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第六天:結構型模式--修飾器模式

第六天:結構型模式--修飾器模式

零、修飾器模式

當我們相對一個物件新增新功能的時候,無非就是下面這三種方法:

  • 直接修改物件所屬類
  • 使用組合
  • 使用繼承
    這裡我們會優先考慮使用直接修改物件類,如果行不通我們會使用組合,最次的情況我們才會使用繼承。但是繼承會導致程式碼難以服用,因為繼承的關係是靜態的,而且應用於整個類以及類的例項。這裡我們引入修飾器模式作為第四種方法,修飾器模式優於組合和繼承。
  • 什麼是修飾器模式
    是對Python語法的動態改變,用於擴充套件一個類、方法或者函式的行為,動態的擴充套件一個物件的功能,以透明的方式動態的將功能新增到一個物件中。實現角度來說,修飾器就是一個可呼叫的物件,接受一個函式物件作為輸入,並返回另一個函式物件。

一、身邊的例子

  • 槍支
    通過對槍支增加槍托、瞄準鏡、消音器等外設增加槍支的威力和精準度。這裡的槍托、瞄準鏡和消音器就是修飾器

  • Django
    Django大量使用了修飾器,其中經典的是試圖修飾器

二、什麼情況下使用

  • 擴充套件一個物件,但又不能影響物件內容的情況下

三、應用案例

import functools


def memoize(fn):
    known = dict()

    @functools.wraps(fn)
    def memoizer(*args):
        if args not in known:
            known[args] = fn(*args)
        return
known[args] return memoizer @memoize def nsum(n): ''' 返回前N個數字的和 :param n: :return: ''' assert (n >= 0), 'n must be >=0' return 0 if n == 0 else n + nsum(n - 1) @memoize def fibonacci(n): ''' 返回斐波那契額數列的第N個數 :param n: :return: ''' assert (n >= 0
), 'n must be >=0' return n if n in (0, 1) else fibonacci(n - 1) + fibonacci(n - 2) if __name__ == '__main__': from timeit import Timer measure = [ {'exec': 'fibonacci(100)', 'import': 'fibonacci', 'func': fibonacci}, {'exec': 'nsum(100)', 'import': 'nsum', 'func': nsum} ] for m in measure: t = Timer('{}'.format(m['exec']), 'from __main__ import {}'.format(m['import'])) print( 'name:{},doc:{},executing:{},time:{}'.format(m['func'].__name__, m['func'].__doc__, m['exec'], t.tim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