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浮生三笑 三笑浮生

浮生三笑 三笑浮生

  兩年前有人讓我給他推薦一本程式設計入門書籍,我給他推薦的是<<深入淺出MFC>>和<<Windows程式設計>>,並且以人格擔保看了絕對不後悔。一年前有人再讓我推薦的時候,我以人格擔保不要看這兩本書,看了沒有啥意思。現在自己也糊塗了。一年前如果有人要我推薦C++的入門書,我一定毫不猶豫推薦<<C++Primer>>。不久前自己還堅決反對初學看這本書。今天有人來向我借這本書,並問這本書合不合適。這下真的猶豫了。曾經那麼堅信的東西,短短一兩年就完全改變了看法。最後問了一下他學習的動機,將來的打算,草草介紹了一下這本書了事。 信仰廣義的講就是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什麼是對錯,什麼是黑白,什麼是是非。自己卻越來越模糊了。 曾幾何時,每天抱著勵志書籍和名人自傳看。立下巨集願“有朝一日,也當如太史慈那般,執三尺劍,立下不世之功”。每天勤奮的看書,希望學得那屠龍術,也好英雄一世。那段時間辛苦卻異常快樂,因為那時有信仰。而且是堅定的信仰,世間唯一的道。自以為是,好為人師。暗自慶幸的同時,嘲笑著世人的愚昧。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句話倒是不錯,但是我並不是要努力耕一年地,卻只收獲幾百斤讓人吃不飽,餓不死的大米。所求甚多,所苦也必然甚多。 當我陶醉於這種高人一等的感覺的時候,世事又在關鍵時刻嘲笑我的不自量力。一次次的計劃,一次次的失敗。當我認為絕對正確的時候,馬上就會發現其實自己是多麼的幼稚。努力並不能解決問題,最多隻是增大概率,哪去找概率為1的事情。但那時是還沒有學習<<概率論>>,只相信必然。 李開復博士說過一句話“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很喜歡這句話,但這句話很空泛。實際上他什麼都沒有告訴你。 大一期間記憶很深刻的一件事是英語課上有幾位同學分享他們寒假去邊遠山區支教的經歷。看這那些照片,照片上體現出的都是真正的快樂,真誠的快樂,可以感染他人的快樂。 世界觀動搖了,價值觀這次也動搖了。以前自己的價值觀一直是為己,現在看著別人為人也是那麼快樂。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困惑,而又固執的堅持著世間只存在唯一的對和唯一的錯。 大二學了馬克思哲學,看了道德經。其實他們有個共同點。在很大程度上他們都是一種辨證法。簡單來說,看問題不應當把問題很環境割裂開來。同樣的東西在一個時期內他是正確的,在另一個時期內他可能是錯誤的。在一個條件下他成立,在另外一個條件下就可能不成立了。這句話看來很正確,但是實際感覺沒有什麼用。 幾年前,當時的TCL移動公司的CEO萬明堅寫過一本書<<系統戰必勝>>。如果你能耐著性子看完,會發現裡面除了那2/3的自誇之詞外,剩下的內容就是在講看問題不應當孤立,應當著眼於整個系統。看起來很正確,實際上大家都知道TCL移動那幾年好比王小二過年。相信自己必勝的萬明堅同志也被免了職。(名義上是養病)。問題在於根本沒有辦法著眼於整個系統。裡面的變數太多,根本沒有辦法全部考慮。即使抓住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積累也會使概率發生極大的偏差。心理學和經濟學上都喜歡用隔離某些參量的情況下通過多次實驗找出變因。但是現實生活中是沒有多次實驗的機會。 好了,實際上辨證法在馬後炮和辯論的時候是非常有用的。你可以看看建國後那些大人物的辯論,無一不是領會了辨證法的精髓。(可以參見凌志軍的<<交鋒>>,菲利普.斯潘的<<毛澤東傳>>等書,非常的精彩)。 當然看了這些後就會發現對錯,是非都模糊起來。看看那些針鋒相對的言辭,都是受自己的人生經歷,個人立場等原因支配。你認為他錯,他淺薄,這都只是一廂情願的看法,爭得面紅耳赤,不死不休,卻往往得不到結果。 既然心中已沒有對錯,那麼就不存在信仰。沒有堅守的東西就會覺得空虛。空虛是種讓人不爽的感覺。 可能只有王陽明聖人再世,只有真正體會了他的“知行合一“才能排擠掉這份空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