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如何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如何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給畢業生選擇工作的六步建議  [來源:新東方  作者:呂偉勝]      

        又是一年畢業季,特別寫下如何選擇工作的六步建議,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第一步:選擇城市。核心城市意味著更多機會、更高眼界、更好薪酬、更多競爭和更高成本。在職業初期優先選擇發達三大城市經濟圈工作,原因是要把所學儘可能找到印證的舞臺和機會。之後,年齡更加成熟,可以去二三線城市的最優秀公司。
  第二步:選行業。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行業——不要選擇太小太窄幾乎還不能成為行業的行業。更重要的是要選擇對人真正有幫助的行業。通過努力,變成十字型人才,一專多能。例如,只在聯想工作,但在聯想做過銷售、運營、渠道、採購、人力資源,最終做到總經理。要記住,先修煉一專,風險最低,然後再訓練多能。
  最好不要選擇雖然賺錢但是傷害人的行業,例如網遊、菸草等,做不長久。一旦選定行業,不要輕易轉換,記住:換行不換崗,換崗不換行。換來換去,最終幾十歲了還沒有在一個行業裡足夠的積累,沒有做到一定的職位,沒有可以證明的業績和履歷,很難找到好的工作機會。所以,第一份工作的行業選擇尤為重要。
    第三步:選公司。公司不一定要大,在一家超大規模公司,你往往只能做一顆螺絲釘,雖然學東西,但由於工作職責劃分過於清晰,受到的鍛鍊有限。最好選擇行業裡頂尖水平且快速發展的公司,不太大,有一定穩定性,機會又多。不要去太小太不正規的公司,即便賺錢也做不長久。所以不要太在乎第一份工作的薪水。
  有的人總想,我生活在北京上海杭州,物價房價是我家鄉的幾倍,我的薪水也必須是我家鄉的幾倍。但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很難發生。一個好城市,百姓在為其良好的環境、眾多的機會買單,所以物價房價高。讓一家企業來承擔你全部的成本是不公平的,因為它自身也承擔很多。在好的城市,生活成本高,但機會也多。
  第四步:選老闆。入對行,跟對人。大公司選文化,中公司選行業,小公司選老闆。選一位值得追隨的老闆,是個人前途的保證。第一:信守承諾。第二:學習能力和追求卓越的努力讓人敬畏。可怕的不是他聰明,而是他這麼聰明,他依然比我們勤奮。如老闆小富即安,不思進取,沒有學習能力,那麼你跟錯了人。         第五步:選崗位——去公司的主戰場,也就是給企業直接提供價值的部門:業務部門,例如銷售、技術、研發部門,大企業的財務、人力、戰略規劃等部門。這裡機會和資源多,最有可能升遷。簡單說,就是要選擇離核心資源與核心技術近的部門。不過,選公司比選崗位重要,先進對了大門,再慢慢轉進小門也可以。
  第六步:選心態。在多麼好的企業都難免失望,在多麼差的企業都有前途。如果自己心態不好,在哪都混不出頭。比如在新東方,有的老師嫌講座薪水低耗時間,不願去講座。但現在班級小,老師一年帶的學生有限。一個講過一百場講座的老師和一個沒講座講座的老師,影響力截然不同。調整好心態,在哪裡都有前途。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請問誰覺得自己不是人才?為什麼大多數人不會成功?其實平臺更貴,好人才需要好平臺,好平臺必有好人才。選一家優秀的企業,與優秀的人同行,調整好心態,這個平臺會教會你願意付出不立刻要求回報。喜歡挑戰,隨時隨地學習,碰到困難不輕易退縮不推卸責任,那你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對待第一份工作的看法    發信站: 吉林大學牡丹園站 (Tue Dec 6 21:36:59 2005)

        第一份工作需要找像微軟、聯合利華、四大這樣的公司嗎?對一個優秀的人來說,不見得。這不是因為我已經在這樣的公司,所以這麼說。我們暫且把這類公司叫做“大外企”。讓我來分析一下一畢業就進入這樣公司的優缺點,謹代表個人觀點,供參考。         優點:         大外企通常都有這樣的共性:a) 待遇好、b) 制度嚴謹、規範、c)人際關係相對簡單、d)工作環境優越、e)同事們都很優秀。對與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進入一家大外企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很好的選擇。在這裡工作兩年,你可以很快的學會一些大公司的思維方式(專業、敬業、規範、合作、激情)。你的待遇也會很快給你舒適的生活,給你相對於其他同齡人的優越感。你的經驗值會不斷提升,會逐漸明白一家大外企的運作方式、規則、限制、盈利模式、成長曆程、發展方向、優秀人才標準等等一些對你個人成熟非常有用的東西。你會從別的優秀的人身上學會很多東西、並且因為別人的優秀,而不斷鞭策自己,往更高的目標奮進。       缺點:       大外企的優點正好也是它的缺點。這裡的待遇好,會讓你漸漸的覺得,我就應該值這個價錢。可是作為一個螺絲釘的你一旦不幸離開了這家公司,你會發現,以你的能力根本沒有辦法找到同樣的薪水的工作。你會越來越錯誤的高估自己。這裡由於是一家已經成功的公司,你會認為業務就應該是這樣運轉的,嚴謹規範的商務運作、繁複積極的部門合作。你會認為一些小公司的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的社會道德感不夠。無比複雜、險惡的商業社會於是會在你眼裡變得簡單起來。人際關係的簡單也會使你變得越來越天真,不懂得與道德不良的人互利共存。工作環境的優越,會使你產生強烈的依賴感,很難回到沒有免費純淨水的辦公室工作,你認為這一切的便利都理所當然。同事們都很優秀,會讓你錯誤的估計這個社會的執行能力,當你出去之後,你會深惡痛絕很多人不上勁、不賣力、不聰明。當你發現這是一個普遍現象的時候,你會很難接受。最終,你會越來越懶,越來越膽小,再也不能走出去,優秀的人也只能在公司內部尋求職位上的縱向發展。你會一輩子待在這家大外企嗎?如果會的話,一畢業就進入會是一個好的選擇。當然,也要這家公司願意你一輩子待在這裡。如果你認為你不能一輩子待在這裡,那當你離開的時候,後果是可怕的。      所以,我的個人觀點是,不要太在乎你的第一份工作的環境、薪水等等條件。關注一下發揮的空間,關注一下具體做的事情是不是能更好的鍛鍊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甚至主動去挑選一家不成熟的公?盡D敲矗閽謖庋囊患夜徑土讀僥晁苧У降畝鰨崛媚閌?益終生。你會了解到真實的中國商業社會是怎樣的複雜、真實的人際關係是怎樣的勾心鬥角、真實的業務目標是怎樣的殘酷無情。然後如果這個時候你有機會進入“大外企”,你會比很多人有資歷、競爭力,進去之後,你也會比很多人走得更遠。當有一天你必須離開的時候,你學到的是你以前失敗的補充,你會更有信心尋求新的機會。不要太在乎剛畢業的前幾年的薪水。到你35歲你後,你會覺得當年的那點薪水少的好笑。如果你為了這點好笑的薪水而放棄了更為重要的東西,那是非常可惜的。

      年輕人如何看待第一份工作

         眼看著有一批大學生畢業要走向社會尋找工作,給幾點建議供參考:

         看待工作,眼光要放遠一點,一時的誰高誰低並不能說明什麼。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意薪水多少,更沒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剛從學校出來的學生往往會在意第一份薪水多少,與同學相比較,這種象限比較常見。

       新人社會找工作首先要關注自己,自己想要什麼?如果只是說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錯的薪水,可有沒想過工作一段時間不開心怎麼辦?工資待遇低沒有得到應得的待遇時該怎麼辦?這時又覺得自己入錯行怎麼辦?會不會覺得這份工作實在是為生存壓力而找的工作,實在不適合自己。你從工作中得到了你想要的沒有?你是不是又想從新找一份工作。如果說每隔幾年你都重來一次找工作你會是怎樣?會不會一直陷在對於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過?以上這一些如果你要好好想清楚了在出去找工作會有幫助。

           按人的一生工作來分析,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這漫長的工作時間好比是一場馬拉松比賽,但和真正馬拉松比賽不同的是,這次比賽沒有職業選手,每個人都有一次機會。要知道很多人甚至堅持不到終點,大多數人最後是走到終點的,只有少數人是跑過終點的,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去搶先領先的位置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剛進入社會的時候如果500強公司,大概可以拿到3千到6千元/月的工資,有些特別技術的人才肯能拿到8千/月的工資,可問問自己是5年以後可以拿多少?你的工資增幅空間有多大。

    職業生涯就像一場體育比賽剛進入社會大多數都是實力一般的人,這時候努力一點認真一點很快就能讓人脫穎而出這是初賽。有一部分人能贏得初賽。參加複賽都是贏得初賽有點能耐的人單靠一點努力和認真是不夠的,需要堅忍精神、團隊精神、長遠眼光、看上去不那麼容易,但還不是那麼難。很多人有了一點點小成績就會驕傲自滿起來,認為自己已經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學習了。之所以不在進步不是自己的原因了。

名人的第一份工作


  新學期開始了。曾經四處求職的畢業生們大部分到單位報到了。可是他們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找到了中意的工作,如何面對即將開始的第一份工作呢?如何解決興趣、專業和現實工作也許風馬牛不相及的困惑呢?看看今日的成功人士的第一份工作與他們成長的經歷或許能給我們一些信心和啟示。

  楊元慶 從推銷員到“少帥”   年輕人不應背上專業對口的包袱

  楊元慶現任聯想集團副總裁兼聯想電腦公司總經理。

  1988年,24歲的楊元慶正在中科院自動化所做論文。他把當時的人生目標定在:到美國,拿一個博士學位。他在矽谷的同學比在北京多得多。為了在出國前找一個跳板,楊元慶決定先在中關村找一個單位。恰逢聯想第一次大規模面向社會招收高層次的人才,他便什麼都沒準備就跑來了。找到二樓的一個辦公室,主考官面試了半個多小時,初試過關;複試以後,被正式錄取。此時,他還沒有從科大畢業。進聯想,對他來說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沒想到,自己被分到公司做銷售,賣Sun工作站。這也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因為自己學的是理論,去搞科研的。真是陰差陽錯。他開始騎著一輛破自行車四處轉,推銷產品。當時,聯想還沒有自己的產品,主要是替別人代理。不僅代理了產品,也代受了許多氣。他的電話被客戶摔過,也經常站在客戶的門口一等就是一個半天。這和自己的夢想相差甚遠。他沒想到,這份臨時工讓他得到了全能的鍛鍊。接待客戶、開票收款、焊接網線、出差去使用者那裡一點一點除錯機器,跑來跑去做售後服務,學了七年的計算機專業課程用得很少。可是,他因此學會在那個時代中國企業家最缺少的一種東西:做市場。回頭看往事,楊元慶得出一個結論:“二十四五歲的年輕人本來就是打基礎的時候,專業對口當然好,但不是非常重要,年輕人不應該背一定要專業對口的包袱。”

  他在聯想賣出去的第一臺工作站是給國家醫藥管理局的。他說自己當時的感受是既興奮又內疚。因為他認為“這個客戶當時並不應該買這種工作站,買一臺PC機就能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他總是“懷著補償的心理,拼命地響應使用者要求的各種服務”。這也使他下決心,一定要為客戶提供最合適的產品。

  徐貝 從刷廣告到CEO   不放棄嘗試

  徐貝現任博庫中國公司的CEO(執行長)。他是學藝術出身的,涉足IT業之前,徐貝已是一位很有成績的畫家,在美國矽谷時,他從事的是將藝術與電腦結合於一體的工作。

  記者以前曾採訪過不少CEO級的人物,總感覺他們太忙,很多有意思的話題由於時間或其他什麼原因,不能聊得盡興。這次採訪徐貝,記者當然也抱著這種心理,擺出一副公事公辦的架勢。沒想到徐貝坦誠、率真的態度使採訪更像朋友間的交談。要他談第一份工作,他本來很有神的眼睛變得更加閃閃發光。

  徐貝告訴記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上了天”。那時是1988年,徐貝正在澳大利亞留學,多數假期他是沿著澳洲美麗的海灘旅遊。但那一年他準備在假期考卡車司機,因為那是挺來錢的行當,從A州到B州,一車拉兩個貨櫃,做那種工作的人一般很健壯,而且需要B州的駕照,很難考,徐貝第一次沒有考過,但假期的時間不能浪費,他就去找別的事,那份工作成了他在國外的第一份工作。

  第二份工作是坐升降機爬到30多層去畫廣告。當時一共有四個人來應聘這份工作,廣告牌已經噴繪好,只需要掛上去,與其他兩塊中間的接縫要用顏色補成完整的一體,還有些地方需要修改。大樓是四方形的,每一個方位掛一塊廣告牌,本來靠四個人共同完成。但徐貝跟老闆說:“四塊全交給我吧,我一個人都能幹,我比他們畫得好。”回憶到這裡,徐貝也不禁笑出了聲。他說自己算了一下錢,覺得很有吸引力。老闆問他一個人是否撐得住,因為四天時間就要全部搞定,徐貝當時自然滿口答應,結果老闆真的同意了他的要求。而且徐貝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工作。

  徐貝說這份工作給自己的印象很深刻,那時是夏天,澳洲人都喝礦泉水,但由於自己是窮學生,幹活時就自己帶水,天氣很熱,人晒得像墨魚,但高空作業的感覺很帶勁兒。徐貝說,4塊廣告牌全部畫完,掛妥以後,他離開大廈很遠仰望自己的作品,那感覺就像在欣賞蒙娜麗莎,很有成就感。廣告牌掛了大約6個月,撤掉之前,徐貝還特意再回去看看。

  徐貝漸漸從對往事的回憶中“走出來”。他說4塊廣告牌讓他掙了700澳元(原本老闆支付給四個人的總數應是1000澳元),他就請老師上酒吧喝酒。但第一份工作給徐貝的強烈衝擊是讓他懂得了要與別人競爭,這種競爭可能帶有不公平性。

  徐貝告訴記者,當年他綁著安全帶、身處高空、看著如螞蟻般大小的行人,他明白了人的一生其實可以嘗試很多原來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也就是說,一個人不怕夢太多,就怕不敢想。徐貝從不將自己歸為成功人士的行列。他說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不同。房子、車子,一份體面的工作,十年前徐貝就有了,但他不認為那是成功。他說成功是對自己的認同,是自己心靈走向完善、完美的過程,而不是別人對你的看法。

  在國外讀書、生活多年的徐貝認為,國外的教育、市場對人更多的是做事技巧方面的訓練,教人怎樣去賺錢,所有事情都可以去“方框”、“規整”,教的是一種方式。這種體制下,每個人也都成為“產品”,很多人變得貪婪、麻木。他說工作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本無可厚非,但有些人對物質的追求太強烈。很多的人做事時單向性太強。卻忽略了對人的潛能發掘。國內的慣例是學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什麼專業賺錢學什麼。但國外情形就大不一樣,學音樂的可能去做律師。徐貝強調,人不應該放棄嘗試。他講了自己一個好朋友的故事。大劉原是某大學歷史系的教師,到美國時他讀的是應用數學,包括徐貝在內的很多人不理解大劉為什麼32歲了還由歷史轉向數學。大劉說:“我將來不一定做與數學有關的工作,也無所謂學位,我只是想碰一碰這個東西,我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學這個。”後來大劉學了兩年退學了,但憑自學,大劉現在在矽谷從事與計算機有關的工作,做得很不錯。

  徐貝說這樣的人對他觸動很大,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做此嘗試,但這些人和事的確令人深思。每個人都不要放棄發掘自己的機會。

資料來源:北京青年報

名人的第一份工作:從平凡中挖掘“成功財富”
來源:    作者:     點選次數: 549

      說起現在什麼最難?當推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特別碰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就業難這個問題就越發的讓人頭疼起來。現在只要一開啟新聞,大學生“擠爆”招聘會門檻,招聘會人頭攢動的訊息總會在顯眼的地方跳出來。莘莘學子們為了找到第一份工作,甚至不惜採用各種“偏方”就業,畢業生去當屠夫、賣菜、陪聊……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讓大學生就業蒙上了濃厚的陰影。

  頂著就業難的巨大壓力,“先就業後擇業”、“非常規就業”之類的觀點也在學生中流行起來,那麼面對從學校跨向社會的第一步,大學生們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如何解決興趣、專業和現實工作風馬牛不相及的困惑呢?讓我們看看名人們第一份工作與成長曆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

  從“跑腿工”到CEO 不斷的自我奮鬥
  原花旗集團董事會主席和CEO桑迪?韋爾

    大學畢業後,揣著自由藝術學位的桑迪要找一份金融圈的工作,但這個圈子只歡迎那些出身好、有錢、衣冠楚楚、人緣好的人才,這幾個條件,桑迪一個都不具備。不過,他還算幸運,一家在華爾街頗有影響力叫貝爾斯登的經紀公司,需要一個跑腿的員工,工作就是把證券憑證交付給其他公司。他接受了這份工作,每月工資150美元。股票經紀公司工作並不順利,他羞於主動給客戶打電話,拉的客戶都是親戚,第一位客戶是他的母親。兩年之後,桑迪辭職了,原因是股票市場不景氣,他的業績也不怎麼好。桑迪的職場起步階段,都算不上順利。

    但是,桑迪本人對工作的態度呢?在他做跑腿工的時候,他就認為股票經紀是一個非常迷人的行業。他每天利用後臺上班打雜的空閒時間自學業務,懇求公司領導讓自己嘗試參加經紀人資格的必修課考試。白天努力跑腿,晚上備考經紀人執照,他是自我奮鬥成功人士的典型。另外,桑迪的學習能力很強,也非常能吃苦耐幹。從起初不敢給陌生人打電話拉業務,到最後成就為熱情洋溢、極富煽動力的世界級CEO、演說家。

    前程無憂專家點評:從跑腿工做到CEO,桑迪?韋爾的職場生涯充滿坎坷。他進入與專業完全無關的金融行業工作,陌生的工作內容、羞澀的性格都成為他職場道路上的阻礙。但是桑迪?韋爾並沒有嫌棄他第一份卑微的工作,反而找到了以後的發展目標。所以對於剛求職的大學生來說,第一份工作的好壞與否並不能代表什麼,及早確定自己的未來理想並不斷去提升自己,才能給今後的職業生涯帶來更好的發展。

    摸著石頭過河 嘗試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著名的組織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

    從牛津大學畢業後,漢迪想找個能讓自己舒舒服服到國外過幾年的事情乾乾,於是向殼牌提出了申請。那時候,殼牌在管理髮展上奉行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理論:把孩子們扔進水裡,試試他們能不能學會游泳。

    漢迪在面試結束就被總經理派到了沙撈越(東南亞的地名)去擔任殼牌的銷售代表。就在完全不瞭解工作業務的情況下,漢迪被派駐一片蠻荒的婆羅洲。他犯了些年輕人會犯的錯,也學到永生難忘的教訓。漢迪為了賣弄在牛津學習的理論知識,給上司一份組織馬來西亞的石油運輸系統的報告,可總部業務主管連內容摘要都沒讀完就開口了:“你以為,憑你6個月的所知,就能比我們公司55年的經驗幹得好?”由於和上級的關係緊張,漢迪曾被殼牌石油公司派去做無關緊要的工作,結果他為了回國工作竟然試圖讓自己變成酒鬼,不過他失敗了。

    後來漢迪在殼牌一次又一次體驗了 “摸著石頭過河”。漢迪意識到,學位只是繼續學習的許可證,是教育的起點,而不是終點。通過不斷的實踐,漢迪學到了更多專業管理知識,此後,他懂得了一個道理:如果你真的想要精通什麼事,那就試試看。

    前程無憂專家點評:查爾斯?漢迪畢業時的想法跟現在很多大學生類似,想依靠自己不錯的大學文憑,找一份舒舒服服的工作,但是殼牌“摸著石頭過河”的理論讓他不斷經歷挫折,也使他明白了學位只是教育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不要指望名校的文憑能掃除職場中的一切障礙。只有在挫折中不斷挑戰自我,發掘自己未知的潛力,才能鋪設更美好的發展藍圖。

    用心做每一份工作 關注工作的潛在價值
    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費奧莉娜

    卡莉?費奧莉娜從斯坦福大學畢業以後,放棄了父母給她計劃好的法學生涯,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法學院退學,開始了職場征途。

    和大多數人一樣,卡莉當時對生活並沒有任何計劃,而且身無分文,四處盲目地關注招聘廣告。作為學歷史和哲學的大學畢業生並不好找工作,因此當一家房地產經紀公司給了她面試機會時,卡莉欣喜若狂。公司僱傭了她,工作就是在公司前臺負責迎來送往、接電話、轉電話外加打字。作為祕書,或者說接待員,這份工作給卡莉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卡莉認為這份工作奠定了她的職業觀。“我對這份工作全情投入,當時覺得能擁有一份工作已經讓我感到非常滿足了。”回憶起第一份工作,卡莉這樣說。

    從1976年第一份工作開始,到1999年7月底出任惠普公司執行長,直至卡莉於2005年初離開惠普,她獨到的領導哲學以及經營能力受到各界推崇與肯定,連續六年被美國《財富》雜誌封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性”。

    前程無憂專家點評:卡莉?費奧莉娜的第一份工作確實不值一提。換成現在的大學生,就算去做了接待員,很多人也會選擇日後跳槽。但是費奧莉娜就是在這樣平凡的第一份工作裡,投入了全部熱情,從而奠定了她的職業觀,造就了以後的輝煌。所以剛畢業的大學生們,不要因為工作不好而頻繁跳槽。每份工作都有它的潛在價值,如果只看到它的缺陷與單調,那麼在職場上永遠不會有好的發展。只有關注正在做的事情,並盡力做到最好,才能從中發現更多驚喜。

    化渺小為偉大 寂寞也是機會
    盛大網路CEO陳天橋

    在19歲那年提前從復旦大學經濟系畢業的陳天橋,進入了上海陸家嘴集團,年輕的陳天橋萬萬沒有料到他的第一份工作竟是每天在一個小房間裡放映有關集團情況介紹的錄影片,一放居然就放了10個月。10個月裡,陳天橋根本無法在簡單的放映工作中施展他的才智和抱負……他第一次體驗了人生巨大的落差。但是陳天橋很快就意識到:寂寞也是磨練意志的絕佳機會。在這段對於常人而言枯燥漫長的磨合期,陳天橋沉下心來大量閱讀管理書籍,也因此形成了其日後獨特的管理風格的基礎。

    在結束了10個月的放映員生涯之後,恰逢集團下屬的一家企業有幹部掛職鍛鍊的機會。勤勉的陳天橋得到了這個工作機會。在掛職鍛鍊期間,陳天橋運用這10個月的積累,陸續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戰術和管理風格。

    後來他去了一家證券公司,穿上了紅馬甲,擔任總裁辦公室主任。這時,小有成就的陳天橋勇敢地做出他的新選擇:自己創業。因為中國網際網路熱潮夢一般地到來了,於是,一咬牙,陳天橋又把“紅馬甲”一脫,一心一意地搞他的“.com”去了。

    前程無憂專家點評:陳天橋的成功就如同他代理的遊戲一樣,是一個“傳奇”。10個月的放映員工作沒有讓陳天橋消沉,他反而利用這段機會學習管理知識,才能成就今天的盛大。反觀現在的大學生,如果碰到這樣的工作內容,恐怕早已是滿腹怨氣,更不用說利用時間學習新知識了。有時候,寂寞也是機會!要學會發現它並且把握住。

    名人看第一份工:入對行,跟對人

    “在中國,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有兩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中國惠普前總裁孫振耀認為,“第一份工作對年輕人最大的影響就是入行,入行讓我們可以在某個行業內成為專家。不過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性,所以我認為選什麼行業不重要,關鍵是怎麼做。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關鍵看人。”

    他認為,新人入行後一定要跟個好領導好老師。剛進社會的人做事情往往沒有經驗,需要有人言傳身教。對於一個人的發展來說,一個好領導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好”的標準有以下三個:首先,好領導要有寬廣的心胸;其次,領導要願意從下屬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第三,領導敢於承擔責任。

    古語說的好:“羅馬不是一天建起來的。”任何成功的名人,他們的積累都是從第一份“小工作”開始的。因此,畢業生也要放低心態,要珍視自己的第一份“小工作”。 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中從點滴開始,積累經驗,要知道在任何一種職業中都蘊藏著“成功”在等待有心人去挖掘,職業的成功就是在這種不知不覺中實現的,但是它需要耐心和對職業的一顆平常心。(完)

          IT名人們的第一份工作

         馬化騰:騰訊公司CEO,36歲,1998年出任CEO 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在深圳大學就讀計算機專業。1993年4月至1998年10月,在潤訊通訊發展有限公司擔任工程師

曹國偉:現任新浪網CEO兼總裁,43歲,2006年5月出任ceo 曹國偉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並獲得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新聞學碩士及德州奧斯町大學商業管理學院財務專業碩士。曾在上海電視臺擔任新聞記者。

陳天橋:現任盛大董事長兼CEO,34歲,1999年創辦盛大 陳天橋復旦大學經濟系本科畢業後,在上海陸家嘴集團歷任該集團下屬公司的副總經理、集團公司董事長祕書等職務。

陳彤:現任新浪總編、全球副總裁,39歲 1997年4月,陳彤在網上結識了四通利方體育沙龍創始人李嵩波,後正式成為四通利方的體育沙龍版主。陳彤擁有北京理工大學通訊學碩士學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和北京工業大學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

陳一舟:現任千橡互動集團CEO兼董事長,現年37歲,2004年出任CEO 1987年考入武漢大學物理系;1993年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習獲MIT碩士學位;1995年後,進入美國阿爾泰克公司工作,主管北亞地區事務;

丁磊:現任網易CEO,現年36歲,1997年出任CEO 1993年畢業於中國電子科技大學,1993年-1995年就職於浙江省寧波電信局。1995年-1996年就職於Sybase廣州公司。1996年-1997年就職於廣州飛捷公司,1997年創辦網易公司,任網易執行長。

方興東:現任部落格網董事長兼CEO,現年38歲,1999年出任CEO 方興東1987-1994年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獲工學學士、碩士學位。1999年9月休學創業,做過撰稿人。

古永鏘:現任優酷CEO兼總裁,現年42歲,2006年出任CEO 1989年,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本科畢業,並進入國際知名管理諮詢公司貝恩公司,從事管理諮詢;1993年,任職於國際知名企業寶潔國際香港公司;

江南春:分眾傳媒CEO,現34歲,1994年出任CEO 江南春生於1973年,上海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士學位。1992年在校期間加入廣告業,大學三年級時自籌資金100萬創辦永怡傳播公司,任永怡傳播有限公司執行長。

雷軍:金山公司總裁,現年38歲,2001年出任CEO 雷軍199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計算機系,獲得理學學士學位,並於1998年受聘武漢大學榮譽教授。1992年初加入金山公司,98年8月,任金山公司總經理。


李東昇:現任TCL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現年50歲,1996年出任CEO 李東昇曾任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技術員、車間副主任、業務經理。1985年任TCL通訊裝置公司總經理。1986年任廣東惠州市工業發展總公司引進部主任。

李開復:Google中國區總裁 ,現年46歲 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後在蘋果公司任多媒體部門主管;曾擔任SGI公司的多媒體軟體子公司——CosmoSoftware的總裁;1998年7月加盟微軟公司,隨後創立了微軟亞洲研究院,2000年升任公司副總裁。

李彥巨集:現任百度CEO,現年39歲,1999年出任CEO 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資訊管理專業,隨後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電腦科學碩士學位。在美國的8年間,李彥巨集先生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公司高階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資訊系統設計者,以及在國際知名網際網路企業INFOSEEK資深工程師。

IT界名人傳事

  一個是李開復,前微軟全球副總裁,現任 Google中國區總裁。
  一個是馬雲,阿里巴巴執行長,因為完成了和雅虎的併購,身價由 5億跳升為 30億。

  當兩位IT業叱吒風雲的領軍人物同時站上上週舉辦的“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的演講臺時,一個儒雅似書生,一個調皮似頑童。頃刻間,夏日午後懨懨欲睡的氣氛煙消雲散。

  至今不擅長社交

  臺上是IT業“大牛”,臺下是一群不滿18歲的高中生。

  拉近距離的最好辦法,自然是告訴學生,“我”也是一步步從平凡中走來,做過傻事、糗事,有過失敗、糟糕的經驗。

  李開復第一個回憶起自己的年輕時代。1981年,他還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當時學校法學院的院長想將一套學生選課系統從昂貴的IBM主機上移植到價格低廉的DECVAX計算機上,承包商開價十分高。聽說李開復是程式設計高手,院長找到他,開出當時可算天價的工資———每小時7美元。李開復很自信地打包票,承諾8月初能完工。因為覺得工作簡單,起初他並沒有把這個工作放在心上,差不多有3個星期,李開復每天都在瘋狂地打橋牌。可當他開始編軟體後才發現,這個工作中,有很多事先沒有預料到的繁雜細節。到7月底,他老老實實告訴院長,計劃要推遲1個月。可想而知,院長非常生氣,當他決定把這個專案交給承包商時,李開復難過極了,他去退還薪水,但院長說:“如果你能從這件事中明白什麼是誠信和責任,那就值得了。”

  和11歲就到美國求學的李開復不一樣,土生土長的杭州人馬雲從沒出國留學經歷,若說起童年不愉快的經歷,恐怕就是“從小就沒人說我聰明”。

  小學開學第一天,別的孩子都蹦蹦跳跳上學去,他卻蕩在路邊玩耍,忘了去學校,最後被爸爸一把抓去學校;還差一點讀不了中學———小學臨近畢業,班裡居然沒有一個人能考上中學,包括他在內,幸好那所小學臨時改成了“天水中學”,不過因為實在太爛,半年後又變回了小學;第一年參加高考時,馬雲的英語分數只有個位數,第二年稍好一點,英語考了19分,直到第三年,他才以80分的英語成績考上了杭州師範學院。

  而直到今天,李開復還認為,不善於社交是他最大的弱點,“如果現在把我放到一個雞尾酒會上,我會無措到不知該做些什麼,也不知該找誰交談。”

  “差點成了一名失敗的律師”

  對於學生們最關心的問題———如何成功,李開復用自己的一段人生經歷闡述了“選擇”兩字的意義。

  在讀高中時,他一心想做個數學家,到了大學裡,忽然又打算當政治家,可一直到大二,他才發現自己既無法全身心地喜愛數學,也無法在政治方面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

  他倒是愛上了計算機,每天瘋狂地程式設計,很快就引起了老師和同學的注意。於是,在大二的一天,他替自己作了一個重大決定:放棄此前一年多在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已經修成的學分,轉入哥大默默無聞的計算機系。

  那時的李開復不過20歲出頭,同學們都說太可惜,“但我告訴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應浪費在沒有快樂、沒有成就感的領域。做沒有激情的工作,會讓我付出更大的代價。”

  從此之後,李開復覺得每一天都心花怒放、精神振奮,他對自己承諾,大學後3年的每一門功課都要拿A。

  “如果不是那天的決定,今天的我就不會在計算機領域取得這樣的成就;如果不是那天的決定,今天的我很可能只是美國某個小鎮上一名既不成功又不快樂的律師。”

  “李開復先生比較帥”

  兩位巨頭好不容易湊到一起,有學生請他們面對面相互評價。兩巨頭先是互相推辭了一番,最後還是馬雲先開了口。

  馬雲說,他除了欣賞Google這個網際網路傳奇,並且想要超越Google以外,還很欣賞李開復先生的嚴謹治學和溫文爾雅。

  “當然,”他想了想,很巧妙地給出一個評價:“如果以他為標準,我恐怕連100分裡的10分都拿不到;但是如果拿我的標準來衡量他的話,恐怕他也就10分了。”

  李開復的回答相對比較專業,他很贊同馬雲的創業理念:“他希望打造的是中國品牌的跨國公司,而不像一般的老闆們只想走賺錢、發財、上市路線。”

  又有人問馬雲:“你說男人的長相和他的智慧成反比。那你覺得IT業裡,除了李開復先生之外,還有誰比較帥?”

  馬雲忙不迭糾正學生的說法,宣告他那句原話中應該有“往往”這個詞。

  最後他轉過頭去誇李開復:“他確實長得很帥。不過我也確實要說,IT界醜陋的人比好看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