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地球如果流浪,大資料究竟能做什麼?

地球如果流浪,大資料究竟能做什麼?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過了個春節,一眨眼的功夫,當初不太被人看好的《流浪地球》就悄然脫穎而出,蛻變成了「流量地球」?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從劇情、特效到配樂演員幾乎都全部線上,口碑也一直蹭蹭蹭往上漲。但有那麼一些細節,我看完總覺得非常不服氣!比如:好好的杭州城,一個鏡頭都沒出現,一群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了半天,卻突然說沒就沒了?!!!

看到這裡,可氣的我差點哇的一聲哭了出來!於是,物理不好天文學知識也空白的我,只好挑燈熬夜查閱各類資料,遍歷中外古籍。終於,在一篇文章裡找到了深得我心的答案:以杭州的地質條件,是不可能建任何行星發動機的!而且,流浪地球這個計劃,聽起來實在是太浪漫了,以至於我們不想承認它幾乎不可能實現……

但今天,我想拋開《流浪地球》中那些不科學的部分,分場景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或許你不太關心我們的工作在彼時,會以怎樣科學有效的形式繼續下去呢?

從地球原有軌道到遙遠的比鄰星,按照小說描述,這是一場長達 2500 年、需要 100 代人才能完成的恢弘計劃。在這個計劃中,首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聯合政府。

作為一個恢弘計劃的組織者,聯合政府必然要具有堅定不移的目標、準確的資料採集加工能力,精準的建模分析能力,基於資料的理智決策能力,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以及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作為基礎能力的一部分,強大準確健壯的資料基礎設施是聯合政府作為最高統治者有效推進全球恢弘計劃的優先建設專案。

然而,從現在開始,一個持續 2500 年的計劃留給我們的準備時間已經不多了,怎麼辦?

聽說,我們只用了一張圖就打動了聯合政府!話不多說,上圖!:

從這張圖裡能夠看到,資料中臺是一套讓資料用起來的機制,我們提供了從戰略定位,組織保障到一站式工具的完整解決方案,提供了業務資料積累、資料中臺到資料應用場景再到資料迴流的資料鏈路閉環,構建起資料支撐業務決策的核心鏈路基礎設施。

所以,聯合政府要想發動群眾,統一 35 億人的思想,協調人類一起完成一項史無前例的壯舉,光靠一群愚蠢的人類搞民主是沒用的(事實上,原著小說有一句話:永遠保持理智是一個奢求。在小說的後期就遭遇了民粹的暴發,高尚的聯合政府遭遇了集體無理性就導致了全體的覆滅!),必須用上資料支撐科學決策的整體方案!

以下就將簡略的透出這套系統背後的祕密:

「流浪地球」計劃公佈

2030 年,「流浪地球」計劃面向全世界公佈。屆時,聯合政府開始著手準備制定各類計劃和規範,為建造行星發動機和地下城做準備。

與此同時,聯合政府的資料中臺建設也同步進行,為聯合政府的資料化管理及運營構建建設的資料基礎設施。並通過資料中臺的建設,實現將地球上的人員、資源及文明進行全面的資料資產化過程,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主要方面:

地球文明的全面資料化:藉助資料中臺的多源資料同步彙集能力,將海量的、型別豐富的地球文明資料進行彙集儲存並備份。使文明得以儲存。即使地球流浪,資料也會跟隨,文明亦是。

為聯合政府提供資料化決策支撐:將流浪地球相關的人、資源、裝置資料以及採集到的各類地理及氣候資訊進行彙集及清洗加工工作,並藉助 OLP(Object-Link-Property)建模方法,對這些物件進行建模,構建出面向地球所有相關物件的資料資產體系。同時藉助資料中臺的資料服務能力,為聯合政府在該階段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提供資料支撐。

2034 年,北半球開始陸續建造行星發動機和地下城,這一過程中,資料中臺提供的資料服務,在發動機選址規劃、建設資源調配、人員管理、建設進度監控、環境監測及預警等多種場景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建成的行星發動機也建立了完備的資料檔案,為以後的維護及應急處理構建了完備的資料基礎。

階段一:剎車時代

2039 年至 2065 年,行星發動機全面工作,幫助地球完成停轉。此時,地下城接納全部中籤公民,正常投入使用,地面補給站持續進行建設。

在這一階段,我們對:1.進入地下城的人員——地下城一般公民、普通工作人員(駕駛員、補給站工作人員)、地面救援人員、行星發動機運維專家等;2.物——地下城、補給站、行星發動機、各類交通工具等都通過資料中臺進行了全面的資料化及資產化,從而進行有效管理。

此外,在行星發動機實時執行狀態監控、發動機燃料開採及運送計劃及監控等方面,資料中臺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順利完成地球剎車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資料支援。

階段二:逃逸時代

2075 年 2 月 19 日,剎車成功,地球正式開始宇宙流浪之旅。一個多月以後,流浪中的地球被木星引力捕獲,將於 37 小時 4 分 12 秒後撞擊木星,遭遇「木星危機」。

危機發生後,聯合政府在短時間內組織起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上萬臺發動機、數百萬救援人員,快速的行動響應,使得大部分的行星發動機都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運轉。那麼聯合政府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為每臺行星發動機匹配最佳的救援隊以及最有效的救援方案呢?

答案就是在「流浪計劃」準備階段及剎車時代構建好的資料中臺。在資料中臺建設中,我們事先構建了應急服務,可以通過選取合適的標籤(執行狀態、地理位置、火石狀態等),快速的為每臺行星發動機圈選出附近可用的救援資源,配合最短路徑演算法、群體智慧全域性最優演算法等及強大的計算能力,便可快速計算出最佳的救援路徑及救援方案,並通知到每個救援隊。

此外,仔細看電影的朋友們會發現,在那個時代,資料已經融入到了每個決策場景中,這背後都有資料中臺的影子:

以上,假設我們按照電影設定成功逃離了木星的引力,開始了真正的漫漫流浪之旅,資料也會一直伴隨著我們,併為我們的人類文明前進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而到了那個時候,數瀾也希望還能夠繼續為聯合政府的資料使用,帶來更多的價值。

(但你也知道,按照幾十年後的資料能力和更加精確的計算,木星危機並不會發生,電影裡那些從技術上看非常不合理的場景真的都是為了劇情需要…)

哦對了,提醒你們一下:

電影中刷抖音珍藏 VR 眼鏡的姥爺韓子昂,其實是個 90 後,他出生在 1999 年。也就是說,到了 2075 年,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可能都來不及見證這一切了……掰掰!

【深入學習大資料的小夥伴可以訪問數瀾社群——國內首個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