奮的“學霸”。整天在這種矛盾中掙扎,一轉眼,大學就過去了,發現忙碌了四年,卻感覺什麼也沒有得到,對未來充滿了迷茫和擔憂(這裡的“學霸”是中性詞,沒有褒義或者貶義,只是形容學習非常刻苦的人;“學習”有兩種含義,一是狹義的指學習課本中的東西以及考試要求的東西,二是廣義的學習各種知識,請結合語境自行判斷) 以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些人當中有很多,或許是早已習慣了中學拼命學習和考試的生活,忘記思考了吧。但後來我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但不排除存在那樣的人)。 對這些人,如果有人告訴他們,其實除了學習和考試以外,還有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可做,我相信,他們肯定願意花一些時間,去做這些更有價值的事。 因為我大學競賽做的多,技術學的還行,也受邀做過一些競賽、技術學習經驗交流活動,認識了不少人。不少人問我感覺大學很迷茫怎麼辦,我瞭解過他們的想法。我也見識了一些嘗試學習新東西的人,因為不擅長、沒興趣或者條件不足等,然後只好放棄,最後終於還是變成了傳說中的“學霸”。通常這些人都是很上進的,害怕落後,卻又很迷茫,無可選擇,只能學習,反正總比閒著好啊。 往往他們不願意學習的原因,也並非他們自己不愛學習知識。有的是因為報考這個學校和專業時,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專業是幹什麼的,後來才發現自己對專業完全沒興趣(這是高考填志願的普遍問題);有的是不瞭解自己興趣在哪裡,或者符合自己興趣特長的專業不容易發展(後面還會提到這個問題);還有的是因為太迷茫,很多人甚至直到畢業還不清楚自己的專業是幹什麼的,更不知道怎麼學習,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幹什麼;也有一部分的人,還沒有意識到如何學習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而聽到了太多關於大學不要只會死讀書的說法,確實會讓人感到迷茫甚至恐懼。 我所見到的學霸表現為兩種典型情況,一種是前文說的那種;另一種則是會學習、懂得思考、清楚自己理想的。而前者遠比後者多。真正會學習的學霸,我非常敬佩,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前一種人,我覺得也是了不起的,很上進很有毅力,只是沒那麼幸運吧。而寫本文,就是想從我的角度來理解,對於大學的迷茫,應該做些什麼 三、不同的人生態度 在提理想之前,我覺得應該先思考這個問題:是不是人都一定要有遠大的理想呢? 從小學的時候,老師就教導我們要有遠大的理想。還會找很多同學回答,自己將來想要做什麼。有想當科學家的,因為科學家是社會的棟樑;有想當老師的,因為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有想當醫生的,因為醫生救死扶傷;還有想當警察的,因為警察維護社會安寧。 小時候我們知道的職業也不多。但是我很好奇,有沒有人小時候想當清潔工的,或者大街上賣羊肉串的?老師會怎麼教導這個學生呢?記得以前有個漫畫,一個父親告訴自己的孩子,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只能大街上賣羊肉串!(好啊好啊,以後就有吃不完的羊肉串了(*^__^*) ……)(聽說在日本,老師的待遇非常好,一般很難當上老師;而越是基礎教育、小學老師,越是對老師要求高;小學生懂的東西少,越是需要悉心教導,而不是隨意體罰訓斥等;小學接受的教育對一輩子都有重大影響。而我們對於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不夠重視。) 似乎傳統觀念就認為,科學家之類的職業就是高大上的、光榮的,清潔工什麼的就是讓人瞧不起的;學歷高才是硬道理。最近國家政策改變,600所高校轉型職業教育,有人覺得難以理解。似乎學習高大上的科學理論知識而不是職業技能,就高人一等?這裡我引用一位老師的幾句評論來解釋:​“普通高等學校轉型職業教育,這是迴歸教育的本質”,“研究類的人才,只能體現社會發展的部分需求,相對而言,屬於小眾群體。”——學以致用的兩個方面,一個是直接實用 ,一個是探索創新~ 社會需要各種型別的人,科學家少不了,工程師少不了,清潔工也少不了(除非科技高到機器人能完全代替人完成各種體力勞動)。傳統觀念的形成,也不無道理。在國內,腦力勞動的工資平均水平要比體力勞動高,這是一個因素(據說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理髮什麼的價格非常高昂,意味著體力勞動者的地位不會低);另一個因素,很多公司企業等,會把學歷作為門檻。不過,也不乏一些公司更傾向於招聘職業技能紮實、吃苦耐勞、踏實能幹、學歷低一些的人,而不是一些什麼都不會、自以為是、還要求很高工資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 記得中學學習陶淵明的《飲酒》時,對於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做法,人們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陶淵明淡泊名利,不隨波逐流;而也有人覺得陶淵明是為了逃避現實、獨善其身。有人志存高遠、甚至想征服世界;而有的人只想過一個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的生活。我認為這兩種想法都沒有錯,只不過是人生態度不一樣罷了。而對我個人來說,則想在這兩者之間尋求平衡,不過感覺不容易。 四、我的感悟 很多人認為,要想實現理想,最重要的是堅持。而只要能堅持,沒有做不好的事。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覺得,在大學階段,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遠遠比堅持重要。因為大學之後,我們還有大半輩子的時間去堅持實現這個目標呢。大學如何過的讓自己滿意,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1、有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什麼大家應該都知道。而興趣是怎麼來的呢?首先我們對一個未知事物有一點認識;出於人類本能的好奇心,往往對新奇的東西都會感興趣;感興趣了我們就願意花時間去學習瞭解,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其美妙之處,會有滿足感;如果一切順利,取得一些成績,會更有滿足感,然後興趣得到進一步加強;最後良性迴圈。其關係如下圖所示(如果有興趣,不妨看看百度百科對”興趣“的心理學解釋,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這裡就有一些問題出現了。這個關係圖描述的是從沒有興趣,到有興趣、良性迴圈的過程,但是這個迴圈並非任何情況下都能建立。 (1) 有些人可能一開始就沒接觸新東西,精力有限、條件不足、不願接受新事物等,就不會有一定認識了。我們應該多接觸新事物,開闊眼界,開闊思維,培養廣泛的興趣。拿我自己來說,高中以前迫於高考,大部分精力都拿來學習考試了;到了大學有了自由,有機會接觸更多東西。我做競賽比較多,對軟硬體等技術都有一些瞭解;除了理工科的知識,我在大學也接觸過很多東西,比如攝影、平面設計、UI設計、心理學、各種新奇有趣的創意設計、網際網路的發展動向、最前沿的新科技、語言學習(除了英語,還接觸過日語和泰語……不過只是憑興趣愛好接觸過,基本說不出幾句來。。。)等。我不敢說對這些東西有多瞭解,但是接觸了總會有好處。比如對攝影的瞭解,讓我能學著從藝術的角度更好的發現生活之美。 (1.1) 再比如對語言的學習,我也有一些感悟。瞭解日語中的五十音圖,我明白了為什麼日本人英語總難說的標準,因為一些音標的缺失(比如America會被髮音成Amelica,因為日語音標中沒有“r”音只有“l”音);而且日語中音譯來的外來詞很多。語言往往直接影響思維方式,英語比漢語直白,所以美國人也比中國人開放;在一些封閉國家,統治者甚至會通過刪除國家權威字典中的反動詞彙,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如果一個人從沒接觸到“叛變”,“起義”這樣的詞,他會相對更難想到去做這些事。這樣的統治手段很可怕);電影《中國合夥人》中提到,學英語最重要的是掌握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掌握了這種思維,才能學好英語。看美劇的時候,有的人只是喜歡其中幽默搞笑成分和劇情;有的人是想多學習英語,練習聽力和口語;但是也有的人則是以此機會學習外國人的思維,藉以衝破母語對自己思維帶來的束縛。我看英文影視作品時,基本要求就是英文原版配音,再加中英雙語字幕。雖然達不到直接完全聽懂的境界,但是至少能潛移默化的訓練這種思維,也沒必要刻意去學,那樣太累;邊玩邊學是很好的學習方法。有機會多瞭解幾門語言,對開闊思維是有一定好處的 (2) 很多人對不少東西感興趣,看別人玩什麼都特別溜,很羨慕;到自己學起來,感覺實在太難,就此止步。後面的良性迴圈就不可能了。比如我們看別人吉他彈得非常帥氣,吸引了很多異性的注意,羨慕不已;自己學了幾天發現尼瑪好難,手指都要起水泡了。出現這個原因常有這幾種原因:興趣不強烈;毅力太差堅持不下來;方法不對;另外不同的人擅長的東西不同,天賦以及已有的經歷也是有影響的。 (3) 關於天賦和特長。有人覺得每個人生來差不了太多,這個我不反對。但我們早已不是剛出生了。現在的你能成為什麼型別的人,有一定的先天因素(比如男生往往更擅長邏輯思維,女生則在語言藝術方面平均能力較高;不要給我舉反例,我指的是一般情況o(╯□╰)o),而它也受限於你已經經歷過的種種,對你造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像父母都是音樂家的家庭,從小受到薰陶,子女更容易成為音樂家一樣。這種現狀,在短期內很難改變,甚至已經無法再改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很多過程幾乎不可逆)。而未來你能走多遠,則取決於你能否及時發現自己的愛好特長,有沒有機會去發展,會不會合理取捨,有沒有勇氣和決心,朝著自己認定的目標前進。似乎有點跑題了…… (4) 高考填志願時,發現網上有人說,千萬別選自己很感興趣的東西作為專業和工作。以前不理解,現在有一點體會了。對一些東西很感興趣,如果哪一天它變成了謀生的工具,常常需要完成任務,你對它或多或少有一些反感。自己學習的時候,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愛好學,很自由。而一旦他們成為工作,不管你想學的不想學的,你覺得容易的或者很難的,以及你要做什麼,都是受限的,這是沒辦法的事實。這樣一來,你業餘有空的時候還會去做自己感興趣的這件事嗎?或者你已經對它恨之入骨了(有點誇張了……)。不過我覺得沒興趣更難做好培養廣泛的興趣是一個不錯的對策,如果對唯一的興趣產生了厭倦,生活會很無趣,興趣多了,就不一樣了。 (5) 有些人方法不得當,也會對很多東西失去興趣。 (5.1) 一個不是天才的同學小明,他看見別人程式設計很有意思,然後也很想學。結果,基礎還沒學到,一上來就要參加一個國際性的大型比賽,那……豈不是必然輸得很慘?所以請注意,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狠,也不要一時心潮澎湃做出太大決定,那樣往往堅持不了多久,除非你的毅力非同一般。不要過於急躁,不要總把自己和那些比你付出多的多的人比較,那樣容易喪失信心。 (5.2) 要多實踐,而不是紙上談兵。理論和實踐差的很大,站在岸上學不會游泳(大學教育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考試成績好往往不能代表學得好,考試和實際脫節很大。舉例來說,C語言考試拿90多甚至滿分、卻寫不出一個像樣的程式的人多了去了;模電學完還是有很多人不認識三極體;線性代數學會了只知道低效率的手工計算矩陣卻不會用Matlab;多做歷屆題往往考試就能拿高分、題型稍稍改變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解決等等。社會公司企業需要能實幹的人,而不是會做題的人,做題考試只是一種評價手段,但現在卻成了很多人學習的全部目標)。 (5.3) 學習一個東西,我們要適時讓自己得到一些激勵。比如同樣是程式設計,有的人經常寫一些小軟體,裝手機上電腦上玩玩,給同學炫耀炫耀,很有意思,邊玩邊學;有的人天天在那看書背書,半年過去了就記住了一堆不會用的東西,什麼成就感都沒有。如果能堅持倒也罷了,但更多的是根本堅持不下來就放棄了。(我們的教育也有這種問題,我們不得不學很多很難了解其價值的東西,也不提這些知識的實際應用,讓人迷茫,沒有興趣,難以堅持。有老師說是學生有點急功近利,但這也是人之常情吧。如果能找到更好的辦法,適時地讓人得到激勵,為什麼一定要這麼煎熬呢?) (5.4) 對於大學生來說,如果有條件,適度參加一些競賽,能增加一些壓力和動力;如果做出成果,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獲得滿足感,滿足人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的虛榮心;拿獎了還對以後工作什麼的有利;有的還能拿到一些實體的獎勵(獎品獎金之類)。這些對於堅持下去是有很大好處的。做競賽也是學習與人交流合作的好機會,還有好多人借競賽機會找到物件的,我怎麼沒有這麼好的運氣呢…… (5.5) 做一件事往往需要動力,動力來源於兩個方面,獎勵和懲罰。考試成績好發獎學金就是獎勵,不好好學習、要掛科、沒學分、不能畢業就是懲罰。我傾向於多用獎勵作為動力,因為獎勵往往更能讓人主動進步,而且更多的是開心;懲罰則是比較被動的,還非常鬱悶,往往是為了應付,效果自然不好。前面講的興趣什麼的都屬於獎勵;而做競賽,有時會有不小的壓力,做的不好沒準還會遭隊友鄙視,這個可以理解為懲罰。 2、瞭解社會需求和自身特點 我們應該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瞭解社會對人的要求;瞭解自己的愛好特長,儘量選擇自己擅長的東西;少拿自己短處和別人比,那樣會太累,比較難走下去(當然如果你有毅力一定要這麼做,也未嘗不可)。愛好也是可以培養的,如果發現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也可以試著去接觸瞭解,或許就會慢慢感興趣了。興趣的培養前文說過了。 為什麼要了解社會需求呢?理由如下。有不少人瞭解自己的愛好,但是仍然缺乏目標。原因很簡單,要麼對這些愛好的興趣並不是很強;要麼社會需求不大,想以此為生很困難。 比如很多人愛好打籃球,但是社會上並不需要太多籃球運動員,想當一個職業籃球運動員很困難。所以除非興趣很強烈,或者有很好的機會,要不然大部分人只能把籃球作為業餘愛好(或許有點功利,但也是現實……)。 再舉個例子。有一些同學非常愛玩遊戲,多年經驗,技術一流。為了遊戲痴迷瘋狂,玩起來甚至可以忘記吃飯和睡覺,更沒有心思學習。這是大家心目中墮落的典範。而有另外一些理工科學生,愛好技術知識學習,常年駐紮實驗室,痴迷於技術,經常熬夜,為之瘋狂。然後成為大神,工作輕鬆找。我們會認為這是執著勤奮上進的模範。 我曾和不少人有一樣的想法,覺得瘋狂玩遊戲未免有些墮落。後來我的想法卻有了改變。有個同學問我,自己想在大學學些實在的東西,不想一事無成荒廢大好時光。我瞭解到,他比較喜歡玩遊戲,玩的也比較多,為遊戲著迷。我說他這樣的狀態挺危險,如果不及時改變,或許大學四年就這麼玩過去了。他說我好歹遊戲水平不錯,我問他那你能做個職業玩家麼?如果可以,那好好玩遊戲就行了。我意識到,原來玩遊戲和學其他東西並沒有本質區別。兩者都需要長期堅持,克服各種困難,在取得一些成功時會獲得滿足感,從而得以更好的堅持。而唯一的區別在於,後者社會需求遠比前者大 怎麼去了解社會需求呢?這個是一個比較難回答的問題,我自己瞭解也並不多,不過我僅僅對於我們理工科IT類的專業說一些我的看法。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比如我們畢業以後的目的是去公司上班,我們只需要開啟幾個IT公司的網站,一般就可以看到招聘資訊之類的,都會有各種崗位和需求,按照其上的要求著重去學習就好了。招聘其實和高考填志願有點像,根據自己的實力,選擇合適的公司和職位(高考則是根據成績選擇合適的學校和專業),區別在於招聘時有更多的選擇,而且有更多的資訊可以參考,一個公司沒應聘上,還能換一個公司試試。比如下面這個就是華為公司對軟體開發工程師的要求:
招聘職位 軟體開發工程師
工作職責 1、負責通訊系統軟體模組的設計、編碼、除錯、測試等工作;
2、參與相關質量活動,確保設計、實現、測試工作按時保質完成。
職位要求 1、計算機、通訊、軟體工程、自動化、數學、物理、力學、或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
2、熟悉C/C++語言/JAVA/底層驅動軟體程式設計,熟悉TCP/IP協議、Internet網路、ARM的基本知識;
3、對通訊知識有一定基礎;
4、能夠熟練閱讀和理解英文資料;
5、具有華為公司系列認證證書(HCIE/HCNP/HCNA)者優先。
某種程度上來說,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有的人會幸運一些。從小對一些社會需要的東西有濃厚的興趣愛好,然後報考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大學和專業,做著感興趣的事,然後又不愁工作,少走了一些彎路。而更多的人沒有這麼幸運。 事實上,這裡只是在考上大學的人當中來分析。更大的悲劇遠不止此。拿我們理工科來說,理工科只是大學生中的一類學科,顯然並非人人適合。類比來看,學習較為深入的理論知識,成為腦力勞動者,這也只是社會對人需求的一部分。社會也需要體力勞動者。然而在國內尤其是貧窮落後地區的普遍觀念中,往往認為上大學從事腦力勞動才是光榮的。於是很多不願學習的人,從小就受到各種歧視,成績不好的人、學歷較低的人,似乎就低人一等(這個開篇就提到過)。不得不承認,通過腦力勞動,使用工具完成工作,確實大大提高了效率,但社會需要不同的人,不同職業本應該是平等的。 對於那些沒有像前文所說那麼幸運、而又身懷理想的人來說,未來又在哪裡呢?難道沒有希望了嗎?顯然並非如此。或許會走一些彎路,但是隻要有堅定的信念,一切皆有可能 有老師給我們說,上大學學了通訊工程,並不意味著以後只能從事本專業方面的工作,但是這種接受高等教育的薰陶對於一個人是有好處的(不過國內教育現狀不是很理想,原本大學的初衷,應該主要是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和思維的,然後才是專業知識;而我們的現狀,有點本末倒置了 我瞭解到,有不少人大學畢業後,從事了和專業無關的工作。有個從理工科畢業、卻去了新東方的學長說,他去新東方、看似和自己專業無關的地方,作為工科生會寫些程式的優勢卻得到了發揮,恰巧可以做一些微信公共平臺之類的東西。 交大學生賣肉夾饃,也是一個例子。據瞭解,賣肉夾饃的那幾個大學生,目前市場效益良好,但是這種狀況很可能沒法一直持續下去。而這個時候,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就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思維和聰明才智,在看似不起眼的事業中創造奇蹟。 3、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 從前文可以看出,大學裡的首要任務,不是考試門門滿分,不是競賽各種拿獎,技術牛的一塌糊塗,更不是指望做點專案賺點小的收入(當然這裡並不是說這些不重要),而是在這些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個人認為學習能力思維方式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擁有了這兩件利器,在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社會上,就能無往不利。 至於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怎麼提高,我就列舉一些“假大空”的建議了:多接觸新事物,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多與人交流,學會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最關鍵的是:永遠不要停止思考 學習能力,可以通過利用圖書館、網路等資源自主學習新知識、並儘可能獨立解決遇到的問題的方式鍛鍊。學習能力提高了以後學什麼都快。 我大學前兩年半,是學技術做競賽過來的,很多學技術的人,都來問我問題(QQ上加了幾百個好友和幾十個技術交流群……)。一開始我的水平也一般,想的東西也不多,自己親自試驗,解釋了不少技術問題,尤其是一些很細節的東西(比如51微控制器的IO口結構、學習彙編有沒有必要等問題)。 後來我發現,靠解釋這些技術問題本身並沒有太大意義。有些人會問你51微控制器有多少個管腳,哪個管腳是電源這種基本問題,卻不會自己上百度搜索一下。難以想象的是,這通常不是因為懶,而是人家根本沒有這個意識。這樣的學習能力,如果不能得到提高,永遠也別指望能學多少東西。 有很多人問問題的時候,問題根本描述不清。一個經典的例子是“我電腦不能開機了怎麼辦”,不瞭解技術的人可能不懂這個問題有多複雜,我類比一下,這個就像給醫生看病,說“我不舒服怎麼辦”是一樣的。不舒服的可能太多了,而且有的疑難雜症根本找不到解決方案。醫生好歹經過專業學習,收費還挺高,耐心問你怎麼不舒服,吃了什麼,也有誤診的時候。技術交流只是互相學習,甚至只是友情相助,沒有人有那麼多精力給你解決問題,何況人家自己問題還多了去了。 還有的人上來就丟出來一堆可能花了很久寫的程式(也可能是電路等等)(並且相當一部分寫的亂七八糟),並指望你在短短的一段時間裡,神速看懂程式並找出Bug(他們覺得大神就是真的神,解決這點小問題不是事)。一個寫出來要一天的程式,除錯順利的話很快就好了;除錯不順利,花了幾星期找不出問題來,再正常不過了。即使實力再強的人,也不是計算機,沒幾個人有耐心看別人寫的很亂很長的程式。一個經典的迴應是,我給你寫一個能實現同樣功能的程式,也比給你挑錯容易得多。 於是後來每次有人問我問題,或者一些組織邀請我交流學習經驗、講座什麼的,我都會以怎麼學、怎麼找錯之類的內容為主來講,而忽略技術細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點魯迅棄醫從文的感覺……)。不過很顯然這件事很難做……好在也取得了一點成果。我以前經常推薦的兩個資料是《提問的智慧》和《谷歌搜尋從入門到精通》。 思維方式則更加重要,可以通過多接觸人,多接觸新事物來培養。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把人的大腦比喻成數位電路中的時序電路。學過數電的人應該知道,數位電路分組合邏輯電路和時序電路。組合邏輯電路沒有記憶效應(訊號系統中的無記憶系統),每個時刻的輸出完全取決於輸入;而時序電路,則在組合邏輯電路的基礎上引入反饋,增加了儲存記憶的功能,每個時刻的輸出,取決於該時刻及其之前的輸入(訊號系統中的有記憶系統、因果系統)。 大腦就可以從某種程度上理解成複雜的時序電路(不要在這裡和我討論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什麼的哲學思想……)。一開始的記憶幾乎是空白的(也就是剛出生的時候……或許攜帶了一些前世的記憶也說不準o(╯□╰)o);而思維有一部分是先天的(非條件反射之類的本能),另外一部分則來自後天。外界環境的輸入,經過思維處理,一部分變成記憶,一部分對外產生反應;而記憶又會反饋到思維的輸入,影響以後的決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種)。 從這個角度來看,思維方式以及外界環境,是決定一個人思想的關鍵了,而思想則是一個人的核心。所以,多接觸人和新事物、注重培養思維方式(學習能力也可以認為是思維的一部分),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使命。
4、確定目標、懂得取捨、並朝著目標努力 要懂得取捨,理智分析,一定要理智,也可以讓別人幫忙給建議。分析出自己覺得最好的方向後,要敢於捨棄一些對自己重要性較次的東西,或減少對其投入的時間精力;想取得較大成就,就要敢於承擔更大的風險,敢於做出更多犧牲;不要指望沒有風險又有高收益。 有個上研的學長極力勸我上研,但是我暫時卻沒有這種想法。後來他說,他上研並不指望在課程中學到多少東西;而是在這些時間裡自己學自己的東西;同時能有個學歷,目的是為了給自己一條退路吧(畢竟目前來說,多一個學歷作為起點,對於找工作是有好處的)。 這裡不同人的想法不一樣:有些人喜歡冒險,認定自己想做的事,拋下一切不顧,或許會輸的很慘,但是也或許就得到了巨大的成功;而有的人則小心謹慎一些,一邊去做一些冒險,一邊也給自己準備好退路,萬一失敗了,還有路可走。誰對誰錯,沒有絕對標準。 把目標說的具體一點,對於理工科IT類專業,以後的去路比較多。按我的理解,也寫了一篇文章,關於社會分工的一些認識(僅限我相對熟悉的理工IT類方向)(嚴格來說我自己也還沒進入社會,沒有多少切身體驗,所以僅供參考)。 如果你不幸發現,自己真正愛好的是文學、藝術等,卻不幸報到西電通院這樣典型的工科學校工科專業,嘗試培養興趣未果,非常鬱悶。我的建議是,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另一方面,為下一步計劃準備好敲門磚,業餘的時候可以學學自己感興趣和有用的東西,然後儘量好好學習考試(其實很無奈T_T),有機會趕緊轉行、出國什麼的吧。當然,也可以自己儘早畢業了去社會上打拼(很悲壯的感覺……)。 如果你較早的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出路,並且有一定條件,就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了。至於怎麼努力,無非是膽大心細能堅持之類,以後有的是時間。有興趣有理想,合理制定計劃,適度壓力,常常讓自己得到肯定,自然就可以堅持下來了(參考前文提到的興趣培養)。我不建議過度強迫自己學習不感興趣的東西。同樣,大學期間的第一目的,並不是要學到多少東西,而是在這過程中學會怎麼學習和思考 懂得取捨,我覺得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一些人雖然不想整天只是學習,也想學一些東西,但是卻沒有勇氣,什麼都放不下,自然就沒有足夠的精力。於是就杯具了……  好多人好奇我怎麼一邊不掛科,一邊參加如此多的競賽等。我的祕訣是……逃課、考前幾天突擊。關於逃課,是一段與老師鬥智鬥勇的漫長、驚險、心酸的歷程 %>_<% …… 而考前突擊,則得益於我一直強調的學習能力,以及平時做競賽什麼的和書上知識的重疊。比如數電、微機原理等輕鬆拿高分(舍友一學期看兩天高數考了60,要是看三天不知會不會90 o(╯□╰)o),還有看多了英文手冊軟體電影,四六級裸過之類。 我以前就說過,你可以不上課,但是不能不學習。我的原則是,對於那些對我來說很有用的東西,我會認真去學,而且要學的遠遠比課本上、比考試中深入,比如C語言、類比電路等;對於那些我暫時用不上也沒興趣的東西,我只做大概瞭解,然後通過考試就行了(請注意,我沒有鼓勵逃課的意思。。。每個人都不一樣,合適的方式也不一樣,請自行斟酌,要敢想敢做,且後果自負,特此宣告) 5、悲慘的現實 最後,如果經過很多努力,你還是徹底的失敗了,至少不會有什麼遺憾,因為曾經已經為自己的理想奮鬥和瘋狂過了,並且必然有了一些收穫。 五、結尾 但是隻要還有機會,永遠不要停止思考,永遠不要停止追逐夢想(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PS:以上想法對找物件什麼的也可參考…… 我的大學,自己比較滿意。很快大四了,快畢業了,收拾收拾東西(要能找個喜歡的妹紙一塊打包帶走就更好了),準備走人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本西電教材……​ 感謝能看完全文的人,實在不容易,祝您早日實現理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