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經典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度詳解)

經典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度詳解)

動畫網站

主要術語解釋:

穩定:如果a原本在b前面,而a=b,排序之後a仍然在b的前面;

不穩定:如果a原本在b的前面,而a=b,排序之後a可能會出現在b的後面;

內排序:所有排序操作都在記憶體中完成;

外排序:由於資料太大,因此把資料放在磁碟中,而排序通過磁碟和記憶體的資料傳輸才能進行;

時間複雜度: 一個演算法執行所耗費的時間。

空間複雜度: 執行完一個程式所需記憶體的大小。

排序分類:

1.氣泡排序(Bubble Sort)
(1)演算法描述

氣泡排序是一種簡單的排序演算法。它重複地走訪過要排序的數列,一次比較兩個元素,如果它們的順序錯誤就把它們交換過來。走訪數列的工作是重複地進行直到沒有再需要交換,也就是說該數列已經排序完成。這個演算法的名字由來是因為越小的元素會經由交換慢慢“浮”到數列的頂端。

(2)演算法描述和實現

具體演算法描述如下:

<1>.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它們兩個;

<2>.對每一對相鄰元素作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尾的最後一對,這樣在最後的元素應該會是最大的數;

<3>.針對所有的元素重複以上的步驟,除了最後一個;

<4>.重複步驟1~3,直到排序完成。

JavaScript程式碼實現:

function bubbleSort(arr) {

    var len = arr.length;

    for (var i = 0; i < len; i++) {

        for
(var j = 0; j < len - 1 - i; j++) { if (arr[j] > arr[j+1]) { //相鄰元素兩兩對比 var temp = arr[j+1]; //元素交換 arr[j+1] = arr[j]; arr[j] = temp; } } } return arr; } var arr=[3,44,38,5,47,15,36,26,27
,2,46,4,19,50,48]; console.log(bubbleSort(arr));//[2, 3, 4, 5, 15, 19, 26, 27, 36, 38, 44, 46, 47, 48, 50]

此種方法的時間複雜度是o(n^2);

改進氣泡排序:設定一標誌性變數pos,用於記錄每趟排序中最後一次進行交換的位置。由於pos位置之後的記錄均已交換到位,故在進行下一趟排序時只要掃描到pos位置即可。

改進後演算法如下:

function bubbleSort2(arr) {

    console.time('改進後氣泡排序耗時');

    var i = arr.length-1;  //初始時,最後位置保持不變

    while ( i> 0) {

        var pos= 0; //每趟開始時,無記錄交換

        for (var j= 0; j< i; j++)

            if (arr[j]> arr[j+1]) {

                pos= j; //記錄交換的位置

                var tmp = arr[j]; arr[j]=arr[j+1];arr[j+1]=tmp;

            }

        i= pos; //為下一趟排序作準備

     }

     console.timeEnd('改進後氣泡排序耗時');

     return arr;

}

var arr=[3,44,38,5,47,15,36,26,27,2,46,4,19,50,48];

console.log(bubbleSort2(arr));//[2, 3, 4, 5, 15, 19, 26, 27, 36, 38, 44, 46, 47, 48, 50]

傳統氣泡排序中每一趟排序操作只能找到一個最大值或最小值,我們考慮利用在每趟排序中進行正向和反向兩遍冒泡的方法一次可以得到兩個最終值(最大者和最小者) , 從而使排序趟數幾乎減少了一半。

改進後的演算法實現為:

function bubbleSort3(arr3) {

    var low = 0;

    var high= arr.length-1; //設定變數的初始值

    var tmp,j;

    console.time('2.改進後氣泡排序耗時');

    while (low < high) {

        for (j= low; j< high; ++j) //正向冒泡,找到最大者

            if (arr[j]> arr[j+1]) {

                tmp = arr[j]; arr[j]=arr[j+1];arr[j+1]=tmp;

            }

        --high;                 //修改high值, 前移一位

        for (j=high; j>low; --j) //反向冒泡,找到最小者

            if (arr[j]<arr[j-1]) {

                tmp = arr[j]; arr[j]=arr[j-1];arr[j-1]=tmp;

            }

        ++low;                  //修改low值,後移一位

    }

    console.timeEnd('2.改進後氣泡排序耗時');

    return arr3;

}

var arr=[3,44,38,5,47,15,36,26,27,2,46,4,19,50,48];

console.log(bubbleSort3(arr));//[2, 3, 4, 5, 15, 19, 26, 27, 36, 38, 44, 46, 47, 48, 50]

三種方法耗時對比:

由圖可以看出改進後的氣泡排序明顯的時間複雜度更低,耗時更短了。讀者自行嘗試可以戳這,博主在github建了個庫,讀者可以Clone下來本地嘗試。此博文配合原始碼體驗更棒哦~~~

(3)演算法分析

最佳情況:T(n) = O(n)

當輸入的資料已經是正序時(都已經是正序了,為毛何必還排序呢….)

最差情況:T(n) = O(n2)

當輸入的資料是反序時(臥槽,我直接反序不就完了….)

平均情況:T(n) = O(n2)

2.選擇排序(Selection Sort)

表現最穩定的排序演算法之一(這個穩定不是指演算法層面上的穩定哈,相信聰明的你能明白我說的意思2333),因為無論什麼資料進去都是O(n²)的時間複雜度…..所以用到它的時候,資料規模越小越好。唯一的好處可能就是不佔用額外的記憶體空間了吧。理論上講,選擇排序可能也是平時排序一般人想到的最多的排序方法了吧。

(1)演算法簡介

選擇排序(Selection-sort)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演算法。它的工作原理: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後,再從剩餘未排序元素中繼續尋找最小(大)元素,然後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類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畢。

(2)演算法描述和實現

n個記錄的直接選擇排序可經過n-1趟直接選擇排序得到有序結果。具體演算法描述如下:

<1>.初始狀態:無序區為R[1..n],有序區為空;

<2>.第i趟排序(i=1,2,3…n-1)開始時,當前有序區和無序區分別為R[1..i-1]和R(i..n)。該趟排序從當前無序區中-選出關鍵字最小的記錄 R[k],將它與無序區的第1個記錄R交換,使R[1..i]和R[i+1..n)分別變為記錄個數增加1個的新有序區和記錄個數減少1個的新無序區;

<3>.n-1趟結束,陣列有序化了。
Javascript程式碼實現:

function selectionSort(arr) {

    var len = arr.length;

    var minIndex, temp;

    console.time('選擇排序耗時');

    for (var i = 0; i < len - 1; i++) {

        minIndex = i;

        for (var j = i + 1; j < len; j++) {

            if (arr[j] < arr[minIndex]) {     //尋找最小的數

                minIndex = j;                 //將最小數的索引儲存

            }

        }

        temp = arr[i];

        arr[i] = arr[minIndex];

        arr[minIndex] = temp;

    }

    console.timeEnd('選擇排序耗時');

    return arr;

}

var arr=[3,44,38,5,47,15,36,26,27,2,46,4,19,50,48];

console.log(selectionSort(arr));//[2, 3, 4, 5, 15, 19, 26, 27, 36, 38, 44, 46, 47, 48, 50]

也就是說沒什麼改進方法

(3)演算法分析

最佳情況:T(n) = O(n2)

最差情況:T(n) = O(n2)

平均情況:T(n) = O(n2)

3.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插入排序的程式碼實現雖然沒有氣泡排序和選擇排序那麼簡單粗暴,但它的原理應該是最容易理解的了,因為只要打過撲克牌的人都應該能夠秒懂。當然,如果你說你打撲克牌摸牌的時候從來不按牌的大小整理牌,那估計這輩子你對插入排序的演算法都不會產生任何興趣了…..

(1)演算法簡介

插入排序(Insertion-Sort)的演算法描述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演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構建有序序列,對於未排序資料,在已排序序列中從後向前掃描,找到相應位置並插入。插入排序在實現上,通常採用in-place排序(即只需用到O(1)的額外空間的排序),因而在從後向前掃描過程中,需要反覆把已排序元素逐步向後挪位,為最新元素提供插入空間。

(2)演算法描述和實現

一般來說,插入排序都採用in-place在陣列上實現。具體演算法描述如下:

<1>.從第一個元素開始,該元素可以認為已經被排序;

<2>.取出下一個元素,在已經排序的元素序列中從後向前掃描;

<3>.如果該元素(已排序)大於新元素,將該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4>.重複步驟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於或者等於新元素的位置;

<5>.將新元素插入到該位置後;

<6>.重複步驟2~5。
Javascript程式碼實現:

function insertionSort(array) {

    if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array).slice(8, -1) === 'Array') {

        console.time('插入排序耗時:');

        for (var i = 1; i < array.length; i++) {

            var key = array[i];

            var j = i - 1;

            while (j >= 0 && array[j] > key) {

                array[j + 1] = array[j];

                j--;

            }

            array[j + 1] = key;

        }

        console.timeEnd('插入排序耗時:');

        return array;

    } else {

        return 'array is not an Array!';

    }

}

當資料升序排列時,每次插入比較最近一個元素及返回,不需要子迴圈比較插入,因此,這種情況是最好的情況,時間複雜度o(n);

改進插入排序: 查詢插入位置時使用二分查詢的方式

function binaryInsertionSort(array) {

    if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array).slice(8, -1) === 'Array') {

        console.time('二分插入排序耗時:');

        for (var i = 1; i < array.length; i++) {

            var key = array[i], left = 0, right = i - 1;

            while (left <= right) {

                var middle = parseInt((left + right) / 2);

                if (key < array[middle]) {

                    right = middle - 1;

                } else {

                    left = middle + 1;

                }

            }

            for (var j = i - 1; j >= left; j--) {

                array[j + 1] = array[j];

            }

            array[left] = key;

        }

        console.timeEnd('二分插入排序耗時:');

        return array;

    } else {

        return 'array is not an Array!';

    }

}

var arr=[3,44,38,5,47,15,36,26,27,2,46,4,19,50,48];

console.log(binaryInsertionSort(arr));//[2, 3, 4, 5, 15, 19, 26, 27, 36, 38, 44, 46, 47, 48, 50]

改進之後,平均時間複雜度o(nlogn),不存在最好與最壞的情況了,都一個樣。2233333….

(3)演算法分析

最佳情況:輸入陣列按升序排列。T(n) = O(n)

最壞情況:輸入陣列按降序排列。T(n) = O(n2)

平均情況:T(n) = O(n2)

以上都是o(N^2)這個平均水平的演算法
以下歸併/快排/堆排是平均o(nlogn)水平的演算法

4.歸併排序(Merge Sort)

和選擇排序一樣,歸併排序的效能不受輸入資料的影響,但表現比選擇排序好的多,因為始終都是O(n log n)的時間複雜度。代價是需要額外的記憶體空間。

(1)演算法簡介

歸併排序是建立在歸併操作上的一種有效的排序演算法。該演算法是採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個非常典型的應用。歸併排序是一種穩定的排序方法。將已有序的子序列合併,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個子序列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間有序。若將兩個有序表合併成一個有序表,稱為2-路歸併。

(2)演算法描述和實現

具體演算法描述如下:

<1>.把長度為n的輸入序列分成兩個長度為n/2的子序列;

<2>.對這兩個子序列分別採用歸併排序;

<3>.將兩個排序好的子序列合併成一個最終的排序序列。

Javscript程式碼實現:

function mergeSort(arr) {  //採用自上而下的遞迴方法

    var len = arr.length;

    if(len < 2) {

        return arr;

    }

    var middle = Math.floor(len / 2),

        left = arr.slice(0, middle),

        right = arr.slice(middle);

    return merge(mergeSort(left), mergeSort(right));

}

function merge(left, right)

{

    var result = [];

    console.time('歸併排序耗時');

    while (left.length && right.length) {

        if (left[0] <= right[0]) {

            result.push(left.shift());

        } else {

            result.push(right.shift());

        }

    }

    while (left.length)

        result.push(left.shift());

    while (right.length)

        result.push(right.shift());

    console.timeEnd('歸併排序耗時');

    return result;

}

var arr=[3,44,38,5,47,15,36,26,27,2,46,4,19,50,48];

console.log(mergeSort(arr));

(3)演算法分析

最佳情況:T(n) = O(n)

最差情況:T(n) = O(nlogn)

平均情況:T(n) = O(nlogn)

5.快速排序(Quick Sort)

快速排序的名字起的是簡單粗暴,因為一聽到這個名字你就知道它存在的意義,就是快,而且效率高! 它是處理大資料最快的排序演算法之一了。

(1)演算法簡介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通過一趟排序將待排記錄分隔成獨立的兩部分,其中一部分記錄的關鍵字均比另一部分的關鍵字小,則可分別對這兩部分記錄繼續進行排序,以達到整個序列有序。

(2)演算法描述和實現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來把一個串(list)分為兩個子串(sub-lists)。具體演算法描述如下:

<1>.從數列中挑出一個元素,稱為 “基準”(pivot);

<2>.重新排序數列,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小的擺放在基準前面,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大的擺在基準的後面(相同的數可以到任一邊)。在這個分割槽退出之後,該基準就處於數列的中間位置。這個稱為分割槽(partition)操作;

<3>.遞迴地(recursive)把小於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和大於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排序。

Javascript程式碼實現:
具體實現

(3)演算法分析

最佳情況:T(n) = O(nlogn)

最差情況:T(n) = O(n2)

平均情況:T(n) = O(nlogn)

6.堆排序(Heap Sort)

堆排序可以說是一種利用堆的概念來排序的選擇排序。

(1)演算法簡介

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這種資料結構所設計的一種排序演算法。堆積是一個近似完全二叉樹的結構,並同時滿足堆積的性質:即子結點的鍵值或索引總是小於(或者大於)它的父節點。

(2)演算法描述和實現

具體演算法描述如下:

<1>.將初始待排序關鍵字序列(R1,R2….Rn)構建成大頂堆,此堆為初始的無序區;

<2>.將堆頂元素R[1]與最後一個元素R[n]交換,此時得到新的無序區(R1,R2,……Rn-1)和新的有序區(Rn),且滿足R[1,2…n-1]<=R[n];

<3>.由於交換後新的堆頂R[1]可能違反堆的性質,因此需要對當前無序區(R1,R2,……Rn-1)調整為新堆,然後再次將R[1]與無序區最後一個元素交換,得到新的無序區(R1,R2….Rn-2)和新的有序區(Rn-1,Rn)。不斷重複此過程直到有序區的元素個數為n-1,則整個排序過程完成。

Javascript程式碼實現:

/*方法說明:堆排序

@param  array 待排序陣列*/

function heapSort(array) {

    console.time('堆排序耗時');

    if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array).slice(8, -1) === 'Array') {

        //建堆

        var heapSize = array.length, temp;

        for (var i = Math.floor(heapSize / 2) - 1; i >= 0; i--) {

            heapify(array, i, heapSize);

        }

        //堆排序

        for (var j = heapSize - 1; j >= 1; j--) {

            temp = array[0];

            array[0] = array[j];

            array[j] = temp;

            heapify(array, 0, --heapSize);

        }

        console.timeEnd('堆排序耗時');

        return array;

    } else {

        return 'array is not an Array!';

    }

}

/*方法說明:維護堆的性質

@param  arr 陣列

@param  x   陣列下標

@param  len 堆大小*/

function heapify(arr, x, len) {

    if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arr).slice(8, -1) === 'Array' && typeof x === 'number') {

        var l = 2 * x + 1, r = 2 * x + 2, largest = x, temp;

        if (l < len && arr[l] > arr[largest]) {

            largest = l;

        }

        if (r < len && arr[r] > arr[largest]) {

            largest = r;

        }

        if (largest != x) {

            temp = arr[x];

            arr[x] = arr[largest];

            arr[largest] = temp;

            heapify(arr, largest, len);

        }

    } else {

        return 'arr is not an Array or x is not a number!';

    }

}

var arr=[91,60,96,13,35,65,46,65,10,30,20,31,77,81,22];

console.log(heapSort(arr));//[10, 13, 20, 22, 30, 31, 35, 46, 60, 65, 65, 77, 81, 91, 96]

(3)演算法分析

最佳情況:T(n) = O(nlogn)

最差情況:T(n) = O(nlogn)

平均情況:T(n) = O(nlogn)

4.希爾排序(Shell Sort)

1959年Shell發明;

第一個突破O(n^2)的排序演算法;是簡單插入排序的改進版;它與插入排序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會優先比較距離較遠的元素。希爾排序又叫縮小增量排序
(1)演算法簡介

希爾排序的核心在於間隔序列的設定。既可以提前設定好間隔序列,也可以動態的定義間隔序列。動態定義間隔序列的演算法是《演算法(第4版》的合著者Robert Sedgewick提出的。

(2)演算法描述和實現

先將整個待排序的記錄序列分割成為若干子序列分別進行直接插入排序,具體演算法描述:

<1>. 選擇一個增量序列t1,t2,…,tk,其中ti>tj,tk=1;

<2>.按增量序列個數k,對序列進行k 趟排序;

<3>.每趟排序,根據對應的增量ti,將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長度為m 的子序列,分別對各子表進行直接插入排序。僅增量因子為1 時,整個序列作為一個表來處理,表長度即為整個序列的長度。

Javascript程式碼實現:

function shellSort(arr) {

var len = arr.length,

    temp,

    gap = 1;

console.time('希爾排序耗時:');

while(gap < len/5) {          //動態定義間隔序列

    gap =gap*5+1;

}

for (gap; gap > 0; gap = Math.floor(gap/5)) {

    for (var i = gap; i < len; i++) {

        temp = arr[i];

        for (var j = i-gap; j >= 0 && arr[j] > temp; j-=gap) {

            arr[j+gap] = arr[j];

        }

        arr[j+gap] = temp;

    }

}

console.timeEnd('希爾排序耗時:');

return arr;

}

var arr=[3,44,38,5,47,15,36,26,27,2,46,4,19,50,48];

console.log(shellSort(arr));//[2, 3, 4, 5, 15, 19, 26, 27, 36, 38, 44, 46, 47, 48, 50]

希爾排序圖示(圖片來源網路):
(3)演算法分析

最佳情況:T(n) = O(nlog2 n)

最壞情況:T(n) = O(nlog2 n)

平均情況:T(n) =O(nlog n)

8.計數排序(Counting Sort)

計數排序的核心在於將輸入的資料值轉化為鍵儲存在額外開闢的陣列空間中。

作為一種線性時間複雜度的排序,計數排序要求輸入的資料必須是有確定範圍的整數。
(1)演算法簡介

計數排序(Counting sort)是一種穩定的排序演算法。計數排序使用一個額外的陣列C,其中第i個元素是待排序陣列A中值等於i的元素的個數。然後根據陣列C來將A中的元素排到正確的位置。它只能對整數進行排序。

(2)演算法描述和實現

具體演算法描述如下:

<1>. 找出待排序的陣列中最大和最小的元素;

<2>. 統計陣列中每個值為i的元素出現的次數,存入陣列C的第i項;

<3>. 對所有的計數累加(從C中的第一個元素開始,每一項和前一項相加);

<4>. 反向填充目標陣列:將每個元素i放在新陣列的第C(i)項,每放一個元素就將C(i)減去1。

Javascript程式碼實現:

function countingSort(array) {

var len = array.length,

    B = [],

    C = [],

    min = max = array[0];

console.time('計數排序耗時');

for (var i = 0; i < len; i++) {

    min = min <= array[i] ? min : array[i];

    max = max >= array[i] ? max : array[i];

    C[array[i]] = C[array[i]] ? C[array[i]] + 1 : 1;

}

for (var j = min; j < max; j++) {

    C[j + 1] = (C[j + 1] || 0) + (C[j] || 0);

}

for (var k = len - 1; k >= 0; k--) {

    B[C[array[k]] - 1] = array[k];

    C[array[k]]--;

}

console.timeEnd('計數排序耗時');

return B;

}

var arr = [2, 2, 3, 8, 7, 1, 2, 2, 2, 7, 3, 9, 8, 2, 1, 4, 2, 4, 6, 9, 2];

console.log(countingSort(arr)); //[1, 1, 2, 2, 2, 2, 2, 2, 2, 2, 3, 3, 4, 4, 6, 7, 7, 8, 8, 9, 9]

JavaScript動圖演示:、
(3)演算法分析

當輸入的元素是n 個0到k之間的整數時,它的執行時間是 O(n + k)。計數排序不是比較排序,排序的速度快於任何比較排序演算法。由於用來計數的陣列C的長度取決於待排序陣列中資料的範圍(等於待排序陣列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加上1),這使得計數排序對於資料範圍很大的陣列,需要大量時間和記憶體。

最佳情況:T(n) = O(n+k)

最差情況:T(n) = O(n+k)

平均情況:T(n) = O(n+k)

9.桶排序(Bucket Sort)

桶排序是計數排序的升級版。它利用了函式的對映關係,高效與否的關鍵就在於這個對映函式的確定。

(1)演算法簡介

桶排序 (Bucket sort)的工作的原理:假設輸入資料服從均勻分佈,將資料分到有限數量的桶裡,每個桶再分別排序(有可能再使用別的排序演算法或是以遞迴方式繼續使用桶排序進行排

(2)演算法描述和實現

具體演算法描述如下:

<1>.設定一個定量的陣列當作空桶;

<2>.遍歷輸入資料,並且把資料一個一個放到對應的桶裡去;

<3>.對每個不是空的桶進行排序;

<4>.從不是空的桶裡把排好序的資料拼接起來。

Javascript程式碼實現:

/*方法說明:桶排序

@param array 陣列

@param num 桶的數量*/

function bucketSort(array, num) {

if (array.length <= 1) {

    return array;

}

var len = array.length, buckets = [], result = [], min = max = array[0], regex = '/^[1-9]+[0-9]*$/', space, n = 0;

num = num || ((num > 1 && regex.test(num)) ? num : 10);

console.time('桶排序耗時');

for (var i = 1; i < len; i++) {

    min = min <= array[i] ? min : array[i];

    max = max >= array[i] ? max : array[i];

}

space = (max - min + 1) / num;

for (var j = 0; j < len; j++) {

    var index = Math.floor((array[j] - min) / space);

    if (buckets[index]) {   //  非空桶,插入排序

        var k = buckets[index].length - 1;

        while (k >= 0 && buckets[index][k] > array[j]) {

            buckets[index][k + 1] = buckets[index][k];

            k--;

        }

        buckets[index][k + 1] = array[j];

    } else {    //空桶,初始化

        buckets[index] = [];

        buckets[index].push(array[j]);

    }

}

while (n < num) {

    result = result.concat(buckets[n]);

    n++;

}

console.timeEnd('桶排序耗時');

return result;

}

var arr=[3,44,38,5,47,15,36,26,27,2,46,4,19,50,48];

console.log(bucketSort(arr,4));//[2, 3, 4, 5, 15, 19, 26, 27, 36, 38, 44, 46, 47, 48, 50]

桶排序圖示(圖片來源網路):

關於桶排序更多
(3)演算法分析

 桶排序最好情況下使用線性時間O(n),桶排序的時間複雜度,取決與對各個桶之間資料進行排序的時間複雜度,因為其它部分的時間複雜度都為O(n)。很顯然,桶劃分的越小,各個桶之間的資料越少,排序所用的時間也會越少。但相應的空間消耗就會增大。

最佳情況:T(n) = O(n+k)

最差情況:T(n) = O(n+k)

平均情況:T(n) = O(n2)

10.基數排序(Radix Sort)

基數排序也是非比較的排序演算法,對每一位進行排序,從最低位開始排序,複雜度為O(kn),為陣列長度,k為陣列中的數的最大的位數;

(1)演算法簡介

基數排序是按照低位先排序,然後收集;再按照高位排序,然後再收集;依次類推,直到最高位。有時候有些屬性是有優先順序順序的,先按低優先順序排序,再按高優先順序排序。最後的次序就是高優先順序高的在前,高優先順序相同的低優先順序高的在前。基數排序基於分別排序,分別收集,所以是穩定的。

(2)演算法描述和實現

具體演算法描述如下:

<1>.取得陣列中的最大數,並取得位數;

<2>.arr為原始陣列,從最低位開始取每個位組成radix陣列;

<3>.對radix進行計數排序(利用計數排序適用於小範圍數的特點);

Javascript程式碼實現:

/**

  • 基數排序適用於:

  • (1)資料範圍較小,建議在小於1000

  • (2)每個數值都要大於等於0

  • @author damonare

  • @param arr 待排序陣列

  • @param maxDigit 最大位數

    */

//LSD Radix Sort

function radixSort(arr, maxDigit) {

var mod = 10;

var dev = 1;

var counter = [];

console.time('基數排序耗時');

for (var i = 0; i < maxDigit; i++, dev *= 10, mod *= 10) {

    for(var j = 0; j < arr.length; j++) {

        var bucket = parseInt((arr[j] % mod) / dev);

        if(counter[bucket]== null) {

            counter[bucket] = [];

        }

        counter[bucket].push(arr[j]);

    }

    var pos = 0;

    for(var j = 0; j < counter.length; j++) {

        var value = null;

        if(counter[j]!=null) {

            while ((value = counter[j].shift()) != null) {

                  arr[pos++] = value;

            }

      }

    }

}

console.timeEnd('基數排序耗時');

return arr;

}

var arr = [3, 44, 38, 5, 47, 15, 36, 26, 27, 2, 46, 4, 19, 50, 48];

console.log(radixSort(arr,2)); //[2, 3, 4, 5, 15, 19, 26, 27, 36, 38, 44, 46, 47, 48, 50]

基數排序LSD動圖演示:
(3)演算法分析

最佳情況:T(n) = O(n * k)

最差情況:T(n) = O(n * k)

平均情況:T(n) = O(n * k)

基數排序有兩種方法:

MSD 從高位開始進行排序

LSD 從低位開始進行排序

基數排序 vs 計數排序 vs 桶排序

這三種排序演算法都利用了桶的概念,但對桶的使用方法上有明顯差異:

基數排序:根據鍵值的每位數字來分配桶

計數排序:每個桶只儲存單一鍵值

桶排序:每個桶儲存一定範圍的數值

相關推薦

經典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

動畫網站 主要術語解釋: 穩定:如果a原本在b前面,而a=b,排序之後a仍然在b的前面; 不穩定:如果a原本在b的前面,而a=b,排序之後a可能會出現在b的後面; 內排序:所有排序操作都在記憶體中完成; 外排序:由於資料太大,因此把資料放在磁碟中,

排序排序原理及其時間複雜

排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比如站隊、排隊買票、考試排名、公司業績排名、將電子郵件按時間排序、QQ 好友列表中的會員紅名靠前,等等。 這裡先舉個例子,通過這個例子讓我們接觸第 1 個演算法。 在某個期末考試中,老師要把大家的分數排序,比如有 5 個學生,分別考 5、9、5、1、6 分(滿分 10 分),從大到小

快速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分析原地in-place分割槽版本

快速排序演算法一般來說是採用遞迴來實現,其最關鍵的函式是partition分割函式,其功能是將陣列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小於選定的pivot,另一部分大於選定的pivot。我們將重點放在該函式上面。 partition函式總體思路是自從一邊查詢,找到小於pivot的元素,則將

尋找主元素演算法時間複雜O(N),C#)

主元素問題:大小為N的陣列A,其主要元素是一個出現次數超過N/2的元素。 最近在學習演算法,書上發現這樣一道題,並且提供了一種遞迴演算法的概要,但是感覺不是特別好(遞迴判斷(時間複雜度大於O(N)了),還要對N的奇偶做出判斷以及使用附加陣列B),網上看了一下有一個SEO排行最靠前的(不說名字了,

常用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和空間複雜及特點

一、常用排序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和空間複雜度表格 二、特點 1.歸併排序: (1)n大時好,歸併比較佔用記憶體,記憶體隨n的增大而增大,但卻是效率高且穩定的排序演算法。 (2)歸併排序每次遞迴都要用到一個輔助表,長度與待排序的表長度相同,雖然遞迴次數是O(log2n),但每次

八種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複雜

https://www.cnblogs.com/dll-ft/p/5861210.html 轉載 1、穩定性 歸併排序、氣泡排序、插入排序。基數排序是穩定的 選擇排序、快速排序、希爾排序、堆排序是不穩定的   2、時間複雜度 最基礎的四個演算法:冒泡、選擇

各種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

選擇排序、快速排序、希爾排序、堆排序不是穩定的排序演算法, 氣泡排序、插入排序、歸併排序和基數排序是穩定的排序演算法。 排序演算法不穩定的含義是:在排序之前,有兩個數相等. 但是在排序結束之後,它們兩個有可能改變順序. 比如說:  在一個待排序佇列中,A和B相等,且A排在

常用排序演算法以及時間複雜

希爾排序 快速排序 二叉樹排序 氣泡排序 選擇排序 堆排序 #include <iostream.h> #include <con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time.h>

實現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為O(n)

我們常用的排序氣泡排序 O(n^2); 快速排序O(nlogn);堆排序O(nlogn);選擇排序O(n^2); 我們常用的排序都不符合時間複雜度的要求; 經常聽說一個說法  用空間代替時間 現在要排序的陣列為陣列 a;例如a數組裡面有  1,1,2,2,3,3,2,2,5

【整理】常見排序演算法及其時間複雜總結

原文出處: 本篇主要整理了氣泡排序,直接插入排序,直接選擇排序,希爾排序,歸併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七種常見演算法,是從上面三篇博文中摘抄整理的,非原創。 一、氣泡排序 主要思路是: 通過交換相鄰的兩個數變成小數在前大數在後,這樣每次遍歷後,最大的數就“沉”到最後面了。重複N次即可以使陣列有序。 氣泡

氣泡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和穩定性

氣泡排序 氣泡排序一般是我們學習排序演算法時第一個接觸的演算法,下面來介紹一下氣泡排序。 演算法原理 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他們兩個。 對每一對相鄰元素做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尾的最後一對。在這一步,最後的元素應該會是最大

各個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空間複雜、穩定性

排序演算法分類 排序演算法比較表格填空 排序演算法比較表格 1 歸併排序可以通過手搖演算法將空間複雜度降到O(1),但是時間複雜度會提高。注: 2 基數排序時間複雜度為O(N*M),其中N為資料個數,M為資料位數。 輔助記憶 時間複雜度記憶-

關於基於比較的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最壞”下界o(nlogn)與“最優”下界o(n)說明

前言            之前在查詢基於比較排序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時發現,好多博主對“最壞”下界與“最優”下界沒有分清,而是預設的把時間複雜度o(nlogn)當成了“最優”下界。這樣很是誤導大家,影響很不好。所以特此寫一篇說明文章,能讓大家理解得更透徹。 下界    

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和空間複雜-----總結

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是指:演算法執行過程中所需要的基本運算次數。 常見的演算法時間複雜度由小到大依次為:Ο(1)<Ο(log2n)<Ο(n)<Ο(nlog2n)<Ο(n^2)<Ο(n^3)<…<Ο(2^n)<Ο(n!)。其中O(1)表示基本語句的執行次數是一個常數,一般來說,

插入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和穩定性

插入排序 演算法原理 將資料分為有序部分和無序部分。 在無序部分選擇一個元素,按照順序插入到有序部分,使之有序。 直到無序部分都插入到有序部分結束。 演算法分析 排序的思想就是維護一個有序的部分,將無序部分的資料按照順序插入到有序部分。 通

常用的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和空間複雜

排序法 最差時間分析 平均時間複雜度 穩定度 空間複雜度 氣泡排序 O(n2) O(n2) 穩定 O(1) 快速排序 O(n2) O(n*log2n) 不穩定 O(log2n)~O(n) 選擇排序 O(n2) O(n2) 穩定 O(1) 二叉樹排序 O(n2) O(n*log2

八大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

排序演算法的穩定性: 假定在待排序的記錄序列中,存在多個具有相同的關鍵字的記錄,若經過排序,這些記錄的相對次序保持不變,即在原序列中,ri=rj,且ri在rj之前,而在排序後的序列中,ri仍

常用的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

1. 資料結構部分資料結構中常用的操作的效率表通用資料結構查詢 插入  刪除遍歷 陣列O(N)O(1)O(N)—有序陣列O(logN)O(N)O(N)O(N)連結串列O(N)O(1)O(N)—有序連結串

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分析

堆其實通常是通過一維陣列來實現的,在陣列起始下標為0的情況下,父節點i的左右子節點分別為2*i+1和2*i+2,子節點i的父節點為(i-1)/2。對堆的操作主要有建堆、調整堆、堆排序、插入和刪除堆中元素。其中調整堆是核心。下面將重點介紹兩種調整堆的方法。 向下調整堆(shi

常見排序演算法時間複雜

排序演算法 平均時間 最差情形 穩定度 額外空間 備註 冒泡 O(n^2) O(n^2) 穩定 O(1) n小時較好 交換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