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大資料時代下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探討

大資料時代下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探討

1 引言

最近因為查閱文獻的原因,讓我接觸到了大資料,以前也聽到過“大資料”這個詞語,但卻從未引起我的重視。平時需要查閱大量文獻,相比於數十年前,現在的搜尋引擎為學習提供了莫大的方便。我們可以依據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利用搜索引擎來尋找相關的文獻資料。這為我們帶來方便的時候卻也增添了煩惱,通常情況下,通過網路查詢到的知識是相當豐富的,但卻也是參差不齊的,有的資料對某些人非常有用,對另外一些人或許就沒有太大的意義。有的資訊簡短但卻含有豐富的內容,有的沉長或許並不是很有意義。這些工作的判讀通常是需要查詢資料的人自己來決定的,尤其利用有限的時間,從繁雜的資料裡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資訊通常要比自己真正行動做某件事情所花的時間更久。而且存在人為誤判的因素,一旦從中得到的資訊相對於自己的目標產生錯誤,勢必會導致南轅北轍的效果。因此我希望存在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人們不僅可以被動的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自己所希望的資料內容,而且資料可以反過來學習人。比如資訊獲取者查詢到資料後,可以根據不同資訊獲取者的個人習慣,針對這些資訊作出不同重點的分類和推薦,快速有效的讓資訊獲取者在有限的時間裡得到充足的感興趣的知識。甚至可以針對資訊獲取者的資訊和存在的潛能,預先為其提供一套最佳的學習方案作為參考,在其學習的生活中作為一種參考指導。這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很多人在工作學習的道路上存在著迷茫,不知道方向,而為此白白浪費了時間的問題。正如從馬克思原理中所提到的意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真的有沒有可能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對此抱有疑惑。直到我偶然再次看到了大資料,當時在一個學術交流群裡,大家都在以大資料聊天,我對此一無所知。因此我便問,能不能讓我以最快的速度感受一下什麼是大資料。令我驚奇的是,其中有一個在大資料方面頗有研究的人,在短短的一分鐘後,從我QQ的活動資訊中準確的分析出了我一些個人資訊,比如我的學歷,我所在的地方,甚至連我是否單身都作出了分析。然後他告訴我,如果能得到其他的資料,他甚至可以進一步的分析出每個人的行為,甚至是這個人將要有什麼行為都可以作出預測。不過他也告訴我他們通常不會做涉及個人隱私的分析,而只是用在商業資訊的獲取分析上。

這個令我震驚的例子讓我看到了想法實現的基礎。正如參謀部門首先是出現在法國拿破崙時間,但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參謀部門卻是1806年在德國建立的。這為德國在後面的兩次世界大戰中橫掃歐洲建立了堅實的基礎。同樣令人想不到的是,二次世界大戰中極為重要的坦克,首先是英國人發明的,可還是由德國人發揚光大,利用閃電戰術,打的法國投降,打的英國國力從此一蹶不振,從日不落的超級大國淪為了美國的小跟班,這是何等的具有戲劇性。

現實的需求產生創新,創新又推動現實的需求。一個新的創新,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比較具體的。就正如坦克的發明一般,英國人創造出來就是為了對付德國人的機槍、戰壕加鐵絲網。可令人意外的是,創造了坦克的英國人在二戰的時候還是守著一戰時候的思維,認為德國人還會同一戰一樣採用相同的戰術來進攻。但事實是德國人率先拋棄了機槍、戰壕加鐵絲網的傳統戰術,以靈活機動的閃擊戰打的英法兩國一蹶不振。正如參謀部們和坦克這兩樣的創新,一個來自法國,一個來自英國,他們有了創新卻沒有適應創新。讓創新的價值和機遇白白的喪失掉了。

首先我們看一個背景,以下背景引用自文獻[1]。2013年是一個有趣的年份,有人說,2013年是進入大資料時代元年。大資料(BigData)在資訊時代並非什麼特別新鮮的事物,Google的搜尋服務就是一個典型的大資料運用,在全球幾十億人蔘與的網路世界、智慧系統隨時都在吐納著大資料。2013年前後,在我國瞬時間,大資料不僅成了IT行業中最摩登的詞彙,也成了經濟、政治、文化領域說事的流行語言和對未來社會預測的搶眼根據。

這種現象的出現和三件事情有關:第一、2012年3月,美國奧巴馬政府宣佈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資料研究和發展計劃》,並將大資料定義為“未來的新石油”,希望增強政府收集、分析和萃取海量資料的能力。這個世界大佬推動的專案,在部分看人臉色行事的人群中,自然就“大資料”時代來了!第二、是被譽為“大資料時代的預言家”英國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著《大資料時代》和《刪除:大資料取捨之路》,2013年1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譯本,面向大眾發行(據說超前於本土國家),將大資料由IT行業擴散到大眾文化,使人們感到無比的新穎。第三、2013年6月突然冒出一個斯諾登,用41張幻燈片,讓美國大資料監控專案“稜鏡”浮出水面,令人對網路安全不寒而慄。數字化記憶的兩大威脅:一個沒有安全與時間的未來,直接面對人類。“在資訊權力與時間的交匯處,永久的記憶創造了空間和時間圓形監獄的幽靈”,引發了因不甚瞭然網路生存的人群對未來的憂慮甚至恐怖。這些事件疊加在一起,風生火起,熱鬧非凡,大資料彷彿就成了世界特大事件。

大資料就如同中國的房地產一樣,在一夜之間突然的火了起來。暫且不去大資料具體的應用和表面現象。我個人認為大資料就如同德國參謀總部的建立,英國發明坦克一樣,是一種具體的為或者思維的創新,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革命。但如何用好這種創新,如何在這種顛覆性的技術革命中把握住機遇,這是一個誰也不能回答的問題,但事實證明,誰取的先機,誰能用好並且發揚這種創新,就有可能取得比這個創新更大的成果。因此在這種創新環境下,有必要把大資料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研究。起初我本來打算搜尋相關的資料從比較廣泛深入的角度研究理解大資料和馬克思主義,可無奈大資料是一個新的東西,我沒有相當的理論深度,而在馬克思理論方面,我也不足以和專門從事相關方向的人來相提並論。因此,我決定主要選擇其中的一個或者數個方面通過查閱的資料從比較通俗的方面來研究下大資料時代下的馬克思主義,並在其中提出自己不成熟的見解或者一些我認同的討論者的意見。

2 什麼是大資料

首先看兩張圖,如下圖1和圖2,這兩張是專門做大資料研究的人士發給我的資料,圖中列出了他們所應用大資料的範圍。




從上面圖中所列的我們可以看到大資料現在主要用在商業市場分析、營銷預測、風險評估等方面,那麼到底什麼是大資料了。

首先,大資料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特徵[2]

第一:資料量大:資料量級已從TB(1012位元組)發展至PB乃至ZB,可稱海量、巨量乃至超量。

第二:型別繁多:愈來愈多為網頁、圖片、視訊、影象等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資料資訊。

第三:價值密度低:以視訊安全監控為例,連續不斷的監控流中,有重大價值者可能僅為一兩秒的資料流;360°全方位視訊監控的“死角”處,可能會挖掘出最有價值的影象資訊。

第四:速度快時效高:大資料時代對其時效性要求很高,這是大部分資料探勘最顯著的特徵。

從以上我們就可以初步的知道什麼是大資料了,大資料並不是很多很多的資料,也不是儲存了很多資料就叫大資料。因為“大資料”只是個簡稱,說全一點應是“大資料探勘”,沒經過挖掘的大資料如同沒有開採出來的原油,對人來說一點用處都沒有,但大資料也不是一般意義上所研究的資料探勘。說完整點,結合上面兩張圖片中所示的內容,可以認為現在層面上的大資料是“大資料的自動挖掘”[3]

以前的資料分析或挖掘,是指人通過資料去進行分析,挖掘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以供以後使用。但面對大資料,由於不光是資料量太大,而且往往包括資料的維度也很多,人已不可能去處理這樣海量的資料,甚至是如何處理都不知道,這時必須用電腦來自動處理,挖掘出資料中的規律。但是目前電腦還不能像人那樣進行嚴密、複雜的邏輯思維,因此它們也無法用我們人的思維模式去分析資料,人可能只要較少的資料就能分析出其中的規律,資料多了反而沒有辦法,所以我們人類都是採用抽樣分析。由這裡也可看大資料的另一個特點,即大資料主要是進行預測,告訴你未來將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只關心相關性,不關心因果。此外,現層面上的大資料還有另外一個特性,即沒有嚴密的因果分析,不是通過資料分析出原因再推匯出結果,而是通過統計知道有這樣的情況,即“只知道結果,不知道原因”。這裡只是根據我看到的資料和個人理解對大資料做了一個簡單的解釋,更為深入的理解可以參見相關書籍[4,5]。這些書中對大資料帶來的生活、思維方式的變革,經營模式的改變和政府職能的改變等等有更為具體和深入的討論。接下來從我閱讀到的文獻或者和相關人員討論到的問題結合當代馬克思主義做一個較為淺層次的研究討論。

3 大資料時代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認識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直接理論來源是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是價值的源泉的觀點。但是他們並沒有科學論證這一命題。也並沒有把價值從交換價值中抽象出來,更沒有說明創造價值的是什麼樣的勞動。因此,古典經濟學家並不瞭解什麼勞動形成價值及怎樣形成價值,這也是古典經濟學價值理論的重大缺陷。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他研究了勞動形成價值的特徵,而且確定了什麼樣的勞動形成價值,價值的形成原因和形成機制,最後得出了價值是抽象勞動的凝固。因此,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區別在於,馬克思是從社會經濟關係角度來揭示決定價值的勞動的性質的,最後創造性地提出了勞動二重性學說。而古典經濟學家不懂得勞動二重性,也沒有弄清楚什麼樣的勞動創造價值,因而往往不能回答現實中的問題,使得勞動價值論不能夠貫徹到底[6]

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商品主要表現為物質產品,生產勞動主要表現為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在當代,資訊科技發展,大資料時代已經來臨。隨著科技發展和世界範圍內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換代,物質生產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正在日益下降,而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等許多非物質生產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卻在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引起了生產力的變革,生產具有智慧化、網路化等特點。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體力勞動被腦力勞動所代替。腦力勞動在生產勞動中已日益居於主導地位。這些都遠遠不同於馬克思所處時代的生產力水平。科技革命特別是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勞動的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科技不僅作用於生產,而且湧現出許多新興產業,大資料是新一代科學技術的集中反映,而且在價值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驅動型強的服務勞動也構成了一定的財富來源。大資料時代以資訊等智力成果為基礎構成的無形資產投入為主,企業的真正價值更多地取決於公司僱員頭腦裡和資料庫裡的資料和資訊。因此,一部分學者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前提已經不復存在,甚至出現了“知識價值論”等論調,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前提基礎是簡單勞動,其勞動價值論過時了。不可否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初期,其歷史使命是揭露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人類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在當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科技的迅猛發展,資訊經濟崛起,人們正在被資料所包圍,人類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給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了新課題,通過這些課題將豐富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推動馬克思理論不斷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認為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人類勞動,而非具體的、特定的勞動形式。這種抽象人類勞動是隨著生產勞動形式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具有一般性的意義,這也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能夠與時俱進的原因。對於這一理論,需要結合當今條件給予再認識: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已包含的正確的理論需要繼承,有些則需要結合當今條件進行發展。但是,不管勞動的外在形式如何變化,都逃離不出抽象人類勞動這一範疇,其勞動只要提供的是商品,就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並沒有改變馬克思分析的抽象人類勞動的性質,也並沒有改變商品的價值量是抽象人類勞動凝結這一現實的經濟關係,更沒有改變勞動價值論得以確立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大資料時代,大資料理論是一種新興的理論,在其發展過程中將面臨著諸多挑戰,大資料面臨的新挑戰迫切需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指導。

4大資料支援下的計劃經濟是否有可能實現?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是在網上的一個論壇中,只不過當時大家討論的是蘇聯為什麼會解體,有人就提到了蘇聯不合理的計劃經濟問題。因此,當接觸到大資料這個新的知識的時候,我首先想到是不是有了大資料做基礎,就可以解決當時蘇聯沒有解決的計劃經濟問題。因此,帶著這個問題,我在網上搜索了相關的資料,果然已經有網友針對這個問題在網上進行了激烈的爭辯。有的網友對此作了強烈否定,有的網友則認為在一定程度上計劃是市場經濟的強力補充,並對此作了反思。以下是參考網友們的意見和思考並且結合自己的意見而整理的對大資料支援下計劃經濟是否可行的討論意見。

其中提出的問題在於:

1.在計劃的時代,人們所依靠的資料太少,人們無法根據這些資料制定出靈活高效的配置計劃。此外,計劃經濟的週期是固定的,無法靈活的應變經濟中實時出現的不同情況,蘇聯和中國計劃經濟的失敗足可以證明這些。但是,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國家對資料能力的掌控能力增強,尤其是對大資料掌控能力的增強(普通個人或者團體是無法獲得如此重要或者龐大的資料的),那麼會不會導致有一天,計劃經濟最終掌控世紀?

我看到的大部分的觀點是持否定態度的。其否定的原因主要認為有以下幾點:

1. 在計劃經濟下對微觀經濟活動與複雜多變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難以發揮有效的調節作用,容易產生生產與需求之間的相互脫節。

2. 不能合理地調節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容易造成動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現象。其觀點認為計劃經濟體制與由眾多平等個體組成國家的現實世界相沖突。在一國內,巨集觀上人為地製造出計劃制訂者,計劃執行者,計劃執行利益受損者,微觀上的企業主體被分成企業管理者和勞動人員等等,形成特權階層和被奴役階層不可避免。消極怠工成為勞動者的必然選擇,這會嚴重的導致經濟體缺乏活力、效率低下等問題。

3. 計劃容易脫離實際,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費等等缺陷。

4. 即使大資料真的可以準確為國家做預測,這僅僅只是解決了生產和供應的問題,但這無法解決生產的品質效率問題,而這些極大的影響者產品的競爭力。反過來,如果一個產品沒有競爭,沒有淘汰,那就不能保證出現更好的產品。換而言之,技術只是解決了物質方面的問題,但卻無法解決人的性格思想方面存在的問題,因為人是一個社會的人,具有複雜的屬性特徵,這些都是計劃所力所不及的,因此得出結論計劃經濟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也不能取代市場經濟的。

餘下的觀點大多持一種綜合起來分析看待的態度。其認為單純否定計劃經濟的作用是片面的,應該以一種更為綜合開發的態度來對待這個問題。其認為計劃經濟的第一點弊端國家對微觀經濟活動“缺乏控制”的狀態,所以難以進行有效的調節、容易產生生產和需求之間的脫節。這實際上是微觀經濟活動內部資訊管理的問題,也就是說微觀經濟活動本身無力掌控自身的資訊,當然也無力準確、及時的將資訊傳遞到巨集觀經濟活動。這個弊端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中表現差不多,只不過市場經濟迎合了這個弊端,將管理權交給了微觀經濟個體。現代的資訊科技可以解決對微觀經濟活動的掌控的問題,但是實際效果並不好,所以僅僅依靠現代的資訊管理技術還是無力實現計劃經濟,但如果果真大資料的發展達到質變的程度,或許可以解決對微觀經濟活動掌控的問題。事實上,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同樣存在動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的現象,只不過公司上層可以使用各種激勵的方法激發員工的動力、勞動效率和活力——將對員工的任免、獎勵作為“籌碼”。第二點弊端不僅在計劃經濟下存在,而且在市場經濟下也存在。上面談到公司上層可以將對員工的任免、獎勵作為“籌碼”激發員工的動力、效率和活力,在現實勞動中,這個“籌碼”並不僅僅起到積極的作用,這個籌碼還可以起到消極的作用,被公司領導用來打擊傷害自己利益的人、用來謀取私利、用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貪汙腐敗的情況)。如果這個“籌碼”沒有消極的作用,那微觀經濟活動就容易掌控,市場經濟有可能“直接”轉化為計劃經濟。正是這個“籌碼”的消極作用提高了微觀經濟活動的風險,造成了整個市場的惡性競爭和資源浪費。當巨集觀經濟活動無法掌控微觀經濟活動,第三點弊端必然會發生。事實上不管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巨大的浪費都難以避免。因此不能單純的否認計劃經濟的作用,而是應該將大資料時代的計劃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石,利用好大資料這個新興的革新工具,用來彌補在市場經濟自主執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這樣,就能避免或者儘可能降低全球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當下我國正在處於一個改革期,產業升級、巨集觀調控等方面面臨著的很多問題,因此有必要將大資料和我國當前的新情況結合起來研究這一複雜的問題。

排除意識形態方面的爭執,就從這個問題而言。盲目的從計劃經濟或市場經濟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或者成功失敗的經驗來否定或肯定其中某一個的好壞本來就是不科學的,正如哲學中所探討的問題,萬物都是運動和靜止的統一體,針對哪個好哪個壞,都是很值得我們來討論的,貿然否定或許會導致意想不到的錯誤。我們現在討論是將來的東西,比如大資料就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們現在想預測今後若干年的發展存在很大的困難,這就比如蒸汽機的發明,誰也不會想到這促使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因此我們的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人類自理性產生以來,對世界的掌控欲也隨之而生,由此而言,掌控經濟也是人類的天性所在,這也是烏托邦時期以及之後李斯特、馬克思等經濟學大師探索“計劃經濟”的由來。而後來在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試驗又證明,計劃經濟至少在目前是失敗的。

計劃經濟試驗在蘇中的失敗有各種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它不如市場那樣配置資源更有效率,無法精準的解決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三個主要問題。國家無法確切的知道消費者到底需要什麼,自然在進行經濟計劃的時候會錯漏百出。

但如果人類做計劃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會不會在某一天使計劃的效率終於超過市場呢?在沒有網際網路之前,學界總認為在人類可預見的將來這是不可能的。但網際網路和資訊革命已經顛覆了太多東西,至少在收集資訊資料、互聯資訊資料、儲存資訊資料、處理資訊資料方面,其進步是所有人都不曾想到的,而這一不曾預想到的進步的結果之一,就是人類計劃能力的提高,對世界的掌控力更強了。

市場是人類經濟社會執行的原始動力,但計劃因素的持續增強卻也是事實,除了計劃經濟試驗,企業的出現以及其規模的越來越大,也是計劃因素增強的結果。因為在企業內部,本身就是“計劃經濟”的。

既然市場是在價格機制的支配下自發執行,既然無形的手無處不在,為什麼還會有企業?上世紀30年代科斯就因為研究這一問題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研究出的答案是,市場的執行時有成本的(交易成本),如果組織企業能夠節約交易成本,企業的存在就有意義。

按這一邏輯,企業越大自然是節約的交易成本越高,但為什麼在經濟社會的早期,基本上沒有什麼大企業呢?因為技術達不到,企業的組織成本一旦高於交易成本,則企業存在無意義。隨著技術的提高,企業的組織成本越來越低,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這就有了今天的跨國公司。企業規模的邊界由技術決定,跨國公司的組成成本一旦高於交易成本,它就再也沒法有效擴張了。

但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大資料的進步,卻有可能把人類能夠進行計劃的邊界大大擴張,擴張到足有一個國家那麼大。而此處之大,並不只是指巨集觀上的規模大,也指在微觀上的細緻深入,尤其是後者,在之前,微觀資源無法有效分配,是計劃經濟裡最受批評的要點。因為國家所有資源都由政府決定,私人不掌握生產資料,於是乎國家可以罔顧私人的實際需要而進行經濟計劃。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主張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必然會失敗,因為經濟計算問題註定了政府永遠無法正確的計算複雜萬分的經濟體系。只要缺乏了價格機制,社會主義政府根本無從得知市場需求的情報,而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計劃的失敗和經濟的徹底崩潰。

但現在,電腦、手機、可穿戴裝置,再加上無線網際網路,人類的需求從來沒有如此容易地被彙集、處理,人類的資料處理能力從來沒有的強大,未來會更強大,那麼,未來政府是否會有可能更正確的“計算複雜萬分的經濟體系”呢?不過,至少在現階段而言計劃和市場經濟是共同存在的,相互影響的,沒有誰可以取代誰的趨勢。因此,我想我們不必著急為大資料下的市場經濟能否實現而做結論,因為這個問題本身比答案更具有有趣性。

5 大資料時代社會面臨的問題

大資料的價值在於儲存資訊後的在使用。其中關鍵的一個問題是要收集、儲存一切資訊,這與隱私保護又是互相沖突的兩個對立面。大資料時代必然會導致人們更多的個人資訊被蒐集和捕捉,這勢必會使很多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不安。如果站在大資料的角度而言,在大資料的時代,在大資料時代,每個人身上能夠被獲取的資料點不再是百十個而是高達百萬甚至上億個,誰都根本不可能把某一個人身上的所有資料點全部掌握。所以在保護個人隱私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換一種思考方式。我們的關注重點不應該是要不要提供出這些資料,而是如何使用這些資料。掌握有資料資源和分析能力的個人或者團體,很容易利用自己先有的技術優勢將人們的個人的意志和被公平對待的要求否決掉。個人或者團體一旦擁有這些資料資源,且又沒有合理有效的監督的時候,很容易利用這些資料作出不為人知的具有破壞性的事情,並且這些行為是極其隱蔽的。

而現今保護資料的隱私或者不利用資料做一些不正常的事情完全依靠的是資料蒐集者和分析者的基本道德和素質。但這並不能完全有效的保證資料使用資料的團體或個人完全遵守相關的職業操守。應此,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個人而言,需要加強自我資料的保密意識,防範可能存在的風險。對於團體和企事業單位而言,首先要加強保密意思,建立行之有效的保密管理措施,在有可能留下隱私資料的情形下要充分考慮隱私暴露而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並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在國家層面上而言,則需要充分研究大資料,在利用好大資料的同時,要建設數字隱私的基礎設施,針對大資料可能帶來的風險,確立相關的法律,健全相關的監管機制,利用好大資料這把雙刃劍。

6 總結

大資料時代是資訊社會運作的必然結果,就如同歷史上其他重大的革新一樣,它令人類的資訊社會更上一個臺階。農業社會人們以土地為核心資源,工業時代轉為能源,資訊社會則將變更為資料。誰掌握資料,以及資料分析方法,誰就將在這個大資料時代勝出,無論是商業組織,都必須適應這個新的形勢下的新事物,就如同歷史上幾次重要的變革一樣,如果不去學習適應這種需求,必然會導致與時代的脫節乃至落後。現在,大資料理論是一種新興的理論,其處於發展的剛起步階段,可以預見在其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必將面臨著諸多挑戰,而這正好為大資料和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結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契機,大資料面臨的這些挑戰迫切需要當代馬克思主義觀的科學指導,而當代馬克思主義又需要在大資料的背景下不斷的發展完善。正確結合大資料這個新的平臺,給國家治理、企業管理和個人生活不斷提供便利條件,這正是所需要的。因此如何開發利用好大資料這一寶貴的戰略資源,是經兩年在新的環境下出現的新問題,極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乃至國家,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問題,必須做好相應的挑戰並及時應對,才能在到來的變革之中處於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1244720101i2ro.html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f613ad0101ant0.html

[3]  http://www.ciotimes.com/bi/sjwj/92437.html

[4]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等著, 盛楊燕等譯. 作大資料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 浙江人民出版社.

[5]    塗子沛.大資料:正在到來的資料革命,以及它如何改變政府、商業與我們的生活[M].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 孫珍珍. 大資料時代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認識[J]. 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2014,27(4): 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