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徑,讓 Siri 更強大
2010 年,蘋果收購了 Siri(當時公司的名字就叫 Siri),且在一年後就將 Siri 帶到了 iPhone 4S 中。而 2017 年 3 月被收購的「可程式設計自動化」軟體 Workflow 在短短一年後就已經化身為「捷徑」,成為了 iOS 平臺上的下一個明星軟體。
但這個「可程式設計自動化」軟體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捷徑?
捷徑的前身是 Workflow——一個可以把特定操作「串」在一起的軟體。將操作流設定好後,只需要手動點選觸發(或者通過 Siri 語音觸發),就可以自動執行整個操作流。
由於蘋果沒有為 Workflow 提供太多的介面與許可權,Workflow 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部分操作只能通過 URL 跳轉。而捷徑則有所不同,作為 SiriKit 中的一部分,Shortcuts API 為捷徑提供了與 Siri 聯動的能力,觸發操作流不再需要手動點選,可以通過 Siri 語音觸發。且得益於蘋果的影響力,不少應用在 Shortcuts API 釋出之後就加入對捷徑的支援。
捷徑怎麼用?
捷徑庫由捷徑組成,每一個捷徑都包含至少一個動作,而動作可以說是捷徑中要的部分。不同的軟體提供了不同的動作,舉個例子,「相簿」可以獲取相機膠捲中最近的照片,並將其當做處理物件傳遞到下一個動作,比如將獲取到的照片通過 iMessage 傳送特定聯絡人。
▲ 蘋果為捷徑開放了不少許可權
完成捷徑的建立後,捷徑會出現在捷徑 App 的主介面以及捷徑 App 的小元件中,使用時只需要點選設定好的捷徑,捷徑將自動執行。
但以上操作只是將動作打包成捷徑應用,並未接入 Siri,想要將捷徑應用轉為 Siri 捷徑的話,需要在捷徑應用的設定頁面中將該捷徑新增至 Siri 中,且需要為 Siri 錄製觸發語音。設定完成後,除了手動觸發捷徑,也可以通過 Siri 觸發捷徑。
▲ 捷徑可以手動觸發或者通過 Siri 觸發
除了從捷徑 App 中建立與新增捷徑之外,捷徑也可以直接從 Siri 中新增。Siri 會學習使用者的操作(或者說記錄使用者的操作),並將使用者的操作轉換為捷徑。這些捷徑可以在「設定 – Siri 與搜尋 – 建議捷徑」中看到,選擇捷徑後只需要為該捷徑錄製觸發語音,便可直接通過 Siri 語音觸發。不過要注意的是,Siri 捷徑只在「設定 – Siri 與搜尋」中顯示,不會顯示在捷徑 App 中,不要因為在捷徑 App 中沒有顯示就重複新增 Siri 捷徑。
捷徑與 IFTTT 之間有什麼不同?
說到自動化操作,不得不提 IFTTT 這一鼻祖級軟體。與 IFTTT 相比,捷徑關於 iOS 的許可權要多出許多,不少關於裝置硬體的資料 IFTTT 都無權過目,但 IFTTT 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 IFTTT 可以設定觸發器。
在捷徑的工作流程中,一切捷徑動作都需要手動觸發或者通過 Siri 語音觸發;而一個 IFTTT 的工作流程則簡單很多,一個觸發器對應一個效應器,觸發器可以是 Wi-Fi,也可以是當前位置的天氣,甚至可以是其他使用者預先編寫好的語句,任何的動作樁都可以被設定成觸發器。
▲ IFTTT 的介面非常簡單易懂
舉個例子,如果某個比分網站與餐廳提供了對應的介面,那在 IFTTT 中可以實現:
如果「漢密爾頓在日本站中奪冠 」,就「 在晚上 7 點下單兩個 Pizza 」
這樣的工作流程,但由於捷徑沒有自動觸發器,在捷徑中使用者只能在詢問賽果之後通過語音或者按鈕觸發「晚上買 Pizza」的捷徑。
捷徑的前景如何?
在上面的例子中不難看出,捷徑離真正的自動化還有相當一段距離,當前的重心依然在輔助 Siri 上。通過捷徑與 Shortcuts API,蘋果為第三方軟體提供了接入 Siri 的橋樑,也通過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讓 Siri 能借助捷徑與 Shortcuts API 實現更多的操作。在 Google Assistant 與亞馬遜 Alexa 藉助第三方智慧硬體擴大各自市場份額的今天,蘋果選擇以軟體支援的方式增加 Siri 的競爭力可以說是十分的另闢蹊徑。
▲ 因為沒有觸發器,捷徑的使用場景依然有限
但由於捷徑無法自動觸發,它對 Siri 的提升依然十分有限,在我看來,捷徑只是蘋果為了提升 Siri 競爭力的一個倉促之舉,想要提升 Siri 的競爭力,蘋果還是要從 Siri 入手。比如當 Siri 足夠智慧時,Siri 本身就可以成為捷徑的自動觸發器,而且這種有人工智慧加持的觸發器在實用程度上遠遠領先 IFTTT 這類死板的線性流程。但就目前的狀況而言,捷徑已經達成了「讓 Siri 更強大」這個任務。
蘋果用了 8 年時間將 Siri 進化成現在的樣子,考慮到 Workflow 在 2017 年年初才被收購,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捷徑會脫胎而出,成為 Siri 強大的關鍵。