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K-mean原理及實踐(K值確定)

K-mean原理及實踐(K值確定)

kmeans一般在資料分析前期使用,選取適當的k,將資料聚類後,然後研究不同聚類下資料的特點。

演算法原理:

(1) 隨機選取k箇中心點;

(2) 在第j次迭代中,對於每個樣本點,選取最近的中心點,歸為該類;

(3) 更新中心點為每類的均值;

(4) j<-j+1 ,重複(2)(3)迭代更新,直至誤差小到某個值或者到達一定的迭代步數,誤差不變.

空間複雜度o(N)

時間複雜度o(I*K*N)

其中N為樣本點個數,K為中心點個數,I為迭代次數

為什麼迭代後誤差逐漸減小:

SSE= 

對於 而言,求導後,當 時,SSE最小,對應第(3)步;

對於 而言,求導後,當

 時,SSE最小,對應第(2)步。

因此kmeans迭代能使誤差逐漸減少直到不變

輪廓係數:

輪廓係數(Silhouette Coefficient)結合了聚類的凝聚度(Cohesion)和分離度(Separation),用於評估聚類的效果。該值處於-1~1之間,值越大,表示聚類效果越好。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 對於每個樣本點i,計算點i與其同一個簇內的所有其他元素距離的平均值,記作a(i),用於量化簇內的凝聚度。
  2. 選取i外的一個簇b,計算i與b中所有點的平均距離,遍歷所有其他簇,找到最近的這個平均距離,記作b(i),即為i的鄰居類,用於量化簇之間分離度。
  3. 對於樣本點i,輪廓係數s(i) = (b(i) – a(i))/max{a(i),b(i)}
  4. 計算所有i的輪廓係數,求出平均值即為當前聚類的整體輪廓係數,度量資料聚類的緊密程度

從上面的公式,不難發現若s(i)小於0,說明i與其簇內元素的平均距離小於最近的其他簇,表示聚類效果不好。如果a(i)趨於0,或者b(i)足夠大,即a(i)<<b(i),那麼s(i)趨近與1,說明聚類效果比較好。

K值確定

法1:(輪廓係數)在實際應用中,由於Kmean一般作為資料預處理,或者用於輔助分聚類貼標籤。所以k一般不會設定很大。可以通過列舉,令k從2到一個固定值如10,在每個k值上重複執行數次kmeans(避免區域性最優解),並計算當前k的平均輪廓係數,最後選取輪廓係數最大的值對應的k作為最終的叢集數目。

法2:(Calinski-Harabasz準則)

   

其中SSB是類間方差, ,m為所有點的中心點,mi為某類的中心點;

SSW是類內方差,

(N-k)/(k-1)是複雜度;

比率越大,資料分離度越大.

前提:

Duda-Hart test 看資料集是否適合分為超過1類

初始點選擇方法:

思想,初始的聚類中心之間相互距離儘可能遠.

法1(kmeans++):

1、從輸入的資料點集合中隨機選擇一個點作為第一個聚類中心

2、對於資料集中的每一個點x,計算它與最近聚類中心(指已選擇的聚類中心)的距離D(x)

3、選擇一個新的資料點作為新的聚類中心,選擇的原則是:D(x)較大的點,被選取作為聚類中心的概率較大

4、重複2和3直到k個聚類中心被選出來

5、利用這k個初始的聚類中心來執行標準的k-means演算法

 從上面的演算法描述上可以看到,演算法的關鍵是第3步,如何將D(x)反映到點被選擇的概率上,一種演算法如下:

1、先從我們的資料庫隨機挑個隨機點當“種子點”

2、對於每個點,我們都計算其和最近的一個“種子點”的距離D(x)並儲存在一個數組裡,然後把這些距離加起來得到Sum(D(x))。

3、然後,再取一個隨機值,用權重的方式來取計算下一個“種子點”。這個演算法的實現是,先取一個能落在Sum(D(x))中的隨機值Random,然後用Random -= D(x),直到其<=0,此時的點就是下一個“種子點”。

4、重複2和3直到k個聚類中心被選出來

5、利用這k個初始的聚類中心來執行標準的k-means演算法

法2:選用層次聚類或Canopy演算法進行初始聚類,然後從k個類別中分別隨機選取k個點

,來作為kmeans的初始聚類中心點

優點:

1、 演算法快速、簡單;

2、 容易解釋

3、 聚類效果中上

4、 適用於高維

缺陷:

1、 對離群點敏感,對噪聲點和孤立點很敏感(通過k-centers演算法可以解決)

2、 K-means演算法中聚類個數k的初始化

3、初始聚類中心的選擇,不同的初始點選擇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聚類結果。

實踐操作:

R語言

1、####################判斷是否應該分為超過1類##########################

dudahart2(x,clustering,alpha=0.001)

2、###################判斷使用輪廓係數或Calinski-Harabasz準則選用k值,以及是否使用大規模樣本點處理方式##########################################

pamk(data,krange=2:10,criterion="asw", usepam=TRUE,

scaling=FALSE, alpha=0.001, diss=inherits(data, "dist"),    critout=FALSE, ns=10, seed=NULL, ...)

3、############利用pamk求出來的k,用kmeans聚類####################

pamk.result <- pamk(data)

pamk.result$nc

kc <- kmeans(data, pamk.result$nc)

4、############畫出k與輪廓係數關係,求出拐點值########################

# 0-1 正規化資料

min.max.norm <- function(x){

    (x-min(x))/(max(x)-min(x))

}

raw.data <- iris[,1:4]

norm.data <- data.frame(sl = min.max.norm(raw.data[,1]),

                                        sw = min.max.norm(raw.data[,2]),

                                        pl = min.max.norm(raw.data[,3]),

                                        pw = min.max.norm(raw.data[,4]))

## k取2到8,評估K

K <- 2:8

round <- 30 # 每次迭代30次,避免區域性最優

rst <- sapply(K, function(i){

    print(paste("K=",i))

    mean(sapply(1:round,function(r){

        print(paste("Round",r))

        result <- kmeans(norm.data, i)

        stats <- cluster.stats(dist(norm.data), result$cluster)

        stats$avg.silwidth

    }))

})

plot(K,rst,type='l',main='輪廓係數與K的關係', ylab='輪廓係數')

5、層次聚類得出k-means初始點

iris.hc <- hclust( dist(iris[,1:4]))

# plot( iris.hc, hang = -1)

plclust( iris.hc, labels = FALSE, hang = -1)

re <- rect.hclust(iris.hc, k = 3)

iris.id <- cutree(iris.hc, 3)######得出類別##########

6、################採用kmeans++選用k個初始點##################################

n<-length(x)

seed<-round(runif(1,1,n))

for ( i in 1:k){

       if(i==1){ seed[i]<- round(runif(1,1,N)) }

       dd<-0

       tmp<-0

       for(s in 1:n)

       {

              m<-length(seed)

                     for (j in 1:m) {

                            if(j==1){ tmp<-dist(x[s],seed[j]) }

                            else

                                   {

                                          tmptwo<-tmp

                                          tmp<-dist(x[s],seed[j])

                                          if(tmp>tmptwo)tmp<-tmptwo

                                   }

                            }

              dd[s]<-tmp

       }

       sumd<-sum(dd)

       random<--round(runif(1,0, sumd))

       for(ii in 1:n)

       {

              if(random<=0){break};

              else{

              random<-random-dd[ii]

         }

}

seed[i+1]<-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