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畢業三到五年,別讓“努力”毀了你--唯有提升個人實力才是王道

畢業三到五年,別讓“努力”毀了你--唯有提升個人實力才是王道

畢業,就像一個大大的句號,從此,我們告別了一段純真的青春、一段年少輕狂的歲月、一個充滿幻想的時代,紛紛走向了社會。
    剛畢業的時候,作為職場新人,我們都拿著接近的薪水,幹著相似的事情,大家都過得差不多。
    然而三到五年過去了,漸漸大家的差距就出來了。小夥伴A已經成了公司裡的技術骨幹,帶領著自己的小團隊,開始參與公司決策的事情;小夥伴B已經在業內小有名氣,公眾號、知乎、部落格上粉絲眾多,自己已經開始有了被動收入;但小夥伴C卻依然原地踏步,除了越來越大的肚子和越來越深的黑眼圈,好像和剛畢業時候也沒啥區別。
    小夥伴C還特別委屈的跟我說,“我以前一直信奉一句話:‘只要努力工作就會得到相應待遇’。我特別努力也特別勤快,什麼髒活累活都搶著幹,經常加班甚至熬夜,大家也都喜歡我。我已經很努力工作了,但為什麼領導還是不滿意。”
    其實努力是最不值錢的東西,努力每個人都會,關鍵是你的努力有沒有價值。職場中,影響你發展的,不是幹了多少無關緊要的工作,而是你在核心業務上有沒有突破,沒有功勞,苦勞就是“白勞”。

一、越來越受歡迎的實習生

    現在很多公司都喜歡大量招收實習生。
    無論是作為網際網路巨擘的BAT,或者是隻有幾個人的創業公司,每到五六月分,各種招暑期實習、節假日兼職的資訊總是鋪天蓋地而來。

    為什麼實習生這麼受歡迎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實習生的薪資低廉

    目前北京的實習生/兼職生的薪資一般是100-200/天,而且還不用交社保公積金,比起正式員工來可謂是廉價勞動力。

  • 從實習生中發現好苗子,減少招聘風險

    招聘時候,往往筆試和麵試一個人的時間加起來也才不過幾個小時,而在這幾個小時的時間裡,公司僅僅只能從知識、技術、表達能力等幾個方面來了解一個人。但在實習期間,公司就可以通過幾周到幾個月時間的工作,從技能、工作態度、人際交往、團隊協作能力等全方面來了解實習生,並從中找到有潛質的人才,主動出擊留下他們。

  • 實習生往往更“任勞任怨”
    實習生剛到公司時候,為了“掙表現”,對工作一般都很積極主動;而且實習生社會經驗相對不足,到了公司後,老闆往往一句稱讚或者畫一個大餅就能給他們“打雞血”。
    當然也有人會質疑,實習生工作經驗少,能力相對欠缺,沒法做更多的事情。
    但其實在公司運營中也遵循著“二八定律”,少數的核心人員,創造了公司大多數的價值,他們是公司的靈魂。而剩下的大多數人,主要的工作就是去實現核心人員定製的專案方案、技術方案、銷售方案或者運營方案,這些人當然也就包括了實習生。
    比如寫個文件初稿、畫個圖表、處理資料、簡單修改BUG、某個模組的程式碼編寫、黑盒測試等工作量比較大但是技術要求不高的工作,往往就可以交給實習生來完成。
    而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也是每個人成長必須經歷的過程,所以實習生也能從這些工作裡邁出自己從學習到實踐的第一步。
    因此實習對於公司和實習生而言,是個雙贏的合作。

二、從實習生轉變為核心人員

    上一節我們說到了實習生的工作內容,總的來說特點就是簡單重複、技術含量不高但工作量不小。
    那麼公司核心人員還會做這些事情麼,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都會經歷實習生階段,同時也希望自己能成為公司核心人員。這個轉變很大,需要漫長時間和一些過程。
    但無論過程多複雜,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每次轉變都應該是一次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一次次轉變疊加起來,就組成了我們職場之路。
    轉變包含了職業轉變、公司轉變、職位轉變等,每次轉變不一定是向上的,但總的趨勢一定是沿著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曲折向上的,這樣我們才能更快的成長。
    所以我們應該不懼轉變,而且當我們在工作遇到瓶頸時候,更應該追求主動轉變。

三、工作三到五年應該做什麼

    池建強在《大咖說》節目曾經這樣說過這樣一段話:
以我並不豐富的程式設計師閱歷來看,入行三到五年的經歷對程式設計師以後的職業生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網際網路時代學習環境開放,資料浩如煙海,很多大學生在走出學校大門的時候,很可能在某項專業技能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但是這三到五年的探索,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工作的前三到五年對我們很重要,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漸漸熟悉了手上的工作內容,也真正瞭解自己所在行業的職能和發展方向。在這段時間裡我覺得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     確認自己職業生規劃,對至少接下來五年的職業發展有很明確的規劃;
  •     知識和技能上有一定的積累,在工作中可以獨當一面;
  •     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論,遇到問題時候有一套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     某個領域上有較強的能力或者知識儲備,並逐漸發展成改領域的專家,培養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     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帶領小團隊完成任務
  •     。。。
    對應到我們職業生涯的成長曲線上來說,我們至少應該在實習生的基礎上有了一到兩個轉折點了,工作的內容也應該是更有有技術含量。
    比如開發人員,不應該只考慮單個模組、功能、頁面的開發,而該考慮下整體框架設計,效能優化;資料人員,不應該還在寫簡單的查詢sql語句或者對比資料庫每個欄位進行資料處理,而該分析資料背後的邏輯、資料變化的原因以及資料視覺化的內容;產品人員,不應該只考慮簡單的產品設計工作,而是該從售前到需求到設計到實施到測試到運營等從產品生命全週期來考慮一個產品如何從0到1的工作...
    到這個階段,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考慮如何將一個產品優化,做得更好,而不只是做一個完全聽領導、聽客戶沒有自己想法的員工。前者不僅知道做,也知道為啥要這樣做,然後還能知道怎樣做更好,從而實現核心業務上的突破;而後者只是機械地完成工作,即使做得再多,也只是一把好使的工具。

四、個人價值源於你的不可替代性

    再次回到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小夥伴C,他確實是個很“努力”的員工,做了很多事,公司也很需要這樣的人。
    然而我們也得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價值源於我們能為公司創造多少價值,我們的收入也不可能高過我們能為公司賺取的財富。
    小夥伴C做的事情是不少,但是大都是一些比較基礎,重複性勞動的事。這些事情哪怕是實習生培訓幾天後也能完成,而他不過是把這些事情做得更加熟練,效率更高,一個人一天能完成2-3個實習生一天才能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說,他給公司所帶來的價值,大約等同於2-3個實習生,即使將來有一天他離開了公司,公司也只需要招兩到三個實習生就可以完全替代他現在做的事。對於這樣的人,或許大家都很喜歡他,但是他實際上對於公司來說存在價值並不高,所以也就不受領導重視。
    而有的小夥伴經過幾年工作,不斷深入學習,掌握了公司的核心技術和業務,甚至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甚至有的人個人的名氣還超過公司,他的存在就是公司的名片(比如薄荷科技的stormZhang),這樣的小夥伴不僅能為公司創造價值,而且其本身對於公司很也難有人能替代,那麼此時他對公司的價值則是難以估計的。
    努力是最不值錢的東西。努力,是每個人都會的,但是關鍵不是在努力,而是你的努力有沒有價值。

五、那意思是說“努力”沒用咯

    努力當然很關鍵了,努力不值錢,但是努力用對了地方才值錢。
    每天干著重複、瑣碎又毫無技術含量的事,最後還安慰自己說“今天真是充實的一天”,這不是努力,這是傻。
    有時候我們喜歡用戰術上的努力,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
    我覺得首先我們應該要分清工作和職業,
    工作是謀生的手段,一個單位給你一份工作,你完成任務,它付你工資,就兩清了。
    職業是我們一輩子要從事的事業,比如你的目標是當建築設計大師,那你就應該為此做一個長遠規劃。
    當你在某個職位或者公司工作幾年後,發現已經學不到什麼新東西時,就應該為職業發展考慮換崗,甚至跳槽,去另一家公司學習新理念新東西。
    其次不要坐以待斃,
    當你發現你所從事的職業不適合你,或者這個職業的衰落無可挽回時,
    就應該果斷換崗或者辭職,尋找下家,不要因為離家近而捨不得,不要因為同事好而捨不得,
    你越是拖延,損失就會越大,這很殘酷,但卻是最佳選擇。
    做著同樣的事,再努力也是原地踏步;找錯了方向,走得越遠,不過是錯得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