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讀書筆記15 《好好學習》 成甲

讀書筆記15 《好好學習》 成甲

認知差異
術從簡,道從心
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生活的經驗
學習無非三個目標:解釋問題、解決問題、預測問題
資料、資訊、底層規律
當我們理解了底層規律在知識管理體系中的價值後,學習就變成了一個生長和創造的過程:知識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點,而是彼此聯絡、相互接觸,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產生新的啟發和認識
能夠改變你行動的資訊才是知識
衡量你的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是:學習之後,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變。“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閱讀,它就只是一些資料;而當你閱讀了內容以後,它就變成了資訊;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變你的行動,資訊才變成了你的知識


“臨界知識”:人們犯下了很多錯誤,往往源自其漠視一些重要而基本的規律。而對這些規律的熟練應用,能讓我們在面對全新的問題時有更準確的判斷,進而解決方式往往會比大多數人要好。這些重要而基本的規律便是可以發生裂變的臨界知識。
知識數量構建認知優勢 -> 知識獲取速度構建認知優勢 -> 知識深度構建認知優勢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1、 從形式上看,簡單的回答往往是對具體的問題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卻是在分析具體現象之後找出抽象規律
2、 從回答的思考方式來看,簡單的答案往往是根據自己的直觀感受,情緒與經驗做出了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託於有實驗驗證或者資料分析支援的結論;
3、 從答案的效果上來看,簡單的答案往往只能用於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夠更普遍的解決類似的問題,啟發我們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思考問題
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認知效率”優於“技術效率”,不要盲目地追求學更多的知識
很多看似全新的問題,不過是舊問題換了一套裝扮重新出現
80%的時間花在20%的核心知識上
斜槓青年
一開始就能帶來直接利益和誘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來的機會做代價

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我們被標籤框定了自己的可能性
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 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 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讀書時將資訊與舊經驗聯絡起來,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舊知識進行網路狀的聯絡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舉一反三的能力
因此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你有沒有通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臨界知識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懂得如何思考,以及積極思考,並且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
需要具備的兩個心態:
1、綠燈思維:多考慮一個想法的優點和用途,一定會有用到的地方
我們相信什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效能
當我們遇到與過去認知不一致的新觀點時,就會觸發我們的習慣性防衛。
“基本歸因偏差”:當一個問題出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習慣把這個問題歸因於別人;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就不這麼想了,反而會把問題歸因於外部因素。
《第五項修煉》 習慣性防衛的根源是懼怕暴露出我們想法背後的思維。防衛性的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後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對多數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發現它的錯誤。
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我們常會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為對我們自己的否定
2、以慢為快

快是結果,不是原因;把慢功夫用在真問題上;
“結硬寨,打呆仗”:真正高效的學習,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我們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花大力氣打通那些知識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來很花哨的新方法。
讀書的目的:打通知識阻塞,實現融會貫通
在某種程度上,知道、明白一個道理,和相信、踐行一個道理是兩碼事;真正阻礙我們的是我們的不確定和恐懼。我們擔心,這樣放慢了學習的速度,真的就有效嗎?
總結:想要通過接觸新的觀點和知識快速成長,就要面對與自己傳統認知不一樣的地方。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激起自我防衛。要改變這一點,就要培養第一個底層心態“綠燈思維”,積極地考慮新觀點裡有價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更底層的認識: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不再把自己觀點的質疑與自己這個人繫結起來。這樣下次我們再面對挑戰的時候,就可以從容地問自己:我的觀點是不是可以在別人的意見裡進化的更好?在學習新知識時有綠燈思維,在具體學習時,要有以慢為快的心態,把慢功夫用在真問題上,比如學習掌握臨界知識。
我們所有的觀點、結論,本質上都是一個假設。觀點和結論的好壞,取決於我們的假設與事實相符的程度。思考膚淺,是在某個錯誤假設下行動的結果。而學習,就是不斷調整改變我們的假設,讓我們在正確的假設下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
提升學習能力的常用方法:反思(覆盤)、以教為學、刻意練習
反思:
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
觀察結果現象 -> 研究原先的假設(研究與先前假設不一致的點) -> 反思校正假設
反思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跳躍性假設;跳躍性假設是跳開理性思考環節做出的假設,類似與不假思索,人的習慣性反應。大多時候,這種跳躍性假設是不正確的,非理性的。
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是我們認為的真實世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是一種假設,而我們的假設是大腦對事實進行解讀之後形成的
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
如果凡事都以目前的能力來評斷能與不能,那麼任何新的、困難的事物無論再過多久,也不會有完成的一天
反思可以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主動進行知識的聯想和聯結
反思可以督促我們檢查學到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提前設定一個期望的標準,然後每天反思,與之比較尋找差距
1、 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2、 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3、 培養記反思日記的習慣
檢查承諾:一個人的信譽要從履行每一個小的承諾做起
人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他得到了反饋
人堅持做一件事情,一定是從中受益。如果一件事情只是煎熬,只有痛苦的反饋,那很難堅持下去
以教為學:(知識的輸出是強化學習的有效途徑)
第一, 因為要教別人,就會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
第二, 教別人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複述只是其實是記憶神經鏈的過程。我們的短期記憶能夠轉化成為長期記憶的關鍵就是不斷重複
第三, 教別人之後,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a、 備課不能知道多少講多少,而要為講清楚這個問題大量查閱資料和購買書籍
b、 在備課中,一定要主動查詢不同的觀點和不支援自己結論的反面案例
刻意練習:(並不是單純的技巧性練習,而是思考層面的練習,更高階的思維方式)
刻意練習的核心假設是:儘管專家級水平是逐漸練出來的,但是關鍵在於受訓者必須通過訓練掌握更高階的心理表徵,才能真正有突飛猛進的進步。
心理表徵:我們的大腦在思考問題時對應的心理結構。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認知方式。
思考我們的“思考過程”——元認知
a、對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持續刻意地進行大量專注練習
b、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能力單元
c、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記錄、定期回顧、付費購買
記錄:
有意識和有目的的記錄,而非普通的摘抄
如實的記錄過程,不同時期對事實的解讀是不同的,先如實的記錄過程再進行思考,並且記錄過程會展示更多的細節
時過境遷之後,我們會根據現在的情況,扭曲自己過去的想法和對行為的解讀
“認知失調”:當我們的認知和行為不一致時,我們往往會扭曲我們的想法,使之符合我們的認知,從而減少“失調”所帶來的不舒服
記錄的時間跨度越長,就越可能讓自己看到更深層的規律;因果關係在時空上並不是密切聯絡的。
**記錄是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是一個挖掘看得見事情背後看不見的關係的過程
事情的經過、結果,以及自己當時的情緒、思考過程、外部環境條件等等**
定期回顧:
回顧是連線過去和未來的紐帶,時間空間對事情認知的影響
我們的經驗往往是對事件本身的得失層面做出的“正確反應”,而這個決定很可能在更大的層面上是“錯誤的決定”
越是複雜的問題,越要用基本、簡單的原則進行思考,比如正直、不撒謊、不貪婪、不給人添亂。遵循這些簡單原則做決定,雖然看起來會讓當時的自己更加窘困,但是這些答案的影響卻是在與時間做朋友。
周月的回顧,審視問題的解決思路;年度的回顧,檢視基本思維方式和激發靈感;五年以上回顧,探尋基本規律如何影響生活;
付費購買:
提升學習內容的質量,以及增加有效學習的時間

複雜的世界是由簡單的基本規律決定的
複雜的系統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的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響的動態系統
以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成長曲線的不同,一開始可能慢,但是後來以指數曲線增加
方法和技巧永遠只是工具,內心的熱情和天賦,才是讓生活創造精彩奇蹟的劍刃。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有自己的熱情和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