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手機效能過剩時代,買個手機別這麼折騰人

手機效能過剩時代,買個手機別這麼折騰人

       不得不承認,現如今人們更換手機的頻率越來越快,一年甚至半年,我們中的很多人就會考慮要給自己換一個手機,而究竟我們需要一臺怎樣的手機這個問題卻讓我們每每抓著鈔票而感到發愁。

       其實我們發愁的原因很簡單,在這個千篇一律大螢幕的時代,我們被手機廠家用CPU、GPU、記憶體、解析度、PPI等概念矇蔽住了。這是一個追逐硬體效能的時期,單核到四核的過度僅僅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讓你覺得現在手裡拿著個單核的手機都有點寒磣,可即便是你換了臺四核的手機,它給你帶來了什麼呢?能多玩一個遊戲,還是使用者體驗大大不同了呢?更為重要的是,除了它,其他的四核手機有什麼做不到的?除了效能之外,多出點ppi或者高几個解析度你的肉眼真的能明顯的察覺嗎?還是兩臺八百萬畫素的相機拍出來的照片你可以一眼區分出來?我們現在大多數人對智慧手機的使用,無外乎是發發微博,看看資訊,偶爾聽歌和視訊,彈幾下小鳥,切幾個西瓜而已。

       我們時常抱怨某手機發熱大,某手機會重啟,某手機會掉漆,等等等等。表面上看,市面上沒有任何一款手機是完美的,即使沒有明顯的缺陷,刻意地找也總能找出不適合自己的地方,比如是不是太大了?是不是顏色不適合我?是不是能換電池更好點?於是,我們猶豫了,習慣性地陷入兩款到三款手機的蠱惑迷局。

       科技的變革其實遠遠快於我們的預期,也總是超出我們的需求。如果沒有iPhone,也許我們還沉寂在E71全鍵盤帶來的暢快感中,也或許在藉助觸控筆在電阻屏上戳來戳去。消費者是短視的,也是盲目的,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被誘惑,習慣性地衝動、習慣性地滿足,又習慣性地再次對另一個產品垂涎。這中間的任何一個階段時間的長短,完全不取決於消費者個人,而是手機廠家帶來的所謂技術性的革新和改進。iPhone是革命性的,即便如此,剛出來的2007年,還是被很多人嘲笑,就連一些專業的科技評論人員也並不看好它的未來,但是現在如果誰還敢發出這樣的聲音,那會被全世界即便是沒用過iPhone的人的口水淹死。消費者從對過去功能性、鍵盤手機的依賴到被iphone蠱惑,再到追捧,用了不過短短的三四年時間。我們究竟是應該責怪消費者的善變,還是應該感嘆科技發展太快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是後者。

       安卓的成功,有一大半的功勞要歸功於蘋果。因為我們不是喬老爺子,所以不能妄下判斷地去指責安卓是蘋果的剽竊者,但是沒有iphone,至少安卓不會那麼快的問世。我們要感謝安卓,它為智慧手機的普及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在批評安卓帶來的碎片化的同時,也要看到安卓給了很多中小型手機制造廠商復甦、興起的機會,讓他們不至於落後這個智慧機時代太多。顯然,這裡我們不是要討論IOS和安卓的功過,這裡提到他們只是為了說明現在手機市場的格局。蘋果通過軟體和硬體的整合帶動了產業鏈的高度統一,打造了完美的產品iphone,而安卓利用開放的聯盟發展了無數的會員,用另外一種方式製造了手機的繁榮。其實在現在的手機市場,手機也許只有三款,叫做iphone、android和wp。我們購買手機過程中糾結的凡此種種,只要備選項裡沒有iphone,那麼幾乎所有的糾結點都可以歸結於安卓的這種非軟硬體整合策略因素導致。

       安卓的手機在體驗上其實差別都不會太大,但是卻又總有那麼多諸如系統不流暢、發熱、佔用記憶體大等等各式各樣的評價,也正是因為如此,有條件的廠家開始追逐硬體的快速革新來彌補系統本身的短板,也用來掩飾本身手機的同質化。這是一場惡性迴圈的遊戲,並且會產生n+1次方的裂變效應。安卓廠商對高效能、高配置的追逐導致了對作為掌上玩物的手機在外觀、工藝方面的集體忽視,尤其是各種山寨的興起硬體火拼。這幾年裡,有幾款安卓手機在外觀和工藝方面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了呢?在此我還是感嘆iphone 4採用特殊鋼化玻璃的前後面板的藝術革新以及諾基亞N9那將自然的操作體驗與精湛工業設計完美融合的驚世之作。

       微軟作為PC市場作業系統的主宰,曾經的WindowsMobile被IOS和安卓生吞活剝以後,用了三四年時間進行思考和觀察,現在推出的WP其實是介於IOS和安卓之間的一種取捨之作。微軟顯然是看到了安卓碎片化、非整合性帶來的弊端,又忌憚於安卓現在的市場規模和群體優勢,所以選擇了一種比安卓封閉,又比蘋果開放的方式對硬體廠家進行授權,並對關鍵的處理器甚至螢幕解析度進行了規定。微軟顯然不覺得由自己直接進行軟硬整合可以短時間內接近蘋果,又或者可以打敗谷歌。

       然而,軟硬整合是目前的大勢所趨。谷歌不是看不到現在安卓的亂象,所以不停地和硬體廠商聯姻,生了幾個兒子,甚至直接收購摩托羅拉,娶為正房;而微軟,從推出WP一開始他就註定了是一個遊移不定的花心大蘿蔔,NOKIA也許只是他眼下的玩伴罷了。微軟對於NOKIA是大部,而NOKIA對於微軟,只是其中一小部。然而,無論如何,微軟玩的,還是由自己來掌控全域性的一場遊戲。

       這種軟硬整合的趨勢,影響最大的還是那些受益於安卓碎片化的中小廠商,他們可憐的市場份額如果被微軟聯盟瓜分,再被iphone平民化衝擊,天高皇帝遠的谷歌根本救不了他們。三星從來不擔心作業系統格局對自己造成的影響,因為它具有太多不比人差的產業優勢,大不了還像幾年前塞班、安卓、WindowsMobile同時上那樣,安卓、WP旗艦各出一個,邊走邊看著。我們可見的未來,市面上會有三到四臺手機,iPhone、NOKIA、還有分別攜帶了WP和安卓的兩臺三星;當然,可能還有一臺能夠切菜Finder或者可以“八防”的的摩托羅拉。

       當這種軟硬整合趨於完畢之後,智慧手機變得足夠的好,消費者不再願意為更多的核,更多的功能等埋單,我們便不會再有諸如文章開頭說的那些抱怨,選購手機也將變得簡單而回歸應該有的質樸:外觀、工藝以及個性化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