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中國私有雲向頭部玩家集中,如何走出差異化競爭路線?

中國私有雲向頭部玩家集中,如何走出差異化競爭路線?

采購 證書 100萬 vpd jpg 虛擬 alt 介紹 基礎設施

技術分享圖片
回顧整個2018年,中國雲計算市場的一大趨勢就是私有雲的頭部玩家進一步集中化。浪潮、華為、紫光(新華三)三大集團性企業,既是傳統的服務器、存儲和網絡等企業級硬件設備供應商,也是新時代的公有雲和私有雲供應商,就此形成了中國私有雲市場的三大頭部玩家。

在過去的兩三年間,三大頭部玩家分別通過收購和並購初創公司、與國際大廠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或自研等形式,補齊了各自在產品線方面的短板。例如相對於華為和新華三兩家帶有CT基因的競爭對手來說,浪潮也與思科成立了合資公司,補齊了在路由器、交換機和SDN等網絡領域的產品線;而在芯片領域,浪潮與IBM成立合資公司,補齊了服務器芯片的不足。“競爭到今天這個階段,實際上就是華為、新華三和浪潮的競爭。”

2019年1月8日,浪潮雲計算產品部總經理蔣永昌在回顧2018年、展望2019年的時候,介紹近來的私有雲打單中越來越出現集中到華為、新華三和浪潮三家競爭的局面。但無論如何競爭,產品和方案是否能夠貼合用戶的應用場景,才是最基本的競爭力。而三家都在建自己的護城河,對於浪潮來說將在2019年加深ISV生態,“把ISV做透”的基礎上“做深、做寬”護城河,包括產品、應用方案與商業模式的創新。

把產品做透

中國信通院的《雲計算白皮書(2018)》指出混合雲的發展趨勢:混合雲將企業IT運營模式由基礎架構為核心轉變為以應用為核心。而浪潮雲平臺的策略就是以雲海IOP與雲海OS為核心產品,以應用為牽引和抓手,深挖合作夥伴生態,做大做強私有雲及混合雲市場。

與其它私有雲和混合雲廠商不同的是,浪潮本身也提供雲SaaS應用產品。浪潮擁有大型企業雲服務平臺GS Cloud、中小企業雲服務平臺PS Cloud、小微企業雲服務平臺易雲在線,以及財務雲、大數據分析雲、智能制造雲、采購雲、人力雲等雲產品,滿足大中小微企業全面的上雲需求,還提供財務機器人EAbot(易寶特)等AI智能應用、EA企業大腦、“智造+”平臺等滿足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場景。

“懂應用”,是浪潮雲計算核心產品雲海IOP+雲海OS的特色。雲海IOP主要包括包括大數據基礎架構、IOP Manager、開放服務、開發者中心及應用商店等PaaS產品及服務,而雲海OS則是企業IT基礎設施雲化的重要平臺型產品。在2018年,浪潮推出了雲海OS 5.5,全面升級包括具備大規模管理能力的InCloud OpenStack、穩定高效基於KVM的InCloud Sphere、深化多雲管理能力的InCloud Manager、與InCloud OpenStack深度融合的InCloud K8S容器雲產品。雲海OS 5.5向下兼容浪潮物理服務器、存儲等資源,向上為浪潮PaaS提供內核平臺的支撐,為大數據、AI等提供高效、穩定的運行環境。

2018年,浪潮取得了中國OpenStack市場增速第一,單集群管理能力達到1000+節點。InCloud OpenStack 5.5在客戶端部署持續5000+小時零故障運行。浪潮InCloud OpenStack為了滿足大規模數據中心交付能力,成功交付非運營商行業大於1400+節點的InCloud OpenStack多數據中心多Region部署。
技術分享圖片
(浪潮雲計算產品部總經理蔣永昌)

蔣永昌介紹全球OpenStack單集群管理1000+節點規模即使在全球範圍內也並不多見。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浪潮在把產品做透方面的決心和實力,國內不少創業公司的老總找到蔣永昌,希望能分享一下浪潮的技術架構和機制,“這就是商業機密了,沒辦法分享。因為確實挑戰很大,我們的研發投入了就差不多有1400多個人。現在除了要面對BAT等一線公有雲廠商的挖人挑戰外,還要面對京東、蘇寧、金山等,就是因為浪潮有真實生產環境的經驗。”浪潮還參與實施了國內最大規模基於OpenStack部署的金融生產雲,協助光大證券構建並實施了證券雲項目建設,以及為國內大型企業部署企業雲+大數據平臺等。

除了OpenStack外,InCloud K8S作為浪潮首款容器雲產品,可與機器學習融合,並實現了安全增強及可信容器,以滿足高級別的安全準入要求;InCloud Sphere則在虛擬機管理、監控告警、資源調度、業務安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能更好的支持雲計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InCloud Manager則集成了多雲和異構虛擬化統一管理、跨雲資源調度和編排、多雲治理、統一監控和運維、統一成本分析和優化,以及基於API構建跨雲應用。

而在PaaS方面,截止2018年10月,浪潮工業互聯網平臺已面向9大行業構建了涵蓋7大領域的解決方案,設備連接數100萬+,內外部開發者達2000余人,正式入選2018年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成為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之一,浪潮還牽頭成立了中國開源工業PaaS聯盟。在政務雲方面,浪潮被IDC評為2017中國政務雲服務運營商市場第一。2018年,浪潮提出了政務雲3.0,以雲平臺為基礎、數據為核心、應用為目標、生態為保障。

把生態做透

從2018年開始,中國的私有雲市場就進入了高速發展期。IDC預測2018年到2022年,中國私有雲平臺將以24.8%的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到2022年整個市場的規模將會達到165.4億美元 (約合1153.41億元人民幣)。而IDC認為,私有雲市場有著龐大的生態體系,私有雲技術供應商和服務商需要積極擴展生態圈,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蔣永昌表示,在面對其它頭部玩家的時候,除了要把產品打透外,還要在生態上打透。2018年發布雲海OS 5.5時,浪潮進一步明確了雲計算業務策略,即堅持“平臺+生態”雙輪驅動,以InCloud Lab為先導,與合作夥伴共同打造一體化交付、一站式的行業雲解決方案。InCloud Lab是浪潮與合作夥伴及客戶進行方案創新、孵化和開發的平臺,聯合推出經過嚴格驗證的行業雲整合方案,已在北京、濟南、鄭州、臺灣、矽谷、西雅圖建立了六個分中心,投入大量軟硬件資源以及架構師等專家團隊。

2018年,浪潮雲海平臺依托InCloud Lab發展生態,首先是產品層面:在國產芯片方面,為龍芯進行適配;在國產操作系統方面,與中標麒麟操作系統進行適配;在容災備份體系方面,為國內所有主流廠商進行適配並頒發證書;在安全方面,與360、亞信等國內安全企業合作整合解決方案。隨著這些適配工作的完成,浪潮將能在2019年完全釋放生態的產品勢能。其次,在行業解決方案層面,浪潮自身可以提供部分行業雲應用,但更多的行業應用還需要依靠行業合作夥伴。2018年,浪潮在與ISV合作行業解決方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除了五個核心行業、21家核心ISV以外,2019年還將擴展20多家ISV,例如軌道交通領域的ISV。

技術分享圖片

為了進一步打透生態,浪潮雲海平臺還準備在2019年考慮商業模式的創新。眾所周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看上去很美好,但實際中小型技術供應商和創業公司很難從技術服務中贏利。2018年大數據供應商Cloudera和Hortonworks合並,從兩家的財務報表看其實每年的凈利潤都為負,因此選擇合並抱團取暖,這也說明單一的大數據產品和服務很難實現健康的財務表現。

浪潮雲海平臺提出一個新的生態商業模式:在每個省發展一兩家技術服務合作夥伴,由浪潮培養其基礎服務能力,當浪潮完成了客戶的產品測試和交付後,售後服務則由合作夥伴完成,而浪潮則從盈利中分撥相應的費用給合作夥伴。這樣,浪潮雲海平臺更專註於產品本身,而合作夥伴則為浪潮的技術服務商。浪潮雲海平臺技術服務商除了銷售軟件許可外,還可以到客戶現場提供數據遷移、業務遷移、運營優化等增值服務,還能通過提供運維服務來獲得後續每年的服務費。通過與客戶的近距離接觸,浪潮雲海平臺的技術服務合作夥伴可以幫客戶定制IT系統建設,與客戶更緊密的合作,更為重要的是技術服務合作夥伴的隊伍也能得到快速提升。

產品的生態、行業ISV的生態和技術服務商的生態,這就是浪潮雲海平臺正在建立的“護城河”。2019年,浪潮雲海平臺將在生態建設的這三個方面走向縱深,這也是與私有雲的競爭對手以及來自公有雲廠商做私有雲競爭的差異化點。

展望2019年,對於中國雲計算市場來說,像浪潮、華為、紫光等這樣具備全棧雲能力和產品線的頭部企業將有更大的機會實現整體盈利,BAT等公有雲領域創業公司和中小型創新公司的站隊現象將有可能在私有雲領域集中爆發。對於浪潮雲海平臺來說,核心競爭力仍在產品與生態,把基礎軟件做極致、提供軟硬結合交付方案、依托Incloud Lab形成創新能量場、把生態做寬做透,浪潮將有機會走出中國自己的企業級軟件之道,成為中國自己的世界級企業軟件供應商。(文/寧川)

中國私有雲向頭部玩家集中,如何走出差異化競爭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