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為什麼過了35歲就不適合做技術了呢?

為什麼過了35歲就不適合做技術了呢?

在中國有種普遍的認識:做技術的過了 35歲,就需要考慮自己的出路問題了。或者轉向做技術主管等管理方向,或者轉為市場銷售方向。因為主管畢竟是有限的,所以很多技術過了35歲以後就開始了轉行。但是我們在看國外很多資料的時候發現,很多大師和大牛,過了40歲甚至五十歲還在一線工作,甚至仍然有很多創造性的貢獻。那麼,為什麼在中國,我們過了35歲就不能繼續從事技術工作了呢?

我做了下簡單的思考,得出了以下幾個結論:

第一、東方人特有的體質、營養和生活習慣問題。西方人天生的肉食性動物,而東方人應該屬於植食性強一些,長期吃肉會營養不良的,這點在身高、體制上可能有一定的區別。另外就是技術員長期喜歡夜裡工作,導致身體狀況急劇下降,如果過了40歲還在做技術,可能身體會吃不消。所以轉行很多是因為身體原因。

第二、現在的行業認同,很多老闆是人云亦云,認為過了35歲以後,就不適合做技術了,所以會可以的僱傭小於35歲以下的技術工人,導致35歲以上的人沒有人僱傭。所以不得不轉行。繼續做技術也沒人僱傭,所以乾脆轉行,或者創業去吧。

第三、西方國家長期對我們的文化殖民,導致的行業現狀,決定了做技術的職業壽命的提前結束。這個也是我想著重表達的一點。因為在這點上表達過的人比較少。美國應該是計算機文化興起者,而很多西方國家因為本身的工業和經濟狀況,在計算機運動中應該處於絕對的優勢,相對來說,我們和印度處於最低端。所以西方國家有意無意的把我們變成了大量重複的民工市場,也叫做技術殖民地。他們在做著創造性的工作。然後把大量高重複、低創造性的東西,通過外包、或者其他的形式,交給我們的市場,實現對我們的奴役和剝削。所以在中國99%的 IT企業從事的都是大量重複性的勞動,比如為企業製作網站、比如做日本、美國的外包企業等等。在外包運動的同時,西方還通過默許盜版等形式,利用中國人喜歡佔小便宜的特點,把我們的智慧財產權體系給徹底的打亂。而微軟就是這場運動中的罪魁禍首。在中國慢慢形成了一種盜版文化和盜版有理論:誰讓你買的貴,所以我就要盜版。好比讓一個國家的人民養成一種心理,賺錢難,所以就要一樣。久而久之,當然整個國家的人民都要打劫了,誰還去賺錢呢?而在中國的文化產業方面(準確的說排除少數有出息的企業外,中國基本沒有文產業,至少在網際網路方面沒有,有的也是山寨和盜版產業)正好是這樣的一種狀況,甚至在程式設計師頗多的csdn也是這樣的一個狀況。這樣的後果就是創新者死。創新者死去以後,剩下的就是民工行業了,大家只需要加班加點就可以出業績,就是在創造財富。所以體力和人力成本成為這個行業的支柱,而非技術實力和創造能力。那麼針對這樣的一種情況來說,選擇年輕,沒有太多經驗和能力的人,可能就是最好的選擇。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同時可以保證完成哪些消耗體力的加班工作。而基於這點,我認為在中國3Q大站和技術員做不到40歲的問題是一個本質的問題:不重視創造,不尊重知識,不尊重勞動。

最後,抱怨一句:在一個知識科技行業,聽到有人說業務和營銷比技術本身更重要,我感覺到一種悲哀。正如買飯的說飯好吃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宣傳;樓盤倒不倒掉沒關係,關鍵在廣告打到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