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學習學習再學習-作者:李笑來

學習學習再學習-作者:李笑來

前言

摘錄

就好像“學習其實只不過是意識問題”一樣,勤於記憶其實只不過是一種習慣。有這個習慣的人,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且不覺得辛苦——實際上真的沒什麼辛苦,那只是與平日裡走路一樣的正常活動而已。而沒有這個習慣的人,會有各種各樣的抵觸、抱怨,而且還會拿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抵抗——並且肯定是聽起來頗有道理。嗯,很多人需要自我催眠。

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很多人沒徹底看懂。這句話更多透露的其實是師傅的無奈。師傅能做的,其實就那麼多,他也想做後面的事情,可實際上真的無奈。老師其實是一個“自傷”的職業——做老師,往往意味著停滯不前,做一盞路燈,照亮別人前行的路。當然,這也是為什麼老師群體裡庸才更多、格外多的根本原因。所以,自學是王道,自己進門,自己修行——這是沒辦法的事兒。

a) 關於《學習學習再學習》

距離寫《管理我的時間》(後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已經有5年左右了(2007.03),而《把時間當做朋友》也在書市上賣了三年多了(2009.06)……時間真快。

一個念頭從孕育到出生——通常孕育的過程自己並不知道,基本都是“意外受孕”;而從出生到成熟,卻需要很長很長時間——也因為有意識而辛苦。

現在,這個念頭還不是很成熟,但我決定開始寫了:《學習學習再學習》——這並不是老生常談,這句話裡的三個“學習”,詞性分別是:學習(v.)學習(n.)再學習(v.)。

也就是說,學習(n.&v.)本身就是需要學習的。我們常常說某某人有很強的學習能力,那這種能力必然是習得練得的,因為智商多少可以遺傳,而學習能力只能靠後天獲得。所以,想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life-long learner),就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樣,必須先去打磨學習能力。又,學習(n.&v.)本身也必須在學習(v.)的過程中打磨:因為學習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通過實踐(learning by doing)。

所以要“學習學習再學習”。

b) 寫作風格

以下是我自己為該系列所定的寫作風格,將努力遵守之:

  • 簡潔
  • 樸素
  • 深入
  • 實用

1. 學習是意識問題

拿開車做個類比,一個人就算買來最貴的車,擁有最高階、最完善的安全裝置,可如若他沒有“安全意識”的話,那些外在的東西其實統統沒用。

曾聽一朋友轉述一場車禍:他坐著新買的寶馬X5在高速上被人追尾……他的司機很有經驗,下了車,沒有任何猶豫,拖著我那朋友迅速爬過欄杆離開公路……一分鐘都不到的時間裡,後面的車衝過來,撞上,再後面還有車撞上來,他們倆的車都直接報廢了……對我那位朋友來說,這體驗就是“死裡逃生”——他根本就沒有那個意識,當時還心疼車,下了車還想罵人,若不是他的司機二話不說就把他拖出高速公路,那豈不是車毀了人也要亡?幸虧那位司機有足夠的“安全意識”!

意識問題”就是如此重要,有沒有那個“意識”往往產生天壤之別。同樣,在關鍵時刻,有學習意識的人,與沒有學習意識、或者學習意識相對比較弱的人,總是有著天壤之別,無論是在選擇上,還是在行動上,都是如此。人生就是由選擇與行動構成,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如此巨大,也就並不奇怪了。

2. 成功需要先例

學過、學好、學精一樣東西很重要。如果你成功過,下一次你將更容易成功,因為上一次成功為你積累了真正的經驗。學習這事兒也一樣,如果你學成、學精過某樣東西,那過程、那結果,將是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很多人之所以可悲,就是因為到了這般田地,到了這般歲數,從未學成、學精過任何東西……所以,他們永遠只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卻從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做,也沒有任何可供參照的過往經驗——牢牢地被套在死迴圈當中:成功的人會越來越成功,失敗者會被失敗所禁錮。

很多的時候,它確實就是死迴圈。然而,也有一些時候,還是有機會跳出來的:從現在開始玩命學會一樣東西,學好、學精——這是第一桶金

3.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一旦學好、學成過什麼事情,人就會自然擁有學習的習慣。這時候,所謂的學習跟吃飯沒什麼區別。一段時間不學,腦子就餓。學點什麼就很開心,就跟吃飽了很滿足一樣。跟吃飯不一樣的是,胃的容量基本上是恆定的——變化幅度沒多大;可腦子卻不一樣,需求量會越來越大,消化能力會越來越強,更重要的是,腦子的容量幾乎無限——並且,跟胃還不一樣的是,腦子不需要排洩,只會不斷創造。學習是紅舞鞋,穿上了就開始跳舞,停不下來。不累,歡樂。

4. 專家心態

有一種思考模式,叫做“從結果開始倒推”。電影導演經常要這麼做:“為了有一個悽美的結局,都應該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

學習的時候,也常常需要這麼做。為了終有一天成為一個“專家”(Professional) ,那應該做哪些事呢?第一件事就是要相信自己通過努力一定會成為專家。

這樣,就能從一開始就有專家心態:高要求對待自己。做事不對付,學東西不馬虎,有大局感,循規蹈矩的同時又有自己的原則且不打折扣地堅守,這就是專家。

培養、固化這種心態很重要。技能是需要一點一點積累的,但心態卻可以提前擁有,並且,這提前擁有的心態一定會加速此後的努力、催化隨之而來的進步。

5. 讀書只有一種:精讀

不管你信不信,事實就是如此:快速閱讀並不存在,泛讀毫無用處——我可以用一本書解釋這句話,可沒必要,懂的自然就會接受,不開竅的,看到這裡應該自動離開了。

很小的時候(大概六七歲),我母親看我翻一本書,問,“你看什麼吶?翻得那麼快!”

“嗨!這種書,隨便翻翻不就可以了嘛!” 我不知輕重。

接下來我聽到了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我記了一輩子的話:“隨便看看就可以的書,你看它幹嘛?”

要讀就讀好書,讀好書就要一個字不差。 這是原則,鐵打的——專家都知道。

6. 選書基本原則

書是要精讀的,必須精,沒的商量。所以才更需要認真選書。而書必須自己選。選書也是一種必須習得並培養的能力。別找人要書單,那隻不過是給別人製造負擔——誰會知道別人應該看什麼書?!即便是老師,也只能說個大概。最終,自己要看的書,需要自己找。以下10個簡單的原則,基本上能幫助任何一個正常人做出自己的決定。

6.1 出版社

每個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長。儘量選擇在鎖定的領域裡知名的出版社。反正你不能買電影出版社出版的《精通Python》——這當然是玩笑,電影出版社沒出過這麼一本書。

6.2 作者

靠譜的人寫出來的東西靠譜。在決定是否花時間精力去讀之前,可以花一點時間去了解作者。注意,要去了解作者在該領域中的能力,至於作者的其他方面,必須暫時放在一邊。

6.3 版次

第一版的書,慎買慎讀。再版次數越多,說明此書的內容越經典。優先選擇那些“第n版”(n越大越好)的書。

6.4 印次

有時,要學習的領域太新,乃至於只有第一版的書。那就要看,有沒有那種印次已經很多的書:比如,第一版第n次印刷(n越大越好)。

6.5 印數

即便最終你不得不買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書,那也最好先看看印數。首印數量太少,說明出版社對其銷量沒有信心……

6.6 “編”與“著”

編著這兩個字經常放在一起,但實際上有天壤之別。“著”的意思是原創成分更多,“編”的意思是”拿來放在一起”……有的書缺德,把兩個字放在一起用“編著”糊弄讀者。當然要優選“著作”。

6.7 參考文獻(References)

為了習得知識而去讀書,多是技術文獻之類的“非小說類書籍”(Non-Fiction)。如果書後沒有詳盡的“參考文獻”列表,那這本書不值得讀——更多的可能性是,那並非是作者用筆寫的,而是他用剪刀漿糊拼出來的東西。這一條格外重要,真的在乎它,就會知道中文書中,可選擇數量其實很少。

另外,好書的“參考文獻”往往相當於一個地圖,你按圖索驥,就會找到更多好書、經典書。

6.8 索引(Index)

好的參考文獻,或者說,合格的參考文獻,是要有詳盡的索引的。印刷版的書,沒有索引,就沒辦法檢索——那書的用處何止減半!當然,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更喜歡電子書的重要原因:可隨時全文搜尋!

6.9 優選英文書

不解釋。自己想。不同意的話,就別再讀下去了,謝謝配合。

6.10 儘量不讀譯作

這是很有“偏向性”的固執看法(stubborn opinion)。儘管譯者永遠出於好心,但好心未必帶來好結果——這又是事實。既然你決定繼續讀下去,還是先接受這個建議吧。

更為重要的是,學門外語(尤其是英語),根本沒那麼難,甚至很容易,能不能學,能不能學會,只不過是學習意識問題

以上幾個原則,儘管簡單,但是如若你將他們拼起來應用,就會發現,市面上書確實不少,值得看、值得讀的真的不多。於是你就釋然了,於是你就淡定了,於是你就不害怕精讀了……

6.11 花點時間去讀書評

AmazonDouban上的書評都很棒,儘管也需要一點點的甄別能力(遺憾的是,豆瓣上“書託”越來越多了——讀中文有很多“意外的負擔”)。

6.12 看看牛人在讀什麼

網路時代有很多方法可以去了解牛人們在做什麼,牛人的共同特徵是喜歡分享。他們正在看的東西,是他們篩選過後的,常常有很大參考價值。注意,是“參考價值”,不一定是“價值”。(這裡有個很好的例子:Some Books for Software-oriented Humans,文章作者是Pat Maddox, Rspec核心開發團隊2號人物。)

7. 網路內容質量判斷

跟選書一樣,網站的內容也常常要篩選。而且,由於在網上釋出內容沒有類似“出版社”之類的機構“事先編審”,所以,好內容實際上可能比例更低。所以,還是要有一套方法去篩選內容。首先要儘量瞭解作者(比如,英文的作者,就看看他的TwitterFacebook,如果是中文作者,就看看他的微博。另外,儘管很多人對Alexa的排名不屑,這些年裡,它一直是幫我篩選網站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無論是用Safari,還是Google Chrome或者Firefox,我都會安裝Alexa外掛,以便隨時瞭解一個網站的排名。

8. Google

研究這個詞,在英文中是research,我把它理解為re-search,實際上各種語言是相通的,所謂re-search其實就是“上下求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所以,如果你想學點什麼,就要善於搜尋。而在這個時代裡,最好的搜尋工具就是Google

8.1 使用“本尊”

最好使用 http://www.google.com/ncr NCR: No Country Redirection,而不是http://www.google.com.hk;有時,直接輸入http://www.google.com也會被自動轉到“本地Google”,比如,我用日本的VPN,瀏覽器就會把我轉到http://www.google.co.jp……

8.2 優先使用英文關鍵字搜尋

這是個好習慣。別說不會英文,不會就學,沒那麼難。

8.3 基本技巧

Google搜尋引擎也許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應用介面,只有一個輸入框和一個按鈕。然而,用好它還是需要花點時間去學習的。Google有幫助文件,還專門設計了個學習網站A Google A Day

8.3.a 加號

在Google的輸入框裡,所有的空格都被Google理解為加號+。如果你輸入的是 purpose of education那麼Google返回的文章裡既有“purpose”存在,也有“education”存在,但不一定有“purpose of education”存在。另外,過分常用的、單獨存在沒有意義的詞彙往往被忽略掉,比如冠詞“a”、“the”;介詞“of”、“in”、“on”、“at”、“to”;連詞“and”、“or”、“but”;從屬連詞“that”、“which”、“when”;代詞“my”、“his”、“them”等等。

8.3.b 引號

如果你想要找含有“purpose of education”這個片語的文章,那麼你必須輸入"purpose of education"。現在的Google已經可以處理utf-8大字元集了,所以,即便你在輸入的時候使用的是全形字元(不是半形字元的"而是或者)Google也照樣能夠正確處理。比較一下兩種輸入返回的結果:purpose of education vs.“purpose of education”。再試試 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 和 “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這就是引號(“……”)的作用——返回“完整匹配”的結果。

8.4.c 減號

為了進一步篩選搜尋結果,還需要學會另外一個符號——減號-。比如,“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 – “united states”要求Google返回含有“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 of education”但不存在“united states”的文章。

8.3.d 星號

另外一個威力無窮的符號是星號*。Google支援萬用字元搜尋,即搜尋字串中可以包含星號*,用來替代任意字串。比如,“the most * examples of censorship”將會返回含有類似“the most outrage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brazen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hein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stupidest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danger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egregious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prolific examples of censorship”、“the most absurd examples of censorship”……

8.3.e 波浪號

還有一個運用相當靈活、經常帶來意外收穫的符號是波浪號~。把波浪號~加在某個單詞前面,是在告訴Google:除了給出的關鍵字之外,還要搜尋與波浪號~後面的那個單詞相關的詞彙。比如,搜尋the importance of ~censorship的結果中包含著“the importance of censorship”,也包含著與censorship相關的另外一個詞彙“propaganda”——“the importance of propaganda”。

8.4 高階技巧

8.4.a 站內搜尋

再學一個在指定網站中搜索的語法“site:”。比如,“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site:http://www.time.com/就是要求Google只返回http://www.time.com這個網站裡的含有“the purpose of education”的文章。

8.4.b 定製搜尋

2006年,Google推出了“co-op”服務(自定義搜尋引擎)。其中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指定Google搜尋一個或者若干個指定的網站——相當於前面提到的Google語法“site:”的擴充套件。比如,我就曾經為我的學生定製了一個Google cse(Custom Search Engine)——Search News Media。不妨看看在這個自定義搜尋引擎上搜索censorship返回的結果(GRE/SAT的作文考試中,都有很多關於“censorship”的作文題)。這個cse只搜尋以下10個網站:

  • http://www.economist.com/
  • http://www.cnn.com/
  • http://www.time.com/
  • http://nytimes.com/
  •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 http://www.usnews.com/
  • http://usatoday.com/
  • http://www.reuters.com/
  • http://www.bbc.co.uk/
  • http://en.wikinews.org/

9. 培養自己的記憶力

Rita Mae Brown說,“One of the keys to happiness is a bad memory.” 坊間流行的俗語說,“弱智兒童歡樂多”。

記憶力是學習的關鍵。記憶力差,學什麼都慢,學什麼都無法深入。可惜,很多人被洗腦了,理直氣壯地給自己洗腦:“我最討厭死記硬背了!”,他們忘了,死記硬背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博聞強識

記憶力好,有天生因素存在,不過,對任何人來說,記憶力都是可提高的,更是可以擴充的。牛人都有記筆記、整理筆記的習慣,他們不僅常年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記憶力,還用筆記這種東西去不斷擴充他們的記憶力。

9.1 小心先進的工具消磨你的記憶能力

各類電子詞典,消磨了很多人的記憶能力:查詞典太方便了,乃至於,查過也不去記,反正可以隨時再查……可問題在於,這樣造成的記不住,會越來越嚴重,乃至於最終,詞彙記憶能力下降到再也不可能記住非常用單詞的地步——這很可怕。

很多程式設計師也有這樣的經歷:一上來就用各種便捷的“程式碼補全”功能(IDE必備功能),可最終,沒有任何一個複雜一點的命令或者函式可以全憑記憶,最終的大麻煩是,離開那個工具,就什麼都做不了……

這種記憶力被消磨的情況比看起來的可怕得多——因為記憶能力的下降,直接損壞學習能力。真的要小心。

新的、先進的、便捷的工具必須要用,但,完全可以在最初的階段全憑手工、全憑記憶力。等熟記了之後,再用各種工具提高效率。或,即便一上來就用各種輔助工具,也一定要抽出時間精力去把必要的東西牢牢記住。這不僅僅是記憶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是在積累學習能力。

9.2 “死記硬背”確實走不了多遠

記憶,尤其是大量記憶,是依賴很多條件的。

  • 理解
  • 組織
  • 應用
  • 重複

需要記憶的量越大,越需要提前真正理解。小孩子歲數不大,也能陸續背上許多唐詩宋詞——是否能夠理解好像並不是前提。然而,那是因為那些唐詩宋詞的單個篇幅其實很小,並且還很有韻律,朗朗上口。學習中所需要記憶的很多東西,篇幅很大、並且沒那麼明顯的韻律,於是,難度就提高了。不理解,很難記住。

需要記憶的篇幅很大,於是,就必然需要把其中的內容區分成若干個模組。而後釐清其中的邏輯關係。不這樣記不住,不這樣就算當時好像記住了,過了一段時間就再也想不起來——我們的大腦之中儲存了太多東西,沒有邏輯聯絡我們就沒有找到它們的路徑。

記住的東西,如果可以應用,那就很難忘記。不管記什麼,都要想辦法找到應用的地方。如果“實在找不到應用的地方”——那就甭記了。

上面的每個步驟都需要重複。無論什麼東西,過一段時間之後,就可能發現有新的理解,意識到新的組織方式,找到新的應用……這種重複過程,會加強記憶片段之間的聯絡,拓寬我們在大腦中尋找到它們的路徑……

9.3 “牢記”最終只是習慣而已

就好像“學習其實只不過是意識問題”一樣,勤於記憶其實只不過是一種習慣。有這個習慣的人,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且不覺得辛苦——實際上真的沒什麼辛苦,那只是與平日裡走路一樣的正常活動而已。而沒有這個習慣的人,會有各種各樣的抵觸、抱怨,而且還會拿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抵抗——並且肯定是聽起來頗有道理。嗯,很多人需要自我催眠。

10. 重視基礎

無論學什麼,都要問自己:“把這事兒做好,需要哪些基礎足夠紮實?” 這個問題很重要。拿個本子,或者智慧手機上的工具,製作一個列表,不斷補充。而後找時間、花精力逐個突破。這是必須經歷的過程,不可或缺。

10.1 概念

任何一個領域的知識,都是建立在一個核心概念之上,而後再由此延伸出無數新概念。比如,經濟學,就是建立在“(物質)稀缺性”(Scarcity)之上的。沒有這個概念就沒必要有經濟學的存在。每個概念,都會有詳細的定義——在最初的時候,都應該牢記——即便不理解,也要“死記硬背”,而後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反覆回來重新理解,直至徹底把握。

任何一個概念,都需要認真琢磨。

  • 它的內涵、外延;
  • 它是什麼,它不是什麼;
  • 它與類似概念的相似、不同之處;
  • 它在被應用之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及其常見誤區……

這些都是要一個一個搞定的。

10.2 最大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學習任何東西之前、之中、之後,都要常常思考“它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存在的?”——那是最大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思考結果,會使那些曾經看起來“莫名其妙”的東西越來越“理所當然”。這是“根”。越是深入研究,就會發現,“根”不但是地面上不斷成長的基礎,而它本身也會不斷深入——就好像樹根在地下也會延伸一樣。

知識就像是樹。樹需要土壤。知識需要那些“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存在”。到了一定程度,樹也會老死。會有新的樹、別的樹長出來。如果那一片土壤沒有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了,所有的樹都會枯死。(很多人之所以迷信,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那些他們想要解決、或者弄明白的問題,早已被其它的知識解決了、或者弄明白了。)

10.3. 重視觀念與思考模式

事實上,每一個學習過程都是改造自己大腦的過程。學會游泳,就知道協調性的重要;學會統計概率,就知道事實與感覺常常全然不同,甚至相反;研究一點經濟學,就知道這世界總有難以接受但又無能為力的事實存在……

所以,無論學什麼,都要時時思考那東西背後的觀念究竟是什麼?也許不會馬上得到答案,但要持續思考,持續尋找——直到參悟為止。

學習各種思考方式。比如,讀點經濟學的書,就應該學會“我們常常要通過簡化問題去發現實質”、“多個影響因素存在的時候,我們要先假定只有一個因素是動態的……這樣才能研究明白”等等。再比如,學點程式設計,就要知道“不要重複自己”(這跟學東西不一樣,哪兒不一樣?自己想)、“備份不可或缺”等等……“`

(需要更精彩的例子)

10.4 基礎只靠一樣東西:練

所謂的“練”,就是儘量多地、且儘量正確地、反覆地做。關於“多”不用多說:很多問題的根源只不過是“做得太少”。儘量正確很重要。沒辦法從一開始就正確,因為需要多練才行,但每一次都不能對付,不能偷懶——偷懶的正確方法是“絕不偷懶”——因為“早晚要還”。反覆這東西,就是賣油翁的話:“無它,手熟爾。”

10.5 認真仔細是護身符

認真是一種能力。可偏偏一個人有多馬虎是基因決定的:就是有一部分人比另外一部分人天生更為馬虎——這是思維靈活(易跳躍)的副作用。然而,既然它是一種能力,就是可以習得的,可以培養的,可以增強的。方法倒也簡單:養成使用Check List的習慣。不要覺得自己僅憑腦子就記得住——絕大多數人其實做不到,只不過是過分自信而已。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可以通過總結獲得一個“完成步驟”。下次再需要做同樣事情之時,就可以把這個整理好的“完成步驟”當做Check List,逐一確認,以防差錯發生。

11. 要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足夠的信心

很多人之所以學不好,其實只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能夠學好。這是一種自我暗示。而且還是“很有技巧”的自我暗示。基本的模式如下:

  • 告訴自己也告訴別人,要學的這個東西很難……
  • 不斷地告訴自己真的很難……
  • 甚至用“做不好”來證明給自己看:看吧,真的很難!
  • ……接下來有個急轉彎,頗令人意外的急轉彎,不是慣性的:這麼難,所以我應該更加努力……
  • 而是:因為很難很難,所以,我沒學會也很正常!

自我暗示的力量很強大,而它之所以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