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自考筆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第一章

【自考筆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第一章

前言

聽聞同事有浪潮的內推機會,打算讓其幫著問問,結果還是學歷卡住了,難受加上家裡有點事,睡不著,今天就通宵了,趁著處在自考學習近現代史這塊,有時間就準備把代號03708的2018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重點做下筆記,持續更新。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鬥爭

重點提要

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是近代中國一切災難的總根源;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主要矛盾和麵臨的主要任務;反侵略鬥爭失敗的原因和民族意識的覺醒。

第一節

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

  1.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的特點:在經濟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其主要特徵是個體家庭為單位並與家庭手工業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政治上,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在社會結構上開成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長制

  2. 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3. 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特點:一方面,它鞏固了和維繫了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的延續和穩定。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地主同農民階級的固有矛盾日益顯現出來,造成不可克服的政治經濟社會的週期性危機。

  4. 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由盛轉衰的主要表現:在政治上,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官場腐敗;經濟上官吏與地主大肆兼併土地,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日益增多;思想文化上,厲行專制主義,大興文字獄;對外關係上,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二、鴉片戰爭前的世界 (一般瞭解)

  1.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在英、美、法等歐美國家先後確立,利用國家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工業革命首先發生於英國的紡織業上,隨著蒸汽機的發明與推廣,大機器取代工場手工業
  2. 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因為材料不足、生產多賣不出去,所以尋求新的殖民地,通過海盜式的掠奪土地和財物、欺詐性的貿易和奴隸和奴隸販賣等方式,殖民者對一些國家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其淪為列強壟斷的商品傾銷市場、廉價勞動力與廉價原料的供應地和自由投資市場。
  3. 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原因:開闢市場和轉移國內矛盾的需要

第二節 (一般瞭解)

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列強在政治上侵犯中國主權,經濟上掠奪中國財富,文化上麻醉中國民眾,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即,外國資本主義勢力與中國封建勢力相結合)

經濟上
  1. 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1942年簽訂《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省略一些不太重要的條約)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1985年簽訂《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1901年清政府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
  2. 其中,《南京條約》規定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49年,葡萄牙強佔澳門半島
  3. 鴉片戰爭及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後果:
    • 特點與土地喪失
    • 社會性質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通過不平等條約,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勒索鉅額賠款
    • 中國財富與文物古蹟遺失與損壞
  4. 慘案:1894年日軍 旅順口大屠殺; 1900年八國聯軍殺義和團與平民1700多人,俄國製造江東六十四屯慘案。
政治上
  1. 通過軍事侵略與不平等條約,控制中國內政與外交,列強享有領事裁決權,把持中國海關,勾結清政府鎮壓中國人民反抗,扶植收買代理人。
  2. 1899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
  3. 辛丑條約標誌著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制國家
經濟上
  1. 控制中國通商口岸、剝奪中國關稅自主權、對華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
  2. 操控中國的經濟命脈:
    • 對中國近代工業的壟斷
    • 迫使清政府舉借外債,以還賠款,並以關稅、鹽稅擔保
    • 在中國設立銀行
    • 控制中國近代交通運輸業
文化滲透上
  1. 鼓吹“種族優劣論”
  2. 宗教滲透與侵略
  3. 為侵略中國製造輿論
帝國主義來華主要目的

強迫中國成為西方列強的附庸國

近代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特點:
    • 資本主義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 封建勢力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外國列強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 中國自然經濟的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即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廣大地區內保持著,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 中國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並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受壓迫發展緩慢,力量軟弱
    • 形成割據勢力,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極不平衡,列強分別支援企圖分裂中國
    • 在列強與封建勢力的壓迫下,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及大批地破產,過著窮、飢、寒和無權利的生活
  2. 社會階級關係的變動:
    • 封建統治階級(地主階級)擁有大量土地,掌握著國家政權,對人民實行專制統治,對農民壓迫加重,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 舊的被統治階級不變(農民)
    • 產生新的階級——資產階級
    • 產生新的被壓迫的階級——工人階級
  3. 為什麼新生資本主義沒有引導中國民主革命走向勝利?
    • 尊重資本主義在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鬥爭中保持中立
    • 自身力量弱小
    • 與外國資本主義有聯絡,沒有革命性
  4. 為什麼工人階級革命性最強?
    • 深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資產階級三重壓迫與剝削,勞動條件差,勞動時間長,工資待遇低,毫無政治權利,所以革命性最強(受壓迫也最強:P)

兩大主要矛盾和兩大任務

  1. 兩大主要矛盾:
    • 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
    • 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2. 兩大主要矛盾的關係:
    • 列強發動侵略戰爭時,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 列強與封建政權勾結的時,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3. 近百年鬥爭的目的:
    • 解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4. 兩大任務:
    • 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 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5. 兩大任務之間的關係:
    • 前者著重解決生產力關係問題,後者著重解決生產力問題
    • 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務才能為第二大任務創造條件
  6. 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是什麼?
    •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三節 民族獨立的鬥爭

反侵略歷程
  1. 人民群眾的反侵略鬥爭:
    • 1841年5月,廣州三元里起義,是近代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反侵略鬥爭
    • 1862年5月,太平軍多次重創侵略者
    •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香港工人舉行罷工,商人罷市
  2. 官兵的反侵略鬥爭:
    • 1884年劉銘傳擊退法艦
    • 1885年馮子材在鎮南關取得關鍵性勝利,史稱 鎮南關大捷
    • 其餘瞭解即可
粉碎瓜分中國的圖謀
  1. 19世紀70到90年代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其中甲午中日戰爭後,帝國主義瓜分達到高潮(瞭解)
  2.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圖謀並未實現的原因?
    • 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相互制約,是重要原因
    • 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侵略鬥爭(義和團運動發揮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鬥爭的失敗和民族意識的覺醒
  1. 1840到1919年,中國的反侵略鬥都失敗了,其原因為:
    • 社會制度的腐敗,是根本原因(歷史規律: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先進的取代落後的)
    • 經濟技術的落後,是重要原因
  2. 民族意識普遍覺醒是在何時? 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
  3. 民族意識覺醒的標誌:
    • 林則徐——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翻譯編寫《四洲志》
    • 1843年魏源編寫《海國圖志》,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 1895年嚴復 《救國決論》發出“救亡”口號,此後 翻譯《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1898年 康有為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 1894年11月 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喊出“振興中華”時代最強音

## 後記

不知不覺,才記完第一章,先這樣吧,有時間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