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醫療時鮮資訊:雜談“家庭醫生”、“遠端醫療”、“移動醫療”、“健康大資料”

醫療時鮮資訊:雜談“家庭醫生”、“遠端醫療”、“移動醫療”、“健康大資料”

背景

        2014可謂移動醫療“元年”,作為苦逼“碼農”的我忙忙碌碌即將度過這最後一天,體驗了漲價後的地鐵,體驗了寒冷的西北風,也算有點收穫是吧?最後翻看了下自己的筆記,貌似還有諮詢沒來得及整理,趁著還有點時間整理mark一下,來年再接再厲!

健康大資料

Image

        2014年智慧裝置,尤其是可穿戴裝置為主,加上電子病歷引爆了醫療大資料【1】,如上圖所示。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過一位醫療行業從業者對大資料的分析【2】,簡而言之目前的大資料都是偽命題。醫療行業與傳統網際網路行業不同,在資料採集階段資料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尤為重要,網際網路上大資料通過使用者瀏覽網頁、點選特定關鍵字等來統計分析其行為特徵,瀏覽和點選操作簡簡單單,沒有精度的要求。而醫療行業,即使可穿戴的檢測裝置可實時採集並上傳患者資訊,但是在日常活動狀況下的患者體徵資訊可用性不大,分析幾乎沒有臨床應用價值的大資料自然也就沒有意義。用【2】作者的話來說就是“醫療領域的資料,對於其客觀、真實、準確和有效性的要求是幾近苛刻的

”。那麼醫療行業難道就沒有大資料麼?當然有,醫院分分秒秒都在生成資料,個人就診記錄、個人影像資料等等,而且醫院獲取的患者資料是可靠地、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的,想要做大資料依然需要從醫院入手進行資料採集工作,因此時下藉助移動醫療而熱炒的“醫療大資料”在不能從醫院獲取到真實患者資料的情況下是行不通的,然而要獲取醫院資料就自然提到了電子病歷,前幾篇諮詢博文中已經多次討論過電子病歷,這是未來醫療大資料的根本,也是傳統醫療資訊服務提供商和部分裝置廠商轉型的突破口。

家庭醫生

        關於家庭醫生的報道比較多【3】,廣東省已成立了家庭醫生協會【4】。重點看一下德勤的分析報告:報告中提到“家庭將成為醫護主要場所。醫療護理將不再侷限在診所或者醫院,家庭將會成為醫療護理的主要場所。專業的醫療救護將保留給重傷和急診。常規醫療機構主要針對一般手術,而慢性病的管理將交由社群醫療負責。特定病人群體的醫護會由保險機構提供,這將主要按人口風險來劃分。新的資金提供方案包括繳納年度保險費用,集體保險預算,個人均攤或者個人健康預算”【5】  

        可以想象到未來某天肯定會發生報告中提到的場景,但是現在斷言“專業醫療救護將保留給診所或者醫院?”我覺得為時過早。上一篇分析“連鎖診所”模式時我提到未來三甲醫院的主要服務應該是大型手術和急診,而直接轉移到家庭或許步子有點大。即使在當下最發達的美國,家庭也依然不是最主要的治療和護理場所,只是針對於部分慢性病來說有可能帶來便利性而已;因此未來為大眾提供醫療服務的主要應該是身邊的診所。

        德勤報告中設想未來2020年的場景,其中重點提到了“電子病歷”,醫生可通過多種裝置獲取到患者的病歷,患者也能夠獲取到自身健康資料;另外還提到了“手術中心”等第三方機構模式的蓬勃發展,目前國內走在自由職業前端的張強醫生已經打造了自己的醫生集團,想必未來會有更多的醫生集團出現;最後報告提到“數字醫療服務提供商重新制定IT戰略規劃”

——這也就是我一直看好的傳統醫療行業從業者的轉型,相比轉型依然是大勢所趨。

遠端醫療

        之前分析過,遠端醫療絕對不是什麼新技術,而是伴隨著當下移動醫療的火熱而重新進入大眾視野。【6】博文中指出在2008金融危機以及奧巴馬“平價法案”實施後,小型診所的壓力遠高於大醫院,同時小型診所也必須使用電子病歷,系統的安裝和使用費用對私人執業的醫生也帶來了很大的成本。導致美國小型診所有萎縮跡象,然而國內自由職業正在剛剛起步,因此直接切入面向小型診所的B2B模式,提供電子病歷和影像中心服務來吸引小型診所是未來傳統醫療資訊提供商和裝置製造商改革的突破點

移動醫療

        移動醫療,在我看來已經可以作為2014年的關鍵詞了。文章【7】中探討了toC模式的發展局限,個人兒認為在國內上手做完全的移動醫療,很難快速探索出商業模式,臨近年關,在小區、學校、公交車等都看到了春雨的廣告,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因為年底預算沒花完呢?傳統醫療資訊提供商轉型,融合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為醫院(主要是未來的小診所)提供資訊化服務,走B2B模式才是王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