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軟體測試之路再談(三年測試風雨)

軟體測試之路再談(三年測試風雨)

碧水漣漣,夏至未至,秋風依依,梅花落時,已是一生

一初衷:

為什麼寫這篇部落格?

  個人性別偏於低調,最近換了新工作,座標成都,就任於一家T系公司。

1、公司是以專案為單位,有測試團隊但沒有測試部這個概念,測試團隊人數大概60人左右,但都基本跟你沒任何關係,只有專案上的其他兩個成員跟你有交集,缺少後方養分,差異性,一時間不太適應,

2、業務劃分很精細,能接觸到的東西十分有限,還有各模組之間弱化了連線測試,擔憂。已經發現過問題,而且也和組員討論過他們也贊同這種方式容易出現質量弱化

基於以上有些迷茫吧。今日加班值班,做個小小的往期回顧和總結。寫日誌和大家聊聊是順便,主要想是藉此七夕祝願大家有人愛的甜蜜長久,沒人愛的各自歡喜,要表白的馬到功成

 

距離上一篇17年2月《軟體測試之路淺談》,傳送門https://www.cnblogs.com/-lisunman/p/6366045.html

剛剛好兩年半了~~~~~~~~~~~~~~~~~~~~~~~~~~

當時入行軟體測試半年後,是一種即有點期待(有些興趣)更多是迷惑(當時所在測試部門不追求技術,功能測試為主)的狀態寫下來的記錄,碎碎叨叨,想不忘初心。

文采拙略,敘事體再做一篇迴歸。

二回顧:

薪資

階段一:J公司

?K(2016年上半年-2018年上半年)

階段二:X公司

?K+3K(2018年上半年-2019年7月)

階段三:K公司

?K+4.3K(2019年7月-今)

 

備註:有些線索可以猜到博主所在公司,一個是為了職業素養,二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博主只展示一下待遇的提升,主要還是聊聊測試之路,三年測試風雨。

經歷:

J公司:16年畢業於一家極其普通的本科院校,年少輕狂,學術不精,畢業時雖有公司願意我前往,但我簡歷寫的是測試,入職後是乾的開發的活,終日鬧累,加班嚴重,對於測試的一些興趣和自己的思維方式(HP以前在學校做過測試講座,出了一道拓展題目,桌子上有一杯水,怎樣使水不在杯中,大家窮舉例,物理、化學、電解等等方法,最後我舉手回答,把杯子的外部注滿水,這樣就是杯在水中,不在是水在杯中了),我覺得自己適合做測試一些,2個月後辭職找了一家普通的公司做測試,測試團隊大概15人左右,妹子較多,業務複雜,只要求功能測試,自己在專案期間看了很多基於測試的書籍,理論的,比如《微軟測試之道》、《google軟體測試之道》、《探索性測試》、《測試的藝術》等等,自學了Python、Selenium。並應用到專案中,個人應用過來,在團隊推廣過自動化測試,但是,妹子們表示,那都是花架子,沒得意思。沒有共鳴,這也是我為何辭職的原因。

狀態:影響力較小,和開發關係很普通,指令碼能力一般,但有一定的涉及和基礎。

 

X公司:18年初,進入了X公司,當時團隊正在擴建,是很明顯的重QA型別,開發水平參差不起,後來招的的人要求高,前期的較為一般,我當時負責App的測試,版本迭代較多,後做為這個專案的測試負責人,前期,我總結和查詢了大量App的測試方法,並應用於測試,發現了不少崩潰,閃退,和ANR問題,作為測試負責人後,第二是公司的要求CI,Jenkins自動打包模組的建立和App自動化主導形成一個閉環的質量鏈,成長了不少,接觸到了介面測試,並運用指令碼實現了介面自動化,緊接著,效能測試也做起來了。測試團隊大概30人左右,後成立了技術專家委員會,有幸成為其中一員,成員大概7人左右,裡面基本都是大佬,我實屬菜雞,但我年限最低3年,他們基本都是5年以上。最大的12年測試經營。技術專家委員會會有雙週會,討論公司的質量把控和提升,流程的優化,新工具的嘗試和總結,工具指令碼的開發,會有一些難度係數的任務,併為整個測試部服務,這些需要在工作之餘完成。

具體聊一下我負責App的測試:

UI自動化(Android)基於appium+robot framework,PO模式業務邏輯資料分離,自動啟動環境,關閉環境,執行失敗時,自動抓取日誌文件並分析,如果日誌出現敏感欄位,比如空指標什麼的,根據提單規則,自動提交bug到JIRA,擷取圖片儲存日誌,自己還添加了一些圖片斷言,手機狀態監測等。

介面自動化 前期基於robot framework+requests 寫的,後用的pytest+request PO模式,設定了定時任務,每天清晨跑一遍,監測各介面狀態資料正確性

後期做了一些IOS自動化試點,基於facebook-wda,也做了android的uiautomator2,這個和appium比起來效率太高了。也簡單研究了一點點安全測試的工具

團隊裡面也做過幾次技術分享

狀態:有一些影響力,和開發關係較為和諧(學習Android的知識的時候,很多都是共同進退,共同拓展,測試出一些深層次的bug,開發認同感也會上升),有一點指令碼能力,對測試的理解進一步加深。

離職是因為:老闆不兌現承諾,三次。

 

見解:

測試之路一直追求的是測試效率和測試覆蓋率,如果不基於這兩個目的出發,對於專案而言,都是耍流氓,身邊也有不少例子,整天搞自動化寫指令碼,同事,開發都是怨聲連連,基本的測試用例都寫不好,業務完全沒整明白,反饋到專案負責人去了,大會上明確不讓他再寫指令碼了,賊尷尬。不能頭重腳輕,斷章取義。

測試的方向:不是所有人都得進行自動化指令碼的測試,有的人的確不適合,業務方向精通也是吃香的,要清楚的自己的定位和興趣,國內整個測試行業整體程式碼能力偏低,大家都是八仙果過海,各顯神通,守護質量。

提升測試人效:

第一代:介面自動化+UI自動化

第二代:服務化測試平臺

第三代:錄製回放

第四代:智慧化測試

公司的不同存在幾種不同的QA模式:

重QA模式:業務複雜,開發能力較低,各環節把控度不高、

輕QA模式:業務中度,開發能力強,各環節密切,且開發有自測能力

微QA模式:業務簡單,開發能力強,基於以完善的測試工具和開發自有測試能力,完全放開

 

傳統的測試評估手段:故障數,用例個數,測試用例review,程式碼覆蓋率 以表現出單一

就寫到這兒吧,還有些迷迷糊糊的東西就不寫了,理論的東西和實際的結合感悟能體會才是有用的,不管怎樣,不要停止學習,停止探索,時間不早了,夜生活開始了(假裝有夜生活)。以上是基於自己的一些聽聞和見解,歡迎大家共同討論,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