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To B業務與To C業務(產品),使用者需求

To B業務與To C業務(產品),使用者需求

 To B 就是 To business,面向企業或者特定使用者群體的面商類產品;
 To C 就是 To customer,產品面向消費者。

B端產品經理與C端產品經理- http://blog.csdn.net/qq_37697037/article/details/75235151

>  理解pm只是那個設計原型的傢伙,那太小看PM了,需求更新:
 1、收集需求。多和業務待在一起,做一些業務需要做的事情,然後會發現...“那麼問題來了”,這時候的問題就是業務需求了。
 2、分析需求。需求出來了,接下來就是如何解決。解決方案先從業務流程上分析,然後再依據業務流程給出產品建議和優化方案。
 3、設計需求

。其實做好了第一第二點,設計出來的原型基本就滿足了業務的需求。業務邏輯清楚了,其他的慢慢優化都行。* 最難的地方就是收集和分析需求,不是幾天就能做好的。深入業務,深入業務,深入業務,重要的話說三遍。

> To B業務
-- 關於B端產品的使用者體驗,你要知道這些- https://blog.csdn.net/g2V13ah/article/details/80972359
 B端產品(To Business)是企業在工作中使用的或出於商業需求而使用的系統、工具或平臺,比較典型的如百度雲各產品、百度統計、監控平臺及企業內部的ERP系統等。B端產品的目標人群多為專業使用者,需要具備一定專業知識才能使用。B端產品雖比較注重功能和效率,但使用者體驗較差的產品也會使使用者喪失使用的熱情,導致工作效率下降。

To B運營那些事兒(一)到底什麼是TO B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5858933266730&wfr=spider&for=pc
To B業務資料分析系列二:To B 業務 VS To C 業務- http://www.sohu.com/a/165115595_187948
   B端產品經理與C端產品經理。

  To B更多講求的是對企業價值的傳遞,而To C更多的是向終端消費者提供服務或者價值,這是最大的不同。所以兩類產品的目標人群是完全不同的。這決定了我們的產品To B和To C應該怎麼做的方法的不同。
  To B的產品,它不像To C的產品;可能我提供了某個工具或應用到終端使用者身上,它就可以產生價值,產生消費。而To B的產品的整個決策鏈、價值傳遞

非常的長。同時To B的產品不僅僅賣的是某款產品或者某個工具,它需要背後強大的服務支援,有可能產品只是整個服務環節中的一部分。
  作為To B的產品經理,不能僅僅是把時間和精力全部聚焦在產品本身的打磨上,還要有更寬的視野去納入更多的因素。所以To B的產品不僅僅是在做產品,其實也是在做一款服務,這個是最大的一個基點。
  To B,人力成本上漲、生產效率下降、營銷推廣線上化、同業競爭白熱化等諸多問題。
  使用者想要什麼?即,教育使用者需要什麼,對於To B的企業,常用“父愛經濟”引導使用者需求,與之對應的是“母愛經濟”,大多用於To C的企業。我們通過專業會議、直播、白皮書、直播、知乎、微博、公眾號等方式與使用者進行溝通(教育)。
  To B企業要關注覆蓋率、轉化率、滲透率三個指標,要以最低成本、最快方式去覆蓋,並密切關注轉化率,關注業務環節中的每一步轉化資料。

  TO C與TO B業務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決策是個體行為,後者決策是公司行為,而公司決策行為是非常複雜的,包含非常多的利益相關方。
  TO B服務(企業級應用服務)有以下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傳統的企業級服務。用友、金蝶,都是屬於傳統的企業級服務。另一種是在這一兩年,企業級的SaaS服務非常火;
  對於企業而言,資料分析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大領域:(1)是對業務的改進優化;(2)是幫助業務發現機會;(3)是創造新的商業價值。 資料分析最重要的是基於對業務的理解

> To C 產品
  To C 產品是發現使用者需求,定義使用者價值,並準確的推動專案組達成這一目標;而 To B 產品是根據公司戰略或工作需要,構建生態體系,或者推動將流程系統化,提高效率。

    To C 產品是你去挖掘使用者需求,是創造,從無到有;To B 產品是公司戰略或相關方給你提出要求,產品經理將這類「線下已有的需求」系統化,達到提高現有流程的效率的目的。
  To C 產品的使用者直接是使用者個人,所以更關注人性或者說使用者體驗,強調的是剛需,痛點,高頻,體驗,而 To B 產品存在的前提就是為了滿足「組織完成業務資訊化」的需要,所以 To B 的產品非常關注組織和業務,核心是功能服務、效率以及系統
 構建完整生態,或者提升效率,就是 To B 產品經理的價值所在。

  對於ToC使用者產品,客戶和使用者是重合的,滿足客戶至上就等於使用者第一,使用者量上去後,付費客戶的比例就有可能上升,之後流量也有變現的能力。
  對於ToB的業務產品,要考慮業務場景,比如微信公眾平臺,就是一個複雜的業務場景:企業或自媒體等入駐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內容和服務的釋出,個人使用者是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方,使用公眾號釋出的內容或服務。

 C類產品的流程一般是,發現使用者需求,定義使用者價值,並準確的推動整個專案組去達到這個目標,而且產品需哦那個0到1的週期很短,甚至一週時間就有可以完成一款產品的研發並推出市場。但是B類產品則不然,B類產品是根據公司戰略發展或者工作需要,構建整個生態體系,或者說是為了推動流程的系統化,提高效率而為。

 to C 產品是站在使用者的當下需求去設計的,而to B 的產品路徑是針對使用者長遠性的需求去設計的。
 To C 產品針對普通使用者,受感性思維影響大,而To B 產品大部分針對企業使用者,決策者的理性思維以及產品使用流程要複雜許多,to B的產品路徑比to C 要規範和專業的多。

  B端與C端產品相比,B端產品更多的是講究產品對一個企業的價值傳遞,而C端產品更多的是向終端的消費者去提供一個服務或一個價值。對於B端產品經理而言,產品的打磨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做服務。
  面向企業端的產品:從最早的百度搜索推廣,到後來的鳳巢系統,以及圍繞整個商業體系的這些產品背後的運營體系搭建,面向銷售的、面向客服的,以及面對終端消費者(也就是企業使用者)怎麼把他們對產品的訴求反饋給我們,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後來我加入“去哪兒網”,也圍繞終端消費者,包括供應鏈以及第三方支付,都是面向這種企業級的產品。

 To C的產品更多是讓使用者體驗好,讓使用者用的爽,To B的產品其實是在解決企業的內部流轉企業的內部效率的問題。

-- 產品:
設計中間產出物(流程圖、線框圖).
1.業務目標:產品的商業目標是什麼,UV/PV/留存要達到多少,滿意度要達到多少,等;
2.使用者目標:面向的使用者,使用者的痛點,使用者使用的動機,使用者深層的慾望和需求,使用者使用產品的場景,等;
3.時間節點:什麼時候完成初稿,什麼時候內部評審,什麼時候專案方評審,什麼時候交付,什麼時候跟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