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自考筆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自考筆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三章 辛亥革命

導言

本章節為辛亥革命的歷史,重點在於瞭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失敗原因及經驗教訓

第一節 舉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

  1. 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1. 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
      1. 一方面,外國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擴大,民族危機加深(標誌是辛丑條約的簽訂)
      2. 另一方面,社會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2. 清末“新政”及其破產
      1. 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清政府已經徹底放棄抵抗外國侵略者的念頭,促使實行“新政”
      2. 1906年起,廢除科舉考試
      3. 1906年,清政府宣佈“預備仿行憲政”的騙人把戲,主要目的是為了延續其統治,清政府陷入了無法照舊統治下去的境地(沒有滿足歷史的需要)
    3.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階級基礎和骨幹力量
      1. 階級基礎是群眾基礎
      2. 骨幹是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激進派)
  2.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
    1. 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興中會,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2.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宣傳與組織工作
      1. 宣傳
        1. 章炳麟的《駁康有為革命書》
        2. 鄒容《革命軍》
        3. 陳天華《警世鐘》和《猛回頭》
      2. 組織
        1. 黃興 華興會
        2. 光復會
        3. 科學補習班
        4. 嶽王會
        5.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
          1. 同盟會綱領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2. 機關報為:民報
          3. 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全國性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
    3. 三民主義學說和關於革命改良的辯論
      1. 三民主義學說
        1. 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釋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2. 三民主義的內容:
          • 民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但是民族主義沒有明確的反帝主張
          • 民權——創立民國:反清,推翻清政府統治
          • 民生——平均地權: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
        3. 三民主義的作用:是一個比較完備的民主主義的革命綱領,產生了積極影響,推動了革命思想傳播與革命運動的發展
      2. 關於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1. 辯論雙方:
          •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 《民報》
          • 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改良派 《新民叢報》
        2. 辯論內容:
          1.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是焦點
          2. 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
          3. 要不要社會革命(平均地權
        3. 革命派的階級和歷史侷限性
          1. 革命派未能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不僅不敢鮮明的提出反帝口號,反而希望爭取帝國主義的支援
          2. 革命派停留在對民主制度形式的理解上,缺乏對民主建政的深入認識。
          3. 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對封建主義聯絡起來,從而無法真正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第二節 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

  1. 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覆滅和中華民國的建立

    1. 各地武裝起義,1911年廣州起義,4月27日,史稱黃花崗起義
    2. 1911年清政府宣佈“鐵路幹線收歸國有”,將鐵路的路權賣給帝國主義
    3. 武昌起義的導火索是保路風潮
    4. 1911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一個月內13個省和上海宣佈起義
    5.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國延續了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終於覆滅
    6. 在起義過程中,資產階級革命派既表現出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軟弱性和妥協態度,說明雖然革命發展很快,但是基礎不牢固,內外部潛伏著深刻的危機
    7. 1911年年底,孫中山在南京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正式就職,改國號為“中華民國”,1912為中華民國元年
    8. 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資產階級控制著政權,集中體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願望和利益
    9. 1912年3月,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歷史意義
      • 是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10. 南京臨時政府的侷限性:
      • 企圖用承認清政府與列強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所欠下的一切外債,來換取列強承認中華民國
      • 沒有提出可以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護私有財產為藉口,維護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佔有的土地和財產
      • 反帝反封建都沒有成功,只是推翻了清政府
  2. 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及其侷限性

    1. 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1. 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 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反封),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的統治(反帝去除代理人)
      3. 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 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
      4.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5. 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
      6. 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
    2. 辛亥革命的侷限性:

      1. 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綱領
      2. 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民眾
      3. 沒有建立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
    3. 辛亥革命的教訓:

      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國人的悲慘遭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救不了中國,先進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國謀求新的出路。(方向民主共和)

  3. 北洋軍閥的統治和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一般瞭解)

    1. 封建買辦、反動派組成了軍閥,袁世凱竊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兵權)之後,開始了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時期
    2. 北洋軍閥的表現:
      1. 政治上,實行軍閥官僚的專制統治(背棄了孫中山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如暗殺宋教仁,為了鞏固專制統治,投靠帝國主義,公然復辟帝制
      2. 經濟上,北洋軍閥竭力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
      3. 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復古
    3. 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
      1. 發動“二次革命”
      2. 組織中華革命黨
      3. 發動護國戰爭
      4. 發動第一次護法運動
      5. 發動第二次護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