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哲學家都幹了些什麽》筆記

《哲學家都幹了些什麽》筆記

不同的 技術 所有 成了 最好的 遠的 人類 認同 目的

  豆瓣總結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75091553/ 這篇筆記全,基本梳理了所有作者所講述的哲學史上的關鍵事件。

  哲學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指導我們的生活, 所以下面的觀點我是比較認同的,對於不同的維度,有不同的方法論,貌似沒有一種理論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

在世界觀裏,我把世界分成了三種:客觀經驗世界、主觀經驗世界和非經驗世界。

對於前兩個可以經驗的世界,我堅持的是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

在客觀經驗世界裏,最好的代言人是科學。

在主觀經驗世界裏,選擇知識的標準是個人的感受(即經驗主義)和個人的喜好(即實用主義)。換句話說,我們選擇聽哪首歌,當然是選擇我們自己覺得好聽的那首。如果這歌曲我們沒聽過,那麽無論別人如何用文字向我們描述,這首歌對我們來說都沒有意義。同時,我們選擇歌曲只根據自己的喜好就行,自己可以完全做主。

對於非經驗世界,選擇知識的標準是信仰。

因為理性對於描述主觀經驗世界和非經驗世界的能力有限,所以在後兩個世界裏,我們可以相信主觀真理。當主觀真理影響的是主觀經驗世界的時候(比如宣稱可以讓我們幸福),那麽我們可以用自己的主觀經驗去檢驗它(試試自己什麽感受),按照實用主義去選擇(選一個讓自己感受舒服的)。

當主觀真理影響的是非經驗世界的時候(比如上帝存在),我們就沒有任何手段去檢驗了,只能選擇信仰或者不信。

面對非經驗世界,我們還有一個選擇,就是繼續堅持懷疑論,堅持反獨斷論。那樣的結果是,我們會陷入不可知論。對於哲學問題,我們的答案是永遠的未知。

通過這些年工作,生活當中一直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我逐漸認同叔本華的悲觀論,

叔本華說,生命意誌是邪惡的,是痛苦的源泉。所以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痛苦。

叔本華為什麽這麽說呢? 滿足欲望會帶來快樂,這沒錯。但是叔本華認為,欲望本質上是痛苦之源。因為滿足不了欲望,人會痛苦;滿足了欲望,人又會產生新的、更高的欲望。然而,就算沒產生新的欲望,人還是會感到空虛和無聊,這也是痛苦。所以快樂只是暫時的,痛苦才是永恒的,人生就好像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不停擺動的鐘擺。而且生命意誌還是盲目的、永不疲倦的。可想而知,人類被這麽一個沒法打敗、又只能帶來痛苦的東西控制,那人生自然是一個悲劇。

尼采和叔本華一樣,認為這世界是悲觀的。但他的解決方法和叔本華不同。他認為叔本華的禁欲是膽小者的逃避。他覺得人不應該像叔本華宣揚的那樣避免痛苦,而是應該承認痛苦,迎戰痛苦。

工作中為什麽出現困難,會難受會不安。是因為我們安逸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一旦安逸的欲望得到滿足,我還想買個大房子,所以要更多的錢,怎麽能有錢呢,要學更好的技術,還想....,總之是無窮無盡。這個時候我覺得還是陽明心學更能給我精神力量,人須在事上磨。磨的過程就是成聖的過程,人人皆可為聖賢。

但是這本書也不是沒指導意義,最大的收獲是看問題的角度,“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麽?”的答案是“你為什麽不去死?” 話糙理不糙啊!但那些真的去死了的人呢?難道真的是因為沒有活著的意義了嗎?

《哲學家都幹了些什麽》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