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權一類的幣的特徵與弊端
使用權一類的幣,是指自身不錨定任何資產(包括股權、債券、實物資產、特定服務等)的幣,其主要用途為在一些場景中被人們使用,你要用它他就有價值,不用他他就沒價值,越多人使用價值越高,目前絕大多數區塊鏈專案的原生幣均採用這一類設計。
本文的目的,是為說明這類幣由於幣價劇烈波動,導致生態內的交易成本高昂,以及這類幣存在顯著的馬太效應,這決定著最終只會有少數勝出,而多數幣將由於幣價缺乏價值支撐,而進一步導致生態內部的激勵機制失效。
1、導致高昂的交易成本
以以太坊為例,如果強制使用ETH,生態內部的使用者(交易雙方)除了需要在二級市場購買幣用於支付或者收到幣後在二級市場變現,還需承擔幣價波動的風險,為了規避風險,高昂的交易成本(藉助二級市場轉移風險的成本、獲得幣的成本、變現的成本)將必不可少。
甚至對於一些延期交易(比如借貸),則會由於轉移幣價波動的風險的成本過高,而直接導致這類交易無法進行。
2、高度依賴幣的流動性
藉助二級市場轉移風險、獲得幣、把幣變現,需要建立在幣有良好流動性的前提下,流動性越差,這幾項操作的成本就越高。
而對於所有專案方而言,“讓幣擁有良好的流動性”本身就是一件極難的事,或者說實現的成本極高,比如火幣網上幣費高達數千萬,還要持續的宣傳推廣讓人們來交易。
3、顯著的馬太效應
上面已說明,在生態內部強制使用該幣,將導致高昂的交易成本。
而在生態外部的使用與流通中,這類幣表現出顯著的馬太效應:誰都會選擇使用比特幣,而不是某個不知名的公鏈幣。因為比特幣有最好的流動性、最多的接受使用者、最多的獲取與變現的途徑、幣價的波動率也最小,人們在使用時成本最低,風險也最低。
越多人使用,意味著越低的使用成本——這決定著新的使用者又會首選比特幣,促使比特幣進一步變好——馬太效應天然決定著只有極少數能成功,多數幣將缺乏價值支撐。
回到生態內部與生態外部的問題,對於這98%的註定只能在其生態內部流通的“使用權一類的幣”,其價值難以找到支撐,並且即使在其生態內部使用,其還會導致交易成本高昂。
4、由於幣值缺乏支撐,導致激勵機制失效
如果幣值缺乏支撐,那麼用其作為獎勵就是無效的,精心設計的激勵機制也就失效了。
作者建議採用這類設計的幣,需要儘快轉為分紅性質、股權性質、特定服務等具備價值支撐的幣,並取消將其作為計價手段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