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數字化生存時代的變與不變

數字化生存時代的變與不變

  五年前談變化,我們說如果與變化共舞、走在變化的前端就沒問題;三年前談變化,我們說基於網際網路轉型就有機會的;兩年前談變化,我們說不確定性、黑天鵝滿天飛。今天我們要用另外一個詞--這是個數字化生存的時代,時代真的變了!

  1速度變了

  數字化生存時代最重要的改變是什麼呢?是時間軸變了!時間軸的變化,其實是對我們所有人非常大的挑戰。我們來看看身邊這些變化,就可以看到時間軸變化的速度特徵。QQ 聚集起五億使用者用了十年時間,而微信聚集起五億使用者用三年半年。淘寶電商超過線下實體店用了十年,摩拜單車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覆蓋了一百八十個城市、七個國家,顛覆或者調整一個行業的時間還不到兩年。到了 2018 年,我想有一件事情我們不得不接受,那就是機器正在想辦法變得更智慧,那人呢?

  2變化速度前所未有

  一家創業企業成為一個行業的領先企業,過去需要一百年,今天可能只需要三年。我一直在致力於尋找中國最好的管理模式,專注地做了十年去評選中國傑出管理模式獎。我們每年會評選十家左右,前九年所有被選出來的企業幾乎都超過十五年生存期,但在今年--第十年的時候,八個被評出的傑出企業中,有五個是創業時間低於五年的,最少的一個竟然只有兩年,目前這家企業已經全球領先了。這種變化速度是我之前沒有看到過的。

  我們今天談的很多概念,在以前也許就不成立。比如手機,我並不願意換它,可是我不得不換,因為我的學生說老師你落後了,證明你落後的地方就是看你拿什麼手機。為什麼會是這樣?原因就在於手機的內涵變了,它變成一個人看世界的視窗,如果你依賴的是一個傳統的手機,就意味著你看世界的能力真的已經變得落後於時代了。

  時間軸的變化速度非常快的,它快到了一個我們從事教育和從事知識學習的人也要問自己,我們是不是跟得上這樣的變化?我記得多年前,我跟 EMBA 的同學說,大家讀一個完整的EMBA要十八個月,可是我們管理學知識淘汰是八個月,可是今天連八個月都沒有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會認為我們所有東西的生命週期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縮短。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我們自己能不能理解這些、我們變得夠不夠?我並不擔心技術,技術或許會帶來更大幫助,會讓很多空間變得更大、或許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更需要擔心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能跟這些全新的技術融合在在一起?

  3商業邏輯變了

  今天商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就是它的邏輯變了。我不斷地在提醒自己,商業邏輯變了的話,是不是所有東西都在被重新定義?今天看,人力資源一定會被重新定義。我們以前講勝任力模型,今天該講創造力模型。如果人力資源的重點是從勝任力轉向創造力的,那麼我們培養的學生是應該能勝任還是應該適應創造,教育是不是也應該被重新定義?

  如果所有東西都要被重新定義的時候,價值創造和獲取方式的本質就會變,真正的價值必須具有時代的屬性,如果沒有時代的屬性,就不會真正理解在這個時代當中到底該做什麼。

  從商業的角度看,我們最關心的實際上就是產品、市場、客戶、行業。如果我們比較工業化時代和數字化生存時代,就會發現差距巨大。工業時代的環境是可預測的,變化相對有規律可循,行業有邊界約束,每一個客戶的個體價值就是組織獲得的價值,所以線性思維決策方式是正常的;今天的變化更多無規律可循的,經營環境更加不可預測,行業與上下游等邊界變得非常模糊,客戶群體價值遠遠大於個體價值,決定產品價值的不再是交易價值,而變成了使用價值。數字化生存時代,使用者指使用產品和服務的人,或許完全免費,客戶指肯為某種服務買單的人群,使用者與客戶變成了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4 管理的核心變了——讓員工持續具有創造力

  今天對組織最大的挑戰不是完成績效,而是能不能駕馭不確定性。因為如果你不可以駕馭不確定性,績效也無從說起。管理的核心改變了,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組織的成員要具有持續的創造力,這才是駕馭不確定性真正的解決之道。

  當我去到海爾的時候,我認為這個企業真的非常棒,它讓六萬人變成兩萬個經營單元,任何一個人都跟訂單在一起。當海爾去年把美國通用電氣的白電部分收購之後,我非常關注這樣一個大型收購是否可以成功,今天海爾很驕傲地告訴我們,引入了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之後,美國通用電氣的白電部分,虧損的部分恢復到盈利。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和令人振奮的現象。為什麼能夠這麼快做出調整、取得成績?因為人單合一模式最核心的就是讓每個人都成為 CEO,讓組織成員擁有持續的創造力,才是駕馭不確定性的根本解決之道。

  中國大學正在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必然要擁有面向未來的能力。如果兩個最主要角色的創造力被釋放出來,我們應該是可以擁有未來的,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所以我們來衡量中國大學的管理,也許我們可以同樣用這個邏輯來衡量,就是老師的持續創造力和學生的持續創造力是不是可以被釋放出來?如果是可以釋放的,那我相信這所大學一定是可以面向未來和駕馭不確定性的。

  5組織功能變了——不是管控而是賦能

  數字化生存時代,組織的功能必須變。工業時代組織的功能是管控,而數字化生存時代組織功能最重要的其實是賦能!你能不能為每一個成員賦予能量、賦予能力,賦予他/她擁有創造的平臺和機會?組織功能的轉變,才是今天管理中最大的挑戰。如果我們要組織功能從「管控」到「賦能」,我們需要調整的東西是非常多的。我今年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啟用組織》,就是回答這個問題。

  在工業時代,組織中層級關係明顯,結構呈現為金字塔型。組織通過業務流程將各崗位連起來建構成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持續執行就為客戶提供了穩定的產品與服務。評價員工工作的維度是員工投入度。基於資訊交換效率等原因,組織更願意選用通才。組織的管理者很多時候看起來像個大家長,員工期待著企業對自身在安全上的承諾,優秀的員工也期待著自身向上的晉級。工業時代的組織風險,主要是由於過度依賴體系帶來的創新不足、過於僵化。

  數字化生存時代,組織中層級關係不明顯,結構趨於扁平化,組織中由於不確定性原因,很難形成確定架構,很多時候需要虛擬團隊、協作完成任務。評價員工工作的維度,不在是投入度,而是明確的結果性產出。基於高度資訊交換的協同平臺,組織不再依賴通才,而是越來越多依賴技能型專家,可以更有效把握變化資訊、持續深入推動解決問題。組織的管理開始從外在的動力,變成每個個體的自我管理與自我驅動。年輕的員工們,屬於網際網路的原住民,他們適應流動,願意嘗試新的工作與計劃。有時候,讓員工感到有趣、可以學習到很多新的技能,可能比賺錢還感到興奮。數字化生存時代的組織風險是什麼呢?有兩方面,其一是由於新一代員工風險偏好增強而造成流動性高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大經營環境不確定性帶來組織整體的無序感。

  6「變」的視角——以未來決定現在

  有人問我說你最近最關心什麼?我說我最關心跟年輕人在一起。為什麼要最關心跟年輕人在一起?因為年輕人是未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像經驗學習,對於中國人最大的挑戰是要學會向未來學習。我只是告訴各位,我們在思維方式上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可不可以真的去面向未來。有一幫 90 後的學生跟我聊天,說陳老師我們現在已經瘋狂地老去了,然後他就看著我。我說沒關係,我們正在認真地逆生長。

  7「變」的核心——向自我挑戰

  影響組織變革真正的難題在哪裡?真正難的是在我們自己!因為思維方式決定一切,我們最大的挑戰實際上是自己的思維。我自己是做組織研究之後延展到企業文化的,發現在組織在發展中,遇到的最大挑戰不是你怎樣接受新觀點,而是你怎麼放棄原有的舊觀點。我們放棄原有的舊觀點實在是太難,你們接受新的東西不難,尤其在今天的背景下,我們都喜歡接受新的,可是你舊的不放掉,怎麼能真正接受新的呢?

  就像我遇到一個老闆,他跟我講說,「你說做事業合夥人,我很贊同,也回去做了。」然後,他帶了兩個助手來說,「陳老師,你看,這是我的兩個事業合夥人。」結果他那兩個助手趕緊應說,「陳老師,他是我們的老闆。」他看他倆就很生氣,「我白教你們了嗎?陳老師不是說我們要做事業合夥人嗎?」我就問他,「遇到衝突的時候是你說了算,還是他倆說了算,他說當然我說了算了。」我說,「那你們就不是事業合夥人。」……可見,「事業合夥人」這個詞他是學去了,但是他的思維還停留在他說了算上,轉變不過來。

  所以,我不認為接受新東西難,不難,真正難的在於你舊的東西願不願意放下?在變革當中,最難的是我們自己,就像我給我的員工寫信,我說你只需要向自己挑戰,你不需要向任何人挑戰。

  8改變,才是組織最大的資產

  這是我的真心話,請大家一定要理解:改變,才是組織最大的資產。不是錢、甚至不是人,如果你的人不改,那就是負資產;如果你所有東西都不變,那都是負資產;真正的資產一定就是變,如果你擁有這樣的一個改變,我相信,對於這個組織是不必特別擔心的。

  「變」真的是浴火重生,真的很難,我自己也覺得很難。當我從一個老師跨界去管一個企業,我就跟自己說,你要注意,你現在是來當總裁的人,你不是來當教授的!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提醒我這句話?有人就問過我,他說你既當教授又當總裁為什麼能成功?你說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我來告訴大家,什麼叫教授?就是一句話變八句話說,簡單問題複雜化就是教授。什麼叫總裁?總裁就是八句話變一句話說,複雜問題簡單化就是總裁。

  我一回到企業的時候,我就一句話都不講,別人問陳老師你這麼能講,你為啥不講了?我說,我現在講的話都是要兌現的,所以不能講。那為什麼回來學校你講那麼多?因為我在說完之後,常會對學生說,記住,我說歸我說,怎麼做要你自己看著辦,另外,多講講更重要的要是對學生負責。同時做好企業家和教授這兩個角色,不怕改變、適應變化,是我自己每天首先必須面對的功課。「變」真的很痛苦,但我成功跨過去了,而我們很多老師為什麼到企業做不了?就是因為他去企業的時候,他的思維還沒轉變,他還認為自己是教師。

  9這個時代沒有旁觀者

  大家需要理解,今天對於組織成員的要求到底是什麼?正如在新年第一文中所說的那樣「這個時代沒有旁觀者」,我們都身在其中。所以,我常常與同事們說,不要總是評價這個組織好還是不好,你該問自己需要做什麼,可以做什麼。我只是問這個,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一定要了解到真正要變的東西,不是因為我們做的不好,而是時代變了,所以我一直跟我的同事說:我們沒有不好,但是時代變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要用未來看現在,未來的確是在變,所以我們必須變。

  我對很多企業很緊張,就因為大部分中國企業都比較關心一些「新」名詞,延用的一些舊的思維邏輯。比如說,很多企業認為自己是生態型企業,可是這些企業的領導者不知道,其實他們還是用了工業時代的思維方式,今天我非常希望有一個徹底的改變,這裡邊就要求你有變的能力,這個能力從管理者到溝通到平臺組織,到文化,最後是對的人,注意,我用了一個「對的人」,我沒有用「能人」,「對的人」就是價值觀必須一致,如果價值觀不一致,你再有能力也不行,因為今天變化太大,我們唯一需要篤定的東西就是價值觀的一致性。

  我們對變的能力要求是什麼?在變當中最要做的東西是什麼?這也是我自己未來主要研究的話題,就是怎麼從分工、分利、分權轉向系統的協同,如果不能做更大的協同,我們在今天實際上是沒有辦法實現目標的。「變」是一個主動的東西,就是自己否定自己,向自己挑戰。「變」從來不是一個外力現象,如果用外力推動的變是沒有意義,我們必須是一個內在的「變」,就是你不斷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那這樣你才可以做得到。

  10唯一不變的是為客戶創造價值

  除了「變」之外,是不是有些不變的呢?其實是有東西不變的。不變的是什麼呢?那就是為客戶創造價值!組織為客戶創造價值,是組織存在的根本使命、也是驅動組織發展的永恆動力。對於大學來說,學生和社會是客戶,如果我們的老師和學校,最核心任務就是為社會培養人才,讓我們的學生擁有面向未來的能力,去推動這個社會的進步,這就是大學為客戶創造價值。我們的價值必須體現在這個地方——為客戶創造價值,我想這是組織唯一不變的地方。

  11唯一確定的是自己

  今天的環境的確是變的、不確定的,在我看來,可以確定的只有我們自己。所以在 2016 年,我就明確地和同事們強調,環境永遠是變的,但是有一個東西,你記住,唯一確定的只有你自己,所以你決定怎麼選擇,怎麼做,你就就會得到什麼結果。不確定也不是什麼特別要焦慮的事情,你只要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即可。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天地之間最重要的就是你,你可以頂天立地,你就是你。

  12唯一的選擇是行動

  我覺得「理想」和「現實」之間是沒有距離的,只要你在中間放一個「行動」,理想就會變成現實。如果你認為理想跟現實之間是有距離的,我相信你一定是忘了放「行動」,因為在我內心當中,我認為唯一的選擇就是去做,就是你的行動。我每次都是把手舉起來,當你把自己的手舉起來的時候,你就會看到,其實「手比頭高」,這也是我自己的座右銘。

  你的高度其實真的是由你手決定的!只要你願意去「行動」,理想將會變成現實!(本文完)

相關推薦

數字化生存時代

  五年前談變化,我們說如果與變化共舞、走在變化的前端就沒問題;三年前談變化,我們說基於網際網路轉型就有機會的;兩年前談變化,我們說不確定性、黑天鵝滿天飛。今天我們要用另外一個詞--這是個數字化生存的時代,時代真的變了!   1速度變了   數字化生存時代最重要的改變是什麼呢?是時間軸變了!時間軸的變化,其

顧明遠:人工智慧時代,未來教育的

導讀: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這種變革的時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已經大大不同於上一代人。因此,對

前後端分離時代,Java 程式設計師的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有個星球的小夥伴向邀請鬆哥在知乎上回答一個問題,原題是: 前後端分離的時代,Java後臺程式設計師的技術建議? 鬆哥認真看了下這個問題,感覺對於初次接觸前後端分離的小夥伴來說,可能都會存在這樣的疑問,於是決定通過這篇文章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我這裡還是儘量從一個 Java 程式設計

技術內參 | 神策分析架構演進:“” 中的思索創新

作者:付力力,神策資料聯合創始人&技術 VP  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軟體工程專業,2008 年至 2013 年期間歷任百度新產品研發部、網頁搜尋部、基礎架構部工程師。2013 年 9 月年至 2014 年 8 月擔任豌豆莢資料部門資深研發工程師。2014 年 9

:走向十年的Intel資料中心SSD

據今年5月DRAMeXchange釋出的企業級SSD市場統計顯示,Intel以40%的份額佔據了

: Undo構造一致性讀的例外情況

嘉年華聽了恩墨學院的一個主題:《重現ORA-01555 細說Oracle 12c Undo資料管

關於的辯證

浪費了“黃金五年”的Java程式設計師,還有救嗎? >>>   

移動端跨平臺技術之下的

一.跨平臺,是想跨哪些平臺? 目前(2020/7/18)來看,移動端跨平臺需求主要集中在: 跨 PC 端與移動端:PC 向無線過渡的早期,希望 PC Web 與移動 Web 複用同一套程式碼 跨 Native 與 Web:商品詳情頁等要求有一套功能差不多的 Web 頁能夠在端外訪問,需要跨 Nativ

Java進階知識點2:看懂的代碼 - 協

階段 off 開始 限制 array 設計者 equals 性方面 版本兼容 要搞懂Java中的協辦與逆變,不得不從繼承說起,如果沒有繼承,協變與逆變也天然不存在了。 我們知道,在Java的世界中,存在繼承機制。比如MochaCoffee類是Coffee類的派生類,那麽我

理解es6中的const

凍結 布爾 內存 test arr foo 理解 pro IV const實際上保證的,並不是變量的值不得改動,而是變量指向的那個內存地址不得改動。 效果 對於簡單類型的數據(數值、字符串、布爾值),值就保存在變量指向的那個內存地址,因此等同於常量。 對於復合類型的數

Java中的逆 很直接饒彎的講出來了

extends row 答案 void card erro 類對象 str ext http://blog.csdn.net/z69183787/article/details/51598345 看下面一段代碼: Number num = new Integer(1);

C# 協

允許 隱式 逆變 visual 類型轉換 委托 種類 保留 泛型 協變與逆變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大多數人,可能都不明白其具體的含義,包括我本人,所以今天打算詳細的介紹下C#的協變與逆變。 1、概念簡介 在C#和Visual Basic中,協變和逆變允許以下三種類型的參數進

C# 逆

子類 stat return oid pro 開始 alt action link 原文:C# 逆變與協變該文章中使用了較多的 委托delegate和Lambda表達式,如果你並不熟悉這些,請查看我的文章《委托與匿名委托》、《匿名委托與Lambda表達式》以便幫你建立完整的

C#4.0新特性之協實例分析

alt out thumb def 3.0 介紹 ted 路徑 運行 本文實例講述了C#4.0新特性的協變與逆變,有助於大家進一步掌握C#4.0程序設計。具體分析如下: 一、C#3.0以前的協變與逆變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兩個詞,別擔心,他們其實很常見。C#4.0中

C#中協(逆

C#中協變與抗變(逆變) 在.NET 4之前,泛型介面是不變的,.NET4 通過協變 和抗變為泛型介面和泛型委託添加了一個重要的擴充套件。 協變和抗變指對引數和返回值的型別進行轉換 在.NET 中 引數型別是協變的; 也就是父類可以包含子類。 Cube 繼承於 Shape類;

介面的協

一,泛型介面中泛型型別的前面標有in和out關鍵字 其中標有out關鍵字的引數我協變,而輸出的結果就是抗變,IN與之相反。 如下程式碼: using System;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using System.Linq;using System.Text;us

java逆(待完善)

list ava 修改 接口 父類 strong 多態 入參 方法 協變:若B是A的子類,且F(B)是F(A)的子類,則F為協變 逆變:若B是A的子類,且F(B)是F(A)的父類,則F為逆變 java中的協變:B是A的子類,則List是List的子類 java中的逆變:B是

iView Table元件寬度只小的解決方案

示例: <Table class="my-table"></Table> 開啟開發者工具其實你可以發現iView給table標籤的寬度加上了一個明確的寬度值,而且在父元素變小的時候這個值並沒有相應地變小,所以才會導致的iView Table元件只

Scala入門到精通——第二十一節 型別引數(三)-協

本節主要內容 協變 逆變 型別通匹符 1. 協變 協變定義形式如:trait List[+T] {} 。當型別S是型別A的子型別時,則List[S]也可以認為是List[A}的子型別,即List[S]可以泛化為List[A]。也就是被引數化

Java中的逆

看下面一段程式碼 Number num = new Integer(1); ArrayList<Number> list = new ArrayList<Integer>(); //type mismatch List<? extends Number> l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